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四书五经
定价:29.80元
作者:墨香斋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180191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这本《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一本精华合辑,选取了这九本儒家书籍中经典的部分,增加了注释和译文后汇编成册。《四书五经》是古代读书人毕生研读的“”,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我们今天读四书五经,不必像古代为了应考入仕的学子一样,字斟句酌,绞尽脑汁地琢磨每一个字背后的含义,以图写出适合统治阶层口味的“八股”一类的文章。只需要领会到这些经典的语言之美、形式之美和中华文化的年积淀,体会前人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必然会对自己的人格理想、文化水平和精神素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
内容提要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统称,这九册书是儒家*经典的书籍,也是古代读书人毕生研读的“”,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其中《春秋》由于文字太过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刊,到宋代则专指《左传》,称为《春秋左氏传》或仍旧称作《春秋》。事实上五经原本应为六经,可惜《乐经》已经散佚了,之后还曾出现过“七经”“十三经”等等称谓,*终还是固定为五经。四书之名出现于宋代,由朱熹创制并发扬光大,五经之名则出现在西汉年间。
目录
作者介绍
图书策划人,擅长社科和励志类图书策划。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最初接触它,是带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去翻阅的,觉得这些都是老生常谈,无非是教人如何循规蹈矩。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当初的浅薄和傲慢。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的“无用之大用”。它不直接提供任何商业策略或生活窍门,但它却在潜移默化中重塑你的思维框架。比如,关于“义”的阐述,它并非简单地等同于“正义”,而是一种更高维度的价值判断,它要求你在所有选择面前,首先考量的是道义的重量,而不是眼前的利害得失。我发现,很多我过去认为是“直觉”的判断,其实都能在这套经典中找到源头和依据。它像是一部未被编纂完结的说明书,每一个章节都在提示你,作为一个人,你的程序应该如何运行,才能达到最高的“性能稳定”。每次合上书卷,都会感觉自己的精神内核被重新打磨了一遍,那种清明感,是其他任何读物都难以给予的。
评分坦白讲,我开始接触这套书,纯粹是出于一种“补课”的心态。我总觉得,作为一个接受了现代教育的人,如果对这些奠定中华文明基石的文本一无所知,总像是在谈论一栋宏伟建筑时,却对它的地基一窍不通。阅读的过程其实充满了挑战,首先是文言的隔阂,有些句子,初看之下如同天书,需要反复揣摩,甚至要借助一些辅助的注释才能勉强窥其堂奥。但一旦跨过了那道语言的门槛,你会发现,里面蕴含的哲学思辨竟然是如此的现代和深刻。它讨论的权力制衡、社会秩序的维护,放在今天来看,依然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中庸”的论述,那不是和稀泥,而是一种对事物两极平衡的精准拿捏,它教会你如何在激进与保守之间找到那个最稳固的支点。与我过去阅读的那些偏重于工具理性、强调效率的著作不同,这套书更关注“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问题——人的道德完善和精神追求。它更像是一位沉默的、智慧的老者,在你躁动不安时,轻轻拍了拍你的肩膀,告诉你慢下来,思考一下“根本”。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的分量给镇住了。那种厚重感,不是那种廉价的纸张堆砌出来的虚胖,而是实打实的知识的重量压在手里。我一开始是抱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情去翻阅的,毕竟“四书五经”这四个字,在咱们的文化脉络里,那就是根基啊。我当时最期待的是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为人处世的“金科玉律”,毕竟现在的社会,人情世故的复杂程度,有时候让人感到迷茫。我记得我先翻开的是其中一本论述仁德的篇章,那文字的精妙,简直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它不像现代的成功学书籍那样直白地告诉你“怎么做”,而是通过一个个典故、一段段对话,让你自己去咂摸其中的深意。比如关于“孝”的阐述,它不仅仅是要求你顺从,更强调的是发自内心的尊敬和体谅,那种细微的情感差异,被描摹得入木三分。我读完第一遍的时候,感觉像是刚爬上一个山头,视野开阔了,但脚下依然是密密麻麻的丛林,需要更深入地探索才能找到真正的路径。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你以为自己懂了,再回过头看,总能发现新的层次,就像剥洋葱,一层比一层更贴近核心的智慧。我对它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恒定的价值坐标,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这尤其可贵。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套书的阅读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更像是在一片古老的竹林中穿行,光影斑驳,时而豁然开朗,时而又迷失方向。我尝试过将它与西方古典哲学做对比阅读,试图寻找跨文化的共通点,但很快发现,它们的出发点有着本质的不同。西方的理性逻辑更倾向于构建一个清晰的、可被分析的外部世界,而这套东方经典,则更专注于构建一个和谐的、自我完善的“内在秩序”。其中关于“天人合一”的理念,对我触动很大,它不是一种空泛的浪漫想象,而是指导人们如何与自然、与环境建立起一种相互依存、彼此尊重的关系。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关于自然景象的描写,它们往往不是简单的客观描摹,而是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哲思,将一片落叶、一缕清风都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这种将个体生命融入宇宙洪流的叙事方式,在快节奏的当代生活中,提供了一种难得的心灵栖息地。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与古人精神世界的深度对话。我不是科班出身,所以我的阅读路径更多是基于兴趣驱动,我更关注的是其中描绘的那个古代社会的人际网络和价值取向。我发现,古人在处理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时,展现出的那种克制与张力,是现代人常常缺乏的。比如,对于“礼”的诸多规定,初读只觉得繁琐僵化,但深入进去,才明白那其实是一套精密的“情感缓冲区”,它将人与人之间可能爆发的直接冲突,转化为了程式化的、相互尊重的行为模式,极大地降低了社会运行的摩擦成本。我曾经花了一个下午,专门去比对不同篇章中对于“君子”的标准描述,发现这个“君子”的形象是不断丰满和深化的,从早期的侧重德行,到后来的强调学识与实践的结合,这种演变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思想史。阅读它,能让你跳出眼前的琐碎,用一种更宏大、更具历史纵深感的视角来审视眼下的困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