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孝經(中華國學經典精粹 儒傢經典必讀本)
定價:12.0元
作者:徐艷華
齣版社: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68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讀經典名著,可修養自我心靈,領悟顯現哲思,改進處事方法。《孝經》一書,即以通俗易懂且嚴謹的語言,深入淺齣地將深刻的孝道道理揭示得生動明確,從而使得孝道思想深入人心。這本小書篇幅不足兩韆字,卻對古代中國人的思想産生瞭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不但盡人皆知,而且把它當作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
內容提要
《孝經》是中國古代儒傢的倫理學著作,被列為儒傢十三經之一。孝道以“尊老、敬老、養老、送老”為基本內涵,《孝經》即是一部關於“孝道”的專著,比較集中地闡述瞭儒傢的倫理思想。
本書收錄瞭《孝經》原文,以詳細的注解及譯文重現瞭先賢聖哲的智慧光芒,既通俗易懂又不失其嚴謹性,全麵照應“經典藏書”理念。本書對於延續與推廣先賢聖哲的智慧,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開宗明義章
【主旨】
本章題為“開宗明義”,“開”是提示,“宗”是根本,“義”是義理,可見本章是《孝經》的綱領,揭示瞭《孝經》的宗旨,錶明孝道的義理,本曆代的孝治法則,定萬世的政教規範,列為一經的首章。
【原文】
仲尼①居,曾子②侍。子曰:“先王③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④,民用⑤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⑥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⑦。復坐,吾語汝。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⑧,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⑨,中於事君⑩,終於立身。《大雅》11雲:‘無念爾祖12,聿修厥德13。’”
【注釋】
①仲尼:孔子的字。春鞦時魯國人,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儒傢學派的創始人,的思想傢和教育傢。
②曾子:曾參,字子輿,魯國南武城(今山東費縣西南)人,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賢人之一。
③先王:古代的聖賢帝王,舊注指堯、舜、禹、文王、武王等。
④以順天下:使天下人心順從。順,順從。
⑤用:因而,由此。
⑥避席:離席而立,古代的一種禮節。席,鋪在地上的草席,這裏指自己的座位。
⑦教之所由生也:古代有“五教”之說,即教父以義,教母以慈,教兄以友,教弟以恭,教子以孝。在儒傢學者看來,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教育的齣發點。
⑧毀傷:破壞,毀壞,一般認為見血為傷,虧損為毀。
⑨始於事親:以侍奉雙親為孝行之始。一說為從幼年時期以侍奉雙親為孝。
⑩中於事君:中,中間,指人的青壯年時期,一說是以為君王效忠、服務為孝行的中級階段。
11《大雅》:這裏指《詩經·大雅·文王》篇。
12 爾祖:你的祖先。
13 聿修厥德:《爾雅》中說:“聿,循著,述也。”厥,代詞,與“其”相似。
【譯文】
一天,孔子在傢中閑坐,他的弟子曾參在一旁侍奉。孔子說:“古代的聖德賢王有至高無上的品行,掌握重要的事物之理,以使天下人心歸順,人民和睦相處。人們無論是尊貴還是卑賤,上上下下都沒有怨恨不滿的情緒。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曾子聽瞭孔子的話,覺得道理很深,他不覺肅然起敬,離席站起身來嚮孔子恭敬答道:“學生很魯鈍,不太聰敏,不能知道其中的道理。”
孔子說:“孝,是道德的根本。對百姓的一切教化都是從孝道中産生的。你先坐下來,我慢慢地告訴你。孝道聽起來讓人覺得範圍很廣,但做起來並不復雜,你要懂得愛親,先要從珍惜自己開始。凡是一個人的身體,哪怕一絲頭發、一點皮膚,都是父母賜予我們的。既然身體發膚都承受於父母,就應當體念父母對兒女的一片愛心,保全自己的身體,不敢稍有毀傷,這就是遵從孝道的開始。而修立自身的崇高品質,為眾人所景仰,不但可以使自己的名譽傳頌於當時,而且可以使其播揚於後世。無論當時和後世都會因敬慕之心推本尋源,也會對他父母教養的賢德大加贊譽。這樣,他父母的聲名也因兒女的德行而榮耀萬韆,這便是孝道的完成。這個孝道可分成三個階段:幼年時期侍奉雙親;到瞭中年,便外齣做官,以此實現自己的抱負,為國傢盡忠;後,揚名顯親,讓父母感受到榮耀,這便是立身。這纔是孝的圓滿的結果。《詩經·大雅·文王》篇中說:‘怎麼能不追念你先祖的德行呢?你要努力去發揚光大祖先的德行。’”序言
前言
中國文化史上,有這樣一本小書,它的篇幅不足兩韆字,卻對兩漢以來的古代中國思想産生瞭巨大的影響,上至一國君主,下至尋常百姓,不但盡人皆知,而且把它當作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這本小書就是《孝經》。
中國人講“百善孝為先”,“孝”文化是中國的文化傳統,孝道思想影響中國幾韆年,對穩定社會,弘揚先進的社會道德風尚,産生瞭深遠的影響。而中國“孝”文化之所以在中國深入人心,與《孝經》的傳播密不可分。
作為“儒傢十三經”(即《詩經》《尚書》《易經》《周禮》《儀禮》《禮記》《春鞦左傳》《春鞦公羊傳》《春鞦榖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之一的《孝經》,以簡要通俗的文字,闡述瞭古人視為一切道德根本的孝道。
《孝經》是中國古代儒傢的倫理學著作,它以孝為中心,集中闡發瞭儒傢的倫理思想。它肯定孝道好像日月星辰運行於天際永恒不變一樣,是上天所定的規範,“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並認為孝是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於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天下,臣民能夠用孝立身行世。
與此同時,《孝經》還在中國倫理思想中次闡述瞭“移孝作忠”的思想,將孝敬雙親與忠於君主聯係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展和擴大,並把“孝”的社會作用推上新的高度,認為仁愛可以促使社會更加和睦有序,“孝悌之至”能夠“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實現天下的和諧。
《孝經》在儒傢思想史上把孝提升為社會的政治倫理,對中國古代社會産生瞭巨大影響。在孔子看來,懂得瞭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孔子曾說:“吾誌在《春鞦》,行在《孝經》。”(我的誌嚮是通過《春鞦》反映齣來的,而我的行為都體現在《孝經》裏。)可見,研讀《孝經》,有助於我們深入瞭解博大精深的儒傢思想,並從中提煉齣積極的成分,用於發揚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這本《孝經》確實是中華文化瑰寶中的一朵奇葩,我拿到手的時候,首先被它的裝幀設計所吸引。那種典雅而不失莊重的氣質,讓人一看到就知道這不是那種敷衍瞭事的現代印刷品,而是真正對傳統文化有所敬畏的作品。內頁的紙張質地非常考究,摸上去有一種溫潤的觸感,即便是反復翻閱,也不會輕易留下難看的摺痕。我特彆留意瞭它的排版,古文部分與現代注釋之間的留白處理得恰到好處,既保證瞭閱讀的連貫性,又避免瞭視覺上的擁擠感。初讀時,那些至簡至深的道理,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便如晨鍾暮鼓般敲擊在心上。這本書不僅僅是教人如何侍奉父母,它更像是一部關於“人倫秩序”的教科書,將個體融入傢庭、傢族乃至社稷的宏大敘事中。這種將個體責任提升到宇宙秩序層麵的思考方式,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顯得尤為珍貴和令人深思。它迫使我慢下來,去重新審視自己與長輩之間的互動模式,不再是流於錶麵的問候,而是嘗試去理解那份沉甸甸的養育之恩背後的哲學意涵。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在“古奧”與“易懂”之間架起瞭一座堅實的橋梁。我擔心許多傳統經典晦澀難懂,會讓我望而卻步,但這個版本在注釋上做得非常到位。它沒有采用那種生硬的逐字翻譯,而是結閤瞭曆史背景和當時的社會語境進行深入淺齣的講解。特彆是對於一些特定曆史時期對“孝”的引申義的討論,使得那些看似陳舊的條文立刻鮮活瞭起來。比如,書中對“移孝作忠”的分析,將傢庭倫理上升到瞭治國平天下的層麵,讓我清晰地看到瞭古代知識分子思想體係的閉環邏輯。這種宏大的體係感,讓我開始理解為什麼儒傢思想能綿延兩韆多年而不衰。它提供瞭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社會道德藍圖。閱讀體驗非常流暢,我發現自己不再需要頻繁地查閱其他工具書來輔助理解,這極大地提高瞭閱讀的沉浸感和學習效率。
評分坦白講,最初我隻是想買本便宜的書應付一下,但這本書的質量完全超齣瞭“滿28包郵”這個標簽所能暗示的期待值。從紙張油墨到內容編排,都透露齣一種對讀者的尊重。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保持經典原貌的同時,巧妙地引入瞭一些現代心理學視角來佐證古人的智慧。雖然原著是古代文獻,但它所探討的人類情感需求——對歸屬感、對被認可的渴望——是跨越時空的。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被動地接受教條,而是在與一位深邃的智者進行對話。這種對話感,讓原本嚴肅的經典變得平易近人,同時又保持瞭其神聖性。它讓我明白,我們今天所麵臨的許多傢庭矛盾,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對基本人倫關係的模糊處理。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清晰的“迴溯點”,一個修正我們行為邏輯的絕佳參照係。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希望構建穩定、和諧傢庭關係的人。
評分說實話,我最初購買這本經典導讀,是抱著一種“補課”的心態,畢竟“孝”這個概念在現代社會中似乎被過度簡化甚至消費化瞭。然而,這本書的深度遠超我的想象。它不僅僅是儒傢思想的一個分支,而是構建瞭整個儒傢道德體係的基石。作者(或編者)在對原文進行闡釋時,采取瞭一種非常細緻入微的考據方法,將不同朝代的解讀差異也 subtly 地穿插進來,使得我們能更全麵地理解“孝”的動態演變過程。例如,書中對“諫親有過”的處理,就體現瞭極高的辯證智慧——既要順從,又不能盲目苟同,這種在“忠”與“義”之間的微妙平衡,是現代傢庭教育中極度缺乏的。我甚至覺得,這本書與其說是給孩子讀的,不如說是給為人父母者讀的。它教導我們如何成為一個值得子女去孝順的人,這纔是孝道得以延續的關鍵。每次讀完一章,我都會放下書本,在房間裏踱步許久,那種由內而外産生的敬畏感和責任感,是任何現代心靈雞湯都無法比擬的。
評分說來慚愧,在接觸這本書之前,我對“孝”的理解僅僅停留在物質供養的層麵。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強調的“敬”和“悅親之色”,纔是孝道的精髓所在。這不僅僅是行為上的順從,更是精神層麵的共鳴與關懷。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段論述的深入解讀。它清晰地劃分瞭生命的不同階段,並為每一個階段設定瞭恰當的情感錶達方式和禮儀規範。這套禮儀規範,並非束縛,而是一種情感的載體,一種對逝者尊重和記憶的方式。通過閱讀,我意識到真正的孝道,是一種持續一生的、充滿智慧的實踐,它要求我們不僅要懂得感恩,更要懂得如何以最恰當、最令人心安的方式去錶達這份感恩。這種對生命周期中人倫關係的精細描摹,令人嘆服於古人的洞察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