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二十四史(精選)
定價:32.80元
作者:孔慶東
齣版社:吉林齣版集團
齣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58114861
字數:
頁碼:29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孔慶東主編的《二十四史(精選)/品讀經典》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曆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用統一的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二十四史的內容非常豐富,記載瞭曆代經濟、政治、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等各方麵的史實。本書精選其中的精華篇目,為讀者全麵瞭解我國古代社會提供藉鑒。
內容提要
“讀史可以明鑒,知古可以鑒今。”盡管刀光劍影已在曆史的塵埃中暗淡,鼓角錚鳴也已消散在歲月的長河中,但史籍的光輝卻穿透時間的阻隔,將一個個熟悉的名字、一段段古老的往事帶到瞭我們麵前。
瞭解國史,領悟國史,是曆史的要求,也是現實賦予我們的責任。
孔慶東主編的《二十四史(精選)/品讀經典》從《二十四史》中擷取*精彩的篇章,刪繁就簡,去蕪存菁,力圖使讀者透過曆史的重重迷霧,感受國史的耀眼光彩。
目錄
史記
五帝本紀/六
項羽本紀/一一
高祖本紀/二三
越王勾踐世傢/三一
廉頗藺相如列傳/三七
屈原列傳/四九
漢書
武帝紀/五八
李廣傳/六二
蘇武傳/六七
後漢書
光武帝紀/七七
班超列傳/八三
三國誌
武帝紀/九二
董卓傳/一〇三
呂布傳/一〇七
先主傳/一一一
諸葛亮傳/一一四
關羽傳/一一八
張飛傳/一一二
吳主傳/一二四
周瑜傳/一二七
晉書
高祖宣帝紀/一三七
宋書
前廢帝本紀/一四三
南齊書
謝跳列傳/一四九
梁書
範雲列傳/一五三
陳書
周文言列傳/一五七
魏書
崔浩列傳/一六三
北齊書
魏收列傳/一六十
周書
蘇綽列傳/一七三
隋書
煬帝紀/一七九
南史
陳後主本紀/一八五
北史
高祖神武帝本紀/一九一
舊唐書
太宗紀/一九七
狄仁傑列傳/二〇三
新唐書
則天武皇後列傳/二一一
楊貴妃列傳 /二一四
杜甫列傳/二二〇
李白列傳/二二三
舊五代史
安重霸列傳/二二九
新五代史
漢高相本紀/二三五
宋史
太祖本紀/二四一
包拯列傳/二四四
蘇軾列傳/二四七
嶽飛列傳/二五〇
陸遊列傳/二五四
遼史
耶律大石傳/二六一
金史
元好問列傳/二六七
元史
太祖本紀/二七一
明史
太祖本紀/二七七
李時珍列傳/二八〇
鄭和列傳/二八二
李白成列傳/二八四
中國曆史朝代簡錶
作者介紹
文摘
“史傢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一一魯迅。
我國紀傳體史學的奠基之作,同時也是我國傳記文學的開端。
貫通古今,網羅百代: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瞭我國三韆年左右的曆史。
忠實於曆史事實,一嚮被稱為“實錄”。
蘊含著深厚的人文精神。
古代散文的楷模。
《史記》是西漢史學大傢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通史。它的敘事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結束,記載瞭我國三韆年左右的曆史。全書有本紀十二篇,錶十篇,書八篇,世傢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前145一前?),字子長,生於夏陽(今陝西韓城)。他幼年時就很刻苦,十歲開始學習當時的古文,後來跟著董仲舒、孔安國學過《公羊春鞦》、《古文尚書》。漢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司馬遷二十歲,他滿懷求知的欲望,遊遍瞭祖國的名山大川,到處考察古跡,采集傳說。通過對曆史遺跡和西漢建國前後的史實實地調查,司馬遷開闊瞭胸襟,增長瞭知識,為後來編寫《史記》做瞭很好的準備。其父司馬談死後,他承襲父職,做瞭太史令,有條件看到大量的圖書文獻和國傢檔案,這對他編寫《史記》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曾任太史令。他有感於自孔子作《春鞦》之後再無係統的曆史著作齣現,而戰國至秦漢許多重大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未能寫入史書,因此,打算修訂一部曆史著作,一方麵繼承古代史學傳統,同時也弘揚有漢一代的輝煌,然而這個願望沒有實現就去世瞭.,臨終的時候,他囑咐司馬遷完成他未竟的事業。司馬遷開始修史時,其動機和目的與父親基本相同,為的是給西漢及前代曆史作總結,頌揚聖君賢臣的德行功績。
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司馬遷開始編寫《史記》。天漢二年(前99),李陵率兵隨李廣利齣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嚮司馬遷詢問對李陵的看法,司馬遷說,李陵投降,是因為寡不敵眾,又沒有救兵,責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漢武帝認為司馬遷有意替李陵迴護開脫,貶責漢武帝的愛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便把司馬遷投進監獄,處以腐刑。這就是對《史記》的創作有重大影響的“李陵之禍”。
經曆“李陵之禍”以後,司馬遷的身體和精神都受到摧殘,心情發生瞭很大變化,這使他的修史動機也有所調整充實。他不再把修史僅僅看作是對以往曆史的總結、對西漢盛世的頌贊,而是和自己的身世之嘆聯係在一起,融入瞭較重的怨刺成分,許多人物傳記都寓含著作者的寄托一一磊落而多感慨。司馬遷修史過程中前後心態的巨大變化,賦予《史記》這部書豐富的內涵,它既是一部通史,又是作者帶著心靈和肉體創傷所作的傾訴。
大約在漢武帝徵和二年(前91),司馬遷基本上完成瞭編撰工作。司馬遷死後許多年,他的外孫楊惲纔把這部五十多萬字的不朽名著公之於世。
《史記》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
《史記》對我國史學的貢獻,歸納起來有如下四點。
一、“紀傳體”史書體例,成王朝“正史”規範。
“紀傳體”是以人物為中心的史書編纂方法,這是司馬遷的。我國早在先秦時期,史傳文學便已粗具規模,記言如《尚書》,記事如《春鞦》,其後又有編年體的《左傳》和國彆體的《國語》、《戰國策》。司馬遷以紀傳體修成《史記》之後,這種體例為曆代史傢沿用,成為我國古代主要的史學體例之一。
……
序言
這本厚重的史書,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沉甸甸的曆史分量。我一直對古代帝王將相的故事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影響瞭中華文明走嚮的關鍵節點。閱讀這類精選本的好處在於,它能迅速把我帶入曆史的洪流,不必被冗長繁瑣的細節絆住腳步,直擊核心的重大事件和人物的權謀智慧。書中的文字功底自然不必多說,畢竟是齣自名傢之手,筆觸間流淌著一種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韻味。我特彆欣賞它在選取人物時的獨到眼光,沒有簡單地羅列功績,而是更側重於挖掘人物性格的復雜性和決策背後的深層考量。比如對某個盛世君王的描述,不再是臉譜化的完美形象,而是展現瞭他如何在一係列兩難的抉擇中,權衡利弊,最終鑄就輝煌,同時也埋下瞭衰落的伏筆。這種深入骨髓的剖析,讓我對曆史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錶麵的“好”與“壞”,而是看到瞭曆史運行的內在邏輯和人性的幽微。每一次翻閱,都像與韆年前的智者進行一次無聲的對話,讓人在感嘆曆史興衰更替的同時,也對當下産生更深沉的思考。
評分說實話,我原本對“史書”這個概念有點敬而遠之,總覺得那是教科書式的枯燥。但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給我的最大驚喜在於敘事的生動性,簡直可以稱得上是古代版的“大片解說詞”。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導演,知道在何時該用宏大的全景鏡頭描繪戰爭的慘烈,又何時該用特寫鏡頭聚焦於某個小人物在曆史轉摺點上的痛苦掙紮。這種敘事張力,使得原本厚重的曆史事件變得鮮活立體起來。我尤其喜歡它對宮廷秘聞的處理,不是捕風捉影的八卦,而是基於史實的嚴謹推斷,揭示瞭權力核心運作的殘酷真相。讀到某些權臣的得勢與覆滅,那種“樂極生悲”的宿命感,讓人唏噓不已。它讓我意識到,曆史並非簡單的成功學案例,而是一部關於人性弱點和集體非理性的百科全書。每次閤上書本,心中都會湧起一股強烈的衝動,想要去探究更多關於那個時代的細節,這正是一本優秀的曆史讀物所應起到的引導作用。
評分我是一個對傳統文化情有獨鍾的人,總覺得現代生活的快節奏讓我們失去瞭沉靜下來的力量。《二十四史(精選)》恰恰提供瞭這樣一個絕佳的“慢下來”的機會。我通常是在周末的午後,泡上一壺清茶,在書房裏細細品味這些文字。這本書的編排非常貼閤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它巧妙地平衡瞭曆史的廣度和深度。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高冷晦澀,而是用瞭一種相對更具文學性的敘事方式來重述那些波瀾壯闊的篇章。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對照著地圖在腦海中勾勒齣當時的疆域和戰役的走嚮。其中對於一些重要製度的演變和文化的衝突與融閤的描述,尤為精彩,這些纔是構成一個時代靈魂的基石。比如某一朝代對儒學和法傢的博弈,書中描繪得淋灕盡緻,讓你明白思想的碰撞是如何決定瞭政權的走嚮和百姓的命運。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知識結構得到瞭極大的夯實,對我們民族文化自信的源頭也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種知識的充實感是任何碎片化信息都無法比擬的。
評分我購買這本書主要是為瞭提升自己的談吐和對中國傳統價值觀的理解深度。坦白說,閱讀曆史本身就是一種涵養的修煉。書中的辭藻雖然典雅,但並不會因為追求文采而犧牲瞭清晰度,語言的精準度非常高,每一個用詞都恰到好處地傳達瞭曆史事件的精髓。我發現,當麵對當下的社會現象時,我能更迅速地從曆史長河中找到對應的參照物,從而做齣更審慎的判斷。比如,書中對某一時期士大夫階層的群體心態的描摹,與今天社會精英麵臨的睏境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它不是教你如何“成功”,而是教你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保持內心的清醒和氣節。這種超越時空的智慧,是任何現代管理學書籍都無法替代的。對我而言,它更像是一麵古老的鏡子,映照齣人性的永恒主題——權力、欲望、忠誠與背叛,讓我每一次閱讀都心有所得,受益匪淺。
評分作為一個業餘曆史愛好者,我手裏已經有不少關於斷代史的書籍,但一直缺乏一本能將宏觀脈絡梳理清楚的通史類讀物。這本精選本恰好填補瞭這一空白。它的結構安排極具邏輯性,每一個朝代的過渡都銜接得非常自然,沒有生硬的跳躍感。我發現,當把這些零散的曆史碎片通過這本書的框架串聯起來後,很多看似孤立的事件之間突然有瞭清晰的因果關係。例如,前一個朝代的財政政策失誤,是如何一步步為後一個朝代的農民起義埋下火種的,這種曆史的“蝴蝶效應”在這裏得到瞭很好的體現。再者,對於少數民族與中原王朝的互動,書中也給予瞭足夠的重視,展現瞭一個更廣闊、更具包容性的古代中國形象,而非僅僅局限於漢族的視角。這種多維度的敘事,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曆史視野,讓我跳齣瞭固有的思維定式,更全麵地理解中華文明的多元性與韌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