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名著百部藏书:大学 中庸 9787222079588

中国古典名著百部藏书:大学 中庸 978722207958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文婕,宋学海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典文学
  • 四书
  • 儒家经典
  • 国学
  • 文化
  • 哲学
  • 思想
  • 传统文化
  • 精华
  • 名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枫林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2079588
商品编码:3004529267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典名著百部藏书:大学 中庸

定价:55.00元

作者:文婕,宋学海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222079588

字数:

页码:47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古典名著百部藏书:大学·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二篇。《大学》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还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因而具有由“内圣”而“外王”的重要意义。《中庸》强调“诚”,把“诚”视作思想体系的高范畴,将对“诚”的追求作为“人道”的准则,同时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与认知方法。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国古典名著百部藏书:大学 中庸》 9787222079588 内容简介 《大学》与《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精髓,历来被视为开启智慧、塑造品格的经典之作。本书汇集了这两部影响深远的著作,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儒家核心理念的绝佳平台。 《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指南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篇幅不长,却被后人尊为“经”,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其核心在于“三纲八目”,即: 三纲: 明德: 追求和发扬人内在的善性,不断完善自我。 亲民: 爱护、教化民众,使他们也能不断进步。 止于至善: 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成为最美好的人。 八目: 格物: 穷究事物的道理,了解万事万物的规律。 致知: 获得真切的知识,认识事物的本质。 诚意: 使自己的意念诚实无欺,不自欺欺人。 正心: 端正自己的心思,排除杂念,保持心性纯净。 修身: 按照道德规范要求自己,使自己的品行端正。 齐家: 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使家庭和睦,成员有礼。 治国: 治理好国家,使政治清明,百姓安乐。 平天下: 使天下太平,达到和谐美好的社会状态。 《大学》的思想逻辑清晰,从个体修养出发,层层递进,最终推及到家庭、国家乃至天下。它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出了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张扬光明的美德,使人民革故鼎新,最终达到至善的境界。 本书对《大学》的解读,将深入剖析“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基础,探讨“诚意正心”在个人道德实践中的核心地位,并详细阐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由内而外的实践路径。读者将了解到,《大学》并非空泛的道德说教,而是包含着一套完整而可行的个人成长和社会治理的理论体系。它教导我们如何从最基本的层面——自身的心灵和行为——开始,逐步影响和改善我们所处的环境,最终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和谐。 《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哲学境界 《中庸》原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与《大学》并称为“四书”,是儒家思想中另一部极其重要的典籍。其核心在于“中庸”二字,意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中庸》所追求的,是一种符合自然之道、合乎人情事理的适度原则,一种不走极端、无过无不及的处事态度和人生境界。 《中庸》开篇即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三句话点明了儒家思想的根本源头: 天命之谓性: 人的本性是上天赋予的,是先天的,是纯粹的。 率性之谓道: 遵循人的本性而行,就是遵循“道”。 修道之谓教: 学习和实践“道”,并将其传承下去,就是“教”。 《中庸》还强调了“诚”的重要性。“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意思是,真实不虚是自然的规律,而追求真实、做到真诚,则是人的行为准则。这种“诚”的精神贯穿于个人修养、人际交往乃至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是实现“中庸”境界的关键。 本书将带领读者探寻《中庸》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深刻含义,理解“致中和”所达到的“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最高理想境界。我们将深入分析“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的对比,理解为何中庸是一种智慧,而非平庸。同时,本书也会探讨《中庸》中关于“好学”、“敏求”、“思诚”等品质的论述,展现其作为一种人生智慧,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指引我们做出明智的选择,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独立。 本书特色与价值 本版《中国古典名著百部藏书:大学 中庸》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既忠实原文,又易于理解的阅读体验。 精选原文: 严格按照经典原文进行收录,保留了其原有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底蕴。 详细注释与解读: 针对原文中的生僻字词、典故以及哲学概念,提供详尽的注释,帮助读者扫清阅读障碍。同时,本书的解读力求深入浅出,将古代的智慧与现代人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让读者深刻体会经典中的精妙之处。 思想脉络梳理: 针对《大学》和《中庸》各自的思想体系,进行清晰的梳理和结构化的分析,帮助读者把握其核心要义和内在逻辑。 历史文化背景: 适时介绍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其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帮助读者从更宏观的视角理解这两部经典的重要性。 阅读《大学》与《中庸》,您将获得: 深刻的自我认知: 理解人性的根本,认识到自我完善的终生意义。 和谐的人际关系: 学习如何以真诚、公正、适度的态度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稳健的人生智慧: 掌握一种不偏不倚、审时度势的处事哲学,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卓越的领导能力: 学习从修身到治国的逻辑,为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奠定思想基础。 民族文化传承: 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汲取历史的智慧,滋养现代心灵。 无论您是初次接触儒家经典的学生,还是希望深化理解的学者,抑或是寻求人生指导的普通读者,《大学》与《中庸》都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门。本书正是您在这场精神探索之旅中不可或缺的伴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初拿到手时,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典雅的封面设计就传递出一种庄重感,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研读。我特别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花费的心思,比如字体选择的古朴又不失现代阅读舒适度的平衡,以及纸张的选择,墨迹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套书的系列概念本身就非常吸引人,它提供了一个系统梳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绝佳路径。我一直在寻找一套既能保持原著风貌,又能在注释和导读方面提供足够学术支撑的经典读本,这本《大学》和《中庸》的组合恰到好处地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堆砌,更像是一座精心搭建的知识桥梁,连接着古代先贤的智慧与当代读者的思考。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感觉自己踏入了一个需要沉静心神才能真正领悟的境界,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阅读体验,远超一般市面上同类书籍的平庸之作。

评分

总的来说,这两部儒家经典在这个版本中的呈现,为我提供了一次完整的心灵洗礼。它并非那种读完后可以束之高阁的“藏书”,而是需要时常翻阅、时常体会的“案头之宝”。从《大学》确立的实践目标,到《中庸》指引的圆融境界,它们共同构筑了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完整道德与智慧体系。它教会我的,是如何从内心的“诚”出发,构建起外在的秩序与和谐。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人心浮躁的时代,能够沉下心来研读这样的经典,本身就是一种对抗性力量的培养。这套书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其购买价格,它更像是一份对自我提升的长期投资,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在精神层面寻求根基与方向的同道中人。

评分

阅读《大学》的体会,最深刻的感受便是其逻辑的严密性和层层递进的结构。初读,可能会觉得其中某些概念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显得有些玄奥,但随着阅读的深入,配合书后提供的较为精准的现代语境解读,这些晦涩的理论如同剥茧抽丝般逐渐清晰起来。它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一套完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蓝图。特别是对“修身”的强调,它将个体的道德完善置于一切社会秩序建立的基础之上,这在当下这个强调外在成就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振聋发聩。我甚至会不自觉地将书中的某些原则与我日常工作和人际交往中的困境进行对照反思,发现古老的智慧在解决现代人的精神焦虑方面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将经典融入生活的实践性,是衡量一本传统文化读物是否优秀的试金石,而这本收录的《大学》无疑通过了考验。

评分

这套书的校对和注释水平,是我认为它超越其他版本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普及版的古籍,为了追求篇幅简洁,往往在关键的注释上留下了模糊地带,导致读者理解偏差。然而,这本《大学 中庸》的注释部分处理得非常得当,它既没有过度地进行“今译”而削弱了古文的韵味,也没有完全采用晦涩的古代注疏。注释恰到好处地解释了关键的典故、多义词的特定含义以及历代大儒对同一句子的不同侧重理解。这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疑问时能迅速得到可靠的参考,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流畅度和准确性。这套书真正做到了“承古启今”,让现代读者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清晰地看到古代思想的脉络,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文字的猜测上。对于严肃的国学爱好者来说,这种对文本的尊重与考据的严谨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

而《中庸》的阅读感受则与《大学》的务实推进有所不同,它更侧重于对“中道”的阐释,探讨的是一种恰到好处的、超越对立的智慧境界。它的语言更加凝练,充满了哲理的思辨性,初读时容易一扫而过,但细细咀嚼,才能品出其中蕴含的微妙。例如,对“时中”的论述,如何在变动的环境中把握不变的原则,这不仅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我们面对复杂世界时必须具备的思维模式。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处理问题时常有的“走极端”倾向,学着在处理人与人、事与事之间的关系时,寻求那个动态的、最适宜的平衡点。我特别喜欢它那种从宇宙观(如“诚”的本体论意义)下落到个体修养的宏大视角,使得个人的道德追求不再是孤立的行动,而是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的体现,这份胸襟和格局的培养,是任何现代管理学书籍都无法给予的深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