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上:河南、山东古筝流派 音乐 书籍

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上:河南、山东古筝流派 音乐 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古筝
  • 传统音乐
  • 河南古筝
  • 山东古筝
  • 中国音乐
  • 乐谱
  • 书籍
  • 古典音乐
  • 民族乐器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青草书店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ISBN:9787103026397
商品编码:29946349115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上:河南、山东古筝流派 音乐 书籍
作者:李萌编选
定价:69.0
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1-01
ISBN:9787103026397
印次:
版次:
装帧:
开本:大16开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的乐曲基本是按照各流派传人传谱的脉络来安排的。内容包括:河南古筝流派、河南筝派代表人物及曲目、山东古筝流派、山东筝派代表人物及曲目等。


《中国民族器乐发展史纲:从古代到近现代的演变》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幅清晰、宏大的中国民族器乐发展图景,它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乐器流派的深入剖析,而是以时间为轴线,系统梳理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中,各类民族乐器(包括但不限于弹拨、拉弦、吹管、打击乐器群)的起源、演变、功能更迭及其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变化。全书着重于“宏观历史脉络”的梳理与“文化语境”的考察,旨在揭示音乐本体与社会结构、哲学思想、民族交流之间的深刻互动关系。 第一部分:远古肇始与先秦奠基 (约公元前21世纪前 - 公元前221年) 本部分考察了中国音乐的源头,重点探讨了乐器形制的早期证据,例如骨笛、陶埙等吹管乐器的考古发现,以及在《周礼》、《乐记》中关于“礼乐制度”的构建。我们将深入分析如瑟、磬、编钟等礼器性质乐器在祭祀和朝会中的象征意义及其对后世音乐理论(如五音十二律)的奠定作用。重点在于“器乐的社会职能”如何被确立,而非具体的演奏技巧或曲目风格。 第二部分: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器乐的融合与定型 (公元前221年 - 公物元420年) 这一时期是中国器乐发展的重要转型期。秦汉时期,宫廷燕乐体系的形成标志着音乐制度的成熟。本书将细致描摹如“相和之乐”中主要乐器的配置,以及丝绸之路开辟后,外来乐器与本土乐器的交融情况。魏晋时期,文人阶层对音乐的审美取向发生转变,对“清商乐”等声乐与器乐结合形式的推崇,使得乐器在抒情表达方面的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此处的论述侧重于乐器体系的初步分类与定型。 第三部分:隋唐盛世:燕乐与教坊的繁荣及其对外影响 (公元581年 - 公元907年) 唐代是中国古代音乐的黄金时代。本书详细阐述了“燕乐”的结构及其所包含的庞大乐器群。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教坊”与“梨园”对音乐人才的培养和乐谱的整理保存所起的作用。对于如琵琶、箜篌、筚篥等乐器,本书将探讨它们如何从外来或宫廷专用乐器转变为成熟的演奏体例。特别指出唐代音乐的国际性影响,例如其如何输入周边国家并产生深远影响。 第四部分:宋元时期的音乐生活与器乐的世俗化 (公元960年 - 公元1368年) 宋代“瓦舍勾栏”的兴起,使得器乐表演从宫廷走向民间,促进了器乐体裁的世俗化和普及化。本书分析了宋词、说唱音乐对器乐伴奏要求的提升,这间接推动了如筝、琴、琵琶等弹拨乐器的技巧革新,以适应更为复杂的叙事性、表现性要求。元代的“杂剧”体系,也重塑了乐器在戏剧结构中的作用。此处对乐器“社会化”的探讨,远超地域风格的界定。 第五部分:明清:器乐的成熟与文人趣味的深化 (公元1368年 - 公元1911年) 明清两代是中国传统器乐体系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本书将考察文人音乐群体(如“太古遗音”的倡导者)对古琴艺术的坚守与整理,以及在江南地区,以昆曲为代表的声腔体系如何深刻影响了伴奏乐器的定型与配器逻辑。在民间,新兴的戏曲锣鼓体系和说唱伴奏的成熟,催生了大量新的民间乐器组合和演奏规范。这一部分侧重于音乐文献的整理、乐器改良的趋势(如弦制的调整、音域的扩展),以及不同地域间器乐风格的初步分化,但其基调是基于全国性的文化互动,而非局限于某一省份的“流派”研究。 第六部分:近现代转型与民族音乐学的兴起 (公元1912年至今) 本书最后一部分聚焦于近现代的巨变。我们探讨西方音乐体系的涌入对中国传统器乐带来的冲击与融合,如合奏形式的引入、记谱法的革新(如工尺谱到简谱的过渡)。同时,本书也分析了20世纪以来,音乐学界如何开始系统地进行田野调查和民族音乐学研究,旨在保护和记录那些濒临失传的传统器乐遗产。此部分的关注点在于“现代化进程”中器乐如何寻求自我定位,而非对现有曲目的风格分析。 结语:贯穿全书的线索 《中国民族器乐发展史纲》始终围绕“器乐本体的演变逻辑”、“文化语境的制约与推动”、“乐器间的相互影响”这三条主线展开叙述。本书的读者将获得一个全面、立体的中国器乐历史地图,理解不同历史阶段乐器在中国文化生活中的核心价值,从而形成对整个民族音乐生态的整体认知。本书的视野覆盖了全国性的制度变迁、宫廷音乐的兴衰以及民间音乐的地域特色,但其核心在于历史的纵向发展与制度的横向考察,而非对具体地方性器乐演奏传统的深度田野考察与曲目风格归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设置得可能过高了,这或许是源于我对“大全”二字所蕴含的包罗万象的敬畏。翻阅山东派的篇章时,我尤其留意了那些关于“文曲”与“武曲”风格分野的论述。书中确实提到了山东筝乐中那股子硬朗、大气磅礴的地域特色,比如对“快速铺指”的描述,读起来气势非凡。但问题在于,这种描述往往停留在文学性的赞美,缺乏对具体指法力度变化、揉弦的节奏控制以及在不同调式下如何保持音色的统一性等技术细节的深入剖析。举个例子,书中对《汉宫秋月》的介绍,更多是聚焦于其情感意境,而对于山东筝派在演奏此曲时,如何通过左手的吟猱来模拟人声的悲怆感,如何通过快慢板的交替来营造戏剧冲突,这些“内功心法”却一带而过。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优秀的乐理和历史普及读物,它告诉你“是什么”,却不怎么告诉你“如何做到”。对于那些已经能熟练弹奏基础曲目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增量信息”相对有限,更像是一种对已知知识的系统性回顾,而非带来颠覆性的新见解。

评分

我对《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上》的整体感受是:它是一部雄心勃勃的尝试,旨在系统整理河南、山东两大重要流派的脉络,并且在文献引用和历史溯源方面做得相当扎实,这对于学术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料库。但作为一名热衷于演奏实践的爱好者,我发现它在“活的音乐”与“死的文字”之间存在一定的鸿沟。书中所呈现的河南派,那种细腻婉转、如泣如诉的风格,往往需要通过细致的听觉训练才能捕捉到其神韵,而文字描述很难完全捕捉到“润腔”的微妙之处。我原本希望书中能收录一些珍贵的访谈录,或者对不同版本曲目进行细致的“听辨”引导,例如,当听到某个颤音时,应该立刻联想到河南的哪种揉弦技法,以及这种技法在不同年代的细微变化。这本书更多的是在展示“地图”,而不是教我们如何在地图上“行走”。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俯瞰视角,但对于那些想深入到每一个音符、每一个指法细节中去探寻古人智慧的读者来说,可能还需要寻找更具操作性的伴侣书籍。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值得称赞,纸张厚实,油墨均匀,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一点在音乐书籍中尤为重要,因为我们经常需要对照文字来理解乐理概念。然而,从内容的深度来看,尤其是在涉及山东流派的“激进”演奏风格时,我感到有些意犹未尽。山东筝派以其刚劲有力、节奏鲜明而著称,在处理如《沂河欢歌》这类带有浓郁民间色彩的作品时,那种“一泻千里”的气势是其灵魂所在。书中虽然提到了“力度对比鲜明”这一特点,但在如何通过不同手指触弦的角度、快慢以及手腕的配合来实现这种力量的递进与爆发,描述得过于抽象。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这种“力量感”的物理学解释或详细的肌肉控制指导。这本书更像是在讲述一个宏伟的音乐故事的梗概,背景设定和主要人物都已登场,但高潮部分的细节描写却被一笔带过,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过大,导致实操性大大降低。它给了我一个想去听更多山东筝曲的冲动,却没给我一个能更好地理解和模仿其演奏方法的有效工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雅致,封面采用了一种仿古的宣纸纹理,墨色的字体遒劲有力,透露出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初次翻阅时,我对于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就充满了期待。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时,发现它更侧重于对古筝历史源流的宏观梳理,对于不同地域流派的细节挖掘,尤其是那些鲜为人知、濒临失传的演奏技巧和曲目,似乎着墨不多。比如,书中对河南派那标志性的“轮指”处理得相对概念化,缺乏实操层面的具体指导或独家秘闻,更多的是引用了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论断。我原本期待能看到一些鲜活的田野调查记录,或者对某位已故老艺术家的口述史进行深度挖掘,那样会更有血有肉。总的来说,它像是一份详尽的、但略显学术化的目录索引,而非一本能够手把手教你“走进”河南、山东古筝世界的实战指南。对于初学者来说,它提供的背景知识是宝贵的,但对于渴望深入探究演奏技法精髓的进阶者而言,可能需要结合更多专业教材或音像资料才能感到满足。 它的价值在于搭建了一个框架,但骨架的丰满度尚有提升空间。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古筝爱好者,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通过文字记录来弥补我无法时常拜访名师的遗憾。我希望能在这本汇集了南北两大流派精髓的典籍中,找到一些可以立即应用到我日常练习中的“窍门”。遗憾的是,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相当严谨且偏向学院派,大量的篇幅被用于考证流派的起源和乐曲的早期版本流传脉络,这固然体现了编者的学术功底,但对于实际演奏的帮助却不直接。比如,在讨论河南派的“滑音”处理时,书中给出了几种历史文献中的不同记载,却少有对当下主流演奏法与古老技法之间的演变逻辑进行对比分析,更不用说提供一套清晰的、可供模仿的练习路径图。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图文并茂的指位解析,或者至少是作者对几种不同版本演奏风格的个人化、具象化的比对评论。目前的呈现方式,更像是一本用于图书馆收藏或专业研究的参考书,而非一本适合茶余饭后的、可以随时翻阅并即刻受益的“武功秘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