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增廣賢文詮解
定價:48.00元
作者:佚名,李宏光
齣版社:天津古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52805598
字數:336000
頁碼:34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普通大眾
《增廣賢文詮解》用現代人的思維方法演繹古代傢喻戶曉的濛學聖典《增廣賢文》。為瞭讓今天的少年朋友更好地瞭解這部濛學聖典,《增廣賢文》從其中輯選齣上百條經典格言,在詳細釋義的同時,還增加瞭與內容相符的典例故事,從而讓每條格言佳句的內涵得到充分的展示,為您從另一個角度提供理解傳統文化精髓的途徑。
內容提要
《增廣賢文》以有韻的諺語和文獻佳句整理編輯而成,內容十分廣泛,從禮儀道德、典章製度到風俗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包,但主旨是講人生哲學、處世之道。全書以韻文的形式,將格言排列在一起,那些精闢的格言警句絕非憑空而來,他們或來自古代文化典籍,或源於民間俚諺俗語,是對中國人處世經驗、智慧和原則的總結。含有深刻的哲理,讀來發人深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一部老幼皆宜的著作,其中的許多格言至今仍在廣為流傳。
目錄
作者介紹
李宏光,廣東興寜人。1965年畢業於武漢大學,1964年開始發錶作品。畢業後一直從事中學教育教學,1979年後曆任中國科學院文學所主任、研究生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編著有《中華經典解讀》《漢譯經典》《讀懂易經》《中國曆朝通史演義》《中國古代見人秘訣》等。業餘從事文學創作,先後榮獲臨夏州網絡文學大賽一等奬、第四屆山東省黃河文學奬。
文摘
“不能搞特殊” n
李訥是毛的小女兒,1940年8月齣生在陝北延安。當時盡管正處在艱苦的戰爭年代,但毛還是堅持把女兒留在自己的身邊。毛雖然格外疼愛自己的小女兒,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放鬆對女兒的嚴格要求。 n
1947年,轉戰陝北期間,毛率領的中央縱隊生活艱苦。由於糧食供應睏難,大食堂每天兩頓都是鹽水煮黑豆。有一次吃飯,李訥看到大傢的嘴是黑的,好奇地笑瞭,她對毛說:“爸爸你看,阿姨、叔叔的嘴都是黑的。”毛對她說:“你不要笑,前方解放軍叔叔就是靠吃黑豆打勝仗的呀。黑豆好吃,吃瞭黑豆也能長胖長高。你也應該帶上碗筷和阿姨一塊去吃黑豆飯。聽爸爸的話,你將來是個好孩子。”當時,李訥隻有7歲,還是個小孩子,但毛並沒有因為女兒年齡小就允許彆人對她格外照顧。在毛的嚴格要求下,小李訥沒有同爸爸媽媽一起吃飯,而是同衛士、保姆、戰士們一起吃大食堂的鹽水煮黑豆,從小就經受瞭艱苦生活的考驗。 n
新中國成立後。毛作為黨和人民共和國的,不但沒有利用手中的職權為子女提供任何方便,反而更加嚴格要求他們,哪怕是在乘車、吃飯這樣的日常小事上,毛也從不放鬆對他們的要求。20世紀60年代初,李訥正在北京大學讀書,她和普通學生一樣吃住在學校,隻有星期六纔迴傢一次,迴傢時,她也是和大傢一樣擠公共汽車,從不乘小臥車。正因為如此,剛上學的一段時間裏,同學們都不知道她是毛的女兒。寒冷的鼕天來臨後,由於天黑路遠,衛士長擔心李訥一個女孩子晚上迴傢路上不安全,就瞞著毛派車去學校接李訥。此事被毛覺察後,嚴厲地批評瞭衛士長,並說:“彆人的孩子就不是孩子瞭,彆人的孩子能自己迴傢,我的孩子為什麼就不行?”不管衛士長如何解釋,毛還是不容置辯地命令道:“不許接,說過就要照辦,讓她自己騎車子迴來。” n
李訥在北大上學初期,正趕上嚴重的經濟睏難。當時國傢所麵臨的大睏難就是糧食奇缺。李訥認為自己是共青團員,應該為國傢分擔睏難,於是在學校報口糧時,隻報瞭17斤。毛聽說此事後,非常高興,並說就應該這樣做。由於定量不夠吃,李訥經常餓肚子。有一次,李訥從傢裏拿瞭一袋奶粉,毛知道後很不高興,說這樣做影響不好,以後,李訥就再也沒有從傢裏帶過任何吃的東西。睏難時期,李訥很少迴傢。一次,衛士尹荊山去學校看望李訥,發現她餓得臉發黃,心裏很難過,迴來後嚮衛士長作瞭匯報。衛士長是看著李訥長大的,李訥從小就和戰士們一起行軍,風餐露宿,一樣吃鹽水煮黑豆,如今成瞭共和國主席的女兒還要挨餓,想到這些,衛士長心裏很不是滋味。於是,他瞞著毛給李訥送去瞭一包餅乾,李訥怕彆人發現影響不好,見附近沒有人,纔大口地吞下兩塊餅乾。 n
這件事被毛知道後,批評衛士長:“三令五申,為什麼還要搞特殊化?”衛士長解釋:“彆的傢長也有給孩子送東西的。”聽到這話,毛更是生氣,他說:“彆人可以送,我的孩子一塊餅乾也不許送!誰叫她是毛的女兒!” n
此事過後不久的一個星期天,李訥從學校迴傢。衛士趁倒茶的機會,嚮毛提議:“主席,李訥迴傢瞭,兩三個星期沒見瞭,一起吃頓飯吧?”按常規毛是不允許女兒和自己一起吃飯的,他總是讓她在大食堂吃飯,但這次,毛理解衛士的心意,同時他也確實心疼女兒,便笑著迴答:“那好,那好。” n
飯前,李訥嚮爸爸匯報瞭自己的學習情況。爾後,她委婉地對爸爸說:我的定量老不夠吃,菜少,全是鹽水煮的,一點油水也沒有,上課肚子老是咕咕叫。聽後,毛語重心長地對女兒說:“睏難是暫時的,要和全國人民共渡難關。要帶頭,要做宣傳,要相信黨……” n
飯準備好瞭,飯桌上擺著四菜一湯,還有辣子、黴豆腐等四個小菜,主食是熱氣騰騰的紅糙米摻芋頭的米飯。毛拉著女兒的手說:“今天一起吃飯。”李訥隨爸爸來到飯桌前,一股飯香撲鼻而來,李訥將頭伸過去嗅瞭嗅:“啊,真香啊。”說罷抬頭衝父親調皮一笑,顯得那麼天真可愛。“吃吧,快吃吧。”毛愛憐地望著女兒。話音未落,李訥已開始嚮嘴裏扒飯,飯太燙,她不時噝噝地嚮外吹著熱氣。毛在旁邊勸女兒慢點吃,可李訥慢吃不瞭幾口,又開始狼吞虎咽起來,因為她實在是太餓瞭。看到女兒餓成這個樣子,毛臉上露齣瞭幾分苦澀,他再也無心吃飯瞭,轉身拿起報紙看起來,以掩飾自己的情緒。李訥看到父親不吃瞭,望著他問道:“您怎麼不吃瞭?”毛說道:“老瞭。吃不多,我很羨慕你們年輕人。”李訥信以為真,於是就將桌上的飯菜一掃而光。後來,衛士又從夥房找來兩個白麵摻玉米麵的饅頭,李訥又將這兩個饅頭連同盤底的菜湯一同吞下瞭肚。 n
飯桌上的情景令衛士們感慨萬韆。飯後,他們走進毛的房間,想說服毛給李訥一點優待:“主席,李訥太苦瞭,是不是可以……”話沒說完,毛便堅定地說:“不可以,和全國老百姓比起來,她還算好的。”衛士長剛想說什麼,毛又接著說道:“不要說瞭,我心裏並不好受。她是學生,按規定不該享受的就不能享受,還是各守本分的好。我和我的孩子都不能搞特殊,現在這種形勢下尤其要嚴格。”
序言
這本書,說實話,拿到手裏的時候,我帶著一種既期待又有點忐忑的心情。封麵設計得很古樸,那種泛著微微黃色的紙張質感,一下子就把人拉迴到瞭一個比較傳統的氛圍中。我平時比較喜歡看一些傳統文化方麵的書籍,總覺得那些老話裏藏著很多我們現代人容易忽略的智慧。但是,對於這種帶有“詮解”二字的,我心裏總有點打鼓,怕它過於艱深晦澀,或者說教意味太濃,讀起來會很纍。翻開第一頁,映入眼簾的是那種精心排版的文字,楷書和宋體的結閤運用得恰到好處,讀起來很舒服。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平衡古籍的韻味和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沒有那種生硬的、讓人望而卻步的感覺。我尤其欣賞它在注釋上的處理,既保留瞭原著的精髓,又用現代的語言進行瞭恰當的闡釋,讓那些看似簡單卻蘊含深意的句子,一下子變得立體起來,讓人拍案叫絕。整個閱讀過程,就像是和一位飽經風霜的長者對談,他娓娓道來,你細細品味,每每都有新的領悟。
評分我通常對這種傳統文化普及讀物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態度,因為很多時候,作者為瞭迎閤大眾口味,會過度“現代化”或“通俗化”原著,結果反而丟失瞭原有的韻味和力量。然而,在閱讀《增廣賢文詮解》時,我感受到瞭作者那份對傳統的敬畏之心。他的語言既有學者般的嚴謹邏輯,又不失民間故事般的生動活潑。尤其是在處理那些帶有強烈時代烙印的俗語時,作者沒有選擇簡單地批判或摒棄,而是深入分析其産生的社會土壤,並探討其在當代語境下依然具有參考價值的部分。這種既立足傳統又麵嚮現實的態度,讓這本書讀起來一點也不沉悶,反而充滿瞭生命力。它不像一本嚴肅的學術專著那樣高高在上,更像是一位充滿智慧的長者,用最貼近生活的方式,將人生的經驗和教訓娓娓道來,讓人聽得進去,更記得住。這本書,絕對值得放在案頭,時常翻閱,汲取力量。
評分最近手頭上的事情有點多,工作壓力也比較大,所以讀書對我來說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休憩。我原本以為這本《增廣賢文詮解》可能會需要我集中精力去啃,畢竟“增廣賢文”本身就是一部包羅萬象的語錄體著作,內容駁雜。但齣乎意料的是,它的結構安排非常閤理。我發現自己可以隨時拿起一頁來看,讀上幾段,就仿佛進行瞭一次快速的心靈SPA。那些諺語和俗語,經過作者的深度挖掘和條分縷析,展現齣遠超字麵意思的深刻哲理。比如有一段關於“待人接物”的論述,我以前總覺得是老生常談,但作者從心理學和人際關係的多個維度進行剖析後,讓我對自己的某些處世方式進行瞭深刻的反思。這種將傳統智慧與現實生活緊密結閤的寫法,極大地提高瞭閱讀的代入感。我甚至在和同事交流某個棘手問題時,不自覺地引用瞭書中的某個觀點,收到瞭非常好的效果,這讓我對這本書的實用價值深信不疑。
評分說實話,我很少對一本書的裝幀設計有如此高的評價。這本《增廣賢文詮解》在視覺上簡直是一種享受。它沒有追求那種浮誇的現代化設計,而是選擇瞭一種沉靜、內斂的風格。紙張的厚度適中,拿在手裏有分量感,而不是那種輕飄飄的廉價感。更值得稱贊的是,它的字體選擇和行距排版,簡直是為長時間閱讀量身定製的。我近視度數不算低,但閱讀這本書時,眼睛的疲勞感明顯減輕瞭許多。很多齣版社為瞭壓縮篇幅或者追求某種效果,常常把字印得太小或者行距擠得太密,讓人讀得十分痛苦。這本書顯然在這方麵下瞭大功夫,讓人感覺作者和齣版方是在真心誠意地想把“學問”傳遞給讀者,而不是敷衍瞭事。這讓我對後續的閱讀充滿瞭期待,因為好的閱讀體驗往往能讓人更容易沉浸在內容的海洋裏。
評分這本書的獨特之處,我認為在於它對“詮解”二字的把握達到瞭一個很高的水準。它不是簡單地對每一句進行字麵上的解釋,而是嘗試去挖掘這些流傳已久的民間智慧背後的曆史背景、文化根源,乃至是它在不同曆史時期被人們賦予的不同解讀。這種多層次的闡釋,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認知邊界。我以前讀《增廣賢文》,總覺得它像一本零散的“雞湯”,雖然道理都懂,但缺乏一個係統的理論框架來支撐。而這本書,通過作者的梳理和論證,仿佛為這些零散的珍珠串上瞭一條精美的綫,讓它們形成瞭一個有機的整體。我特彆喜歡它在對比不同版本注釋時的那種嚴謹態度,可以看齣作者在收集和考證上下瞭極大的功夫,絕非是敷衍瞭事地拼湊而成。讀完某一章節,我常常會停下來,迴味一下那些被重新解讀的詞句,感覺像是進行瞭一次深度的文化溯源之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