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读书人典藏书系:中庸全编
定价:39.80元
作者:道纪居士
出版社:海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515708201
字数:228000
页码:32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怎样看待《中庸》这部书?
n《中庸》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所阐述的是人善恶的本性,是我国古代讨论教育的重要理论著作,对古代乃至近、现代教育有着极大的影响。
n然而,如今有不少人把“中庸”理解为中立、平庸,认为讲中庸就是搞折中、放弃原则。这是对中庸哲学思想核心的极大误解。
n实际上,《中庸》既不是简单的折中,也不是庸俗的中间路线。《中庸》追求的目标是在不同时空环境中,尽善尽美的方案。它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n“中庸”之“中”的含义是不偏不倚,是适度、适中、正确,无过无不及而恰到好处;是合宜、合理,无所偏倚而恰如其分;是中正、公正而合乎天理人情的正道。“中庸”之“庸”的含义是平凡、平常、平易可行,而又无可改易的之理,与怪异、险僻、神秘相对而言,含有“普遍适用”之意。“中”是道之体,“庸”是道之用,也就是理论上的基本原则与实践中的具体运用相结合。“中”与“庸”的结合,旨在阐明“中”这一基本原则是人人不可缺少,人人必须遵守,人人可以做到,适用于一切事物的普遍真理。
n2.《中庸》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n《中庸》的中心思想是“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其中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n3.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n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的理想境界。
n4.施行中庸之道有哪些需要遵循的原则?
n施行中庸之道需要遵循的原则有三条:
n一是慎独自修。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必须严格、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尤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应该谨慎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n二是忠恕宽容。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n三是至诚尽性。在《中庸》看来,一个人只有做到内心真诚恳切,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并终达到至仁至善的境界,同天地并列为三。这就坚持至诚尽性原则所达到的理想境界,达到了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
n5.《中庸》对提高个人行为修养有哪些重要参考?
n《中庸》对于现代人提高自己的行为修养具有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n一,《中庸》是对为人处世的精辟总结。《中庸》主张,做人做事要公平公正,无偏私,要合群,为群体谋福利,以人为本,注重和谐。有句话:存在就是合理。当今世界是一个竞争险恶的世界,如果能按中庸之道,以容、接受的态度去对待一些“异”的存在。做人各尽其职,名副其实,那么,既能保持自身的利益,懂得制约,又不会失去总体的团结和平衡,在社会中与人和谐相处。
n二,《中庸》体现做人的规范与智慧。《中庸》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修身养性,完善自我。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君子诚信、宽容、理性,和顺致中和,不好高骛远、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君子必安分守己、实事求是,顺其自然,而不生分之想,不做有求之事;不管是失意还是得志,是顺境还是逆境,都秉持高尚的道德原则,恪守本分,己立以立人,己达以达人。
n人往往执著于为私、为我的观念而浑然不自觉。所以,时时得严格要求自己而不能强求于别人,凡事应该先他后我,首先考虑别人,向内找自己的不足,虚心、用心去异中求同,去圆容。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学会放弃,因为真正的提高是放弃,而不是得到。其实,能舍必有得,舍去一分,收获往往会更多。
n内容提要
  1、《中庸全编》对原典进行了生动的解译,并结合古今实际案例进一步阐述,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精髓。
  2、《中庸全编》体例新颖,版块清晰,阅读轻松。
  3、《中庸全编》双色印刷,精美漂亮,极富收藏性。
目录
作者介绍
道纪居士,原名迟双明,男,1968年生,河北省邯郸市人。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曾在邯郸钢铁公任子弟中学教师、《邯钢报》编辑等。主要作品有:《首席执行官》(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年)、《诸葛亮日记》(九州出版社,2004年)、《边读边悟<菜根谭>》(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素书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等。n
文摘
  章天命: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原典欣赏】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物育焉。
  【白话翻译】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那些可以离开的,都不可以称之为道。因此,对于品德高尚的人而言,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无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在独处时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尚未表现出来时,叫做“中”;表现出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每个人都具备的本性;“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物就可以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义理评析】
  本段文字是《中庸》的章,就“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提高个人的自觉性,诚心诚意地遵循本性去行事,依照道的原则去修养自身。
  在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重要的儒学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
  在本章,作者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进行了解读。在他看来,当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这些情感时,内心是宁静恬淡的,因此称之为“中”。然而,喜、怒、哀、乐是每个人都具有而不可避免的,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就称之为“和”。二者协调和谐,在为人处世时做到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温不火、不急不躁……执两用中就达到了“中和”之境。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平安无事了。
  “慎独”、“中和”虽然是两个概念,但总是围绕着“中庸之道”这个根本。一个人唯有达到中和的境界才可以做到慎独,而只要有了慎独精神,距离中庸之道也就不远了。
  【跟进解读】
  1.幽兰自馨,君子慎独
  孔子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儒家风范的高境界。对于其含义,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
  《大学》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意思就是说,小人闲居独自一人做坏事时,什么都做得出来。见到君子的时候就畏畏缩缩,掩藏自己不善良的行为,而标榜自己的好处。其实别人看他,好像就能看到他的五脏六腑一样清楚,这样的做法有什么益处呢?因此,勉强在形迹上伪装是伪装不了的,唯独像慎独的人一样“诚于中”,方可“形于外”,“诚于中,形于外”是慎独的一个主要含义。
  “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行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加强“慎独”修养,谨慎个人行为,就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在独处时也要做到表里如一。
  东汉名臣杨震是个颇得称赞的清官。他做过荆州刺史,后调任为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他在荆州刺吏任内荐举的官员,听到杨震到来,晚上悄悄去拜访杨震,并带金十斤作为礼物。王密送这样的重礼,一是对杨震过去的荐举表示感谢,二是想通过请这位老上以后再多加关照。可是杨震当场拒绝了这份礼物,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这是什么原因呢?”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便说:“晚上又有谁能知道呢?”杨震听后大怒,斥责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带着礼物,狼狈而回。
  慎独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一旦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当个人私欲成为至高无上的追求时,就会腐蚀一大批的心灵,就会危害到社会的健康发展。
  慎独不该只是先哲和圣贤们的追求,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去践行之。无论何时何地,面对何人何境,我们都要做到严于律己,谨慎不苟。慎独的表现在于隐和微,它体现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便是此理。
  一天,元代大学者许衡与人结伴外出,天气炎热,口渴难耐。中途,路边有一棵挂满果实的梨树,他人纷纷跑到树下摘梨解渴,唯独许衡一人未动。有人问许衡:“你为什么不摘梨,难道你不渴吗?”许衡回答说:“这不是我的梨,怎么可以随便乱摘呢?”人们讥笑他迂腐,辩白说:“世道这么乱,管他是谁的呢!”许衡回答:“世道乱,而我的心不乱,梨虽无主,可我心有主。”
  慎独来自于不断的反省自己,它可以使你的内心不断的清朗透彻,可以让你的人格越发的坚韧,慎独还是一面盾牌,它可以使你抵御来自方方面面的不良诱惑,可以使你踏实做事,坦荡为人,使得我们这个社会更加的文明有序,相处和谐。
  慎独的品德如空谷幽兰,虽处高山峡谷之中,虽在人们视野之外,却能坚守自己的本分,保持自己的操守,独自绽放,默默飘香。
  清朝雍正年间的叶存仁,他先后在很多地方做官,历时三十余载。一次,在他离任时,僚属们派船送行,然而船只迟迟不启程,直到明月高挂才见划来一叶小舟。原来是僚属为他送来临别馈赠,为避人耳目,特地深夜送来。他们以为叶存仁平时不收受礼物,是怕别人知晓惹出麻烦,而此刻夜深人静,四周无人,肯定会收下。叶存仁看到此番情景,即兴写诗一首:“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随后将礼物“完璧归赵”了。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有了这些古人训诫弟子鞭策儿孙的激语,才有了头悬梁、锥刺骨、凿壁透光、囊萤映雪等诸多苦读的铸成大器扬名于世。
  想想渭水河畔闲情垂钓的姜子牙,虽有经天纬地的治国才能,却不张扬,更不助纣为虐。是贤明的周文王慧眼识珠,这才有了八年周家天下的长久传承。
  人生不会总是被繁华、鲜花、荣誉和掌声所围,当一切在华丽转身之后,长久陪伴你的将是落寞和空虚。这时的你,需要的是用慎独慎行来应对困难,用微笑来善待生命,在岁月的风霜雨雪中去深刻地感受生命的醇厚绵长,让心境坦然,让生命淡然!
  指点迷津
  杨震(?—124年),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时期名臣。曾师从于太常桓郁,通晓经籍、博览群书。不应州郡礼命数十年,50岁时,才开始步入仕途。得到大将军邓骘的提拔,又举茂才,历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
序言
最近我的书单里堆满了关于古典文学批评史的著作,主要是想弄清楚不同朝代的文人是如何评价和传承文学经典的。这涉及到大量的文本比对和思想脉络的梳理,工作量非常大,需要极其细致的考据和耐心。我特别关注那些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同一部经典产生巨大争议的论点,试图从中找出文化变迁的蛛丝马迹。好的研究性读物,不应该只罗列观点,更要展示出论证的过程和背后的时代背景。这种学术性的探索,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才能真正领会到其中学术交锋的精彩之处。那种在浩瀚的文献中发现新联系的成就感,是其他阅读体验无法替代的。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实在太精美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印刷都透着一股子老派文人的讲究劲儿。我尤其喜欢它封面那种深沉的色调,配上烫金的字样,拿在书架上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虽然我平时阅读习惯比较偏向轻松愉快的题材,但光是欣赏这套书的外在美,就已经让人心生敬意了。我记得上次逛一个老旧书店,也看到过类似的系列,那种穿越时空的感觉特别迷人。这套书的设计明显是下足了功夫,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体现了对“典藏”二字的理解,不仅仅是内容的收录,更是一种文化载体的仪式感。它让我开始思考,在这个电子书如此盛行的时代,一本精心制作的实体书到底能承载多少分量的情感和历史的厚度。对于那些真正热爱书籍物理形态的人来说,这绝对是值得收藏的珍品,即便是偶尔翻阅,也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书卷气。
评分我对那些致力于阐述东方美学核心精神的系列丛书抱有极大的兴趣。我一直认为,理解中国传统艺术和审美,关键在于把握其对“气韵”和“意境”的追求,这与西方强调的形体精确和逻辑结构有着本质的区别。我希望读到的书能够深入挖掘,例如书法中的笔触与心境的关系,园林设计中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意蕴,或是诗词中留白所蕴含的无限可能。这类书籍需要作者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哲学思辨能力,能够用精炼且富有意境的语言来描绘那些难以言说的美感,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更加深邃、更具内省意味的审美境界。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一些关于古代哲学思想如何应用于现代生活管理的研究。市面上很多解读性的书籍往往为了追求通俗易懂而牺牲了原著的精髓,读起来总觉得隔靴搔痒,缺了那么点味道。我更倾向于那些能提供扎实文本基础,同时又能在注释上深入浅出地引导读者的作品。理想中的哲学读物,应该既能让我体会到古人思维的严谨性,又能清晰地辨识出哪些观点是跨越时空的普适真理,哪些是受限于特定历史背景的局限。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停下来思考、甚至需要对照着工具书去反复咀嚼的深度读物,而非仅仅是快餐式的知识灌输。这种求索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智力上的享受。
评分说实话,我对那些过于强调“成功学”或者“人生指导”的书籍一向保持警惕。它们往往用夸张的语言和不切实际的案例来鼓动情绪,读完后激情澎湃,但回归现实后依旧原地踏步。我更欣赏那些细水长流、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那些关于个人修养和内在品德培养的论述。我更喜欢探讨如何构建一个稳定、自洽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如何去征服外部世界。真正有价值的“指引”,应该是像老友的规劝,温和而坚定,不带有任何强迫性,只是将人生的复杂性以一种清晰的框架呈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摸索前行的路径。这种内观的力量,远比任何外在的口号来得持久和有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