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绘全注全译全解传习录 9787550237100

彩绘全注全译全解传习录 978755023710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王阳明,思履 著
图书标签:
  • 传习录
  • 程朱理学
  • 理学
  • 传统文化
  • 古籍
  • 注译
  • 彩绘
  • 文化
  • 经典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枫林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37100
商品编码:30042798617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4-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彩绘全注全译全解传习录

定价:75.00元

作者: 王阳明,思履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550237100

字数:

页码:44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适合中国人的身心智慧,成大事就大业的必读书
  领略“心学”精妙,修炼强大内心,活出圣人境界
  《传习录》作为记录王阳明思想的重要著作,不但影响了中国一百多年,而且享誉海外。本书不仅对原著进行了准确细致的注释和翻译,还详细介绍了王阳明传奇的一生。
  

内容提要


《传习录》是王阳明门人子弟所记录的王氏讲学言论及其答友人弟子的论学书信的汇编,包含了王阳明思想的哲学体系及基本主张,是研习王阳明心学的基本的著作。本书从现代人立身处世的需要出发,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阐释了王阳明在立志、修心、仁爱、至诚等方面修身处世的人生智慧,以期帮助读者正确地理解王阳明的言论及其心学的基本宗旨。

目录


绪论
王阳明生平
天资聪颖、勤学善思的少年
远谪贵州,龙场悟道
文治武功,辉煌功业
功高遭忌,回乡讲学
大儒辞世,病逝归途
王阳明的学说
源头之水,学宗孔孟
反对程朱理学,强调从内心中寻求真理
秉承陆九渊心学,世称陆王学派
王阳明学说对于明、清两代及近代中国的影响
阳明心学对于世界的影响
王阳明的文学与书法造诣
上篇 大儒王阳明
章 乘云降生——明朝出了个王阳明
有子生于彩云中
书香门第,承继香火
少年得志
锋芒乍现
何为人生等事
另类出走,试马居庸关
第二章 求学生涯——吾当上下而求索
新婚之夜不知去向
苦心追求心学的境界
落第的苦闷
组建龙泉山诗社
为圣路上两彷徨
第三章 初入仕途——挺身斗虎,遭人陷害
刑部里的名士
主持山东乡试
言事下狱
依赖心理化险为夷
贬为驿丞,北风送南雁
亡命天涯
第四章 贬谪贵州——龙场悟道,成为一代心学大师
偶得“阳明小洞天”
何陋轩与君子亭
龙场悟道,吾性自足
贵州讲学,提倡知行合一
千古奇文《瘗旅文》
第五章 仕途转机——守得云开见月明
西辞龙场东归去
安民于庐陵
刘瑾伏诛,仕途出现转机
传道于京师
打通朱陆
原来这才是《大学》
第六章 巡抚新命——文攻武卫,屡建战功
在滁州的岁月
桨声灯影,布道金陵
任南赣汀漳御史巡抚
漳南战役
提督南赣军务
用兵横水、桶冈
智取三浰
设平和、崇义、和平三县
举乡约,办社学,衙门成了书院
第七章 皇城闹剧——自古英雄多磨难
宁王挑起了反旗
与宁王交战
决战宁王朱宸濠
荒唐皇帝荒唐事
争夺宁王朱宸濠
让功给皇帝
不给待遇的“新建伯”
桃李满天下
第八章 后行程——此心光明,千古毁誉随风散
京中争论大礼议
晚年喜得子
做人要有良心
天泉证道
立马横刀平乱
袭破断藤峡、八寨
后一程
此心光明,何复其言
千古毁誉,听其自然
第九章 “心学”影响——传薪有人,经久不衰
心学的流传
心学对中国的影响
心学对日本及其他国家的影响
中篇 王阳明的人生智慧
章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欲修身,先养心
不忙不乱,不焦不躁
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让生活回归简单
第二章 持纯粹心,做至诚人
真心着眼,敦本尚实
朴实的人生态度
清水芙蓉,纯然初心
至诚胜于至巧
第三章 立志由心,量力而行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心之所想,力之所及 90
第四章 小赢靠智,大赢靠德
土地不如德行,财物不如仁义
君子如玉亦如铁
养一身浩然正气
得人心,得天下
第五章 以孝安家,以敬持家
孝顺在当下
孝是一种生存品质
时刻念父母生养之恩
有诚心,才能让父母宽心
第六章 减一分人欲,得一分轻快
身外物不奢恋
“财”是静心的拦路虎
荣辱毁誉皆泰然
安贫乐道也是信仰
少一些机心,少一些痛苦
第七章 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
财富是外形,心是快乐的根
幸福在于追求得少
幸福源自内心的简约
要活得轻快洒脱
第八章 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慎思之,笃行之
成功不在难易,在于身体力行去做
大胆尝试,实践出真知
不逆不臆,言行一致
第九章 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
事事精细成就百事,时时精细成就一生
把握现在,认真做每一件事
勤于求知,细于做事
第十章 与逆境共处,吃苦如吃补
苦是乐的源头,乐是苦的归结
耐住等待,才能苦尽甘来
忍得一时方能成就伟业
寂寞是大的考验
第十一章 静察己过,不论他人是非
自省是涤荡心灵的清泉
静时存养,动时省察
反观自身,不断自我提升
第十二章 嘴上带尺,脚下有路
有糖衣的逆言易被接受
嘴巴闭关,舌头收箭
少妄言,多好话
第十三章 能容能恕,路窄处让人一步
待人处世,忍让为先
宰相之肚,纳难容之人
不急人怒,忍让内敛
忍小事成大事
第十四章 自利利人,以利他心度己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爱出者爱进,福往者福来
爱人者人爱之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第十五章 在不显不露中出头
聪明不如糊涂,糊涂不如装糊涂
随时随地,随遇而安
抱朴守拙,藏行不露
点一盏光而不耀的心灯
第十六章 事上居下,到位不越位
不争才是大的争
上梁正,则下梁不歪
位高不自居,功高不自傲
方圆处世,左右逢源事事顺
第十七章 成事在谋,谋事在断
勇而无谋是大忌
应时而变,兵贵在“活”
制胜战术应变化多端
以诚心制权术
第十八章 畅达时不张狂,挫折时不消沉
常在静处,谁能差遣我
不动心,不烦恼
静坐静思,不被外物所扰
按心兵不动,如止水从
第十九章 入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
随性生活,顺其自然
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业
三分能力,七分责任
前生不要怕,后生不要悔
繁华过后总是空
下篇 《传习录》
卷上
徐爱录
徐爱跋
陆澄录
薛侃录
卷中
钱德洪序
答顾东桥书
答周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一)
答陆原静书(二)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一)
答聂文蔚(二)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卷下
陈九川录
黄直录
黄修易录
黄省曾录
钱德洪录
钱德洪附记
黄以方录
辗转刊行钱德洪跋

作者介绍


文摘


王阳明生平
  王守仁(1472~1529),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市)人。幼名云,字伯安;因曾在余姚阳明洞天结庐,自号阳明子,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后人称王阳明;谥文成。王守仁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不仅是明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还是军事家;精通儒、释、道三教,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曾受封为新建伯,后被追封侯爵。王阳明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其学说世称“阳明学”,在日本、朝鲜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传习录》:王阳明弟子徐爱和钱德洪将王守仁学说的主要观点编辑成册,首先由另一弟子薛侃以《传习录》书名出版,后经钱德洪编成《传习续录》出版,隆庆六年(1572),谢廷杰将两个册子分卷载于《王文成公全书》,为一至三卷。另亦有单行本。《传习录》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记载王守仁讲学的语录,主要是讨论“良知”与“致良知”,还涉及“格物论”“心即理”,以及有关经学本质与心性问题。中卷包括王守仁写给时人及门生的七封论学书信,以及《社会教条》等。中卷有影响的是《答顾东桥书》,着重阐述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理论;下卷除讲学语录外,还有《朱子晚年定论》,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四句教。其中,《朱子晚年定论》收录了王守仁写的序和由他辑录的朱熹遗文中三十四条“大悟旧说之非”的自责文字。《传习录》全面涵盖了王阳明的思想,体现了他的授课方法和语言艺术,历来被视作阳明学派的“教典”,是研究王守仁教育思想的重要资料。
  天资聪颖、勤学善思的少年
  明宪宗成化年间,王阳明生于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余姚市),父王华。明朝成化十七年(1481),王华中了状元,王阳明就随父移居北京。《明史》载,王阳明出生时王华为其取名为王云,但五岁了还不会说话。一位高僧要王华给儿子改名为王守仁。王华照做了,王阳明这才说话。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阳明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骑、射、兵法日趋精通。十一二岁在京师念书时,王阳明问塾师“何谓等事”,老师说“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他当时说:“等事恐怕不是读书登第,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事实上,他从年少时代起就从不循规蹈矩,所有记载都说他自少“豪迈不羁”。明弘治十二年(1499),王阳明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学之士。
  远谪贵州,龙场悟道
  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府修文县治,现为贵州省修文县龙场镇)当驿丞,途中被刘瑾派人追杀,他机智地化险为夷。他来到中国西南山区,龙场地处偏远地带,物产并不丰富,苗、僚杂居。王阳明生活在一种宁静而条件艰苦的环境中,历年来的遭遇使其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认为人的内心自然包含世界运行的规则(心即理),认识到圣人的光明品质人人都具备,这个光明品质即是良知,想从外面的事物寻找良知是错误的。这就是的“龙场悟道”。
  文治武功,辉煌功业
  正德十二年(1517),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广东交界的山区爆发民变。山民依靠山地据洞筑寨,自建军队,民变范围迅速扩至方圆近千里。兵部举荐时任右佥都御史的王守仁巡抚江西,民变。正德十三年(1518)正月,王阳明平定池仲容(池大鬓)部,三月,抵达江西莅任,了信丰等地的起义。七月,王阳明上奏请求朝廷允准招安,明廷恩准。十月,王阳明攻破实力强的江西崇义县左溪蓝天凤、谢志山军寨,并会师于左溪。十一月,王守仁遣使招安,并攻破蓝天凤部。
  王阳明将去福建剿匪时,刚到丰城,宁王朱宸濠突然举兵叛乱。王阳明积极备战,发出讨贼檄文,公布宁王的罪状,先用反间计使宁王不敢攻打南京,乘机做好防守南京的准备。宁王无奈,只得率六万人,攻下九江、南康,渡长江攻安庆。王阳明调集八万大军,对外号称三十万,转而攻克南昌,再回击救援南昌的宁王大军,设伏兵分割击败宁王大军,宁王溃逃。王阳明直追至南康,仿效赤壁之战,火烧宁王的大船方阵。宁王旗舰搁浅,只好乘小船逃走,途中被擒获。王守仁用三十五天时间全面平息宁王之乱,因此而获“大明军神”之称。
  功高遭忌,回乡讲学
  王阳明屡建奇功,后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广收门徒,宣讲“王学”。反对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理”的“格物致知”,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故明“本心”则明“天理”。王阳明经历过百死千难中的人生,在五十岁时发表“致良知”的宣言:“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是非之心、好恶之心,是判断是非的标准;良知人人俱有,自圣人以至愚人,无不相同;人人同具良知,人人有个判断是非善恶的自家标准。王阳明死后,他的弟子分裂成七大派,被称为王门七派。
  大儒辞世,病逝归途
  两广役后,王阳明肺病加疾,上疏乞归。归途中,他经过江西大余灵岩寺。他在寺中各处游历,进入寺中一位祖师圆寂的房间,只见圆寂老僧的容貌与自己一模一样,并在书案上发现一张字签:“五十七年王守仁,启吾钥,拂吾尘,问君欲识前程事,开门即是闭门人。”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王阳明病逝于江西省南安舟中。在临终之际,他身边学生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

序言


绪论
王阳明生平
天资聪颖、勤学善思的少年
远谪贵州,龙场悟道
文治武功,辉煌功业
功高遭忌,回乡讲学
大儒辞世,病逝归途
王阳明的学说
源头之水,学宗孔孟
反对程朱理学,强调从内心中寻求真理
秉承陆九渊心学,世称陆王学派
王阳明学说对于明、清两代及近代中国的影响
阳明心学对于世界的影响
王阳明的文学与书法造诣
上篇 大儒王阳明
章 乘云降生——明朝出了个王阳明
有子生于彩云中
书香门第,承继香火
少年得志
锋芒乍现
何为人生等事
另类出走,试马居庸关
第二章 求学生涯——吾当上下而求索
新婚之夜不知去向
苦心追求心学的境界
落第的苦闷
组建龙泉山诗社
为圣路上两彷徨
第三章 初入仕途——挺身斗虎,遭人陷害
刑部里的名士
主持山东乡试
言事下狱
依赖心理化险为夷
贬为驿丞,北风送南雁
亡命天涯
第四章 贬谪贵州——龙场悟道,成为一代心学大师
偶得“阳明小洞天”
何陋轩与君子亭
龙场悟道,吾性自足
贵州讲学,提倡知行合一
千古奇文《瘗旅文》
第五章 仕途转机——守得云开见月明
西辞龙场东归去
安民于庐陵
刘瑾伏诛,仕途出现转机
传道于京师
打通朱陆
原来这才是《大学》
第六章 巡抚新命——文攻武卫,屡建战功
在滁州的岁月
桨声灯影,布道金陵
任南赣汀漳御史巡抚
漳南战役
提督南赣军务
用兵横水、桶冈
智取三浰
设平和、崇义、和平三县
举乡约,办社学,衙门成了书院
第七章 皇城闹剧——自古英雄多磨难
宁王挑起了反旗
与宁王交战
决战宁王朱宸濠
荒唐皇帝荒唐事
争夺宁王朱宸濠
让功给皇帝
不给待遇的“新建伯”
桃李满天下
第八章 后行程——此心光明,千古毁誉随风散
京中争论大礼议
晚年喜得子
做人要有良心
天泉证道
立马横刀平乱
袭破断藤峡、八寨
后一程
此心光明,何复其言
千古毁誉,听其自然
第九章 “心学”影响——传薪有人,经久不衰
心学的流传
心学对中国的影响
心学对日本及其他国家的影响
中篇 王阳明的人生智慧
章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欲修身,先养心
不忙不乱,不焦不躁
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让生活回归简单
第二章 持纯粹心,做至诚人
真心着眼,敦本尚实
朴实的人生态度
清水芙蓉,纯然初心
至诚胜于至巧
第三章 立志由心,量力而行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心之所想,力之所及 90
第四章 小赢靠智,大赢靠德
土地不如德行,财物不如仁义
君子如玉亦如铁
养一身浩然正气
得人心,得天下
第五章 以孝安家,以敬持家
孝顺在当下
孝是一种生存品质
时刻念父母生养之恩
有诚心,才能让父母宽心
第六章 减一分人欲,得一分轻快
身外物不奢恋
“财”是静心的拦路虎
荣辱毁誉皆泰然
安贫乐道也是信仰
少一些机心,少一些痛苦
第七章 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
财富是外形,心是快乐的根
幸福在于追求得少
幸福源自内心的简约
要活得轻快洒脱
第八章 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慎思之,笃行之
成功不在难易,在于身体力行去做
大胆尝试,实践出真知
不逆不臆,言行一致
第九章 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
事事精细成就百事,时时精细成就一生
把握现在,认真做每一件事
勤于求知,细于做事
第十章 与逆境共处,吃苦如吃补
苦是乐的源头,乐是苦的归结
耐住等待,才能苦尽甘来
忍得一时方能成就伟业
寂寞是大的考验
第十一章 静察己过,不论他人是非
自省是涤荡心灵的清泉
静时存养,动时省察
反观自身,不断自我提升
第十二章 嘴上带尺,脚下有路
有糖衣的逆言易被接受
嘴巴闭关,舌头收箭
少妄言,多好话
第十三章 能容能恕,路窄处让人一步
待人处世,忍让为先
宰相之肚,纳难容之人
不急人怒,忍让内敛
忍小事成大事
第十四章 自利利人,以利他心度己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爱出者爱进,福往者福来
爱人者人爱之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第十五章 在不显不露中出头
聪明不如糊涂,糊涂不如装糊涂
随时随地,随遇而安
抱朴守拙,藏行不露
点一盏光而不耀的心灯
第十六章 事上居下,到位不越位
不争才是大的争
上梁正,则下梁不歪
位高不自居,功高不自傲
方圆处世,左右逢源事事顺
第十七章 成事在谋,谋事在断
勇而无谋是大忌
应时而变,兵贵在“活”
制胜战术应变化多端
以诚心制权术
第十八章 畅达时不张狂,挫折时不消沉
常在静处,谁能差遣我
不动心,不烦恼
静坐静思,不被外物所扰
按心兵不动,如止水从
第十九章 入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
随性生活,顺其自然
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业
三分能力,七分责任
前生不要怕,后生不要悔
繁华过后总是空
下篇 《传习录》
卷上
徐爱录
徐爱跋
陆澄录
薛侃录
卷中
钱德洪序
答顾东桥书
答周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一)
答陆原静书(二)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一)
答聂文蔚(二)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卷下
陈九川录
黄直录
黄修易录
黄省曾录
钱德洪录
钱德洪附记
黄以方录
辗转刊行钱德洪跋


《王阳明心学要义——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的现代实践》 内容简介: 在中国思想史的长河中,王阳明的“心学”无疑是一座巍峨的思想高峰,其“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的思想,跨越时空,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本书并非对王阳明原著的逐字逐句的解读,而是萃取其核心精髓,以现代人的视角和语言,深入浅出地阐释阳明心学的现代意义与实践路径。我们试图揭示,这位明代哲圣的思想,并非高高在上的庙堂之语,而是与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引导我们认识自我、安顿内心、融入社会的智慧指南。 第一部分:何为“心学”?——溯源与拨迷 在深入阳明心学之前,我们首先要澄清“心学”的真实面貌。许多人提及“心学”,往往将其与玄虚、空谈相联系,认为其脱离现实。然而,阳明心学并非鼓励人们沉溺于主观幻想,而是强调“心”作为万事万物的本体和主宰。这里所说的“心”,并非狭隘的心理活动,而是涵盖了人的精神、意识、情感、意志以及认知能力等更广阔的范畴。它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也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我们从儒家思想的源头说起,追溯心学的发展脉络,理解阳明心学如何在宋明理学的复杂语境中应运而生,并最终形成其独特的体系。我们将解释阳明心学如何回应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局限性,提出“理在吾心”的革命性观点。这并非否定外在客观世界的真实性,而是强调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最终都要通过“心”来完成。 本书将重点破除对阳明心学的误解,例如“心外无物”、“心即理”并非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极端表述,而是强调主体精神在认识和实践中的核心作用。我们将深入分析“心即理”的内在逻辑,理解为何阳明认为,我们内心的道德原则和真理,与事物本身的道理是统一的。这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内在的依据,也为我们的实践提供了方向。 第二部分:“致良知”——发掘内在的道德罗盘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最为核心的概念之一,也是其思想的生命所在。“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意识,是区分善恶、是非的天然能力。它如同我们内心的指南针,时刻指引着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良知往往被各种外在的欲望、偏见、习俗所遮蔽,变得模糊不清。 本书将详细阐释“致良知”的含义及其实现途径。它不是一种被动的道德感应,而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致”的过程,即是“推致”和“发用”。“致”意味着将良知推己及人,将内心的道德原则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我们将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展现“致良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实践。 我们探讨“致良知”如何帮助我们抵御诱惑,克服恐惧,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定。当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严峻的社会挑战时,如何依靠内心的良知做出明智的抉择?如何通过反省和内省,不断擦亮心灵的明镜,让良知的光辉得以充分显露?本书将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考框架和实践方法。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致良知”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个体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而是回归内心的声音,做出符合道德原则的选择?“致良知”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内在的稳定器,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真正的方向。 第三部分:“知行合一”——让思想之花结出实践之果 “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另一块重要基石,它打破了传统的“知”与“行”的分离,强调认识与实践的不可分割性。阳明认为,真正的“知”必然包含“行”,而“行”则能深化和检验“知”。脱离了实践的认知是空泛的,而没有指导的实践则是盲目的。 本书将深入剖析“知行合一”的深刻内涵。我们将解释,为何阳明认为“未有知而不行者”,以及“未有行而不知者”。“知”的根本在于“力行”,而“行”的根本在于“知”,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我们通过具体事例,阐释“知行合一”如何应用于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 例如,在学习新知识时,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解是不够的,必须将其付诸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在工作中,认识到一项任务的重要性,但若不付诸行动,则一切皆是空谈。甚至在情感的表达上,“知”情有多深,“行”动才能体现其真挚。 “知行合一”并非要求我们做到完美,而是强调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一种将思想转化为行动的自觉。它鼓励我们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知行合一”,如何让自己的思考与行动保持一致,从而提升生命的效率和质量。 我们还将探讨“知行合一”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巨大作用。面对社会上的种种挑战,例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道德滑坡等,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批判和呼吁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切实的行动,才能带来改变。“知行合一”的精神,正是激励我们从旁观者变为行动者的强大动力。 第四部分:阳明心学的当代价值——安顿心灵,融入社会 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着焦虑、迷茫、压力等心理困境。阳明心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强大的生命力,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智慧。 本书将系统阐述阳明心学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我们将探讨“致良知”如何帮助我们在信息洪流中保持独立思考,不被虚假信息所误导,不被潮流所裹挟,而是回归内心的真实判断。它能帮助我们建立强大的内心免疫系统,抵御外界的干扰和诱惑,保持精神的独立与自由。 “知行合一”的精神,则能帮助我们摆脱“行动迟缓症”和“纸上谈兵”的困境。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那些能够将想法迅速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成功。本书将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读者将阳明心学的思想融入日常生活,从小事做起,循序渐进,最终实现个人价值的提升。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阳明心学如何促进人际和谐与社会进步。当每个人都能“致良知”,尊重他人,理解他人,那么社会将充满更多的善意与理解。当每个人都能“知行合一”,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与公共事务,那么社会将焕发出勃勃生机。 本书并非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丰富的案例,让读者真切感受到阳明心学的魅力。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点燃读者心中探索真理的火花,引导读者踏上自我完善、安顿心灵、融入社会的智慧之旅。它是一本关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活出真我的实用指南,也是一扇通往内心宁静与力量的智慧之门。 结语: 王阳明的心学,并非遥远的古代智慧,而是贯穿于我们生活中的活生生的力量。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力量源于内心,真正的智慧藏于实践。愿本书能成为您探索阳明心学,并将其融入生活的有益伙伴,帮助您发现内在的良知,践行知行合一,活出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拜读了一部探讨量子物理学前沿进展的科普读物,说实话,我对这类题材一向持谨慎态度,因为很多作品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就是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牺牲了严谨性。然而,这本书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作者的文笔极其流畅,擅长用生活中的小故事或类比来解释那些反直觉的物理现象,比如“叠加态”和“量子纠缠”。我最佩服的是,他并没有回避理论的复杂性,而是在解释清楚基本概念后,毫不避讳地展示了最新实验中的困惑和争议,这种坦诚的态度非常难得。读到关于多世界解释的部分时,我的大脑经历了一次彻底的重塑,那种“世界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怪异”的震撼感,久久不能平复。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没有把读者当成是必须被“简化”的对象,而是尊重读者的求知欲,引导我们一同踏入这场思维的探险。

评分

这本《宋词鉴赏辞典》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它对宋代词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梳理,简直是细致入微。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首词的意境,就必须了解词人所处的时代和心境。《鉴赏辞典》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像有些选本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通过扎实的考据,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宋词世界。比如,读到苏轼的词时,作者会详尽地描述他宦海沉浮的经历,那些豪放不羁的背后,其实蕴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与豁达。翻开书页,那墨香仿佛都带着历史的厚重感。我尤其欣赏它在注释上的精准,对于一些生僻字词和典故,解释得既深入又易懂,即便是初涉宋词的读者,也能毫无障碍地领略到其中的妙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座引人入胜的文学殿堂的门票,让我有信心去探索更深层次的宋词艺术。每一次重读,都有新的感悟,仿佛与那些千年前的文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心绪也因此变得格外宁静而丰盈。

评分

关于欧洲中世纪建筑艺术的这本画册,它的装帧质量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坦白说,我买过很多关于建筑的书,但很少有能将细节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的。每一页的铜版纸都厚实得让人心生敬畏,尤其是那些对哥特式大教堂内部光影效果的摄影捕捉,色彩的还原度极高,窗花上的彩绘图案即便是最细微的花纹,也能清晰可见,仿佛能触摸到石雕的冰冷和玻璃的斑驳。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非常有品位,大量留白的处理,使得那些宏伟的拱顶和飞扶壁显得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它不只是简单地展示建筑的外部结构,更深入地探讨了光线、空间与宗教信仰是如何在当时的语境下相互塑造的。对我这个业余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本身的价格,它就像一个移动的博物馆,让我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到中世纪工匠们那股近乎偏执的虔诚与技艺的完美结合。

评分

我正在阅读的这本关于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分析集,其学术深度和广度令人印象深刻。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这些标签,而是通过对卡夫卡、普鲁斯特等作家的文本进行深入的文本细读,挖掘出这些风格背后的哲学根源和时代焦虑。这本书的论证逻辑非常清晰,每一步推导都建立在坚实的文学批评理论之上,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跟随一位技艺精湛的向导,在晦涩的文本迷宫中找到了清晰的路径。作者对文学史的把握精准独到,他能将不同地域、不同语言的作家放在同一个思潮下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出人类精神探索的共通性。这本书对于希望从文学爱好者升级为有系统理论框架的思考者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宝典级别的存在。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需要时不时翻阅,用来检验自己理解深度的参照系。

评分

我最近在读的这本关于古希腊哲学的导读,它的叙事手法简直太高明了。作者并没有采取那种枯燥的、按时间顺序罗列思想家的传统模式,而是巧妙地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核心观点,穿插在对雅典城邦兴衰的宏大叙事之中。这种“以史为镜,以人为纲”的写法,让原本抽象的哲学思辨变得鲜活可感,仿佛苏格拉底的诘问就发生在身边的集市上。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典雅,但又充满了现代的思辨色彩,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反而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既有历史的厚度,又不失洞察人性的锋芒。我特别喜欢它对“理型论”的阐释,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场景模拟,成功地将那个形而上的概念拉到了我们日常可以触及的层面。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不再满足于表象,开始追问事物背后的本质和逻辑。这是一本真正能够启迪心智的书籍,值得反复咀嚼,常读常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