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新书--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赵元成日记(外一种) |
| 作者 | 赵元成 |
| 定价 | 42.0元 |
| 出版社 | 凤凰出版社 |
| ISBN | 9787550621251 |
| 出版日期 | 2015-05-01 |
| 字数 | 266000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赵元成、张剑、徐雁平、彭国忠编著的《赵元成 日记(外一种)/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是中国社 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重大规 划项目,举凡日记、书信、奏牍、笔记、诗文集、诗 话、词话乃至序跋汇编等,只要是某方面能够反映中 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特色以及人物生平、思想 、性情的文献,都在收入之列。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七月初一日丙寅(8月24日) 晴。早起至学务公 所阅各科文牍。在耀藜处听刘君云亭鼓风琴。午后到 会议厅,学使莅,议公所经费等事。散后偕澄渊至军 医局晤燮康、宾卿,略谈。复往诒远堂访振贤并晤润 之,俄爱理亦来,谈良久,薄暮回署。夜间复篑卿一 书。阅《北江诗话》,乡先辈洪稚存先生著。先生邃 于经史词章之学,著作等身,自评其诗“如激湍峻岭 ,殊少回旋”,洵属定论。论诗上下千古,目光如炬 ,绝无浮光掠影之谈。向时先六世祖瓯北公有《七家 诗话》之著,持论尤具卓识,于查初白推崇甚至。先 生颇不谓然,然在当时同负盛名,至今大江南北言诗 者无不奉为圭臬焉。 初二日丁卯(8月25日)晴。早起至学务公所会议 厅,学使先在,与烈侯谈公所地址辖辐事,旋散。午 后阅《北京日报》、《北方日报》、《帝京时报》、 《京津时报》、《神州日报》各数纸。四时至中区师 范学堂授课。课毕回署,雨。夜间阅《日湖渔唱》一 卷。 初三日戊辰(8月26日) 晴。早起至学务公所会 议厅,学使先在,议预备咨议局开会交议议案。午后 阅《神州日报》三纸。浴于增盛泉,逢南琴。回署阅 《日湖渔唱》一卷,至上房久坐。 初四日己巳(8月27日) 晴。晨起阅《日湖渔唱 补遗》、《续补遗》各一卷,宋词章,陈君衡永平① 著。西麓词和平婉雅,为词中之正轨,沈郁不及碧山 而清旷过之,迢逸不及梦窗而婉雅过之,亦南渡后一 大家也。集中颇多和清真之作,知其渊源有自,惟就 表面观之,则迥不同耳。午后为澄渊书屏条四帧,录 旧作八律。夜间阅《秋笳集》一卷。接篑卿书。 初五日庚午(8月28日) 晴。早起至学务公所会 议厅,学使先在,议改良教育官报,旋散。午后到科 办事,阅《神州日报》二纸。四时至中区师范学堂授 课,课毕回署。夜间复梦醒一书,阅《秋笳集》一卷 。 初六日辛未(8月29日) 晴。晨起至学务公所会 议厅,学使先在,讨议一切。午后到科办事,雨,回 署批习字卷。傍晚至水巷访爱理,谈良久。复至通顺 巷万亿兴取钱,归已上灯时矣。灯下阅《秋笳集》一 卷。 初七日壬申(8月30日) 阴雨。晨起至学务公所 会议厅阅各科文牍,学使莅,议检定教员办法。旋散 ,阅《北方日报》、《国风日报》各数纸。午后到科 办事。四时至中区师范学堂授课。课毕与子安闲谈。 回署,阅《秋笳集》二卷。 初八日癸酉(8月31日) 晴。早起至学务公所会 议厅,学使莅,议预备出省查学。散,阅《国风日报 》、《京津时报》、《帝京新闻》各数纸。午后偕澄 渊至宁化府访静山,渠正午餐,略谈,并以近作《送 翁瞍甫廉访人觐诗》见示。柬约螭初,寻来,即成局 ,十二转终。在该处夜膳,回署读《秋笳集》。 初九日甲戌(9月1日) 晴。早起至学务公所会议 厅阅各科文牍,学使莅,议筹设浚华书局分发行所。 散后到科办事,阅各种报纸。四时至中区师范学堂授 课。课毕至帽巷购物,步行返署。夜间致篑卿一书, 阅《秋笳后集》一卷。 初十日乙亥(9月2日) 晴。晨起至学务公所会议 厅,学使先在,讨议一切。散后到科办事,南琴邀至 其家手谈,未刻偕往。静山先在,澄渊继来,遂成局 。夜膳后回署,阅《秋笳集》,国初吴兆骞撰。集中 诸作气体雄壮,格凋苍老,多作变徵之音。盖先生负 旷世才,数奇沦落,万里投荒,备历艰险。昔贤谓不 如此则无《秋笳》一集,其人恐不传。天之厄之,正 所以传之也。其然乎其不然乎先生字汉槎,吴江人 。 十一日丙子(9月3日) 阴。早起阅《绛云楼书目 》一卷。午后霁。至上马街践澄渊之约,静山、螗初 、芸荪先在,遂作手谈。伯平来,旋去。十二转终, 即在该处夜膳,膳罢偕芸荪、蟥初至小巷同庆班小坐 ,晤爱理,略谈,回署已十一时矣。接任弟纽约来书 。 十二日丁丑(9月4日) 晴。晨起至学务公所。是 日学使赴省外查察学务,偕南琴至火车站往送。各科 同事先后莅止,八时开车。澄渊邀至渠家,稍坐,同 赴公所。午后致若愚一柬,阅《神州日报》、《国风 日报》各数纸。四时至中区师范学堂授课,课毕至军 医局晤筱轩、少卿诸君,知若愚已往三府,匆匆雇车 返。同若愚至上房为外祖母暨龙弟诊脉,立方而去。 夜间阅《绛云楼书目》一卷。 十三日戊寅(9月5日) 晴。早起至学务公所实业 、普通两科办事,阅《帝京新闻》、《北方日报》各 数纸。午后接北京盛梦醒书,知师范毕业生录用中书 各员,由内阁奏定改用小京官,大约公部④后尚须入 都一行也。又得上海王蕴章书。至鼎臣处闲坐,承以 其赴归化纪游之作见示。汉垒秦关,寒沙晓角,塞垣 风景,描写无遗,惜气体尚雄浑耳。回署阅《绛云 楼书目》二卷。得爱理缄,覆之。夜间接篑卿里中来 函。为某君书便面,录《石洲诗话》一则。在外祖书 斋久坐。 十四日己卯(9月6日) 晴。早起至学务公所阅各 科文牍。午后至军医局访筱轩,并以梦醒函交阅,旋 往中区师范学堂授课。课毕至南校尉营访听彝丈,待 良久始归,略坐即与辞。途经诒远堂,晤振贤、润之 ,谈一时许,上灯时回署。阅《绛云楼书目》一卷。 …… |
| 序言 | |
我个人对于这套书的体例编排也颇有好感。它似乎采取了一种接近原始文献的编年或专题分类方式,而不是简单地按照人物或事件的主次来强行划分。这种处理方式,虽然初读时可能需要读者对历史脉络有一定了解,但其好处在于,它能更真实地反映史料的生成背景和历史的复杂性,避免了后人过度解读带来的片面性。每一篇材料的引入或附注,都显得恰到好处,既提供了必要的背景信息,又没有过多干扰原始文本的呈现。它鼓励读者去主动思考,去建构自己的历史图景,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结论。这种“引导而非灌输”的编辑理念,让阅读体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学术的严谨性。
评分我之所以会关注这套丛刊,主要是冲着它所代表的“稀见史料”这四个字去的。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真正能称得上“稀见”的,往往是那些未曾被广泛传播、散落在民间或角落里的第一手材料。这套丛刊的出版,无疑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窗口。我曾听闻,其中收录的一些档案或手稿,其细节之丰富、视角之独特,是现有主流史学著作难以企及的。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素养,因为很多内容缺乏现代化的梳理和注释,需要我们自己去揣摩其上下文和深层含义。这种“啃硬骨头”的过程,虽然辛苦,但一旦解开了一个历史谜团,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它挑战的不仅仅是我们的阅读能力,更是我们的思辨能力,迫使我们跳出既有的历史框架,重新审视那些被时间掩盖的真相。
评分从收藏的角度来看,这套丛刊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在信息碎片化和快速消费的时代,能够系统性地出版这样一套汇集了珍贵史料的丛书,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也体现了出版方深厚的文化担当。它不追求眼球效应,而是致力于为学术界和真正的历史爱好者提供可靠的基石。可以预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资料的价值会愈发凸显,尤其是在未来相关研究深入发展后,这套书很可能成为许多重要学术成果的源头活水。无论是将其置于家庭书架作为一种文化品味的象征,还是作为研究资料储存在案头,它都散发着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魅力。这不仅仅是购买了几本书,更像是在文化传承链条上留下了一个有力的注脚。
评分这套丛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也十分值得称赞。它明显区别于市面上那些为了追求快速阅读而采用大字号、低密度排版的书籍。这里的字体选用的是一种既保持了古籍的韵味,又确保了现代人阅读舒适度的平衡点。行距和字距的拿捏恰到好处,使得长篇累牍的史料在阅读时不会产生视觉疲劳。对于习惯了电子阅读的读者来说,也许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但一旦沉浸其中,你会发现这种沉稳的排版风格反而更容易让人心静下来,专注于文字本身蕴含的历史信息。我特别欣赏他们对原始文献的忠实呈现,比如那些手写体的复刻,虽然辨认起来需要多花些心思,但那种直观的、未经转述的“原声”,才是研究者最渴望的。这是一种对文献原貌的极致尊重。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沉甸甸的质感,装帧设计透露着一种古典与严谨并存的气息。封面上的烫金字体在灯光下闪烁着低调却不失庄重的光芒,让人立刻感受到这不是一本普通的通俗读物,而是一部严肃的历史文献汇编。内页纸张的选取也非常考究,触感细腻,印刷清晰,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史料插图也得以很好地再现,这对于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尊重。翻开扉页,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它不仅仅是一堆纸张的集合,更像是一个沉睡已久的宝库,等待着有心人去发掘其中的奥秘。特别是那种手工装订的细节处理,更增添了一种值得珍藏的仪式感。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与历史的亲密对话,那种心潮澎湃的感觉,实在难以言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