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全18册)(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 9787101067163

资治通鉴(全18册)(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 978710106716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司马光撰,沈志华 今译,张宏儒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通史
  • 资治通鉴
  • 文白对照
  • 传世经典
  • 史书
  • 古代史
  • 中国历史
  • 历史读物
  • 典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枫林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7163
商品编码:30019450068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09-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资治通鉴(全18册)(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

定价:866.00元

作者:【宋】司马光撰,沈志华 今译,张宏儒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9-05-01

ISBN:978710106716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14.592kg

编辑推荐


1、《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第 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终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跨16个朝代,录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事迹,成书二百九十四卷,是中国古代史学巨著。
2、《资治通鉴》问世以来,深受世人推崇。一代伟人*酷爱《资治通鉴》,曾17次通读批点,并广为推荐。党和人陈云同志历来重视我国古籍的整理和普及工作,在90年代初了解本书的编译情况后,欣然题词:“做好经典古籍的今译工作。”
3、本书约请人民大学、社科院、北京大学等学术单位的6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对其进行全文翻译,追求流畅、准确、生动。学者黄永年、吴树平等担任编委会顾问,学者陈祖武、张双棣、林冠夫等承担审稿工作。编辑加工认真、严谨。
4、此书是90年代风靡全国的“改革版”《资治通鉴》的修订版。本次除对文字作了大量修订外,还沿用“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系列”的新式排版方式,以展开面的方式排版(即左页是原文,右页是译文),便于读者对照阅读。
5、分册科学,煌煌18册按照朝代合并成册。各分册均有目录,便于检索阅读。
6、为避免图书损坏,方便读者整套购买并保存,本套图书用特质纸箱包装。

内容提要


《通鉴》以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为开端,这一年周王正式承认三家分晋,因为史书的目的即在于“史鉴”,司马光于此作了*篇议论——“臣光曰”。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和《史记》有所不同,司马迁的目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重视天人关系和朝代更替的规律;而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目的则更加现实,他是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因此在选材上,能够为统治者提供借鉴作用的政治史就毫无疑问地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通鉴》极其重视腐败政治,对于政治清明和黑暗时期都用功很深,也重视战争。举凡权力更迭、施政得失、制度沿替、人才进退都有详尽深入的记载,这些内容也是《通鉴》一书的精华所在,记述中尤其表现出编年史的优点。比起纪传体的一事互见于不同传记,《通鉴》在记述一件事、一项制度的时候,可以更清晰地表现出全貌和发展变化的过程。
  《通鉴》的议论部分沿袭了以往史书的形式,即书中的“臣光曰”。全书共186篇,沿用前人的84篇,出于自己之手的102篇。内容主要是有关国家治乱和君臣之道的。《通鉴》以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为开端,这一年周王正式承认三家分晋,因为史书的目的即在于“史鉴”,司马光于此作了*篇议论——“臣光曰”。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和《史记》有所不同,司马迁的目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重视天人关系和朝代更替的规律;而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目的则更加现实,他是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因此在选材上,能够为统治者提供借鉴作用的政治史就毫无疑问地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通鉴》极其重视腐败政治,对于政治清明和黑暗时期都用功很深,也重视战争。举凡权力更迭、施政得失、制度沿替、人才进退都有详尽深入的记载,这些内容也是《通鉴》一书的精华所在,记述中尤其表现出编年史的优点。比起纪传体的一事互见于不同传记,《通鉴》在记述一件事、一项制度的时候,可以更清晰地表现出全貌和发展变化的过程。
  《通鉴》的议论部分沿袭了以往史书的形式,即书中的“臣光曰”。全书共186篇,沿用前人的84篇,出于自己之手的102篇。内容主要是有关国家治乱和君臣之道的。
  概括地说,《通鉴》的史料价值极高,尤其是隋唐五代部分。在现存的史书中,《通鉴》可以和两《唐书》、《册府元龟》并列,制度的记述则可以和《唐会要》、《唐六典》相提并论。

目录


分册目录
册 周纪 秦纪 汉纪(卷1——卷16)
第二册 汉纪(卷17——卷36)
第三册 汉纪(卷37——卷52)
第四册 汉纪(卷53——卷68)
第五册 魏纪 晋纪(卷69——卷89)
第六册 晋纪(卷90——卷102)
第七册 晋纪(卷103——卷118)
第八册 宋纪(卷119——卷134)
第九册 齐纪 梁纪(卷135——卷156)
第十册 梁纪 陈纪(卷157——卷176)
第十一册 隋纪 唐纪(卷177——卷192)
第十二册 唐纪(卷193——卷207)
第十三册 唐纪(卷208——卷222)
第十四册 唐纪(卷223——卷236)
第十五册 唐纪(卷237——卷249)
第十六册 唐纪(卷250——卷265)
第十七册 后梁纪(卷266——卷279)
第十八册 后晋纪 后汉纪 后周纪(卷280——卷294)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资治通鉴》(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全18册)—— 历史的长河,智慧的源泉 宏大的历史叙事,精深的政治智慧,沉淀千年的文化瑰宝。这套《资治通鉴》(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全18册)不仅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历史巨著,更是一扇洞察古今、通晓治乱兴衰之道的智慧之窗。它以编年体的形式, meticulously 记录了从战国初期到五代十国末期,长达一千三百多年的风云变幻,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古代史画卷。 编纂盛举,拨云见日 《资治通鉴》的编纂,是北宋时期一项浩大的国家工程,由文臣之首司马光担任主编,历时十九载方才完成。司马光及其团队,集合了当时最顶尖的史学大家,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为根本宗旨,搜集了海量的史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梳理得井井有条。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客观的叙述方式,以及对史料的精审辨析,至今仍为史学界所称道。 宏大视野,贯穿古今 《资治通鉴》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超凡的历史视野。它并非局限于某一朝代或某一事件,而是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从诸侯争霸、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到秦汉大一统,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分裂,再到隋唐的盛世繁荣,直至五代十国的混乱,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每一段历史,都蕴含着深刻的教训与启示。它展现了王朝的兴衰更迭,帝王的治国之道,群臣的谋略权术,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层面的发展演变。通过对这些历史经验的总结,《资治通鉴》为后世的统治者和治国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也为我们理解中国社会的深层结构和发展规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文白对照,易读性强 这套《资治通鉴》(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全18册)最大的特色之一,便是其精良的文白对照版本。原著《资治通鉴》以文言文写成,虽然博大精深,但对于现代读者而言,阅读门槛相对较高。而本版本将原文与现代白话文翻译并列,使得读者能够对照阅读,一方面可以领略原文的古朴典雅,另一方面则能清晰理解其内容。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难度,让更多的人能够轻松地走进这部史学巨著,体会其中蕴含的深邃智慧。无论是史学爱好者,还是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受益匪浅。 史料珍贵,考证严谨 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力求史料的准确与可靠。他广泛采纳了各家史书,并且对于史料的真伪进行了严谨的考证。在叙述过程中,他注重材料的取舍,力求客观公正,避免主观臆断。《资治通鉴》引用的史料之丰富,考证之严谨,在古代史书中堪称典范。对于研究历史的学者而言,这套书更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其中蕴含的史料价值,能够为深入的学术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内容精要,智慧凝练 《资治通鉴》并非仅仅是历史事件的罗列,其价值更在于其中凝练的政治智慧和人生哲理。司马光在叙述历史的同时,也常常旁征博引,评论史事,阐述自己的见解。他对人性的洞察,对权谋的理解,对治国方略的分析,都极为深刻。阅读《资治通鉴》,就如同与一位博学多闻的智者进行对话,他会为你揭示历史的规律,剖析人心的复杂,指引你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做出更明智的判断。 学习治国,洞察人性 对于有志于政治、经济、管理等领域的人士而言,《资治通鉴》无疑是一部绝佳的教科书。书中记载了无数帝王将相的兴衰成败,他们的决策失误与英明神武,都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案例。从如何选贤任能,到如何处理危机,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如何保持警惕,如何体察民情,《资治通鉴》都提供了详尽的论述和深刻的借鉴。同时,书中对人物性格、心理的描摹,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性,洞察人心的复杂与多变。 传承经典,启迪后人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资治通鉴》正是这样一面历史的明镜,它照鉴着过去的辉煌与曲折,也启迪着我们面向未来。这套全18册的传世经典,以其严谨的学术价值,宏大的历史视野,以及文白对照的易读性,必将成为现代读者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汲取千年智慧的不二之选。它不仅是一套书,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 结语 翻开这套《资治通鉴》,您将步入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感受古人的智慧与风采,洞察治乱兴衰的规律,汲取改变人生的力量。无论是为了探求历史的真相,还是为了提升个人修养,亦或是为了理解当下中国社会的发展逻辑,《资治通鉴》(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全18册)都将是您最忠实、最睿智的伴侣。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闪耀着永恒的智慧,值得每一位对中国文化和历史怀有敬意和好奇的读者细细品读,深入体会。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文史爱好者,我对史书的校勘和注释要求是相当高的。这一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扎实可靠,让人可以放心地沉浸其中,不必担心被错漏或错误的解读带偏。每当遇到关键的历史人物出场或者涉及到复杂的政治派系斗争时,脚注总能及时、精炼地给出必要的背景补充,这些注释看似不起眼,实则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准确性和深度。我发现自己不再需要频繁地查阅其他工具书来验证某些细节,这套书本身就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和自洽的知识体系。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这部经典在现代得以焕发新的生命力,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忠实记录,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管理学”和“领导力”教材。对于任何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运作的严肃读者来说,这套书的可靠性是毋庸置疑的基石。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简直让人惊喜。我以前尝试阅读过一些文白对照的古籍,很多译文要么过于直白生硬,失去了原文的韵味,要么就是过度解读,偏离了史实的本意。但这一版《资治通鉴》的译者显然是下足了功夫,他们不仅精准地把握了史书本身的含义,更重要的是,成功地“翻译”出了那种古典的叙事节奏和历史的沧桑感。比如,在描述一些关键的政治斗争和权谋算计时,译文保留了足够的张力和悬念,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那些拗口的官职名称和典故,在右侧的解释中得到了清晰的梳理,让我能够迅速理解当时的权力结构和历史背景。这种恰到好处的平衡,使得阅读体验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对于我这种既想领略原典的魅力,又需要清晰理解内容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让历史的智慧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

评分

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沉浸式学习。翻开任意一册,仿佛都能嗅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事件,更深入地探讨了兴衰更替背后的深层逻辑。我尤其喜欢它对人物性格和决策过程的刻画,那些帝王将相的雄才大略,或是昏聩无能的致命失误,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丝毫没有美化或丑化的倾向。每次读到关键的转折点,比如某个朝代的覆灭或是某个重大战役的胜负,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停下来,反思当时的决策者们在面临困境时是如何权衡利弊的。这套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历史知识的积累,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审视现实、预判未来的独特视角。读完一卷,总感觉自己的格局被打开了,对人情世故的理解也变得更加透彻和深刻。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实在是太精美了,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封面设计古朴典雅,字体选择也很有讲究,让人一看到就觉得这是值得珍藏的佳作。拿到手后,迫不及待地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出乎意料的好,光滑细腻,油墨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字也看得一清二楚,这对长时间阅读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欣赏它采用的版式设计,左侧是原文,右侧配有白话译文,这种排版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一个对古文不甚精通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地跟上司马光那宏大叙事的步伐。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其他版本无法比拟的。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了大功夫的,连侧边切口都处理得干净利落,整体包装得很有大家风范,完全担得起“传世经典”这四个字,摆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评分

这套书带来的最大改变,是让我对“历史的连续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过去阅读零散的历史记载,总感觉朝代更迭间存在着巨大的断层,但通过司马光这种编年体的叙事方式,时间线索被紧密地串联起来,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变得清晰可见。看着一个个小小的决策如何在漫长的时间中滚雪球般地发展成颠覆性的后果,那种历史的宿命感油然而生。它教会了我,世间没有孤立发生的事件,所有的“现在”都是过去无数次选择的累积。尤其是在面对当前社会上的种种现象时,总能在这部巨著中找到历史的影子和参照系。它提供了一种超越个人生命尺度的宏大视角,让人在面对眼前的纷扰时,能够保持一种超然的冷静和长远的眼光,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史为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