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辽史
定价:210.00元
作者:脱脱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1011277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 与通行四十多年的点校本《辽史》相比,本次修订,严格遵循底本校勘原则,采用了明初内廷朱丝栏抄本和《永乐大典》所引《辽史》进行通校,他校文献更加丰富,不仅利用《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三朝北盟会编》等古籍及高丽史料,还参校石刻出土资料约120种,前人的校勘成果和散见于各种书刊的今人相关研究成果亦俱在吸收参考之列。
2. 改动标点数百处,增补校勘记1000余条,删减原校勘记400条左右,保留的原校勘记700余条也多有充实和改写。校勘记合计1716条。
3. 新增底本、通校本和参校本彩色书影6幅,新撰修订前言、凡例并附主要参考文献和修订后记。
内容提要
《辽史》,元脱脱等奉敕撰修,是研究辽朝历史基本、重要的史料。
全书116卷,包括本纪30卷,志32卷,表8卷,列传45卷,《国语解》1卷,记载从耶律阿保机即可汗位至辽朝灭亡二百余年的历史,兼及辽末耶律大石所建西辽的史事。
《辽史》在“二十四史”中成书极速,问题也较多,整理难度较大。点校本《辽史》起初由冯家昇负责整理,后由陈述完成,于1974年出版。原点校本以百衲本为工作本,以乾隆殿本为通校本,参校南、北监本和道光殿本,又用《永乐大典》所引《辽史》全校一过,同时运用本校、他校方法,订正了不少错谬,成为一个比较完善的整理本。
本次修订,选择以百衲本为底本,以原内阁大库所藏明初内廷朱丝栏抄本、《永乐大典》引《辽史》为通校本,参校以明南、北监本及乾隆殿本,以版本校为基础,充分利用本校,重点利用五代、辽、宋、金、元、高丽文献等进行他校,非常注意运用出土文献参校,同时全面搜集和吸收已出重要考订和研究成果,严格遵循古籍整理规范,审慎去取,全书改动标点数百处,增补校勘记1000余条,删减原校勘记400条左右,保留的原校勘记700余条也多有充实和改写。可以说,修订本体现了当今《辽史》整理研究的新水平,达到《辽史》点校整理的新高度。
目录
书影彩页
《辽史》整理人员名录
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缘起
点校本《辽史》修订前言
点校本《辽史》修订凡例
册分目录
第二册分目录
第三册分目录
第四册分目录
第五册分目录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组织机构
作者介绍
修订组成员
主持人
刘浦江(1961—2015),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专业领域为宋辽金史、中国北方民族史,兼及四库文献学及思想文化史研究。先后发表各类学术文章百余篇,并出版《辽金史论》、《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松漠之间——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契丹小字词汇索引》四部论著。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特殊津贴获得者。
成员
康鹏,邱靖嘉,陈晓伟,任文彪,苗润博,林鹄,高宇,曹流,乐日乐,聂文华,肖乃铖,赵宇
文摘
序言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说,支撑我不断翻阅下去的,还有书中那些令人难忘的“细节碎片”,它们构成了那个逝去时代的生动注脚。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日常生活侧面的描绘,它们往往隐藏在宏大叙事之外,却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质感。比如,书中对当时官员服饰的材质选择、贵族日常宴饮的菜品陈设,乃至市井小民的娱乐方式和信仰习俗的侧面描述,都栩栩如生。这些看似“边缘”的材料,恰恰是构建“可感知的历史”的关键。它们让读者得以超越抽象的政治名词,去想象那些真实存在过的人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酸甜苦辣。这种对人文情怀的关注,使得原本厚重的历史书卷变得亲切可感,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香料味,感受到彼时阳光的温度,极大地提升了阅读过程中的沉浸感和情感共鸣。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其对史料的挖掘深度,绝对是值得高度评价的。我注意到,作者在论证某些关键历史事件或制度沿革时,并非满足于引用主流记载,而是进行了大量的跨文本、多角度的印证和辨析。他非常审慎地对待那些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文献,通过对比不同来源的记录,努力还原出更为接近历史真相的面貌。这种“存异”与“求同”的治史态度,体现了一种严谨的学者风范。例如,在讨论某项边疆政策的得失时,书中不仅列举了官方文件,还引用了地方志和私人文集的只言片语,使得对政策影响的分析不再是单向度的,而是呈现出多维度的复杂性。对于一个致力于深入研究该领域的读者而言,这种详尽的、具有批判精神的史料运用,是衡量一部著作能否成为“案头必备”的黄金标准。它提供的不是结论,而是探寻结论的方法论和丰富的原始支撑。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具匠心,初见之下,那沉稳的色调和考究的纸张质感便让人心生敬意。那种仿佛能触摸到历史尘埃的厚重感,在如今这个追求轻薄便捷的时代里,显得尤为难得。我特别欣赏扉页上那几行精妙的篆刻字体,它们与正文的楷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彰显了古典韵味,又没有牺牲阅读的舒适度。内页的排版也处理得极其到位,行距和字距的把握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惫。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于历史地图和重要器物插图的收录和印刷质量,那细节之丰富,色彩之准确,完全达到了学术研究的标准,让人在阅读文字叙述的同时,能够更直观地构建起那个遥远王朝的地理和社会图景。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足见出版方的专业素养和对历史文献应有的尊重,拿到手里,便能感受到它不仅仅是一部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载体。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这本书对于理解现代社会某些文化现象的根源,究竟能提供何种启发。在我看来,一部优秀的历史著作,其价值绝不应止步于对过去的简单复述,更重要的是它如何与当下进行对话。这本书在对特定社会结构、民族融合进程以及文化制度变迁的剖析中,似乎有意无意地触及了一些可以投射到当代社会治理和跨文化理解上的议题。它并非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展示一个古老帝国如何处理内部的多元性、如何应对外部的挑战、以及其统治哲学如何塑造了后世的文化基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庞大的历史实验室。每一次对书中特定案例的深入理解,都像是在为我们自己解读今日世界的复杂性,提供了一把历史的钥匙,拓宽了思维的边界,让人在赞叹古人智慧的同时,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
评分我尝试从一个侧重于叙事节奏和语言魅力的角度来审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坦率地说,初读时,我一度担心这种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会显得枯燥乏味,充斥着冗长的官僚记录和冷硬的年号更迭。然而,随着深入,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在叙事结构上展现出了高超的技巧。他似乎深谙如何将冰冷的史实融入鲜活的故事线中,时而如波澜壮阔的史诗般铺陈开来,展现出帝国兴衰的磅礴气势;时而又像一位技艺精湛的说书人,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设置悬念,引导读者跟随历史人物的命运起伏。尤其是一些对军事行动和宫廷政治斗争的描绘,语言极具张力,充满画面感,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刀光剑影与权谋交锋的紧张气氛。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处理,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即便是对该段历史背景不甚熟悉的新读者,也能轻松地被其引人入胜的情节所吸引,持续保持阅读的热情,而非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点的机械记忆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