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天工開物
定價:32.80元
作者: 宋應星
齣版社:吉林齣版集團
齣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58114830
字數:
頁碼:29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宋應星著,孔慶東主編的《天工開物/品讀經典》記載瞭明朝中期之前我國的各項科學技術,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全書共18捲,詳細記錄瞭各種農作物和工業原料的種類、産地,描述瞭一百多項生産技術,以及多種工具的使用方式,總結瞭許多生産經驗。書中記錄的多種生産技術對後世的科學研究起到瞭非常大的作用,有些甚至一直被沿用至今。
內容提要
宋應星著,孔慶東主編的《天工開物/品讀經典》是世界上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産的綜閤性著作,是中國曆史上的科技著作,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它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進行瞭係統的總結。構成瞭一個完整的科學技術體係,對農業方麵的豐富經驗進行瞭總結,全麵反映瞭工藝技術的成就。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産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
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閤,他注重實踐、重視實踐的思想也對後世有影響,代錶瞭明代的技術水平。正如有人評價:觀當世之一二便知此書乃絕世天成。
目錄
乃粒
總名\三
稻\四
稻工\九
水利\一四
麥\一六
麥工\一九
黍、稷、粱、粟\二二
粹精
攻稻\二七
攻麥\三五
攻黍、稷、粟、粱、麻、菽
\四〇
作鹹
鹽産\四七
海水鹽\四八
池鹽\五三
井鹽\五五
甘嗜
蔗種\六一
蔗品\六四
造糖\六六
造白糖\六八
蜂蜜\七一
膏液
油品\七七
法具\八一
皮油\八六
乃服
蠶種\九一
結繭\九六
取繭、擇繭\九七
造棉\九九
治絲\一〇〇
彰施
諸色質料\一〇五
藍澱\一〇八
紅花\一一二
五金
黃金\一一七
銀\一二四
銅\一三一
鐵\一三六
锡\一四一
冶鑄
鼎\一四七
鍾\一四九
鏡\一五三
錘鍛
治鐵\一五七
針\一六〇
治銅\一六一
陶埏
瓦\一六七
磚\一七〇
白瓷\一七四
燔石
石灰\一八五
煤炭\一八七
硫黃\一九〇
砒石\一九四
殺青
紙料\一九九
造竹紙\二〇〇
造皮紙\二〇五
丹青
硃\二一一
墨\二一七
舟車
舟\二二三
漕舫\二二四
海舟\二三五
車\二三七
佳兵
弧、矢\二四七
弩\二五六
料\二六〇
消石\二六二
麯蘖
酒母\二六七
丹麯\二七〇
珠玉
殊\二七七
寶\二八二
王\二八六
瑪瑙、水晶、琉璃\二九三
作者介紹
宋應星(1587一約1666年),字長庚,江西奉新縣人。明朝科學傢。一生緻力於對農業和手工業生産的科學考察和研究。著成《天工開物》一書。
文摘
如果農戶沒有耕牛,可以兩個人用木杠懸著犁鏵一前一後進行翻土耕地,但是閤二人之力也僅和一頭牛的勞動量一樣。要是耕地之後沒有牛來耙地,可以做一個磨耙,兩個人用肩和手托著磨耙來碎土,這樣一天的勞動成果比得上三頭牛的效果。牛的種類,中國隻有水牛和黃牛兩種,水牛的力氣比黃牛大一倍。
但是蓄養水牛,鼕天要讓其住土屋禦寒,夏天讓其在池塘裏洗浴,蓄養氣力也是蓄養黃牛的幾倍。牛在春分前用力耕地就會齣汗,這時候切忌不能讓牛被雨淋到,到下雨的時候,要把牛趕進牛棚裏。等過瞭榖雨,牛就不怕風雨瞭。
吳郡力田者以鋤代耜,不藉牛力。愚見貧農之傢,會計牛值與水草之資、竊盜死病之變,不若人力亦便。假如有牛者供辦十畝,無牛用鋤而勤者半之。既已無牛,則鞦獲之後,田中無復芻牧之患,而菽、麥、麻、蔬諸種紛紛可種。以再獲償半荒之畝,似亦相當也。
蘇州一帶種田的人用鋤頭來代替犁,不藉用牛的力量。以我愚見,這是因為這些貧農之傢,計算瞭牛的價格以及用於養牛的水草價格,然後又顧慮到牛被偷以及牛病死的情況,認為用牛還不如人力方便。假如有牛的人傢能夠耕田十畝,那些沒有牛隻用鋤頭耕地但是勤快勞作的人傢也能耕地五畝。因為這些人傢沒有牛,因此在鞦收後就沒有要在田裏養草放牧的擔憂瞭,而豆、麥、麻、菜也都能種植。用收獲豆、麥、麻、菜的價值來彌補少耕種五畝的損失,似乎也是不錯的。
凡稻分秧之後數日,舊葉萎黃而更生新葉。青葉既長,則耔(俗名撻禾)可施焉。植杖於手,以足扶泥壅根,並屈宿田水草,使不生也。凡宿田藺草之類,遇耔而屈摺。而梯、稗與茶、蓼非足力所可除者,則耘以繼之。耘者苦在腰、手,辨在兩眸,非類既去,而嘉榖茂焉。從此泄以防潦,溉以防旱,旬月而“奄觀錘刈”矣。
將水稻插秧後過幾天,秧苗上的舊葉會枯萎變黃,然後新的葉子就會長齣來。新葉子長齣來後,就可以耔田(俗名撻禾)瞭。耔田的方法是用手拿著木棍,用腳將泥固定在秧苗的根上,隨後將田裏的水草踩進泥土,讓水草不再生長。藺草一類的田間水草,可以直接用腳踩摺。但是像梯、稗還有茶、蓼之類的水草,僅僅靠腳力是不能除去的,必須接著用手拔掉。除草的人手和展會很辛苦,而辨彆水草就要靠雙眼。那些水草去除之後,稻榖就能生長得很好。在這之後,就要排水防澇、灌水防旱,過個把月就可以收割稻榖瞭。
水利凡稻防旱藉水,獨甚五榖。厥土沙、泥、磽、膩,隨方不一。有三日即乾者,有半月後乾者。天澤不降,則人力挽水以濟。凡河濱有製筒車者,堰陂障流,繞於車下,激輪使轉,挽水人筒,一一傾於梘內,流人畝中。晝夜不息,百畝無憂(不用水吋,栓木礙止,使輪不轉動)。其湖、池不流水,或以牛力轉盤。或聚數人踏轉。車身長者二丈,短者半之。其內用龍骨拴串闆,關水逆流而上。大抵一人竟日之力灌田五畝,而牛則倍之。
稻比五榖更需要灌水防旱。種植水稻的泥士種類因地方不同而不同,一般有沙土、黏土、瘦士、肥土等幾種。有些地方的泥土在灌溉後三天就乾瞭,有的地方的泥土灌溉後過半個月纔乾。如果天不下雨,就要依靠人力去灌水。農傢在沿河岸邊製作筒車,然後築壩讓水流到筒車那裏,憑藉急流讓筒車轉動,水也因此被引入筒勺,筒勺中的水又都注入水槽,後流到田中。
……
序言
這本《天工開物》的譯本,拿到手裏就感覺到一股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初翻幾頁,我就被那種質樸而又精微的文字深深吸引住瞭。它不像現代科學著作那樣充斥著復雜的公式和晦澀的術語,而是用一種近乎口語化的方式,娓娓道來古代匠人們的智慧結晶。比如書中對傳統冶金術的描述,沒有一句廢話,從礦石的辨識到爐火的溫度控製,每一步驟都清晰可見,仿佛能聞到那股焦糊與金屬混閤的味道。我尤其欣賞作者那種對自然規律的敬畏之心,字裏行間流露齣的,是對土地、對水、對火的深刻理解和尊重。這種尊重並非盲從,而是建立在無數次觀察和實踐之上的理性認知。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想象著在沒有現代機械的條件下,古人是如何憑藉雙手和經驗,完成那些令人嘆為觀止的工程和製作的。那種匠人精神,那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在今天這個追求效率和快速迭代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和值得深思。這本書更像是一部活的曆史教科書,它讓我們得以窺見一個失落的,卻無比紮實的工業文明的側影。
評分我是一個對傳統工藝美術有著濃厚興趣的人,所以這本書對我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不同於一些浮於錶麵的介紹,這本書深入到瞭每一個環節的“硬核”技術細節。比如,在講到漆器的製作過程時,從生漆的采集、過濾到反復髹塗與打磨,每一步都描述得細緻入微,讓人能清晰地勾勒齣工匠們揮汗如雨的工作場景。這種對工藝的尊重和還原,是很多現代書籍所不具備的。它不僅僅是文字的記錄,更像是為後人留下的,一份份詳盡的“操作指南”和“經驗秘籍”。我甚至嘗試對照書中的描述,去尋找一些古法製作的現代傳承人,試圖重現那些失傳或瀕臨失傳的技藝。這本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就在於它保護和傳承瞭這些寶貴的實踐知識,讓那些塵封於曆史深處的“巧思妙想”,得以重見天日,並繼續激發著當代創作者的靈感。
評分這次閱讀體驗,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宋應星先生的廣博學識。這本書涉及的領域之廣,幾乎涵蓋瞭明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農業、手工業、礦業、紡織業,甚至還包括一些醫藥和天文的知識點。這哪裏是一本“技術手冊”,分明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宏大敘事。我特彆留意瞭關於陶瓷燒製的那幾章,作者對釉料配比的描述,那種對火候的拿捏,簡直如同詩歌一般富有韻律感。他似乎並不滿足於記錄“怎麼做”,更緻力於探究“為什麼會這樣”。這種探索精神,使得這本書超越瞭一般的實用指南,上升到瞭對自然界運行規律的哲學思辨層麵。當我讀到他對某些自然現象的解釋時,雖然其中夾雜著當時時代的局限性,但其嚴謹的觀察方法和邏輯推導,依然令人拍案叫絕。它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讓我們反思,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們是否反而失去瞭這種深入、係統地研究一個領域的耐心與能力。
評分說實話,我原本對這種古籍的閱讀是抱有一定的抵觸情緒的,總覺得晦澀難懂,是“老古董”的代名詞。然而,吉林齣版集團的這個版本,在排版和注釋上做得相當到位,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那些原本需要查閱大量背景資料纔能理解的詞匯,都有清晰的注釋輔助,使得閱讀體驗非常流暢。我最欣賞的是它對“物盡其用”這一理念的闡釋。書中對蠶桑、造紙、製鹽等各個行業的描述,無不體現齣對資源最大化利用的極緻追求。這不單單是技術層麵的記錄,更是一種深刻的哲學思考——如何在有限的自然饋贈中,創造齣最大的價值。這種思維方式,對於我們現在討論的可持續發展議題,依然具有極強的現實指導意義。它讓我們明白,真正的創新並非憑空想象,而是建立在對既有資源和經驗的深度挖掘與巧妙結閤之上。閤上書本,我感覺自己像是上瞭一堂生動的應用化學和工程學入門課,隻不過授課者是幾百年前的智者。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過程,對我個人世界觀的構建産生瞭潛移默化的影響。它讓我明白,技術的發展從來都不是綫性的,而是充滿瞭地方性和曆史性的迭代。在宋應星的筆下,我們看到瞭一個自給自足、技術體係相對完備的古代社會圖景,那是一種與現代工業革命截然不同的,基於小規模協作和精細手工的生産模式。這種模式的優點在於其韌性強、對環境的初始衝擊較小,缺點則在於其效率和規模受限。閱讀時,我不斷地將書中的技術與現代科技進行對照和反思:我們是否在追求效率的過程中,犧牲瞭某種更深層次的“技藝之美”?這種對比非常引人深思。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不同時代人類解決生存問題的不同智慧。它不教你如何快速緻富,卻教你如何更深刻地理解你腳下這片土地上發生的一切物質轉化,這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富足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