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西方心理学理论前提的批判与重构 | 作者 | 冯大彪 |
| 定价 | 29.00元 | 出版社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2059004 | 出版日期 | 2015-0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作者简介 | |
| 冯大彪,男,满族,吉林伊通人,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心理学本土化研究。主持或参与各类课题6项。在《山西师大学报》、《湖北大学学报》、《武汉理工大学学报》和《学习与探索》等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篇。 |
| 目录 | |
| 序章 作为西方心理学理论前提的人性观 节 西方心理学人性观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现状 第二节 西方心理学的人性观及其理论建构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及其理论建构 二、认知心理学的人性观及其理论建构 三、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人性观及其理论建构 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及其理论建构 五、后现代心理学的人性观及其理论建构第二章 本体论式的人性观诱导西方心理学步入困境 节 学科内部的分裂 一、科学主义心理学的立场 二、人文主义心理学的立场 第二节 研究方式的物化 一、验证心理的物质本体 二、还原心理的精神本体 第三节 价值取向的迷失 一、西方心理学的主要价值观 二、西方心理学价值观的局限第三章 中国本土心理学对西方心理学人性观的突围 节 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孕育与兴起 一、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孕育 二、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兴起 第二节 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与研究内容 一、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本土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第三节 中国本土心理学的代表性理论 一、新心性心理学的理论框架 二、新心性心理学的学术价值 第四节 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发展困境 一、以“文化人假设”为理论前提 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 三、以“回避现实问题”为主要特征第四章 西方心理学人性观的批判与重构 节 西方心理学人性观的批判 一、否定人的独特性 二、忽视人的实践性 三、瓦解人的多重性 第二节 西方心理学人性观的重构 一、以马克思人性观为理论前提 二、马克思对人性的科学阐释 三、马克思人性观的核心要义第五章 冲破西方心理学藩篱的心理学本土化再探索 节 心理学科学观的重建 一、研究对象的重新理解 二、研究方式的重新确立 三、研究目的的重新定位 第二节 心理学本土化立场的转变 一、摆脱个体主义的困境 二、注重真实的社会存在 三、直面具体鲜活的国情 第三节 内隐学习理论的本土化探索 一、内隐学习理论的概述 二、内隐学习的适用领域 三、内隐学习研究的理论意义 四、内隐学习理论的应用价值 第四节 中国大学生自我满意度的本土化探索 一、中国大学生自我满意度的研究方法 二、中国大学生自我满意度的基本状况 三、中国大学生自我满意度的多重分析 四、中国大学生自我满意度的一般特征 第五节 当代中国人社会化的本土化探索 一、当代中国人社会化的背景 二、当代中国人社会化的目标 三、当代中国人社会化的内容 四、当代中国人社会化的途径 五、当代中国人社会化的困境 六、当代中国人社会化的出路 第六节 中国人人格的本土化探索 一、古代先秦儒家的人格思想 二、近现代中国人人格的演进 三、当代中国人的人格特质第六章 西方心理学的未来展望 节 霸主地位的颠覆,实现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 一、霸主地位的削弱与颠覆 二、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 第二节 分裂危机的弱化,推动科学主义与入文主义的整合 一、分裂危机引发各方质疑 二、学派争鸣推动相互整合 三、走出分裂危机的路径 第三节 心理本体的解构。面向生活世界 一、心理本体的双重解构 二、从瓦解走向虚无 三、通往生活世界的坦途 第四节 价值中立的退隐,兼顾实然探索和应然设计 一、价值中立的源起 二、价值负载的事实 三、实然与应然的统一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突破了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对人性的认识实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国心理学若想摆脱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困境,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为哲学基础,以人的物质性和精神性相统一的视角,深入开展心理学本土化研究。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可以借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经验。从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视角审视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应该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在解决中国人实际心理问题的过程之中去建构自己的理论。 冯大彪编著的《西方心理学理论前提的批判与重构》本着一种文化自觉的态度,对西方心理学的理论前提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以期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挑战与惊喜并存。冯大彪老师的文字严谨而富有洞察力,他对于西方心理学理论的分析,并非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其哲学根基的层面。我尤其对书中对于“重构”部分的论述印象深刻。在对既有理论进行批判之后,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否定,而是积极地探索新的可能性。这可能涉及到借鉴东方哲学思想,比如中国传统的哲学智慧,来补充和修正西方心理学的一些固有视角,或者提出新的研究范式,用以解决西方心理学在解释某些现象时遇到的困境。比如,西方心理学可能更侧重于个体分析,而东方哲学或许能提供更宏观、更整体的视角来理解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关系。这种跨文化、跨学科的对话,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多元、更加丰富的人类心智理解的可能性。
评分这本《Z2-西方心理学理论前提的批判与重构》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冯大彪老师的视角太独特了!我一直以来对西方心理学体系,尤其是其一些根深蒂固的理论前提,总隐隐觉得有些地方解释力不足,或者存在一些预设的、未被充分检视的哲学基石。这本书恰恰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这一点。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西方心理学有哪些流派,而是追根溯源,去审视那些构成这些流派得以建立的“元理论”——那些关于人是什么、知识如何可能、科学何以成立的根本假设。比如,它可能探讨了实证主义在心理学中的盛行,以及这种方法论在多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人类经验的理解。或者,它可能会揭示存在主义、现象学等思潮对西方心理学某些领域的深刻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反思。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场思想的探险,跟着作者一起解构那些曾经被视为天经地义的理论框架,然后又重新思考,在批判之后,我们该如何去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和解释力的心理学知识体系。这种“批判与重构”的思路,让我看到了理论发展的可能性,不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动态的、不断演进的智识过程。
评分一直以来,我在学习西方心理学时,总觉得在某些方面,它好像有一个“看不见的墙”,解释力似乎到了某个点就难以突破。读了《Z2-西方心理学理论前提的批判与重构》,我才恍然大悟,这面“墙”可能就来自于那些我们未曾仔细审视的理论前提。冯大彪老师的这本书,恰恰是帮助我推倒了这面墙。他对于西方心理学核心概念的解构,让我看到了这些概念是如何在特定的哲学框架下被定义和理解的,而这些定义和理解,可能恰恰是限制我们进一步探索的根源。例如,在讨论“自我”的概念时,西方心理学可能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实体,而一些东方哲学则可能更强调“无我”或“空性”的维度。作者的批判,让我意识到,我们可能需要跳出原有的框架,去寻找更普适、更包容的理解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对西方心理学理论的学术探讨,它更像是一次关于知识本身的“哲学之旅”。冯大彪老师的分析,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任何理论的构建,都离不开其背后的哲学假设。而这些假设,往往是隐性的,不易察觉,但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对于西方心理学,作者的批判性审视,让我看到了其理论体系的边界和潜在的局限。更重要的是,他提出的“重构”思路,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这种重构,可能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人”的定义,重新思考“认识”的本质,甚至重新构建“科学”的标准。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心理学,更是在学习如何进行批判性思考,如何构建更深刻、更全面的知识体系。它让我对未来的心理学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坦白说,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期待的是一场学术的盛宴,而冯大彪老师没有让我失望。他的笔触,与其说是学究气的论述,不如说更像是一种深邃的哲学辩论。我尤其欣赏他对西方心理学在历史语境下的考察,不是孤立地看待一个个理论,而是将其置于哲学、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去理解其产生的原因、演变的路径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例如,在谈论某个理论的“前提”时,作者可能会追溯到古希腊哲学,或者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思潮,甚至更早期的思想萌芽,层层剥茧,揭示出这些前提是如何一步步被构建、被固化,最终成为我们今天理解心理现象的“惯性思维”。这种做法,非常有启发性,它让我们意识到,科学理论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烙印着时代的印记和人类的认知习惯。因此,对理论前提的审视,实际上是对我们自身认知方式和知识建构模式的深刻反思,这种层面的探讨,极具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