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李敖精编:周髀算经 梦溪笔谈 植物名实图考
定价:69.00元
作者:李敖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5280439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了解中国文化精华,从阅读这套书开始!200部国学经典名著,30卷囊括!李敖耗时多年亲自点评批注!人生必读经典,书架必藏良品!“李敖主编国学精要”系列丛书由自称“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白话文写得好”的国学大师李敖主编,全书共30卷,遴选了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200部古籍经典名著,从先秦至晚清,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科学、艺术……几乎囊括了国学的精华。有了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千年精华尽收眼底;你可以纵横左右,把多样遗产罗列手边;你可以从古典中寻新义,从旧籍里找时潮;从深入浅出的文字里,了解古代的中国和现代的中国。
内容提要
目录
马氏文通
导读 / 002
序 / 003
后序 / 007
例言 / 010
论句读 / 013
彖一 / 014
彖二 / 024
彖三 / 029
彖四 / 037
彖五 / 042
彖六 / 052
彖七 / 074
周髀算经
导读 / 098
卷上 / 099
勾股圆方图 / 101
日高图 / 116
七衡图 / 126
卷下 / 134
张河间集
导读 / 160
浑天仪 / 161
灵宪 / 168
梦溪笔谈
导读 / 176
自序 / 177
卷一?故事一 / 178
卷二?故事二 / 189
卷三?辩证一 / 193
卷四?辩证二 / 204
卷五?乐律一 / 210
卷六?乐律二 / 226
卷七?象数一 / 229
卷八?象数二 / 247
卷九?人事一 / 251
卷十?人事二 / 269
卷十一?官政一 / 272
卷十二?官政二 / 282
卷十三?权智 / 290
卷十四?艺文一 / 299
卷十五?艺文二 / 307
卷十六?艺文三 / 315
卷十七?书画 / 317
卷十八?技艺 / 326
卷十九?器用 / 338
卷二十?神奇 / 345
卷二十一?异事 / 356
卷二十二 谬误 / 368
卷二十三?讥谑 / 373
卷二十四 杂志一 / 379
卷二十五?杂志二 / 391
卷二十六?药议 / 406
乾道本汤修年跋 / 416
津逮秘书本毛晋跋二篇 / 417
重刻梦溪笔谈序 / 419
重刻梦溪笔谈后序 / 421
补笔谈
重编补笔谈序 / 423
故事 / 425
辩证 / 428
乐律 / 434
象数 / 440
官政 / 449
权智 / 451
艺文 / 455
器用 / 457
异事 / 460
杂志 / 462
药议 / 470
续笔谈
十一篇 / 478
植物名实图考
导读 / 484
卷三十八·木类
野鸦椿 / 485
化香树 / 486
土厚朴 / 487
酒药子树 / 488
苦茶树 / 489
吉利子树 / 490
万年青 / 491
绣花针 / 492
马棘 / 493
赖 / 494
万年红 / 495
野樟树 / 496
赤药子 / 497
闹狗子 / 498
野漆树 / 499
山桂花 / 500
见风消 / 501
紫荆花 / 502
花 / 503
拘那花 / 504
宝碗花 / 505
倒挂金钩 / 506
刺枫 / 507
丫枫小树 / 508
三角枫 / 509
十大功劳 / 510
望水檀 / 511
乌口树 / 512
旱莲 / 513
水杨梅 / 514
香花树 / 515
接骨木 / 516
野红花 / 517
虎刺树 / 518
半边风 / 519
小银茶匙 / 520
田螺虎树 / 521
水蔓子 / 522
白花树 / 523
作者介绍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余县人,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作家、时事批评家。台湾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又称民意代表)。其人意志如铁、斗志昂扬,活力无限,“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故自诩为“中国白话文之的一人”,亦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批评家”。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话说》《红色11》等100多本著作。
文摘
序言
总的来说,这套精编的综合性读物,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连接古代科学与人文思想的桥梁。它巧妙地将原本分散在不同典籍中的精华内容进行了整合,使得读者无需在厚重的原著中疲于奔命地搜寻,就能一窥中国传统知识体系的博大精深。我欣赏编者在取舍上的高明之处,他们显然深谙如何提炼核心价值,使得内容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比如,算经中的几何原理如何支撑了后世的工程技术,笔谈中的观察方法如何影响了后世的记录传统,以及植物图考中的分类学思想如何体现了古人的系统思维。这种跨学科的并置,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不同领域的知识是如何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对于希望快速建立对中国古代知识脉络有一个宏观而深入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效率是无可替代的,它是一部结构精巧、内容厚重的“快车道”,直抵中国传统文明的核心智慧。
评分这本精选集简直是文史爱好者的福音,尤其是对于那些对中国古代文化、科学以及博物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我得说,光是“周髀算经”这四个字就足以吸引我翻开它。里面的数学思想,放到今天来看,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那种古人如何通过观察星象和几何推理得出复杂结论的历程,读起来简直像在解一个跨越千年的谜题。书中对古代丈量、历法计算的阐述,清晰而严谨,让我对古人的严谨治学态度肃然起敬。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经典命题的推导过程的细致讲解,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干巴巴的公式堆砌,而是融入了历史背景和先贤的思考脉络,读起来非常流畅,仿佛能感受到古人在竹简前沉思的画面。再者,这本书的编排显然是下过一番功夫的,不同主题之间的切换并不显得突兀,反而有一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感,让读者在享受知识密度的同时,也能保持阅读的愉悦感。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数学源流,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概念的读者,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它不仅仅是知识的汇编,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学术对话,引人入胜。
评分坦白讲,我最初是被“梦溪笔谈”吸引的。沈括的这部著作,在我心中一直有种“古代百科全书”的地位。这本书里涵盖的内容之广、之杂,令人叹为观止——从地磁偏角的精妙观察,到活字印刷术的早期萌芽,再到各种稀奇古怪的民间风俗和自然现象的记录。这个精选本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挑选的往往是那些最能体现沈括“格物致知”精神的片段,文字精炼却信息量爆炸。我常常在想,一个宋朝的官员,是如何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保持如此旺盛的好奇心和如此敏锐的观察力的。阅读这些片段时,常常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身临其境地参与了那些科学实验和野外考察。它打破了传统史书的刻板印象,展现了一个鲜活、充满求知欲的古代知识分子群像。对于那些总觉得古代文化“沉闷”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能让他们大跌眼镜,原来古代的科学探索,比我们想象的要精彩得多,也细腻得多。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感悟,那种“原来如此”的惊喜感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我个人对这种跨越领域的汇编有种特别的偏爱,因为它模拟了一种“博览群书”的体验。阅读这本精编集时,我的感受是持续的新鲜感。前一刻还在为《周髀算经》中勾股定理的抽象美所折服,后一刻便沉浸于沈括对某种矿石特性的记录中,紧接着又被《植物名实图考》中对某种药材生长习性的细致描述所吸引。这种阅读体验,就像是走在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中,每转一个角落都有新的惊喜。它不仅仅是三个独立文本的简单叠加,更像是一种“对话”的构建,让我能够对比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古代学者们解决问题、记录世界的方式。这种对比和融合,极大地激发了我对传统文化“活”起来的认知。它不再是尘封在书架上的古董,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启发性的智慧源泉。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令人满意,清晰易读,让人愿意长时间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每一个字句背后的深意。
评分植物学爱好者请注意,这本书中收录的《植物名实图考》部分简直是宝藏。我一直觉得,要真正认识一个地方的文化,就得从它的土地和生长在那片土地上的生命开始。这本书对植物的描绘,不仅仅是简单的形态描述,更包含了它们在传统医学、饮食文化中的应用,甚至还有一些关于园艺栽培的经验之谈。文字的描绘力极强,即便没有附图,也能在脑海中勾勒出那些草木的姿态与神韵。更难能可贵的是,编者似乎非常注重体现“名实”的关联,即植物的名称(文化符号)与其客观存在(生物学实体)之间的联系,这对于理解传统中医药理和农学思想至关重要。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植物学的知识,更是一种观察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古老哲学。它让我开始用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去审视身边的花草树木,感受古人对自然万物的尊重与细致入微的体察。这本书对植物的记录,充满了诗意和科学的严谨性,是极其难得的文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