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9787532581320

孟子 978753258132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财贵 著
图书标签:
  • 儒家经典
  • 先秦诸子
  • 孟子
  • 思想哲学
  • 国学
  • 文化
  • 历史
  • 教育
  • 经典
  • 治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枫林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1320
商品编码:30019179643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孟子

定价:51.00元

作者:王财贵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32581320

字数:172000

页码:280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孟子》一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已不需赘言,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孟子发展和丰富了由孔子所造端的儒学。另外,相对于《论语》那种吉光片羽般的语录式文体,《孟子》以较为系统和富有逻辑的问答或辩论记录为主,更易于学者把握其蕴意。*后,对“至大至刚”的人格气象的追求,在孟子的语言中自然地流出,使得《孟子》一书文气磅礴,音律铿锵,读诵之中,想必会有利于儿童独立人格的养成。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论语》 一、 源流与成书 《论语》,一部在中国乃至东亚思想史上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经典著作,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汇编。其成书过程颇为复杂,历经数代人的整理与编纂。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被尊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致力于传播其思想,以“仁”、“礼”为核心,提倡“克己复礼为仁”,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游历各国,希望通过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教育实践来改善社会秩序,但其政治抱负并未能在乱世中完全实现。然而,他的言行和思想,却由他的弟子们一一记录、传承。 《论语》并非孔子亲笔所著,而是由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在孔子去世后,根据对孔子言行的追忆和整理而成的。早期可能以口头传颂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弟子们开始将其记录下来。据史书记载,孔子的弟子众多,如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他们各自对孔子的言行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汉书·艺文志》记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之,弟子记之、传之。 faut,盖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各为一篇,七十子之徒,承孔子遗教,散在各国,不相统一。《论语》者,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作《论语》。”这段记载表明,《论语》的编纂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非一人之功。 《论语》的成书年代大致在战国初期,历经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修订和完善。其中,颜回、子思(孔子的孙子)的贡献尤为重要。颜回作为孔子最器重的弟子,其对孔子思想的体悟尤为深刻,他的记录和传承对《论语》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而子思则在整理和发展孔子思想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所著的《中庸》,与《大学》、《礼记》中的《大学》篇,以及《孟子》一书,共同构成了儒家学派的“四书”。子思的贡献可能也体现在《论语》的最终定型过程中。 《论语》的名称也颇具深意。“论”有议论、论述之意,“语”则是言语、谈话。合起来,《论语》即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谈话、议论的汇集。这种直接记录人物言行的形式,使得《论语》具有极强的现场感和真实感。 二、 内容要旨与核心思想 《论语》全书共二十篇,每篇以篇名命名,如《学而》、《为政》、《八佾》等。全书字数约一万六千字,内容涵盖了政治、伦理、教育、哲学等多个方面,但其核心始终围绕着孔子及其弟子对理想人格、理想社会以及人生道路的探索与阐述。 1. 仁:“仁”是《论语》中最核心、最根本的概念,也是孔子思想的灵魂。孔子对“仁”的解释是多层次、多角度的。 仁者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这是对“仁”最直接的定义。爱人是“仁”的出发点和表现形式。 克己复礼为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这句话强调了“仁”的实践途径,即约束自己不合礼的行为,使言行符合礼的要求。一旦全社会都能做到这一点,天下便能实现“仁”。 忠恕之道:“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是“仁”的重要体现,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把自己的不愉快的经历强加于人。 仁的广泛性:“仁”不仅体现在个人修养上,也体现在人际关系、社会治理等各个层面。它是一种普遍的善意和关怀。 2. 礼:“礼”是规范社会秩序、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孔子认为,“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而“仁”是内在的精神支撑。 礼以道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强调“仁”是“礼”的根基,没有“仁”的内心,单纯的“礼”将失去其意义。 礼的作用:“礼”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使人们的行为有章可循,避免冲突。它也是区分等级、建立秩序的重要工具。 礼与乐并重:“子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礼乐并用,可以达到中和之境,既能规范行为,又能陶冶情操。 3. 君子之道:孔子在《论语》中反复强调“君子”的理想人格。“君子”是孔子心中理想的道德榜样,其特征包括: 道德修养:君子注重内在的道德修养,以“仁”、“义”、“礼”、“智”、“信”为行为准则。 求诸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出现问题时,首先反省自己,而小人则归咎于他人。 安贫乐道:“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君子不追求显赫的地位,而是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品德的完善。 言行一致:君子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4. 学习与教育:《论语》是中国古代关于教育思想的宝库。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因材施教:“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温故知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强调复习旧知识,从中获得新启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鼓励学生诚实面对自己的知识水平,是学习的重要态度。 5. 政治思想:孔子对政治的看法,核心是“德治”和“礼治”。 德治:“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认为统治者应以道德感化人民,而不是单纯依靠刑罚。 为政以礼:“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耻且格。’” 强调“礼”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民本思想:“子曰:‘君使其臣,父使其子,兄使其弟,皆以礼待之,君则为之,父则为之,兄则为之。’” 强调统治者应以身作则,关怀民众。 三、 历史影响与现实意义 《论语》自问世以来,对中国乃至东亚的文化、思想、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思想层面:《论语》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主导地位,其“仁”、“礼”、“君子”等观念,深刻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其伦理思想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教育层面:《论语》开创了古代中国的私人讲学之风,其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等,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政治层面:孔子的“德治”、“礼治”思想,在不同时期被不同朝代的统治者所采纳和运用,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统治理念产生了长期影响。 文化层面:《论语》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风格、思想精髓渗透到文学、艺术、习俗等各个方面,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 时至今日,《论语》的价值依然不容忽视。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论语》中汲取智慧,例如: 个人修养:学习“仁者爱人”,培养同理心,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 学习方法:借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深度学习能力。 处世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醒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谨慎行事,尊重他人。 社会治理:反思“德治”与“礼治”的理念,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如何更好地发挥道德感化和社会规范的作用。 《论语》并非一部枯燥的古籍,而是充满了生活智慧和人生哲理的经典。它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记录了先圣的教诲,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自我、理解社会、指导人生的一面镜子。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论语》依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辉,指引着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和更美好的生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读者体验角度来看,这本书在“可读性”和“学术性”之间找到了一个极其微妙的平衡点。它既有严谨的学术态度作为基石,保证了内容的准确性,但同时又避免了陷入学院派的枯燥泥淖。它的叙事节奏变化多端,时而慷慨激昂,如听高山流水,令人心潮澎湃;时而又沉静内敛,如同深夜独坐,引人深思。这种情绪上的张弛有度,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一项任务。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期待下一页会带来什么样的思想冲击,而不是急于知道故事的结局。这种持续的吸引力,来自于作者对文本的深刻洞察力,使得每一个段落都像是一个精心雕琢的宝石,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值得反复把玩和品味。

评分

我得承认,在开始阅读之前,我对这类经典内容是抱有一丝敬畏甚至畏惧的态度的,总觉得那里面承载的“大道理”太过宏大,怕自己无法消化。然而,这本书成功地将那种高屋建瓴的理论,拆解成了一个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和对话。它展示了古人是如何在具体的、日常的冲突和抉择中,来实践他们的哲学的,这些哲思并非高悬于庙堂之上,而是渗透在人际交往、个人修养乃至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我仿佛能听到那些先贤们在竹林下、在简陋的学堂里,与弟子们探讨“仁义”与“利害”的场景,他们讨论的问题,放到今天来看,依然具有惊人的现实意义。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照自己近期的经历进行反思,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即时的启发性,是很多当代畅销书都难以企及的深度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那种纸张的质感,微微带着点粗粝感,却又厚实得让人安心,完全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廉价印刷品可以比拟的。封面设计上,那种古朴又不失现代感的排版,色彩的运用也极其考究,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显得沉闷晦涩,很符合中华经典所应有的那种气质。我尤其喜欢它字体选择的细微之处,那些宋体字的笔画间似乎藏着千年的智慧,阅读时仿佛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感。内页的排版也做得相当人性化,字距和行距都把握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于疲劳。而且,细节之处见真章,书的装订线处理得非常平整牢固,让人相信这本书能够经受住岁月的考验,可以作为传家之宝一样珍藏。每次翻开它,都会被这种精心打磨的实体感所带来的愉悦感所感染,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把玩的艺术品,它唤醒了我对实体书本的那种久违的敬畏和热爱。

评分

这本书的注释和译注部分,说实话,是真正体现其价值的“内功心法”。很多市面上流传的版本,注释往往是蜻蜓点水,或者干脆就是生硬地罗列名词解释,读起来非常割裂。但这一本不同,它的注释不仅精准地解释了每一个生僻词汇的本义和引申义,更重要的是,它将这些词汇置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阐述,使得我们能理解为什么古人会使用这样的表达。更让我惊喜的是,编者似乎还参考了多方观点,当涉及到有争议的段落时,会并列呈现不同的学术见解,并作出简要的分析,这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视野,避免了被单一的解读所局限。这种严谨且包容的态度,使得这本书不仅适合普通爱好者,对于严肃的研究者来说,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工具书,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脉络,而非仅仅是孤立的文本堆砌。

评分

初读之下,我最大的感受是,这位作者(译者或编者,视情况而定)对文本的理解深入骨髓,那种对原文精神的把握简直是神来之笔。他/她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行文流畅自然,简直像是用现代的、却又饱含古风的语言重新“演绎”了一遍经典,丝毫没有那种翻译腔或者刻意的生硬感。尤其是在处理那些拗口的古义时,作者没有选择简单粗暴的直译,而是用非常精妙的比喻和解释,将那种深奥的哲学思辨化为可感的画面,让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思想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义。我发现自己阅读的节奏完全被作者牵引着,时而思绪飞扬,时而沉入深思,这得益于文字节奏的绝佳把控。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难得的,它证明了优秀的解读工作,完全可以将一座看似高不可攀的思想之山,转化为一条可供攀登的、风景宜人的阶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