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廬山古今遊記叢鈔
定價:480.00元
作者:吳宗慈 輯
齣版社:上海古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32581351
字數:
頁碼:316
版次:1
裝幀:綫裝
開本:8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此稿以綫裝形式齣版,具有的閱讀和收藏價值。
內容提要
《廬山古今遊記叢鈔》為民國時期方誌學者吳宗慈(1879—1951)在1932年編撰《廬山誌》時選編的曆代廬山遊記,詩人陳三立為該書題簽。原為綫裝二冊,鉛印本,150筒子頁,收錄晉朝至民國時期遊記約44篇,1933年在上海印製500套,現存世不多。此書匯集瞭上下一韆六百年間,曆代文人墨客遊曆廬山的遊記,包括如慧遠、白居易、陸遊、徐霞客、黃宗羲、鬍適等名人的作品。遊記有濃墨重彩的著力渲染,也有輕描淡寫的平鋪直敘,他們大都語言優美,記敘生動,尋幽探險,引人入勝。這些遊記是認識廬山、瞭解廬山原始、真實的手資料,是宣傳廬山、研究廬山可靠、珍貴的依據。
目錄
作者介紹
吳宗慈(1879~1951),字藹林,號哀靈子,南豐人。其學識淵博,工詩文,精史學,是近代的曆史學、方誌學傢。著有《護法紀程》、《廬山金石匯考》、《廬山金石存真》、《廬山曆代詩廣存》、《劫餘詩存》、《江西全省方誌考略》、《論今日之方誌學》等10餘部和多種年錶、考略、匯編、叢論。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排版設計和裝幀質量,也著實讓我眼前一亮,這對於一本側重於文化考察的作品來說,無疑是錦上添花。裝幀所選用的紙張,觸感溫潤而厚實,即便是長時間翻閱,指尖也無絲毫疲憊之感。更值得稱贊的是,書中穿插的那些精選的插圖和地圖,其清晰度和還原度都達到瞭極高的水準。這些視覺材料並非簡單的裝飾,而是與文字內容緊密配閤的“第二文本”。例如,當作者論及某一處古跡的結構形製時,一張比例精準的測繪圖便能瞬間解答讀者心中的疑惑,省去瞭在其他地方四處查閱的麻煩。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充分體現瞭齣版方對知識傳播的敬畏之心。閱讀體驗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堆砌,而是一場視覺與思想的同步盛宴,讓人忍不住想收藏起來,時常摩挲把玩。
評分讀完此書,我深感作者在跨學科研究上的駕馭能力已臻化境。書中對於古代工程學、水利學乃至氣候變遷對人類活動影響的探討,都展現齣瞭一種宏大的、係統性的思維框架。它不僅僅是曆史學或地理學的單嚮輸齣,而是巧妙地融閤瞭人類學和社會學的視角,去剖析古人在特定地理環境下所展現齣的生存智慧與文化韌性。這種多維度的解讀,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地方誌”這一概念的理解,使其從傳統的官修記錄一躍成為探索人類文明適應性的生動案例。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進行一次高強度的思維體操訓練,迫使我跳齣固有的認知慣性,以更開放、更包容的心態去審視那些看似陳舊的曆史信息,從而發掘齣其中蘊含的當代價值。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蘊含的那種深沉的“時間感”。作者並非以現代人的優越感去評判古人的得失,而是懷著一種近乎謙卑的姿態,去理解他們在曆史洪流中所做的每一個選擇背後的無奈與必然。行文間,彌漫著一種對逝去時光的深深眷戀與敬意。讀到某些關於興盛與衰亡的篇章時,那種曆史的滄桑感,透過文字的縫隙,直擊人心,令人不禁沉思我們當下所處的時代,又將以何種麵貌被未來的史傢所書寫。這種由內而外散發齣的曆史哲學思辨的深度,使得這本書超越瞭單純的知識普及範疇,升華為一種對生命、對文明永恒命題的深沉叩問,是近幾年來我所閱讀過的最具思想重量的作品之一。
評分這本新近讀到的曆史地理類著作,其敘事之綿密,考據之精微,著實令人嘆為觀止。作者仿佛化身為一位時空穿梭者,以其深厚的學養和敏銳的洞察力,帶領我們穿行於曆史的迷霧之中,探尋那些被時光塵封的古老足跡。它並非簡單地羅列史料或地理數據,而是將人、事、地、物有機地編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幅立體而鮮活的古代社會圖景。尤其在對古代交通路綫的描述上,那種對地形地貌的精準把握,結閤對沿途驛站、渡口興衰的細緻勾勒,讓人仿佛能親耳聽到駝鈴聲聲,親眼目睹水手在江河之上搏擊風浪的場景。這種將硬核的學術研究包裹在流暢、引人入勝的故事外衣下的敘事手法,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愉悅感,即便是對專業領域不甚瞭解的普通讀者,也能從中獲得極大的滿足感。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溝通專業知識與大眾理解之間的橋梁,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對那個遙遠的世界産生瞭強烈的共鳴與嚮往。
評分我嚮來偏愛那種能夠提供獨特視角和新鮮觀點的書籍,而這部作品的獨特之處,恰恰在於它對某一特定地域文化脈絡的深度挖掘與重構。它沒有停留在對宏大曆史事件的敘述,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些微小但至關重要的細節——比如某個手工藝品的製作技藝如何隨朝代更迭而流變,某一種地方性食材如何塑造瞭當地的飲食風俗,甚至連一句流傳已久的民間諺語背後所蘊含的社會結構變遷。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反復琢磨作者提齣的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擲地有聲的論斷。那種感覺,就像是清理瞭一幅濛塵的古畫,剝去層層疊疊的泥垢後,終於看到瞭原作中蘊含的獨特光澤與筆觸的力度。這種細緻入微的觀察力,體現瞭作者極高的學術素養和對田野調查的尊重,使得整部書的論證充滿瞭堅實的基礎,而非空中樓閣般的推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