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文源远流长,在中国文学发展**几度兴盛,明代是小品文观念的成熟期,也是创作的旺盛期。明人的小品文观念奠定了后代小品文观念的基础,其创作风格也深刻地影响着后人。晚明学者在小品文的创作上取得了杰出成就,将其发展为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的明代文学成就的标志。 颜兴林选编的《明代小品集萃》收录了明代52位作家173篇作品,与读者共享。其中张煌言、夏完淳等虽活跃于清初,但其终生以明人自居,效惠于明室,故一律收入。因受诸多条件限制,入选作家、作函难免有遗珠之憾,有·心者可另索各家文集详读。愿本集之一“斑”使读者有窥见明小品“全豹”之想,亦望读者能从先儒至情萼性之文中有所获益。
颜兴林选编的《明代小品集萃》为“线装中华国 粹”系列之一,精选流传千年的明代小品,立足原文 精髓,加以*全面、*细致、*通俗易懂的解读,帮 助读者*深入理解原著的精髓,使读者轻松接受国学 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千年前先贤们的 思想精华,并从中有所领悟和收获。
序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送陈庭学序 宋濂
尊卢沙 宋濂
王冕传 宋濂
身有至宝 宋濂
环翠亭记 宋濂
良桐 刘基
象虎 刘基
卖柑者言 刘基
苦斋记 刘基
活水源记 刘基
志杀虎 苏伯衡
送虚白上人序 高启
书博鸡者事 高启
游天平山记 高启
试笔说 方孝孺
越巫 方孝孺
吴士 方孝孺
答许廷慎书 方孝孺
溪渔子传 方孝孺
河崖之蛇 薛碹
游龙门记 薛碹
记雪月之观 沈周
昕蕉记 沈周
医戒 李东阳
移树说 李东阳
王古直传 李东阳
西溪渔乐说 罗圮
谯楼鼓声记 祝允明
唐子畏墓志并铭 祝允明
《晦庵诗话》序 文征明
《游洞庭东山诗》序 文征明
中州览胜序 唐寅
与文征明书 唐寅
勤学 王守仁
何陋轩记 王守仁
答毛宪副书 王守仁
答周北渚书 边贡
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崔铣
跋赵文敏公书《巫山词》 杨慎
新都县八阵图记 杨慎
贻华亭诸亲友诗序 何良俊
项脊轩志 归有光
寒花葬志 归有光
祭外姑文 归有光
先妣事略 归有光
悠然亭记 归有光
沧浪亭记 归有光
《尚书别解》序 归有光
张自新传 归有光
沈贞甫墓志铭 归有光
书《秦风·蒹葭》三章后 唐顺之
任光禄竹溪记 唐顺之
与安子介 唐顺之
叶子肃诗序 徐渭
豁然堂记 徐渭
与马策之 徐渭
赠光禄少卿沈公传 徐渭
青霞先生文集序 茅坤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王世贞
题《海天落照图》后 王世贞
赞刘谐 李贽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李贽
与焦弱侯 李贽
寄答京友 李贽
李卓吾先生遗言 李贽
遗子说 张元忭
在京与友人 屠隆
归田与友人 屠隆
偶读 屠隆
猫号 刘元卿
万字 刘元卿
《渔父词》引 李维桢
艾子教孙 陆灼
病忘 陆灼
《合奇》序 汤显祖
《牡丹亭记》题词 汤显祖
与岳石梁 汤显祖
与李九我宗伯 汤显祖
嗤彪赋序 汤显祖
瞽者 赵南星
钟馗 赵南星
鼠技虎名江 盈科
妄心江 盈科
造酒江 盈科
言志 张大复
品泉 张大复
囊萤 张大复
兰之味 张大复
路贵不喜神怪 朱国祯
王长年智斗倭寇 朱国祯
黄山人小传 朱国祯
跋姚平仲小传 陈继儒
祭汪侍峰文 陈继儒
《文娱》序 陈继儒
《园史》序 陈继儒
颜子身讽 陈继儒
柬米子华 陈继儒
付儿辈铭 陈继儒
游桃花记 陈继儒
赵瞻云传 陈继儒
姚元素《黄山记》引 黄汝亨
复吴用修 黄汝亨
浮梅槛记 黄汝亨
玉版居记 黄汝亨
极乐寺纪游 袁宗道
岳阳纪行 袁宗道
答江长洲绿萝 袁宗道
养兰说 陶望龄
与袁石浦 陶望龄
好书三病 谢肇涮
秦士好古 谢肇涮
寄郑梦麟 谢肇涮
虎丘记 袁宏道
初至西湖记 袁宏道
晚游六桥待月记 袁宏道
湘湖 袁宏道
初至天目双清庄记 袁宏道
天目(一) 袁宏道
满井游记 袁宏道
游高梁桥记 袁宏道
答梅客生 袁宏道
致李子髯 袁宏道
与丘长孺书 袁宏道
叙陈正甫《会心集》 袁宏道
识伯修遗墨后 袁宏道
识张幼于惠泉诗后 袁宏道
拙效传 袁宏道
楮亭记 袁中道
游高梁桥记 袁中道
游岳阳楼记 袁中道
夜雪 袁中道
一瓢道人传 袁中道
狱中血书 杨涟
夏梅说 钟惺
浣花溪记 钟惺
序《山歌》 冯梦龙
好好先生 冯梦龙
书马犬事 冯梦龙
半日闲 冯梦龙
游满井记 王思任
游敬亭山记 王思任
剡溪 王思任
小洋 王思任
徐伯鹰《天目游诗记》序 王思任
让马瑶草 王思任
洪汝含《鼓山游记》序 曹学俭
游虎丘小记 李流芳
游西山小记 李流芳
再游乌龙潭记 谭元春
三游乌龙潭记 谭元春
《秋寻草》自序 谭元眷
《天工开物》序 宋应星
核舟记 魏学咿
《西湖梦寻》序 张岱
《陶庵梦忆》序 张岱
湖心亭看雪 张岱
西湖香市 张岱
西湖七月半 张岱
扬州清明 张岱
白洋潮 张岱
龙山雪 张岱
不二斋 张岱
彭天锡串戏 张岱
金山夜戏 张岱
柳敬亭说书 张岱
乳酪 张岱
张东谷好酒 张岱
鲁云谷传 张岱
答赵廷臣 张煌言
贻赵廷臣书 张煌言
奇零草序 张煌言
狱中上母书 夏完淳
遗夫人书 夏完淳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简直是古韵十足,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厚重感。线装的工艺精湛,每一页纸张的质感都经过精心挑选,那种微微泛黄的色泽和细腻的纹理,让人忍不住想要慢慢翻阅,细细品味。我尤其喜欢它封面的设计,那种传统的留白和遒劲的书法,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能找到这样一本注重细节、充满匠心精神的书籍,实在难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值得珍藏的物件,每次把它从书架上取下来,都会被它散发出的古典气息所吸引。那些精美的插图和细致的排版,都体现了出版者对传统文化深深的敬意与热爱,让人在阅读内容之前,就已经被它的外在美深深折服。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选文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拘泥于那些宏大叙事,而是专注于那些生活化、趣味性十足的“小品”。这种选择让阅读过程变得异常轻松愉快,仿佛是和一位古代的博学长者坐在茶桌旁,听他娓娓道来那些不为人知的生活轶事和人生哲理。那些段落短小精悍,却蕴含着深刻的洞察力,让人在捧腹大笑之余,又能引发深层次的思考。我发现,古代人的智慧并不都藏在那些浩如烟海的史书中,很多精髓恰恰体现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品”之中。它成功地捕捉到了明代文人的情趣和生活态度,那种超然物外又入世随缘的境界,是现代人最需要学习的。
评分从学术价值的角度来看,这套选集无疑是对明代文化的一次精炼和提纯。它没有盲目追求数量上的庞杂,而是注重质量上的精选,每一篇小品都像是从浩瀚的史料中精心打磨出来的宝石。对于研究明代社会风貌、士人精神状态,乃至当时的民间文化传播,它都提供了第一手的、鲜活的材料。我特别欣赏编者在收录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和批判的眼光,确保了选取的都是最具代表性和感染力的篇章。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你历史“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它让你真切地感受到历史人物“是如何思考和生活的”,这才是真正有力量的文化传承。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触良多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生活美学”。明代文人的情趣,不仅仅体现在诗词歌赋上,更渗透在他们饮茶、赏玩、会友的每一个细节里。阅读这些片段,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淡淡的墨香和焚香的气味,看到他们如何在简朴中追求极致的雅致。这种对日常生活的珍视和仪式感,在如今这个追求效率和快速消费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像一剂清凉散,冲淡了现代生活的浮躁与焦虑,提醒着我慢下来,去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微小美好。每一次合上书卷,心中都会涌起一股宁静的力量,那是从古人的生活态度中汲取的营养。
评分我平时阅读古籍的耐心不算太差,但很多古籍的文字过于晦涩,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去考证和理解。然而,这本选集在文字的易读性上做得非常到位。虽然保留了原文的风貌,但在注释和校对上看得出下了大功夫,使得即便是对明代白话或文言文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相对顺畅地进入文本的世界。阅读体验的流畅性,直接决定了一本书的生命力。这本书的排版也很人性化,字里行间留出的间距恰到好处,让眼睛得到了充分的休息。这使得我能一口气读完好几篇而不会感到疲惫,真正达到了“沉浸式”的阅读享受,这对于想要了解古代文化的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福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