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新书--孟浩然诗集笺注(增订本) |
| 作者 | (唐)孟浩然,佟培基 笺注 |
| 定价 | 68.00元 |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ISBN | 9787532569083 |
| 出版日期 | 2013-10-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大32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孟浩然是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而无果,只好还归故园,隐居鹿门山而终。 孟浩然一生都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他虽然隐居林下,但仍与当时达官如张九龄等人有往还,和诗人王维、李白、王昌龄也有酬唱,而更多的是隐居田园访僧求道之作。他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他的清词丽句,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都被世人的所推重。大诗人李白倾慕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称颂他'清诗句句尽堪传'。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现有《孟浩然集》传世。 佟培基先生笺注此书,用力颇勤,也历经波折,当年身患重疾犹能克服困难完成笺注,而且此书2001年初版后即获第三届全国古籍整理图书奖二等奖,10年来培基先生一直未停止对孟浩然及其诗的探索研究,每有所得即补缀于笺注,此次重版增订篇幅占全书三分之一,使得此书更加详尽完备,佟先生又把整部书稿誊抄一遍,此次再版全书重排、重编、重校,将以全新的面貌呈献给读者一个更的孟浩然诗集笺注。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前言 孟浩然诗集卷上 早发渔浦潭 寻香山湛上人 晚泊浔阳望庐山 云门兰若与友人同游 宿天台桐柏观 冬至後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 与诸子登岘山 陪张丞相自松滋江束泊渚宫 陪卢明府泛舟回作 杨子津望京口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 岘山作 题大禹义公房 寻白鹤岩张子容颜处士 九日得新字 山潭 与杭州薛司户登樟亭楼作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 陪柏台友共访聪上人禅居 宿业师山房待丁公不至 初春漠中漾舟 耶溪泛舟 北涧浮舟 寻天台山 彭蠡湖中望庐山 题鹿门山 题明禅师西山兰若 舟中晚望 登总持浮图 听郑五情弹琴 从张丞相游纪南城猎戏赠裴迥张 参军 遇景空寺故融公兰若 陪张丞相祠紫盖山述经玉泉寺 寻陈逸人故居 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後 登望楚山高顶 腊八日於郯县石城寺礼拜 疾愈过龙泉精舍呈易业二公 与黄侍御北津泛舟 春晚绝句 美人分香 问舟子 夜归鹿门寺 寻梅道士张逸人 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春晚题永上人南亭 与崔二十一游镜湖寄包贺 秋登张明府海亭 题融公兰若 夏日浮舟过张逸人别业 与张折冲游耆闱寺 与白明府游江 檀溪寻故人 梅道士水亭 岳阳楼 …… 附录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诗集,初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沉稳的装帧设计所吸引。不同于市面上许多追求花哨封面的版本,它选择了那种带着岁月沉淀感的墨绿色或深蓝色调,配合着烫金或凸起的书名,显得格外端庄大气。内页的纸张手感也极佳,那种微微带韧性的米白色纸张,非常适合长时间的阅读和沉思。我特别喜欢它在版式设计上的用心,字体的选择既保留了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阅读的舒适度。行距和字距的留白恰到好处,使得即使面对篇幅较长的诗作,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可以说,光是捧读这本书,本身就是一种对古人心境的初步体悟。它不仅仅是一堆文字的集合,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让人愿意时常摩挲,细细品味,这在当今快餐式阅读的时代,实属难得。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份对原作者的敬重与对后世读者的体恤,这种无声的交流,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难以静下心来体会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阅读这本增订本诗集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慢跑”。每一次翻阅,都不是为了完成阅读任务,而是为了寻找片刻的宁静。诗人们笔下的清风明月、山水田园,经过这精心的笺注梳理后,显得格外清晰而富有生命力。它不仅仅是文学史上的瑰宝,更像是现代人对抗焦虑的一剂良方。我时常在工作压力大的时候,随意翻开一页,读上两句,便能感受到一种古朴而坚韧的力量。这种力量,是那些华丽辞藻堆砌起来的书籍所无法给予的。它教会我在喧嚣中寻找内心的秩序,在自然中体味生命的本真,这无疑是比知识本身更为宝贵的收获。
评分我必须说,我这次淘书的经历,纯粹是冲着“笺注”二字去的。许多经典古籍,一旦没有高质量的注释和详尽的考证,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简直是望而生畏,读起来就像在迷雾中摸索。但这本增订本的处理方式,高明之处在于它的“分寸感”。它既没有过度解读,将诗人的本意完全架空,也没有过于吝啬解释,留下太多晦涩难解的典故。那些关于地理位置的考证,关于历史事件的背景补充,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像是身边一位博学而又和蔼的长者,在你困惑时,轻声点拨一下,让你豁然开朗,却又不打断你自己的联想。尤其是一些意象的溯源,比如某一种植物,某一种乐器,在注释中能看到它在唐代诗歌中的典型用法对比,这种细致入微的对比研究,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层次感。每次读完一首,我都习惯性地翻到后面的注释部分,那种由浅入深,层层剥茧的阅读过程,比单纯欣赏诗句本身更加令人满足。
评分说实话,我对“增订本”这三个字总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生怕是为增加篇幅而随意拼凑的边角料。然而,这次的体验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这次的修订,明显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和大量新增研究成果的整合。我对比了手边另一本旧版的研究资料,发现新增加的考据和对原注的勘误,都指向了更精准的史实或更主流的文学观点。这使得整本书的学术价值得到了显著提升,不再是停留在“普及”层面,而是向着“权威”迈进了一步。例如,对于某几首被认为是“伪作”或“存疑”的篇目,新的“笺注”部分给出了更细致的论证链条,让读者可以清晰地跟随学者的思路判断真伪。这种严谨的态度,对于想要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它确保了我们所阅读的,是在不断进步的学术前沿上的准确呈现,而不是一本停滞不前的老旧版本。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成功地做到了“入古出新”。虽然主题是唐代伟大的田园山水诗人,但其呈现方式却非常贴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很多篇章前面,会有一个简短的“引言”或者“主题导读”,这部分内容没有使用艰深的学术语言,而是用散文的笔法,勾勒出本组诗歌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此时的心境侧重。这就像是给读者提供了一张地图,让你在进入具体的诗歌森林之前,先对大致的地理环境有了概念。我发现自己不再需要频繁地停下来查阅背景资料,可以直接沉浸在“气象”之中。这种引导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流畅性。特别是对于那些描绘自然景物的诗篇,增订本的笺注往往会结合当时的地理气候特征进行解释,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那份“薄雾浓云愁永昼”的真实氛围,而不是空洞地想象古代的田园风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