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天工开物
定价:32.80元
作者: 宋应星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58114830
字数:
页码:29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宋应星著,孔庆东主编的《天工开物/品读经典》记载了明朝中期之前我国的各项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全书共18卷,详细记录了各种农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描述了一百多项生产技术,以及多种工具的使用方式,总结了许多生产经验。书中记录的多种生产技术对后世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有些甚至一直被沿用至今。
内容提要
宋应星著,孔庆东主编的《天工开物/品读经典》是世界上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历史上的科技著作,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
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他注重实践、重视实践的思想也对后世有影响,代表了明代的技术水平。正如有人评价:观当世之一二便知此书乃绝世天成。
目录
乃粒
总名\三
稻\四
稻工\九
水利\一四
麦\一六
麦工\一九
黍、稷、粱、粟\二二
粹精
攻稻\二七
攻麦\三五
攻黍、稷、粟、粱、麻、菽
\四〇
作咸
盐产\四七
海水盐\四八
池盐\五三
井盐\五五
甘嗜
蔗种\六一
蔗品\六四
造糖\六六
造白糖\六八
蜂蜜\七一
膏液
油品\七七
法具\八一
皮油\八六
乃服
蚕种\九一
结茧\九六
取茧、择茧\九七
造棉\九九
治丝\一〇〇
彰施
诸色质料\一〇五
蓝淀\一〇八
红花\一一二
五金
黄金\一一七
银\一二四
铜\一三一
铁\一三六
锡\一四一
冶铸
鼎\一四七
钟\一四九
镜\一五三
锤锻
治铁\一五七
针\一六〇
治铜\一六一
陶埏
瓦\一六七
砖\一七〇
白瓷\一七四
燔石
石灰\一八五
煤炭\一八七
硫黄\一九〇
砒石\一九四
杀青
纸料\一九九
造竹纸\二〇〇
造皮纸\二〇五
丹青
朱\二一一
墨\二一七
舟车
舟\二二三
漕舫\二二四
海舟\二三五
车\二三七
佳兵
弧、矢\二四七
弩\二五六
料\二六〇
消石\二六二
曲蘖
酒母\二六七
丹曲\二七〇
珠玉
殊\二七七
宝\二八二
王\二八六
玛瑙、水晶、琉璃\二九三
作者介绍
宋应星(1587一约1666年),字长庚,江西奉新县人。明朝科学家。一生致力于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究。著成《天工开物》一书。
文摘
如果农户没有耕牛,可以两个人用木杠悬着犁铧一前一后进行翻土耕地,但是合二人之力也仅和一头牛的劳动量一样。要是耕地之后没有牛来耙地,可以做一个磨耙,两个人用肩和手托着磨耙来碎土,这样一天的劳动成果比得上三头牛的效果。牛的种类,中国只有水牛和黄牛两种,水牛的力气比黄牛大一倍。
但是蓄养水牛,冬天要让其住土屋御寒,夏天让其在池塘里洗浴,蓄养气力也是蓄养黄牛的几倍。牛在春分前用力耕地就会出汗,这时候切忌不能让牛被雨淋到,到下雨的时候,要把牛赶进牛棚里。等过了谷雨,牛就不怕风雨了。
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借牛力。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假如有牛者供办十亩,无牛用锄而勤者半之。既已无牛,则秋获之后,田中无复刍牧之患,而菽、麦、麻、蔬诸种纷纷可种。以再获偿半荒之亩,似亦相当也。
苏州一带种田的人用锄头来代替犁,不借用牛的力量。以我愚见,这是因为这些贫农之家,计算了牛的价格以及用于养牛的水草价格,然后又顾虑到牛被偷以及牛病死的情况,认为用牛还不如人力方便。假如有牛的人家能够耕田十亩,那些没有牛只用锄头耕地但是勤快劳作的人家也能耕地五亩。因为这些人家没有牛,因此在秋收后就没有要在田里养草放牧的担忧了,而豆、麦、麻、菜也都能种植。用收获豆、麦、麻、菜的价值来弥补少耕种五亩的损失,似乎也是不错的。
凡稻分秧之后数日,旧叶萎黄而更生新叶。青叶既长,则耔(俗名挞禾)可施焉。植杖于手,以足扶泥壅根,并屈宿田水草,使不生也。凡宿田蔺草之类,遇耔而屈折。而梯、稗与茶、蓼非足力所可除者,则耘以继之。耘者苦在腰、手,辨在两眸,非类既去,而嘉谷茂焉。从此泄以防潦,溉以防旱,旬月而“奄观锤刈”矣。
将水稻插秧后过几天,秧苗上的旧叶会枯萎变黄,然后新的叶子就会长出来。新叶子长出来后,就可以耔田(俗名挞禾)了。耔田的方法是用手拿着木棍,用脚将泥固定在秧苗的根上,随后将田里的水草踩进泥土,让水草不再生长。藺草一类的田间水草,可以直接用脚踩折。但是像梯、稗还有茶、蓼之类的水草,仅仅靠脚力是不能除去的,必须接着用手拔掉。除草的人手和展会很辛苦,而辨别水草就要靠双眼。那些水草去除之后,稻谷就能生长得很好。在这之后,就要排水防涝、灌水防旱,过个把月就可以收割稻谷了。
水利凡稻防旱藉水,独甚五谷。厥土沙、泥、硗、腻,随方不一。有三日即干者,有半月后干者。天泽不降,则人力挽水以济。凡河滨有制筒车者,堰陂障流,绕于车下,激轮使转,挽水人筒,一一倾于枧内,流人亩中。昼夜不息,百亩无忧(不用水吋,栓木碍止,使轮不转动)。其湖、池不流水,或以牛力转盘。或聚数人踏转。车身长者二丈,短者半之。其内用龙骨拴串板,关水逆流而上。大抵一人竟日之力灌田五亩,而牛则倍之。
稻比五谷更需要灌水防旱。种植水稻的泥士种类因地方不同而不同,一般有沙土、黏土、瘦士、肥土等几种。有些地方的泥土在灌溉后三天就干了,有的地方的泥土灌溉后过半个月才干。如果天不下雨,就要依靠人力去灌水。农家在沿河岸边制作筒车,然后筑坝让水流到筒车那里,凭借急流让筒车转动,水也因此被引入筒勺,筒勺中的水又都注入水槽,后流到田中。
……
序言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古籍的阅读是抱有一定的抵触情绪的,总觉得晦涩难懂,是“老古董”的代名词。然而,吉林出版集团的这个版本,在排版和注释上做得相当到位,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那些原本需要查阅大量背景资料才能理解的词汇,都有清晰的注释辅助,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我最欣赏的是它对“物尽其用”这一理念的阐释。书中对蚕桑、造纸、制盐等各个行业的描述,无不体现出对资源最大化利用的极致追求。这不单单是技术层面的记录,更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如何在有限的自然馈赠中,创造出最大的价值。这种思维方式,对于我们现在讨论的可持续发展议题,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创新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建立在对既有资源和经验的深度挖掘与巧妙结合之上。合上书本,我感觉自己像是上了一堂生动的应用化学和工程学入门课,只不过授课者是几百年前的智者。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个人世界观的构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它让我明白,技术的发展从来都不是线性的,而是充满了地方性和历史性的迭代。在宋应星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自给自足、技术体系相对完备的古代社会图景,那是一种与现代工业革命截然不同的,基于小规模协作和精细手工的生产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其韧性强、对环境的初始冲击较小,缺点则在于其效率和规模受限。阅读时,我不断地将书中的技术与现代科技进行对照和反思:我们是否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牺牲了某种更深层次的“技艺之美”?这种对比非常引人深思。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不同时代人类解决生存问题的不同智慧。它不教你如何快速致富,却教你如何更深刻地理解你脚下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物质转化,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富足感。
评分我是一个对传统工艺美术有着浓厚兴趣的人,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不同于一些浮于表面的介绍,这本书深入到了每一个环节的“硬核”技术细节。比如,在讲到漆器的制作过程时,从生漆的采集、过滤到反复髹涂与打磨,每一步都描述得细致入微,让人能清晰地勾勒出工匠们挥汗如雨的工作场景。这种对工艺的尊重和还原,是很多现代书籍所不具备的。它不仅仅是文字的记录,更像是为后人留下的,一份份详尽的“操作指南”和“经验秘籍”。我甚至尝试对照书中的描述,去寻找一些古法制作的现代传承人,试图重现那些失传或濒临失传的技艺。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保护和传承了这些宝贵的实践知识,让那些尘封于历史深处的“巧思妙想”,得以重见天日,并继续激发着当代创作者的灵感。
评分这本《天工开物》的译本,拿到手里就感觉到一股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初翻几页,我就被那种质朴而又精微的文字深深吸引住了。它不像现代科学著作那样充斥着复杂的公式和晦涩的术语,而是用一种近乎口语化的方式,娓娓道来古代匠人们的智慧结晶。比如书中对传统冶金术的描述,没有一句废话,从矿石的辨识到炉火的温度控制,每一步骤都清晰可见,仿佛能闻到那股焦糊与金属混合的味道。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之心,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土地、对水、对火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这种尊重并非盲从,而是建立在无数次观察和实践之上的理性认知。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想象着在没有现代机械的条件下,古人是如何凭借双手和经验,完成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工程和制作的。那种匠人精神,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在今天这个追求效率和快速迭代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值得深思。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活的历史教科书,它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失落的,却无比扎实的工业文明的侧影。
评分这次阅读体验,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宋应星先生的广博学识。这本书涉及的领域之广,几乎涵盖了明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农业、手工业、矿业、纺织业,甚至还包括一些医药和天文的知识点。这哪里是一本“技术手册”,分明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宏大叙事。我特别留意了关于陶瓷烧制的那几章,作者对釉料配比的描述,那种对火候的拿捏,简直如同诗歌一般富有韵律感。他似乎并不满足于记录“怎么做”,更致力于探究“为什么会这样”。这种探索精神,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实用指南,上升到了对自然界运行规律的哲学思辨层面。当我读到他对某些自然现象的解释时,虽然其中夹杂着当时时代的局限性,但其严谨的观察方法和逻辑推导,依然令人拍案叫绝。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们反思,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是否反而失去了这种深入、系统地研究一个领域的耐心与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