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二十四史(精选)
定价:32.80元
作者:孔庆东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58114861
字数:
页码:29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孔庆东主编的《二十四史(精选)/品读经典》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史实。本书精选其中的精华篇目,为读者全面了解我国古代社会提供借鉴。
内容提要
“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尽管刀光剑影已在历史的尘埃中暗淡,鼓角铮鸣也已消散在岁月的长河中,但史籍的光辉却穿透时间的阻隔,将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一段段古老的往事带到了我们面前。
了解国史,领悟国史,是历史的要求,也是现实赋予我们的责任。
孔庆东主编的《二十四史(精选)/品读经典》从《二十四史》中擷取*精彩的篇章,删繁就简,去芜存菁,力图使读者透过历史的重重迷雾,感受国史的耀眼光彩。
目录
史记
五帝本纪/六
项羽本纪/一一
高祖本纪/二三
越王勾践世家/三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三七
屈原列传/四九
汉书
武帝纪/五八
李广传/六二
苏武传/六七
后汉书
光武帝纪/七七
班超列传/八三
三国志
武帝纪/九二
董卓传/一〇三
吕布传/一〇七
先主传/一一一
诸葛亮传/一一四
关羽传/一一八
张飞传/一一二
吴主传/一二四
周瑜传/一二七
晋书
高祖宣帝纪/一三七
宋书
前废帝本纪/一四三
南齐书
谢跳列传/一四九
梁书
范云列传/一五三
陈书
周文言列传/一五七
魏书
崔浩列传/一六三
北齐书
魏收列传/一六十
周书
苏绰列传/一七三
隋书
炀帝纪/一七九
南史
陈后主本纪/一八五
北史
高祖神武帝本纪/一九一
旧唐书
太宗纪/一九七
狄仁杰列传/二〇三
新唐书
则天武皇后列传/二一一
杨贵妃列传 /二一四
杜甫列传/二二〇
李白列传/二二三
旧五代史
安重霸列传/二二九
新五代史
汉高相本纪/二三五
宋史
太祖本纪/二四一
包拯列传/二四四
苏轼列传/二四七
岳飞列传/二五〇
陆游列传/二五四
辽史
耶律大石传/二六一
金史
元好问列传/二六七
元史
太祖本纪/二七一
明史
太祖本纪/二七七
李时珍列传/二八〇
郑和列传/二八二
李白成列传/二八四
中国历史朝代简表
作者介绍
文摘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一鲁迅。
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
贯通古今,网罗百代: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忠实于历史事实,一向被称为“实录”。
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
古代散文的楷模。
《史记》是西汉史学大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叙事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结束,记载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前145一前?),字子长,生于夏阳(今陕西韩城)。他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司马迁二十岁,他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做了很好的准备。其父司马谈死后,他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他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他有感于自孔子作《春秋》之后再无系统的历史著作出现,而战国至秦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未能写入史书,因此,打算修订一部历史著作,一方面继承古代史学传统,同时也弘扬有汉一代的辉煌,然而这个愿望没有实现就去世了.,临终的时候,他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司马迁开始修史时,其动机和目的与父亲基本相同,为的是给西汉及前代历史作总结,颂扬圣君贤臣的德行功绩。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前99),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寡不敌众,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回护开脱,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便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这就是对《史记》的创作有重大影响的“李陵之祸”。
经历“李陵之祸”以后,司马迁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摧残,心情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使他的修史动机也有所调整充实。他不再把修史仅仅看作是对以往历史的总结、对西汉盛世的颂赞,而是和自己的身世之叹联系在一起,融入了较重的怨刺成分,许多人物传记都寓含着作者的寄托一一磊落而多感慨。司马迁修史过程中前后心态的巨大变化,赋予《史记》这部书丰富的内涵,它既是一部通史,又是作者带着心灵和肉体创伤所作的倾诉。
大约在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司马迁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多万字的不朽名著公之于世。
《史记》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史记》对我国史学的贡献,归纳起来有如下四点。
一、“纪传体”史书体例,成王朝“正史”规范。
“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史书编纂方法,这是司马迁的。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史传文学便已粗具规模,记言如《尚书》,记事如《春秋》,其后又有编年体的《左传》和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司马迁以纪传体修成《史记》之后,这种体例为历代史家沿用,成为我国古代主要的史学体例之一。
……
序言
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人,总觉得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我们失去了沉静下来的力量。《二十四史(精选)》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的“慢下来”的机会。我通常是在周末的午后,泡上一壶清茶,在书房里细细品味这些文字。这本书的编排非常贴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它巧妙地平衡了历史的广度和深度。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高冷晦涩,而是用了一种相对更具文学性的叙事方式来重述那些波澜壮阔的篇章。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对照着地图在脑海中勾勒出当时的疆域和战役的走向。其中对于一些重要制度的演变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描述,尤为精彩,这些才是构成一个时代灵魂的基石。比如某一朝代对儒学和法家的博弈,书中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你明白思想的碰撞是如何决定了政权的走向和百姓的命运。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了极大的夯实,对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源头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种知识的充实感是任何碎片化信息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史书”这个概念有点敬而远之,总觉得那是教科书式的枯燥。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给我的最大惊喜在于叙事的生动性,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古代版的“大片解说词”。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导演,知道在何时该用宏大的全景镜头描绘战争的惨烈,又何时该用特写镜头聚焦于某个小人物在历史转折点上的痛苦挣扎。这种叙事张力,使得原本厚重的历史事件变得鲜活立体起来。我尤其喜欢它对宫廷秘闻的处理,不是捕风捉影的八卦,而是基于史实的严谨推断,揭示了权力核心运作的残酷真相。读到某些权臣的得势与覆灭,那种“乐极生悲”的宿命感,让人唏嘘不已。它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简单的成功学案例,而是一部关于人性弱点和集体非理性的百科全书。每次合上书本,心中都会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去探究更多关于那个时代的细节,这正是一本优秀的历史读物所应起到的引导作用。
评分作为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我手里已经有不少关于断代史的书籍,但一直缺乏一本能将宏观脉络梳理清楚的通史类读物。这本精选本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的结构安排极具逻辑性,每一个朝代的过渡都衔接得非常自然,没有生硬的跳跃感。我发现,当把这些零散的历史碎片通过这本书的框架串联起来后,很多看似孤立的事件之间突然有了清晰的因果关系。例如,前一个朝代的财政政策失误,是如何一步步为后一个朝代的农民起义埋下火种的,这种历史的“蝴蝶效应”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再者,对于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的互动,书中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展现了一个更广阔、更具包容性的古代中国形象,而非仅仅局限于汉族的视角。这种多维度的叙事,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让我跳出了固有的思维定式,更全面地理解中华文明的多元性与韧性。
评分这本厚重的史书,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沉甸甸的历史分量。我一直对古代帝王将相的故事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影响了中华文明走向的关键节点。阅读这类精选本的好处在于,它能迅速把我带入历史的洪流,不必被冗长繁琐的细节绊住脚步,直击核心的重大事件和人物的权谋智慧。书中的文字功底自然不必多说,毕竟是出自名家之手,笔触间流淌着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韵味。我特别欣赏它在选取人物时的独到眼光,没有简单地罗列功绩,而是更侧重于挖掘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决策背后的深层考量。比如对某个盛世君王的描述,不再是脸谱化的完美形象,而是展现了他如何在一系列两难的抉择中,权衡利弊,最终铸就辉煌,同时也埋下了衰落的伏笔。这种深入骨髓的剖析,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好”与“坏”,而是看到了历史运行的内在逻辑和人性的幽微。每一次翻阅,都像与千年前的智者进行一次无声的对话,让人在感叹历史兴衰更替的同时,也对当下产生更深沉的思考。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谈吐和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理解深度。坦白说,阅读历史本身就是一种涵养的修炼。书中的辞藻虽然典雅,但并不会因为追求文采而牺牲了清晰度,语言的精准度非常高,每一个用词都恰到好处地传达了历史事件的精髓。我发现,当面对当下的社会现象时,我能更迅速地从历史长河中找到对应的参照物,从而做出更审慎的判断。比如,书中对某一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群体心态的描摹,与今天社会精英面临的困境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不是教你如何“成功”,而是教你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内心的清醒和气节。这种超越时空的智慧,是任何现代管理学书籍都无法替代的。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面古老的镜子,映照出人性的永恒主题——权力、欲望、忠诚与背叛,让我每一次阅读都心有所得,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