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资治通鉴长编(套装全20册) 9787101044348

续资治通鉴长编(套装全20册) 978710104434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李焘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通史
  • 资治通鉴
  • 长编
  • 续资治通鉴
  • 史学
  • 中国历史
  • 历史书籍
  • 古典文献
  • 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一鸿盛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44348
商品编码:3003927453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4-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续资治通鉴长编(套装全20册)

定价:1280.00元

作者: 李焘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4-09-01

ISBN:9787101044348

字数:

页码:12391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10.928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绩资洽通鉴长编》是一部北宋编年史巨着。它的作者李焘(1115-1184)字仁甫夕一字子真,号巽岩,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人。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进士。初任川中地方官多年,其后历任兵部员外郎、礼部郎中、湖北转运副使、秘阁修撰、权同修国史、权实录院同修撰、知常德府等官。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以敷文阁学士致仕,不久病死。年七十。

目录



点校说明
钦定四库全书提要

进续资治通鉴长编表
杂识

巽岩先生墓刻
敷文阁学士李文筒公焘神道碑
卷一
起太祖建隆元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二
起太祖建隆二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三
起太祖建隆三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四
起太祖干德元年正月尽是年闰十二月
卷五
起太祖干德二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六
起太祖干德三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七
起太祖干德四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八
起太祖干德五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九
……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
第五册
第六册
第七册
第八册
第九册
第十册
第十一册
第十二册
第十三册
第十四册
第十五册
第十六册
第十七册
第十八册
第十九册
第二十册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点校说明
钦定四库全书提要

进续资治通鉴长编表
杂识

巽岩先生墓刻
敷文阁学士李文筒公焘神道碑
卷一
起太祖建隆元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二
起太祖建隆二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三
起太祖建隆三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四
起太祖干德元年正月尽是年闰十二月
卷五
起太祖干德二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六
起太祖干德三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七
起太祖干德四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八
起太祖干德五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九
……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
第五册
第六册
第七册
第八册
第九册
第十册
第十一册
第十二册
第十三册
第十四册
第十五册
第十六册
第十七册
第十八册
第十九册
第二十册


《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代历史研究的基石与百科全书 《续资治通鉴长编》,一部煌煌巨著,其名虽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紧密相连,然其内容之广博、考证之精审、史料之丰富,足以使其独立成章,成为研究宋代历史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此书以史为镜,究治乱兴衰,探民生百态,勾勒出北宋王朝近二百年的波澜壮阔。它不仅是一部编年体的宏大史书,更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宋代历史百科全书,为后世史家、政治家、文学家乃至对中国古代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宋代社会肌理的窗户。 成书之缘起与史学价值 《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编纂,始于明代,在清代得到系统整理和校订,最终以我们今日所见的精装二十册问世,其间凝聚了无数史学家的心血与智慧。明人李焘,秉承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之志,欲以更详尽的史料续写北宋历史,其编纂始末颇具传奇色彩。历经数代学者的不懈努力,特别是清代张元济先生主持商务印书馆点校校勘,才使得这部巨著得以较为完善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其史学价值,首先体现在其 “长编” 之名所蕴含的精义。与《资治通鉴》的纲目体不同,《长编》力求以详实的史料,按时序详细记载史事,宛如一部事无巨细的史学年谱。它不回避细节,不掩盖矛盾,力求呈现历史事件的全貌。例如,在记载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时,它不仅会记录改革的法令,还会深入分析改革的背景、过程中的争议、实施后的效果,甚至包括参与改革的官员的言行以及民间对此的反应。这种详尽的叙述,为后人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析其深层原因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依据。 其次,史料的价值 堪称《续资治通鉴长编》的核心竞争力。编纂者广泛搜集、引录了大量的史料,包括但不限于: 官方档案与诏令: 诸如皇帝的诏书、诰命、各类奏章、御批、内阁与六部的公文等。这些原始的文献,是了解宋代政治运作、制度沿革、决策过程的最直接证据。 朝臣奏议与私人著述: 诸如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等人的奏疏、书信、笔记、日记等。这些来自历史亲历者或重要观察者的记录,不仅提供了宝贵的个人视角,更揭示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士大夫阶层的思想观念以及社会思潮的演变。 地方志与各类杂史: 涉及地方的行政、经济、文化、民俗等方方面面,使得《长编》的视野得以从朝堂延伸至广袤的社会各层。 碑刻、铭文、年谱等: 这些铭刻在实物上的文字,往往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尤其是在官方史书中难以寻觅的细节。 通过对海量史料的梳理、引述和考辨,《续资治通鉴长编》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宋代历史的认知,填补了许多史书的空白,纠正了部分史实的谬误。可以说,它是研究北宋历史的 “第一手史料集成” 之一,其文献价值,比之任何单一的史书都要更为宏富和珍贵。 内容之广博,一窥宋代社会的全景 《续资治通鉴长编》所记载的北宋历史,始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终于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横跨一百五十七年,正是北宋王朝由开创、鼎盛至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其内容之广博,堪称一部宋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1. 政治制度与权力运作: 详细记载了宋代中央集权的强化,文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科举制度的演变,监察制度的运行,以及宋初以来历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如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等。读者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到,宋代如何在后周的军事传统基础上,建立起一套以文制武、以疏防奸的政治体制,以及这一体制在实践中如何运作,又存在哪些弊端。从皇帝的日常政务、朝廷的议事程序,到地方官的任免、国家的财政收支,无不详尽记录。 2. 军事战略与边疆国防: 记载了宋代与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与和谈,如澶渊之盟的签订,宋夏战争的起伏,以及宋代在边疆防御上所采取的种种措施。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宋代军事制度的特点,如厢兵、禁兵、将官制度等,以及其在面对强大外部压力时的困境与应对。 3. 经济发展与财政民生: 详实记录了宋代经济的繁荣景象,包括农业技术的进步、手工业的发展(如丝织、陶瓷、造船)、商业的空前活跃,以及城市经济的兴盛。书中对国家财政的收支、税收制度的改革(如青苗法、募役法等),以及与此相关的民生问题,如贫富差距、灾荒救济等,都有深入的阐述。尤其是在记载王安石变法时,其经济改革措施的实施情况,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都有细致的描绘。 4. 文化思想与教育学术: 涵盖了宋代学术思想的繁荣,如程朱理学的兴起,苏轼、欧阳修等文学大家的创作活动,以及宋代教育的发展,如书院的兴盛,太学、国子监的运作。书中还记录了宋代科技的成就,如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推广,火器的发展,以及天文、历法、医学等领域的进步。 5. 社会风俗与日常生活: 虽然篇幅上不如政治军事内容占比大,但《长编》依然穿插了大量关于宋代社会风俗、衣食住行、节日庆典、司法审判、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记载。这些零散却珍贵的细节,如同一幅幅生动的风俗画,让我们得以窥见宋代普通百姓的生活图景,感受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 编纂体例与研究价值 《续资治通鉴长编》采用的是 编年体 的叙事方式,每一件事都按照发生的年代顺序排列。这种体例的好处在于,能够清晰地展现历史事件的连续性,便于读者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同时,编纂者在引述史料时,往往会注明出处,甚至进行必要的考订和辨析,这使得《长编》的史料价值更为可靠。 对于现代学者而言,《续资治通鉴长编》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它是: 宋史研究的“圣经”: 任何关于北宋历史的深入研究,都无法绕过这部巨著。它提供了最详尽、最权威的史料基础,是学者进行学术争鸣、构建史学体系的基石。 理解宋代政治运作的“操作手册”: 通过对各项政治制度、官僚运作、权力斗争的细致记载,读者可以深入理解宋代政治的特点与规律。 洞察宋代社会经济的“活地图”: 丰富的经济史料,为研究宋代商业革命、城市化进程、财政政策等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品味宋代文化艺术的“宝库”: 书中涉及的文学、艺术、哲学等内容,是理解宋代文化精神的重要窗口。 结语 《续资治通鉴长编》并非一部轻松的读物,其篇幅宏大,内容精深,但对于任何渴望真正理解中国古代文明,尤其是宋代文明的读者来说,它都是一部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研读的巨著。它不仅是一部关于历史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智慧、关于经验、关于人类社会永恒规律的书。它以史为鉴,启迪未来,让我们得以从历史的深邃中汲取养分,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二十册的装帧,是它承载厚重历史的庄重体现,是它作为一部经典史学著作应有的风范。翻开它,就如同推开了一扇通往北宋王朝的古老之门,门后,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辉煌与无奈,智慧与勇气的伟大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几年阅读体验下降得厉害,很多所谓的“历史畅销书”要么为了迎合大众而过度演绎,要么就是干巴巴的年代流水账。真正能够沉下心来,提供思想深度和史学价值的作品越来越少。这套书完全是“一股清流”。它的文字功底扎实,文笔典雅又不失流畅,读起来是一种享受。更难得的是,它在叙述事件时,始终保持着一种超然的、公正的史家立场。它不会轻易褒贬人物,而是将所有的材料摆在你面前,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应该怎样”。比如,对于辽宋和谈背后的复杂考量,书中呈现的不仅仅是外交辞令,更是两国复杂的国情和战略意图的交织。这种高屋建瓴的视角,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历史观,让我意识到历史绝非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对立。

评分

作为一个业余研究历史的爱好者,我最大的苦恼就是史料的获取和整理。很多经典史籍浩如烟海,阅读起来费时费力,而且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也常常让人无从下手。这套书的编排简直是为我们这种“求知若渴”的读者量身定制的。它不仅仅是史料的堆砌,更是一种智慧的梳理和呈现。它的逻辑清晰得令人赞叹,时间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即便是初次接触宋史的人,也能很快抓住主干。我最喜欢的是它对地方志和私人笔记的引用,使得冰冷的史实中充满了鲜活的人间烟火气。读完第一卷,我对宋朝开国初期的那种如履薄冰、筚路蓝缕的感觉有了真切的体会。那种在战乱后的废墟上重建秩序的艰辛,被作者用极其克制的笔触描绘出来,力量感十足,让人肃然起敬。这套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案头书,翻阅频率高到快要把封面磨旧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简直是艺术品,厚实的纸张,精美的封面设计,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庄重和厚重感。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史,尤其是宋代这段风云变幻的时期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市面上那些零散的史料总是让人难以窥得全貌。这套书的出现,简直是填补了一个巨大的空白。我特别欣赏它那种严谨又不失温度的叙事风格,仿佛带你亲临历史现场,去感受那些帝王将相的权谋博弈和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历史进行一场深度对话,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乃至文化思潮都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记载,它提供的细节之丰富,考证之详实,远超我之前阅读过的任何同类著作。光是研究其中关于王安石变法前后社会影响的章节,就足够我沉浸好几天,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让人拍案叫绝。

评分

收到书的时候就被它的分量震住了,这哪是书,这简直是一套沉甸甸的文化遗产。装帧的精良程度,足以让它成为任何藏书阁中的镇馆之宝。但真正的价值远不止于其外表。我特意对比了其中关于“靖康之耻”前后几年的记载,其对朝堂内部的腐朽、主战派与主和派的激烈争论,以及最终决策层集体失误的描写,那种沉郁的悲壮感,让人读之扼腕,感触良多。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枯燥的史料转化为引人入胜的叙事,让人在阅读时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它不仅是一部史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兴衰更迭、人性挣扎的宏大史诗。对于任何想真正理解宋代社会脉络和精神内核的人来说,这套书是绕不开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其价值无可估量。

评分

我买书很注重实用性,毕竟这么大部头的典籍,如果只是放在书架上积灰那就太浪费了。这套书的索引系统做得非常人性化,查找特定事件或人物的效率极高,大大节省了我做研究和做笔记的时间。而且,它对官制和地名的解释非常详尽,很多在其他古籍中一笔带过、令人费解的术语,在这套书中都能找到清晰的注释,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这使得它既能满足专业学者的深度需求,也能服务于有一定基础的普通读者。我最近正在梳理宋朝的赋税制度改革,光是其中关于“免役法”和“保甲法”的对比分析,就清晰地勾勒出了不同阶层对政策的不同反应,这种细致入微的社会剖析,是其他通史类书籍难以企及的深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