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选集 9787532572113

辛弃疾选集 978753257211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则虞 选注 著
图书标签:
  • 辛弃疾
  • 宋词
  • 词人
  • 文学
  • 古典诗词
  • 爱国
  • 文化
  • 历史
  • 诗歌
  • 选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枫林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2113
商品编码:3001914980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辛弃疾选集

定价:36.00元

作者:吴则虞 选注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3257211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辛弃疾选集(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已故学者吴则虞先生的遗稿,著于1957年,原名《稼轩词选注》。此书注释穷本溯源,广征博引,堪补其他注本之遗失缺漏。除注文外,此书列校、笺、评、释、附等项。释文不仅从词作内容、特色、作法上层层剖析,且间有考证,不时发前人之所未发。辑有历代评述辛词之《词话》,并著《辛弃疾年谱》、《稼轩词版本考》(包括《稼轩词版本系统源流表》、《稼轩词主要各本异同简明表》)。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词坛巨擘,山河壮丽——辛弃疾词赏析 在中国文学的璀璨星河中,辛弃疾无疑是一颗耀眼夺目的巨星。他以其磅礴的气势、雄浑的笔力、豪迈的激情,在中国词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词,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那个风云激荡时代的缩影,是英雄壮志的抒发,是民族忧患的呐喊。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思想内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而鲜活的词坛巨擘形象。 一、 英雄身世,豪情满怀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时期杰出的词人、军事家。他的身世与他的词风紧密相连。生逢北宋灭亡、南宋偏安的乱世,少年时代便目睹金兵铁骑的蹂躏,胸中燃起报国雪耻的熊熊烈火。他曾组织义军,参加抗金斗争,虽屡建奇功,却终因政治上的排挤与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一生坎坷,历经磨难。这种充满传奇色彩的英雄经历,铸就了他词作中独有的悲壮底色和激昂旋律。 辛弃疾的词,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力”。这种“力”体现在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体现在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更体现在他那颗渴望建功立业、收复失地的赤诚之心。他的词,不似温李的婉约缠绵,不似秦观的凄凉哀怨,而是如同奔腾的江河,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峦,充满了阳刚之气和英雄气概。 二、 词风瑰丽,熔铸百家 辛弃疾的词风,可谓集大成而又自成一家。他深受《诗经》、楚辞、《汉书》等古典文献的影响,大量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将散文、史论、谚语、典故等熔于一炉,开创了豪放词派的新局面。 1. 壮阔意象,气势磅礴 辛弃疾的词,常常以宏大的意象来营造气势。“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宫柱,而今却把家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古代将士的金戈铁马、军歌宴饮的壮丽场面,与眼前北固亭的凄凉残破形成鲜明对比,尽显英雄迟暮、国家衰颓的悲慨。再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将战士们在梦中依然沙场鏖战的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其内心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交织,令人荡气回肠。 2. 议论跌宕,寄托深远 辛弃疾的词,不仅仅是抒情,更有深刻的议论和哲理思考。他常将对时事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融入词中,使词作具有更强的思想深度。“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本是描写乡村夜景,却暗含了对人民生活安乐的期盼,也隐约触及到统治者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现实。又如“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浪淘沙·山口作》)看似旷达,实则蕴含着对历史兴衰的深沉慨叹,以及对自身政治失意的不甘。 3. 语言挥洒,俚俗兼备 辛弃疾的语言,极富表现力。他既能运用典雅精炼的词语,也能借鉴民间歌谣的俚俗之语,使得他的词既有文人的雅致,又不失生活的鲜活。“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把酒长亭说》)将自己对青山的热爱拟人化,表现出一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而“最喜小儿无赖,溪边照影行,不定泥人儿也,流窜却回头。”(《清平乐·村居》)则以生动活泼的笔触描绘了儿童嬉戏的场景,展现出他内心深处对纯真生活的热爱。这种俚俗与典雅的结合,使得他的词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感染力。 4. 情感充沛,悲喜交织 辛弃疾的词,情感真挚而浓烈。他有报国雪耻的壮志,也有壮志难酬的愤懑;他有对故乡的思念,也有对现实的无奈。这些丰富的情感在他的笔下交织,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张力。“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莫问男儿何处是,笑看吴钩,半生戎马,一生肝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句句都是血泪,字字皆是真情。 三、 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1. 民族忧患意识的深刻体现 作为一位怀抱恢复之志的爱国者,辛弃疾的词作中无不渗透着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患。“而是要从他的作品里,看到那个时代,那个民族所面临的危机。” 他的词,是那个时代“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呐喊,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写照。他对金兵的痛恨,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偷安的鞭挞,都化为笔下的雄文,旨在唤醒沉睡的国人,重拾抗争的勇气。 2. 英雄主义情结的张扬 辛弃疾身上有着浓厚的英雄主义情结。他渴望像岳飞一样,成为抗金的栋梁。他的词,常常以雄浑的笔调描绘战场搏杀的场面,歌颂英雄人物的壮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些诗句,正是他内心深处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捐躯的真实写照。即使身处逆境,他也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 3. 矛盾心境的复杂呈现 辛弃疾的人生,充满了矛盾。他渴望建功立业,却屡遭排挤;他满怀报国热情,却壮志难酬。这种矛盾的心境,使得他的词作呈现出复杂的艺术美。既有“怒发冲冠”的慷慨激昂,也有“欲说还休”的深沉无奈。他一方面以豪放的笔触抒发胸中块垒,另一方面又以清醒的目光审视现实,两者的结合,使得他的词作更具深度和感染力。 4. 词作为诗,诗中有史 辛弃疾的词,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重要的历史文献。他的词,为我们描绘了南宋时期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图景,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面貌,揭示了人民的疾苦,反映了士大夫阶层复杂的心境。可以说,读辛弃疾的词,就是在读一段鲜活的历史。 四、 历史地位与深远影响 辛弃疾是南宋词坛的巨擘,是豪放词派的集大成者。他的词风,直接影响了后世的词人,如陆游、刘过、刘克庄等,都受到他不同程度的影响。他的艺术成就,也为中国文学宝库增添了辉煌的一页。 他的词,不仅在文学上具有极高的价值,更在民族精神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他的爱国情怀,他的英雄气概,他的壮志不灭,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的词,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的共鸣,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 结语 辛弃疾,这位词坛上的“狂士”,用他如火的热情、如山的壮志、如水的才情,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词,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映照出民族的兴衰荣辱。他的豪情壮志,穿越时空,至今仍能震撼我们的心灵。品读辛弃疾的词,就是在感受一种磅礴的力量,就是在汲取一种不屈的精神,就是在与一位伟大的灵魂对话。他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他用他的词,唱响了那个时代的悲壮而壮丽的歌。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选集”类的书籍总是抱持着一丝怀疑态度的,总觉得难免会有凑数之嫌,或者选材过于保守。但这一册彻底打消了我的疑虑。它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文学旅程,引领读者深入探究词人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情感波动。我特别欣赏编者在选取那些极富个人色彩、甚至有些“任性”的作品时的勇气。读到某些词句,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被时代洪流裹挟却又不甘沉沦的挣扎,那种对理想的执着与现实的残酷交织出的复杂情绪。这种细腻入微的情感刻画,远超出了我们以往对“豪放派”的刻板印象。全书的排版设计也颇具匠心,留白得当,墨迹浓淡适宜,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我常常在深夜里,只伴着一盏昏黄的台灯,沉浸其中,仿佛与词人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位伟大的词人,他不仅仅是那位“醉里挑灯看剑”的英雄,更是一个有着丰富、矛盾、甚至有些脆弱灵魂的深刻思考者。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风格和内容选择,透露出一种对经典严肃对待的态度。它没有试图用花哨的封面或者迎合现代人口味的简化处理来取悦大众,而是选择了用最朴素也最能彰显文本力量的方式呈现。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收录了大量被主流教材略微忽略的篇章,这些“遗珠”往往更能体现词人创作的广度和深度。比如那些带有浓厚田园牧歌色彩的词作,虽然缺少了战场的激昂,却流露出一种对朴素生活的热爱和对隐逸情怀的向往,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通过这些作品,我看到了一个渴望回归田园、享受闲适生活的个体,这与他沙场报国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人性的复杂性,正是文学永恒的魅力所在。读完后,我甚至开始思考,如果词人真的如愿归隐,他的词风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本书成功地激发了我对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无限遐想。

评分

这本诗词选集简直是古今文人墨客心中的一块宝玉,初次翻开,就被那行云流水的字里行间所吸引,仿佛一下子穿越回了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作者的笔力之雄健,气魄之磅礴,读来令人心潮澎湃,既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豪迈,也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婉约与深沉。尤其是一些描写战争场面的词作,那种跃马扬鞭、金戈交鸣的画面感,跃然纸上,让人能真切体会到词人壮志难酬的愤懑与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不仅仅是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即便是相对冷门的篇章,也处处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和艺术的匠心。比如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他总能赋予其特殊的家国情怀,山川草木不再仅仅是客观存在,而是承载着词人复杂情感的载体。这本书的编排也十分用心,注释详尽而不冗杂,使得即便是对古代文化背景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顺畅地进入诗词的世界,领略到中华文化瑰宝的魅力。这绝非是一本简单的选本,更像是一部可以伴随人一生、每次重读都有新感悟的文学指南。

评分

拿到这书时,我就知道它会占据我书架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因为它确实做到了“选”的艺术。好的选集,贵在取舍得当,能勾勒出一个作者完整而鲜明的艺术轮廓。这本选集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它没有陷入“堆砌名篇”的窠臼,而是精心挑选出那些能够代表词人不同创作阶段、不同心境状态的作品进行组合。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那些“沉郁顿挫”风格作品的集中展示,那种饱含着对时局的忧虑和对自身抱负无法施展的悲愤,读起来让人肝肠寸断。这种情感的穿透力,是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无法比拟的。它不仅是词的欣赏,更是一种历史的体验。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伟大的文学作品是与作者所处的时代血脉相连的,是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交织的产物。对于任何热爱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对宋代词史有兴趣的读者而言,这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兼具学术价值与审美享受的佳作。

评分

手捧这本《辛弃疾选集》,第一个感觉就是“厚重”。这种厚重感并非仅仅来自于纸张的质感,更多的是源于其内容本身所蕴含的巨大历史重量和艺术张力。我花了很长时间才仔细读完一遍,期间多次停下来反复揣摩某些句子,试图解析其中深藏的典故和用典的精妙。例如,那些化用前人诗句的地方,不仅展现了词人深厚的文学功底,更是在对话古人,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更让我惊叹的是其语言的创造力,那些词语的组合,常常是石破天惊,打破了常规的审美桎梏,却又在情境中显得无比自然贴切。这种在继承与创新之间走钢丝般的平衡感,是极难把握的。这本书对于想要深入研究宋词格律和意象演变的学子来说,无疑是一本极佳的参考资料,因为它不仅提供了文本,更通过其选取的角度,隐晦地指明了某些艺术技巧的巅峰所在。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对语言艺术极限的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