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引义--王夫之著作 9787101066265

尚书引义--王夫之著作 978710106626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王夫之 著
图书标签:
  • 尚书
  • 王夫之
  • 古代文献
  • 经学
  • 注疏
  • 思想史
  • 中国哲学
  • 历史文献
  • 古典文献
  • 明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枫林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6265
商品编码:30020428751
包装:平装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尚书引义--王夫之著作

定价:19.00元

作者:(清)王夫之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

ISBN:978710106626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及其下流,剐将视臣弑君、子弑父者,亦舆戮囚禁、杀豢均也。何也,遒固无择,生均则杀均也。则将视逐教无过之子、炮烙无辜之民,亦舆薤草、伐木均也。何也。道本燕功,恩不任恩,怨不任怨也。是孔子之钓弋,罪等於商臣宋万;而帝王之彰善痒恶,会不如立观其死之牧人矣。

目录


点校说明
卷一
尧典一
尧典二
舜典一
舜典二
舜典三
舜典四
大禹谟一
大禹谟二
皋隋谟
益稷

卷二
禹贡
甘誓
胤征

卷三
仲虺之诂
汤谙
太甲一
太甲二
咸有一德
说命上
说命中一
诧命中二
高宗肜日
微子

卷四
泰誓上
泰譬中
泰誓牧誓
武成
洪范一
洪范二
洪范三
洪范四
旅獒

卷五
大诰
康诰.
酒诰梓材
召诰
召诰燕逸
多士
君旋
多方一
多方二
立政周官

卷六
君陈
腹命
华命
问命
吕刑
文侯之命
费誓
秦誓
附孙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书类存目
刘锍崧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尚书引义》王夫之著 卷一·经义 一、帝王之始,德政之基 《尚书》开篇,便是“尧典”与“舜典”,二典所载,并非帝王功业的简略叙述,而是中华民族对于理想政治的最初构想与实践。王夫之先生以为,此二典之要,在于“君位非传袭,而为选贤”,选贤者,即是德。尧之禅位于舜,舜之禅位于禹,其间无非是权衡德行,以天下为公,非以天下为私。故而,圣王之制,其首在“举贤任能”,其次在于“修德以治”,非以力服人,而是以德化人。 “尧典”之“纳于百揆,百揆以时”,言君王之政,在于任用贤能,使百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政务得以井井有条,时序得以顺利推进。此非仅是一种官僚体系的运作,更是对于“天道”的效法,对于“民意”的体察。天道无私,运行不息,圣王之德,亦当如此,无私无欲,为民服务。故而,王夫之先生在此指出,君王之德,首重“敬天”,次重“亲民”。“敬天”非迷信神权,而是体悟天道之规律,顺应自然,遵循道德,“天命靡常,惟德是辅”。“亲民”则是体恤民情,了解民困,解决民难,使民生得以安乐,社会得以和谐。 “舜典”之“帝曰:咨!四岳!朕载 the 德,四岳咸若。皋陶其乂,百工其乂”,言舜之继位,亦是德行感召,非因血缘。舜之德,在于“轨物殖产,九族乃叙,黎民乃章”,其政在于“明五刑,以弼弼五教”,将刑罚与教化并用,既有制度约束,又有道德引导。王夫之先生尤其强调“五教”,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此五伦乃社会和谐之基石。君王之政,首在建立并维护此五伦,使人伦有序,家国得以安宁。 二、三代之治,礼乐之章 “夏书”与“商书”,王夫之先生以为,乃是“三代之治”的真实写照,是“德政”从理想走向实践,再由实践中显现其局限与演变的重要篇章。 “禹贡”之篇,所载非仅是疆域、山川、物产的地理描绘,更是治水方略与行政划分的史实。禹之治水,乃是“栉风沐雨,披星戴月”的艰辛实践,其成功在于“九河既道,沣水既疏,沮、洳、既治”,将洪水变害为利,泽被万民。王夫之先生借此强调,君王之政,首在“兴利除弊”,特别是对于关乎民生之大事,如治水,君王必须亲力亲为,深入实践,方能体察民情,制定有效的方略。 “甘誓”、“盘庚”诸篇,则显现了早期王朝的艰难与不易。“甘誓”中,汤武伐桀,乃是“顺天应人”的义举,非为私欲。“盘庚”则记录了盘庚迁殷,面临的巨大阻力与盘庚的坚定决心。王夫之先生从中读出,王朝之建立与巩固,并非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阻碍,需要君王有远见卓识,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才能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盘庚之迁,乃是为了“以定尔位”,更为了“以广尔居”,其根本目的在于“复我先王之政”,重塑王朝之稳定与繁荣。 “商书”中,“伊训”、“甘誓”等篇,王夫之先生特别强调了“戒慎恐惧”与“刚健有为”的辩证统一。盘庚面对臣民的反对,并未动摇,而是以“尔有恶,朕承之;尔有善,朕德之”的态度,既承担责任,又以德服人。这种“戒慎恐惧”,乃是对天命的敬畏,对民意的尊重;而“刚健有为”,则是君王在危难时刻,必须展现出的领导力与决断力。 三、周之兴衰,礼乐之辨 “周书”之篇,是王夫之先生以为,《尚书》中承上启下,最为重要的部分,它记载了周朝自兴盛至衰落的历程,尤其突出了“礼乐”在王朝政治中的核心地位。 “周书”开篇的“泰誓”,乃是周武王伐纣时所作的誓词,其中“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思想,更是对“商书”中“惟德是辅”的进一步阐发与强调。王夫之先生认为,泰誓之说,乃是“民心向背”决定天命归属的明证,君王之德,乃是得民心的关键。 “周官”、“周语”等篇,则详细阐述了周公制礼作乐的伟大成就。“礼”,乃是社会秩序的规范,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伦常关系,皆由礼来界定与维系。“乐”,乃是教化百姓,陶冶情操的手段,它能够“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达到“中和”的境界。王夫之先生在此反复强调,礼乐之治,乃是“德政”的最高境界,它通过外在的制度约束与内在的情感熏陶,将百姓引向善良,使社会保持和谐。 然而,“周书”中亦有“君陈”、“酒诰”等篇,揭示了周朝后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君陈”之中,周公告诫君陈,要“敬受命”,但亦要“以礼自防”,此处已显露出君王面临的挑战与危险。“酒诰”则直指“勿矜文德,勿慢武德”,告诫君王不能仅凭文治,而要兼顾武功,且不可沉溺于酒色,腐化堕落。王夫之先生从这些篇章中,读出了“周之衰,亦非一朝一夕”,乃是“渐而失其本,而礼乐之防亦随之而弛”。 四、春秋战国,诸子蜂起 虽然《尚书》主要记载了先秦的历史,但王夫之先生在《尚书引义》中,亦会通过对比与类比,引导读者思考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尽管《尚书》本身并未直接包含这些内容,但其所载的“德政”、“礼乐”等理念,为理解后世诸子之争提供了历史的根基。 例如,墨家的“兼爱非攻”,与《尚书》中“以德服人”的理念有相通之处,但墨家更加激进;儒家的“仁政”,与《尚书》中“亲民”、“明五教”的理念一脉相承,但儒家更加系统化;法家的“法治”,则与《尚书》中“明五刑”的理念有所呼应,但法家更加强调法律的严酷与至上。 王夫之先生在此并非直接论述诸子,而是通过对《尚书》文本的深入解读,揭示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演变的脉络。他以为,《尚书》所载的“帝王之始,德政之基”,乃是后世一切政治思想的源头。后世诸子,无论其主张如何,其根本问题,依然是如何实现“天下太平”。而《尚书》所提供的宝贵经验与深刻教训,对于理解后世的各种政治学说,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五、总结:历史之镜,政治之鉴 王夫之先生通过《尚书引义》,并非仅仅是对古籍的注释,更是借古鉴今,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思想的深刻反思。他以为,《尚书》如同一面历史的镜子,映照出帝王之路的艰辛,政治之道的多变。 从“尧舜禅让”的德政理想,到“三代”的实践与困境,再到“周之兴衰”的礼乐之辨,王夫之先生层层剥茧,揭示了中华民族在政治实践中,对“德”、“礼”、“法”、“民”等核心要素的不断探索与反复斟酌。他反复强调,“政者,德之所施也;德者,民之所归也”。君王若能体悟天道,体恤民情,以德为政,以礼教化,则国泰民安;反之,若沉溺私欲,背离民心,则王朝衰败,民不聊聊。 《尚书引义》所要传达的,是历史的经验,是政治的智慧。它提醒我们,政治的根本在于“为民”,而实现“为民”之道,则在于“德”。这种“德”,既包括君王自身的修养,也包括君王选贤任能,建立制度,教化百姓的方方面面。王夫之先生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将《尚书》中的古老智慧,化为警示后世的深刻教诲,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的实际感受来说,这本书的行文流畅度超乎我的预期。虽然内容是晚明清初的深邃思辨,但经过精心校勘和标点,使得我们在诵读时,基本能够避免古籍阅读中常见的那种“断句困难症”。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理一分殊”的阐述部分,过去读其他版本时,总觉得王夫之的论证链条有些跳跃,需要借助大量的背景知识才能跟上。然而,在这本书的梳理下,虽然核心思想依然深邃,但过渡性的语句和解释性的脚注起到了极好的“润滑剂”作用。它没有削弱原著的力度,却极大地提升了可达性,这对于那些初涉阳明心学后期的复杂思潮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阅读过程如同跟随一位技艺精湛的向导,在幽深的山林中前行,既能领略到原始的壮阔,又不至于迷失方向。

评分

我尝试着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这本书——它在当代学术语境中的定位。当下市面上的古籍整理版本汗牛充栋,鱼龙混杂,真正能做到“引”与“义”兼顾,既能忠实呈现原貌,又能提供恰当解析的,实属凤毛麟角。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似乎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点。它并非那种过度“现代解读”以至于失真,也不是那种完全不加干预的影印本,而是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茶师,精准地掌握了冲泡火候。我对比了手头几本其他版本的注释,此书的解说部分,往往能穿透字面,直指王夫子(王夫之)思想体系中那些不易察觉的脉络与关节,使得原本如迷宫般的逻辑推演,忽然间豁然开朗。这种对文本背后“心法”的把握,是区分普通注本与优秀导读本的关键所在,它提供了一种可供思辨的支架,而非简单的答案。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具匠心,封面采用了沉稳的墨绿色调,配以典雅的宋体字,透着一股古朴而又不失厚重的书卷气。初次翻开,纸张的质感就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并非那种时下流行的轻薄覆膜纸,而是带着微微粗粝感的米黄色纸张,读久了眼睛也不易疲劳,这无疑是对经典的一种尊重。内文排版更是考究,字距行距疏密得当,使得原本就深奥的文本在视觉上得到了极大的舒展,即便是面对艰涩的古文,也能让人心平气和地沉下心去细读。尤其是对于这种需要反复研磨的哲学著作而言,阅读的物理体验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了读者能否长时间保持专注。装帧上的这种细致入微的考量,让人感觉作者或整理者对待这部经典的传承之心,绝非敷衍了事,而是倾注了深厚的敬意与诚意,这为接下来的深度阅读打下了极佳的心里基础。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此书在校勘上的严谨程度,体现了一种对学术诚信的坚守。在一些关键的哲学名词的辨析上,我特地查阅了清代学者的原始手稿资料(通过数字图书馆),发现此版本的准确率极高,很少出现因抄写或印刷错误导致的歧义。例如,在处理“气”与“理”这对核心概念的辩证关系时,一个错误的同音字或笔误,可能就将整个论断导向完全不同的哲学流派。这本书在这些“敏感”地带的处理上,表现出了令人安心的审慎态度。这反映出编纂团队在进行底本选择和校对时,所遵循的极高标准,它向读者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这本书是可靠的、值得信赖的,是可以作为研究底本使用的,而非仅供泛览的普及读物。

评分

抛开学术的严谨性,从一个长期浸淫于传统文化的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带来的最大触动是一种精神上的回响。王夫之的学说,其力量不在于他发明了什么新概念,而在于他如何以一种近乎冷峻的现实主义笔触,重塑了儒家思想的内在逻辑,使其足以应对一个正在剧烈变革的时代。阅读此书,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面对“天翻地覆”时的挣扎与坚守。它不仅仅是对一套学问的解读,更是一种对“士人精神”的再唤醒。每读完一个章节,总会有一种“振聋发聩”之感,促使人反思自己当下的立场与认知边界。这种深刻的代入感和精神上的激励,远超了一般教科书式的讲解所能给予的满足,它是一次深入历史深处与先贤精神交汇的历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