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史 9787101127768

辽史 978710112776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脱脱 著
图书标签:
  • 辽史
  • 历史
  • 契丹
  • 宋辽关系
  • 古代史
  • 断代史
  • 史学
  • 中国历史
  • 正史
  • 辽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枫林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7768
商品编码:30019564332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辽史

定价:210.00元

作者:脱脱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1011277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 与通行四十多年的点校本《辽史》相比,本次修订,严格遵循底本校勘原则,采用了明初内廷朱丝栏抄本和《永乐大典》所引《辽史》进行通校,他校文献更加丰富,不仅利用《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三朝北盟会编》等古籍及高丽史料,还参校石刻出土资料约120种,前人的校勘成果和散见于各种书刊的今人相关研究成果亦俱在吸收参考之列。

  2. 改动标点数百处,增补校勘记1000余条,删减原校勘记400条左右,保留的原校勘记700余条也多有充实和改写。校勘记合计1716条。

  3. 新增底本、通校本和参校本彩色书影6幅,新撰修订前言、凡例并附主要参考文献和修订后记。

内容提要


  《辽史》,元脱脱等奉敕撰修,是研究辽朝历史基本、重要的史料。

  全书116卷,包括本纪30卷,志32卷,表8卷,列传45卷,《国语解》1卷,记载从耶律阿保机即可汗位至辽朝灭亡二百余年的历史,兼及辽末耶律大石所建西辽的史事。

  《辽史》在“二十四史”中成书极速,问题也较多,整理难度较大。点校本《辽史》起初由冯家昇负责整理,后由陈述完成,于1974年出版。原点校本以百衲本为工作本,以乾隆殿本为通校本,参校南、北监本和道光殿本,又用《永乐大典》所引《辽史》全校一过,同时运用本校、他校方法,订正了不少错谬,成为一个比较完善的整理本。

  本次修订,选择以百衲本为底本,以原内阁大库所藏明初内廷朱丝栏抄本、《永乐大典》引《辽史》为通校本,参校以明南、北监本及乾隆殿本,以版本校为基础,充分利用本校,重点利用五代、辽、宋、金、元、高丽文献等进行他校,非常注意运用出土文献参校,同时全面搜集和吸收已出重要考订和研究成果,严格遵循古籍整理规范,审慎去取,全书改动标点数百处,增补校勘记1000余条,删减原校勘记400条左右,保留的原校勘记700余条也多有充实和改写。可以说,修订本体现了当今《辽史》整理研究的新水平,达到《辽史》点校整理的新高度。

目录


书影彩页

《辽史》整理人员名录

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缘起

点校本《辽史》修订前言

点校本《辽史》修订凡例

册分目录

第二册分目录

第三册分目录

第四册分目录

第五册分目录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组织机构

作者介绍


修订组成员

主持人

刘浦江(1961—2015),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专业领域为宋辽金史、中国北方民族史,兼及四库文献学及思想文化史研究。先后发表各类学术文章百余篇,并出版《辽金史论》、《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松漠之间——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契丹小字词汇索引》四部论著。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特殊津贴获得者。

成员

康鹏,邱靖嘉,陈晓伟,任文彪,苗润博,林鹄,高宇,曹流,乐日乐,聂文华,肖乃铖,赵宇

文摘


序言



《辽史》,这部宏伟的史学巨著,如同一面尘封的古镜,静静地诉说着一个游牧民族在中国北方建立的辉煌王朝——辽朝的兴衰往事。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以一种史诗般的笔触,深入挖掘辽朝从崛起、鼎盛到最终灭亡的完整历程,展现了一个与中原王朝并驾齐驱的强大帝国如何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书的编纂,汇聚了历代史学家的心血与智慧,其内容之详尽,考证之严谨,在中国史学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它不仅收录了关于辽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史料,更将这些分散的碎片 meticulously 地拼接起来,勾勒出一个立体而生动的辽朝画卷。 政治制度的革新与演变: 《辽史》首先详细阐述了契丹民族如何从草原上的部落联盟,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拥有高度组织性和国家机器的政权。其政治制度的建立,堪称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本书深入剖析了辽朝独特的“南北面官制”,解释了这一制度如何巧妙地融合了契丹的传统习俗与汉化的统治策略,既照顾了契丹贵族的利益,又有效地管理了被征服的汉族和其他民族地区。我们得以窥见,北面官主要负责契丹和北方各部族事务,秉承草原民族的游牧传统;而南面官则模仿中原王朝的官僚体系,负责统治汉地和部分南方的部落。这种制度设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是一种高明而富有远见的统治方略,为辽朝的稳定和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也详细记录了辽朝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不断探索与调整。从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雄才大略,到景宗耶律贤的励精图治,再到圣宗耶律隆绪的四十余年盛世,每一位君主的治国理念和施政方略,都深刻地影响着辽朝的政治走向。我们能够了解到,辽朝是如何在继承契丹旧俗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和借鉴中原王朝的政治经验,例如设立三省六部、推行科举制度等,这些都体现了辽朝统治者开明的视野和灵活的统治手腕。然而,书中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辽朝政治中存在的潜在危机,如皇权继承的斗争、地方势力的挑战、以及统治阶层的腐化等,这些因素在日积月累中,逐渐侵蚀着辽朝的统治根基。 经济形态的多元与融合: 《辽史》对辽朝经济形态的描绘,充分展现了其作为跨越农耕与游牧两大经济区的帝国的复杂性。本书细致地梳理了契丹民族传统的畜牧业经济,分析了其在辽朝国家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包括对马匹、牛羊等资源的控制与利用,以及由此衍生的军事力量基础。 与此同时,本书也着重展现了辽朝对农业经济的重视与发展。随着疆域的拓展,特别是对燕云十六州等汉族地区的统治,辽朝统治者并未忽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而是积极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兴修水利,鼓励垦荒,使得部分地区的农业产量显著提高。书中记载了大量关于农作物种植、赋税征收、以及商业贸易的史料,为我们理解辽朝的经济结构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书中对辽朝商业贸易的描写同样引人入胜。辽朝地处东西方交通要道,其商业活动十分活跃。本书详细介绍了辽朝境内主要的商业城市,如南京(今北京)、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京(今辽宁辽阳)等,以及它们在贸易往来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能够了解到,辽朝与宋朝、高丽、甚至更远的西亚地区都有着密切的贸易联系,丝绸、茶叶、瓷器、香料等商品在境内外流通,为辽朝带来了可观的财富。书中关于货币制度、度量衡的记载,也从侧面反映了辽朝经济的成熟度。 军事力量的崛起与辉煌: 《辽史》的军事篇章,是本书中最具震撼力的部分之一。契丹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优秀的骑兵,其军事力量的强大是辽朝能够崛起并建立帝国的根本。本书详细介绍了辽朝强大的军事组织——“惕隐司”,以及其严格的军事训练和作战体系。读者可以了解到,契丹军队以其精锐的骑兵、灵活的战术、以及坚韧的战斗意志而闻名于世,在与宋朝、吐蕃、女真等各方的战争中,屡屡取得辉煌的胜利。 本书不仅记录了辽朝军队的辉煌战绩,也深入分析了其军事制度的特点。例如,辽朝军队的编组方式,如何将骑兵、步兵、弓箭手等兵种有效地结合起来,以及其独特的军事纪律和奖惩制度。书中对辽朝著名战役的详细复盘,如“陈桥兵变”后的宋辽对峙,以及辽朝几次大规模的攻宋战役,都充满了军事智慧和战略眼光。 然而,《辽史》的军事描述并非一味歌颂,它同样揭示了辽朝军事力量走向衰落的原因。例如,随着统治的稳定和汉化程度的加深,契丹贵族逐渐安于逸乐,军纪松弛;外部的强大敌人,如后来的金朝,其军事实力也在不断增强。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辽朝军事力量的式微,最终为其灭亡埋下了伏笔。 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辽史》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契丹文化作为辽朝的主体文化,其独特的萨满教信仰、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都在本书中有详细的记录。我们能够了解到,契丹人如何将自己的传统文化与统治区域内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借鉴。 本书特别关注了辽朝对汉文化的吸收与借鉴。例如,辽朝统治者积极推行汉字,创立契丹大字和小字,但汉字在官方文书和文化交流中仍占据重要地位。契丹统治者也积极仿效中原王朝的宫殿建筑、礼仪制度、以及文学艺术,这些都为我们研究辽朝的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本书也描绘了辽朝境内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如奚族、渤海国、阻卜等,展现了辽朝作为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文化多样性。宗教方面,佛教在辽朝得到了广泛传播,并与本土的萨满教共同发展,形成了具有辽朝特色的宗教信仰体系。本书对辽朝的文学、艺术、史学、以及科技发展的记载,都反映了那个时代文化的繁荣景象。 社会生活的细腻描摹: 《辽史》不仅关注宏大的政治军事,也对辽朝的社会生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摹。本书详细介绍了辽朝的社会结构,从皇室贵族、官僚阶层,到普通百姓、奴隶等,各阶层的生活状态和权利义务。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辽朝的社会等级制度,以及不同阶层之间的互动关系。 本书对辽朝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习俗等方面的记载,都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辽朝社会。例如,契丹人的服饰特色,他们的居住方式,以及他们独特的饮食习惯。书中对辽朝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的对比描写,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本书还提及了辽朝的法律制度、刑罚体系,以及社会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构成了辽朝社会运转的完整图景。通过这些详实的记录,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辽朝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 辽朝的兴衰与历史遗产: 《辽史》的最终篇章,集中展现了辽朝从鼎盛走向衰亡的过程。本书详细叙述了导致辽朝灭亡的多种因素,包括内部政治的腐败、军事力量的衰退、以及外部强大势力的崛起,特别是女真族建立的金朝的强大攻势。书中对辽朝最后几位君主的统治进行评价,也揭示了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政治动荡是如何加速了王朝的灭亡。 然而,辽朝的灭亡并非其历史的终结。本书也探讨了辽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王朝,辽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都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它打破了传统的中原王朝的狭隘观念,为后来的金朝、元朝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辽朝在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桥梁作用,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对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总而言之,《辽史》是一部集史料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于一体的伟大史学著作。它以其宏大的叙事、翔实的史料、严谨的考证,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辽朝历史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感受那个游牧民族建立的辉煌帝国的波澜壮阔,理解其兴衰的奥秘,并认识其在中国历史进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说,支撑我不断翻阅下去的,还有书中那些令人难忘的“细节碎片”,它们构成了那个逝去时代的生动注脚。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日常生活侧面的描绘,它们往往隐藏在宏大叙事之外,却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质感。比如,书中对当时官员服饰的材质选择、贵族日常宴饮的菜品陈设,乃至市井小民的娱乐方式和信仰习俗的侧面描述,都栩栩如生。这些看似“边缘”的材料,恰恰是构建“可感知的历史”的关键。它们让读者得以超越抽象的政治名词,去想象那些真实存在过的人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酸甜苦辣。这种对人文情怀的关注,使得原本厚重的历史书卷变得亲切可感,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香料味,感受到彼时阳光的温度,极大地提升了阅读过程中的沉浸感和情感共鸣。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其对史料的挖掘深度,绝对是值得高度评价的。我注意到,作者在论证某些关键历史事件或制度沿革时,并非满足于引用主流记载,而是进行了大量的跨文本、多角度的印证和辨析。他非常审慎地对待那些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文献,通过对比不同来源的记录,努力还原出更为接近历史真相的面貌。这种“存异”与“求同”的治史态度,体现了一种严谨的学者风范。例如,在讨论某项边疆政策的得失时,书中不仅列举了官方文件,还引用了地方志和私人文集的只言片语,使得对政策影响的分析不再是单向度的,而是呈现出多维度的复杂性。对于一个致力于深入研究该领域的读者而言,这种详尽的、具有批判精神的史料运用,是衡量一部著作能否成为“案头必备”的黄金标准。它提供的不是结论,而是探寻结论的方法论和丰富的原始支撑。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具匠心,初见之下,那沉稳的色调和考究的纸张质感便让人心生敬意。那种仿佛能触摸到历史尘埃的厚重感,在如今这个追求轻薄便捷的时代里,显得尤为难得。我特别欣赏扉页上那几行精妙的篆刻字体,它们与正文的楷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彰显了古典韵味,又没有牺牲阅读的舒适度。内页的排版也处理得极其到位,行距和字距的把握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惫。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于历史地图和重要器物插图的收录和印刷质量,那细节之丰富,色彩之准确,完全达到了学术研究的标准,让人在阅读文字叙述的同时,能够更直观地构建起那个遥远王朝的地理和社会图景。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足见出版方的专业素养和对历史文献应有的尊重,拿到手里,便能感受到它不仅仅是一部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载体。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这本书对于理解现代社会某些文化现象的根源,究竟能提供何种启发。在我看来,一部优秀的历史著作,其价值绝不应止步于对过去的简单复述,更重要的是它如何与当下进行对话。这本书在对特定社会结构、民族融合进程以及文化制度变迁的剖析中,似乎有意无意地触及了一些可以投射到当代社会治理和跨文化理解上的议题。它并非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展示一个古老帝国如何处理内部的多元性、如何应对外部的挑战、以及其统治哲学如何塑造了后世的文化基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庞大的历史实验室。每一次对书中特定案例的深入理解,都像是在为我们自己解读今日世界的复杂性,提供了一把历史的钥匙,拓宽了思维的边界,让人在赞叹古人智慧的同时,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

评分

我尝试从一个侧重于叙事节奏和语言魅力的角度来审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坦率地说,初读时,我一度担心这种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会显得枯燥乏味,充斥着冗长的官僚记录和冷硬的年号更迭。然而,随着深入,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在叙事结构上展现出了高超的技巧。他似乎深谙如何将冰冷的史实融入鲜活的故事线中,时而如波澜壮阔的史诗般铺陈开来,展现出帝国兴衰的磅礴气势;时而又像一位技艺精湛的说书人,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设置悬念,引导读者跟随历史人物的命运起伏。尤其是一些对军事行动和宫廷政治斗争的描绘,语言极具张力,充满画面感,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刀光剑影与权谋交锋的紧张气氛。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处理,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即便是对该段历史背景不甚熟悉的新读者,也能轻松地被其引人入胜的情节所吸引,持续保持阅读的热情,而非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点的机械记忆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