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新书--茶经译注(外三种)(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 |
| 作者 | (唐)陆羽,宋一明注 |
| 定价 | 22.00元 |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ISBN | 9787532578061 |
| 出版日期 | 2016-04-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大32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陆羽编*的《茶经译注(外三种)(精)》既是中国茶学的拓荒之作,又是后世茶书的楷模。《茶经》的出现,对唐代饮茶风气的进一步流行,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书中详细描述了复杂、细致的制茶、煎茶、饮茶的方法,使人倍感雅致;记载的饮茶史料,也增添了饮茶的趣味。《茶经》共十篇,分别论述了茶的起源与鉴别方法、制造饼茶的工具、饼茶的制作、煎茶与饮茶的器具、煎茶的方法、茶的饮用、有关茶的史料、茶叶的产区、简单的制作方法、茶图等十个大的方面。在其中的《一之源》、《二之具》等前六篇中,陆羽提出了自己创设的一整套涉及采茶、蒸青、焙制、碾末、煎饮乃至鉴别的方法。这是《茶经》中*为核心的部分。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前言 凡例 茶经 一之源 二之具 三之造 四之器 五之煮 六之饮 七之事 八之出 九之略 十之图 茶录 序 上篇 论茶 下篇 论茶器 后序 品茶要录 序 一、采造过时 二、白合盗叶 三、入杂 四、蒸不熟 五、过熟 六、焦釜 七、压黄 八、渍膏 九、伤焙 十、辨壑源、沙溪 后论 茶疏 产茶 今古制法 采摘 炒茶 齐中制法 收藏 置顿 取用 包裹 日用顿置 择水 贮水 舀水 煮水器 火候 烹点 秤量 汤候 瓯注 荡涤 饮啜 论客 茶所 洗茶 童子 饮时 宜辍 不宜用 不宜近 良友 出游 权宜 虎林水 宜节 辨讹 考本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从一个普通爱好者的角度出发,我最看重的是译注的“可读性”和“现代关照”。很多严肃的学术译本,虽然准确无误,但读起来如同嚼蜡,难以坚持。我最近在追一部关于古代士大夫日常生活细节的史学著作,那本书的作者非常擅长使用现代的心理学和人类学视角来分析古人的行为动机,使得那些遥远的人物变得鲜活可亲。如果这本《茶经》的译注也能在保留学术性的同时,增加一些现代读者容易共鸣的切入点,那就太棒了。例如,在解释“炙茶”的火候控制时,能不能用现代厨房的温度概念来类比?或者在谈到茶器的甄选时,能联系到现代人对极简主义或工匠精神的追求?这样的连接,能极大地拉近古籍与今人的距离。我希望它能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是一种对我们当下生活方式的某种反思和启发,让阅读《茶经》不再是一项枯燥的任务,而是一次充满发现和乐趣的对话。
评分说实话,我买书通常比较注重装帧和版本质量,这套丛书的整体设计风格非常统一,散发着一种沉静的古典美感。我手上还有一本同系列中关于古代园林艺术的著作,那本书的插图精美绝伦,对每一处亭台楼阁的布局和象征意义都做了详尽的图解说明,即便不完全懂建筑学,也能被其意境所吸引。这种对视觉呈现的重视,我认为在传统文化普及中至关重要。我猜想这本《茶经》的译注本,在处理那些关于茶园布局、制茶工具的图示部分,应该也会沿袭这种高标准。好的译注本不应该只是文字的堆砌,而应该是一种多维度的文化体验。想象一下,如果能配上那个时代制茶器具的精确复原图,或者模拟出唐代茶室的氛围,那阅读体验将是何等的沉浸?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出版方对“全本译注”承诺的认真程度,不仅仅是文字的翻译,更是将那失落的物质文化与精神追求,通过现代的媒介重新构建出来,非常值得收藏。
评分我最近在整理我的古典诗词收藏,偶然间发现了这本关于古代名著的译注丛书中的另一本,那本专注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记录,其叙事风格之严谨、史料之翔实,令人叹为观止。我尤其佩服作者在处理那些模棱两可的历史事件时的那种审慎态度,没有妄下定论,而是多角度地呈现当时的各方观点,这种学术的严谨性,让我在阅读时感到极大的信服力。书中对于当时的官僚体系和民间风俗的交叉描绘,尤其精彩,它不只是罗列事实,而是将人物置于那个特定环境下去观察他们的言行,使得人物形象立体丰满,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历史的肌理。虽然主题与茶道本身相去甚远,但这种对“传统文化精粹”的系统梳理和现代阐释方法,让我对这套“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的整体质量有了极高的期望。我设想,既然他们在处理宏大的历史叙事上能做到如此细致入微,那么对于《茶经》这样一部相对聚焦的文本,其译注的深度和广度必然也是顶尖的,尤其是在对涉及的器物、地理以及地方风俗的解释上,想必会提供远超一般注本的细节支撑。
评分最近我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辨特别感兴趣,尤其是一些将“日常行为”提升到“生命哲学”层面的论述。我之前读过一本关于古代琴学理论的译注本,它把弹琴的指法和运气的要领,上升到了对修身养性的探讨,从最基础的“徽位”到最高的“虚静”,层层递进,将艺术实践与个人德行的完善紧密结合。那种将具体技艺符号化的叙事方式,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此,我期待这本《茶经》的译注,也能做到这一点。陆羽的伟大之处,不单在于总结了制茶技术,更在于他赋予了饮茶一套完整的美学和伦理体系。我希望译注能够深入挖掘其“格物致知”的精神内核,阐释“精行俭德”的社会意义,而非仅仅停留在“如何泡出一杯好茶”的层面。如果译注者能成功地将这些看似琐碎的茶事,引导向对人生态度的思考,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远超越了工具书的范畴,成为了一部关于生活艺术的指南。
评分这本译注本的《茶经》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它对原文的细致考证和现代语言的流畅转换,简直是为我这种对古典文学不太敏感的读者量身定做的。我记得以前翻阅过一些古本,晦涩难懂,很多术语和典故都得查阅繁琐的注释,读起来乐趣大减。但这一版不同,译注者显然花费了大量心血去梳理陆羽所处的时代背景,将那些看似寻常的制茶、饮茶步骤,置于唐代的社会风貌和技术水平下去解读,读起来就有了历史的厚重感。比如讲到煮茶的水器选择,过去我只觉得是工具的差异,现在读来才明白其中蕴含的哲学和审美取向,从“鼎”到“釜”,再到最后的“碗”,每一步都体现了对“道”的追求。更欣赏的是,它并没有为了“译”而“译”,而是保留了原文的韵味和结构,让读者在理解现代含义的同时,不失对原著的敬畏感。这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份极佳的入门指南,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古代智慧与现代读者的桥梁,让人在品茗之余,也能品味出文字中的深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