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新书--潘雨廷著作集:易学史入门-论吾国文化中包含的自然科学理论 |
| 作者 | 潘雨廷 |
| 定价 | 98.00元 |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ISBN | 9787532584123 |
| 出版日期 | 2017-04-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是丛书“潘雨廷著作集”中的一种。该丛书是潘雨廷著作的集中出版,历经数年,对此前出版过的内容作了全面修订,并增加了几种新整理的内容。经重新组合,共分十三册,每册内容简介如下: 册《周易表解》:本书用表解形式阐释《周易》经传,共分四卷百表,每表辅以解说。卷一: 《说卦》、《序卦》、《杂卦》;卷二: 上经(《彖》上、《象》上);卷三: 下经(《彖》下、《象》下);卷四: 《系辞》、《文言》。本书可以作为理解《周易》经传的入门,是基础读本。 第二册《易学史发微》:《易学史发微》是作者撰写《易学史》中的主题论文汇编。本书从历史的角度综述了从先秦至近代易学典籍和人物的核心思想,勾勒了中华易学象数发展的主要线索,是简明的易学史纲要。 第三册《易学史丛论》:《易学史丛论》收入了从上古至清的易学史论文,如果和作者的另一著作《易学史发微》合观,已然勾勒出了中华易学史的整体面貌。 第四册:《读易提要》:本书提要钩玄,揭示西汉至近代有代表性的易学典籍的要义。共分十卷:一、两汉(附先秦),14篇;二、魏晋,12篇;三、南北朝隋唐,12篇;四、宋(上),16篇;五、宋(下),51篇;六、元,19篇;七、明,14篇;八、清(上),45篇;九、清(下),39篇;十、近代,22篇。本书介绍易学典籍约二百余种,可作为读《易》者的参考书之一。 第五册:《周易虞氏易象释》:《周易虞氏易象释》全面解析《周易集解》中的虞氏注,使传统易学繁难的部分重新成为可读。 第六册:《过半刃言 黼爻 衍变通论》:《过半刃言》、《黼爻》是易学上的玩辞之作,《过半刃言》玩的是卦辞,《黼爻》玩的是爻辞。《衍变通论》穷追玩占的原理,详述筮法的变化,阐明了筮占的精义。 第七册:《易与佛教 易与老庄》:《易与佛教》、《易与老庄》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对深入理解佛道两家的核心思想提供了线索。 第八册《易老与养生》:《易老与养生》是作者论述中国养生学的专著,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论易老,分别介绍三千年前、二千年前、一千年前易学思想和黄老道教的关系。后半部分阐述了《参同契》、《胎息经》、《黄庭经》、《入药镜》、《悟真篇》五部典籍的功法。 第九册《道教史发微》:《道教史发微》是作者拟撰《道教史》中的主题论文汇编。本书论述先秦至近代道教史的核心内容,介绍仙与道各种流派的修行方法。 第十册《道教史丛论》:《道教史丛论》收入了从上古至今的道教史论文及一本小册子《道教文化》,如果和作者的另一著作《道教史发微》合观,已然勾勒出中华道教史的整体面貌。 第十一册《道藏书目提要》:《道藏书目提要》择取《道藏》286种文献写作提要,每篇提要介绍该文献的史实和内容,并阐明其意义,对编撰道教史和研习道教文献者提供了有用的线索。 第十二册:《易则 神形篇 〈内经〉七篇大论述义》:《易则》展示了河图、洛书的先后天体用变化,其中的《易范合论》尤其有重要价值。《神形篇》是以五进制撰写的“拟经”,堪比汉代扬雄的《太玄经》。《〈内经〉七篇大论述义》阐发了《易》与中医的关系,追溯了中医的理论根源。 第十三册《易学史入门 论吾国文化中包含的自然科学理论》:《易学史入门》关注易学如何为初学者所理解。《论吾国文化中包含的自然科学理论》思考易学如何与西方学术相融合。 |
| 作者简介 | |
| 潘雨廷先生(1925—1991),上海人,当代易学家。生前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上海道教协会副会长。潘雨廷先生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师从周善培、唐文治、熊十力、马一浮、杨践形、薛学潜等先生研究中西学术,专心致志于学问数十载,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在外有相当的影响。潘雨廷先生毕生研究的重点是宇宙与古今事物的变化,并有志于贯通东西方文化之间的联系,对中华学术中的《周易》和道教,有深入的体验和心得。潘雨廷先生著述丰富,其研究涉及多方面内容,具有极大的启发性。他的著作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本书由张文江根据潘雨廷夫人金德仪女士保存的遗稿整理而成。 |
| 目录 | |
| 丛书总目 |
| 编辑推荐 | |
| 潘雨廷为近代研究传统文化为数不多的,真正有传承、有体验、有创新的人物之一,其学问力求贯通儒释道、和会中西,至少当得上成一家之言,特别在易学领域,必将成为后来者绕不过去的人物。近年来,他的价值日益为学界所认识和重视。 对于想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者,读潘雨廷的著作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对于欲精研易学,会通中西者,潘雨廷先生是绕不过的人物。 |
| 文摘 | |
| 序言 | |
坦白说,我是在一位研究古代哲学的朋友那里偶然得知此书的,当时我本意是想找一本关于中国哲学史的通识读物。然而,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广度和深度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易学史入门”,更像是一部浓缩的、关于中国古代思维模式如何从宇宙观、自然观一步步演化为方法论和技术实践的简明史诗。书中对不同学派在解释同一现象时所采用的逻辑路径的对比分析,尤其精彩。比如,儒家、道家、墨家在处理“天人感应”问题上的分歧和侧重,被作者梳理得井井有条,清晰地揭示了不同思想流派在早期自然认知上的路径依赖。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透镜,让我们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智世界,那种试图在混乱的自然现象中寻找秩序和规律的努力,即便放在今天来看,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深入研习的力作,它彻底刷新了我对中国传统学术研究范式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触感温润,米黄色的纸张散发着淡淡的书卷气,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封面设计简洁大气,烫金的书名在灯光下熠熠生辉,透露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学术气息。光是捧着这本书,就能感受到编者对这套著作集的用心良苦。我特别喜欢扉页上潘雨廷先生的印章和手迹复刻,这不仅是对先贤的致敬,也让阅读体验变得更加庄重和有仪式感。排版布局清晰合理,字体选择既符合阅读舒适度,又不失古朴典雅,即使是深入探讨学术问题的章节,也能让人保持专注而不感到视觉疲劳。书中的配图和图表也经过精心挑选和制作,有些是罕见的历史文献影印件,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理解,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思想脉络的人来说,光是这些辅助资料的价值就已经非常高了。总之,从物理层面上讲,这套书无疑是收藏级别的珍品,体现了对经典文本应有的尊重。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对我来说,既是挑战也是乐趣所在。它显然不是面向大众普及读物,而是写给有一定学术基础的读者群体的。行文间,时不时会冒出一些久已不用的古雅词汇,或是需要结合其他古代经典才能完全理解的典故。起初我有些吃力,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查阅资料,但这反而激发了我更强的求知欲。每一次成功地解码一个复杂的句子,或者理清一个晦涩的推论,那种顿悟的喜悦是无可替代的。作者在论证过程中保持了一种非常克制的学术态度,很少使用武断的结论性语言,而是大量采用“或可视为”、“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这类表述,这体现了一种严谨的治学精神。这与当前市场上一些追求爆点、论断过于夸张的文化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感到安心和信服。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精力去咀嚼和思考,而不是走马观花地浏览,这种对知识的“慢品”过程,恰恰是现代人稀缺的宝贵体验。
评分这本书在梳理中国文化中“自然科学”的线索时,展现出极强的批判性和重构能力。它并未盲目崇拜古代的智慧,而是清晰地指出了哪些思想萌芽确实具有科学的雏形,又哪些部分最终因为历史的局限性而走向了非理性的发展。例如,作者对古代天文观测与历法制定之间关系的探讨,非常细致地分析了其中的数学模型和实际操作中的误差与修正机制,这部分内容读起来非常像现代科学史的入门教材。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反思框架:如何从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中挖掘出那些可能被现代西方中心论叙事所忽略的、具有普适价值的认知方法。这种“回望本源,以资未来”的态度,让阅读不再仅仅是对过去的考古,更像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思想探寻。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地归类为“迷信”或“玄学”的传统知识体系,试图从中分离出其内核的理性光芒。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沉浸在这本书的开篇章节里,那种感觉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越回了古代中国的知识殿堂。作者的叙事风格极为老练,他没有直接抛出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从宏观的文化背景入手,娓娓道来,将易学思想的萌芽及其在早期中国文明中的角色,描绘得生动而富有层次感。尤其令人称道的是,他对“自然科学理论”的界定和追溯,角度非常新颖,完全跳出了传统上将易学仅仅视为玄学或占卜工具的窠臼。他巧妙地将阴阳、五行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与古代的观测记录、数学推理以及早期物理认知联系起来,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令人耳目一新。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河图洛书”的演变历程的论述,作者引用的史料翔实,论证过程严密,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考据功底。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整体结构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完全不是那种碎片化的阅读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