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展示 |
| 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文化哲学十五讲 |
| 作 者: | 衣俊卿 |
| 定价: | 45.00 |
| ISBN号: | 9787301253892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开本: | 16 |
| 装帧: | 平装 |
| 出版日期: | 2015-3-1 |
| 印刷日期: | 2015-3-1 |
| 编辑推荐 |
| 内容介绍 |
| “文化”显然是现代人使用频率高的词汇之一。《文化哲学十五讲(第二版)》以这一热门范畴为研究对象,从哲学的高度和视角,系统地探讨了文化的生成与功能、构成与形态、文化模式、文化危机、文化转型、文化批判及中西文化对比等问题,几乎涉及所有前沿和热点的研究课题。论述提纲挈领又深入浅出,兼顾理论抽象与现实关注,为解决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与焦虑,实现文化转型与重建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于相关问题多有创见。本次修订吸收了近几年的新成果,尤其注意增加了有关传统文化转型和化时代新文化精神的内容,更具现实意义。 |
| 作者介绍 |
| 衣俊卿,1958年生,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7年获贝尔格莱德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中央编译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文化哲学研究。出版专著《实践派的探索和实践哲学的述评》《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历史与乌托邦》《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20世纪的文化批判》《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现代性的维度》等,译著《日常生活》《宗教与当代西方文化》《卢卡奇再评价》等,并发表学术论文二百多篇。自1992年以来,先后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金岳霖学术奖,连续5次获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先后6次获黑龙江省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并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工程。 |
| 目录 |
|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讲 多维视野中的文化 一 熟视无睹的“文化” 二 中外学者视野中的文化 三 文化:历史地凝结成的生存方式 第二讲 文化的生成与功能 一 植根于人的性和创造性的文化 二 作为人的类本质活动对象化的文化 三 作为人的价值与行为规范体系的文化 四 作为社会运行内在机理和图式的文化 第三讲 文化的构成与形态 一 透视文化形态的多重视角 二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 三 自在的文化与自觉的文化 第四讲 文化模式 一 共时态视野中的文化模式 二 历时态视野中的文化模式 第五讲 文化危机 一 文化失范与文化冲突 二 文化反省与文化批判 第六讲 文化转型 一 文化转型的内在机制 二 文化转型的途径和方式 三 文化转型与历史进步 第七讲 20世纪的文化焦虑 一 “轴心期”的历史精神和西方理性主义 二 “轴心期”的历史精神在20世纪的命运 三 文化的焦虑:对文化危机的自发反抗 四 文化的批判:对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 第八讲 理性文化批判的视界 一 存在主义的悲剧意识 二 现代历史哲学的文化批判意识 三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 四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批判思潮 第九讲 理性文化批判的主题 一 意识形态批判 二 技术理性批判 三 大众文化批判 四 性格结构与心理机制批判 第十讲 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重建 一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 二 许茨的日常生活世界理论 三 赫勒的日常生活人道化理论 四 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 第十一讲 中西视野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一 西方学者视野中的东西方文化 二 中国学者视野中的东西方文化 三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 第十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特征 一 成熟的农本社会与发达的日常生活世界 二 中国传统日常生活结构和图式的特征 第十三讲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冲突 一 社会转型期的文化状况 二 “文化热”与文化激进主义 三 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冲突 第十四讲 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的机制 一 表层文化启蒙与深层文化启蒙 二 日常生活的批判与重建 三 中国传统日常生活批判与重建的基本思路 第十五讲 化时代的新文化精神 一 化的文化逻辑 二 中国新文化精神的价值定位 三 现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实践方略 主要参考书目 修订后记 |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文化哲学十五讲(第二版)》: 正是从这样的基点出发,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例如,从宗教、信仰、给定的地方性知识储备、语言、艺术、仪式、习俗、原始意向、集体无意识等各个方面研究作为给定的和自在的行为规范体系的文化,还个别强调文化的整合力,即文化的各种特质在历史的积淀中整某种统一的行为规范体系的特征。例如,美国学者菲利普·巴格比在《文化:历史的投影》中明确地强调了文化的规则性特征。他指出,“我们应当期望文化能表明它是某种规则,而这已被证明确实如此。现在,可以用如下的话来完成我们的定义:‘文化’,就是‘社会成员的内在的和外在的行为规则,但是剔除那些在起始时已明显地属于遗传的行为规则’”。如前所述,美国学者C.恩伯和M.恩伯强调了文化的普遍性和总体性特征,但是,从他们的论述中我们难看出,他们特别强调文化所代表的行为规范体系。他们是从文化所具有的整合性和适应性特征人手来探讨这一问题的。他们指出,“我们说文化是整合的,指的是构成文化的诸要素或特质不仅仅是习俗的随机拼凑,而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相互适应或和谐一致的。人类学家认为文化往往是整合的,其原因之一就是,文化一般是有适应性的”。从这种分析进一步推论,他们认为,“文化可以定义为被一个集团所普遍享有的,通过学习得来的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我们发现,这些关于文化的理解已经接近文化哲学视野内的文化范畴,即作为人的基本生存方式的文化。 文化:自觉的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系。当然,除了把文化理解为给定的和自在的行为规范体系的观点以外,也有的学者特别强调文化的自觉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内涵,这在某种意义上属于狭义的文化范畴。这种观点对文化的理解主要指知识、价值、观念、思想等精神性的存在。例如,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就持这种狭义的文化范畴。 …… |
...............
这本书简直是智慧的宝库,每一次翻阅都能带来全新的启迪。作者的笔触深入浅出,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娓娓道来,仿佛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在为你娓娓道来世间的真谛。我尤其欣赏它在梳理不同文化脉络时的那种细腻和周到,不是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土壤与人文关怀。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被极大地拓宽了,看待日常事物的方式也变得更加深刻和立体。它不仅仅是一本纯粹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你得以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进行精神的交流。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许多同类书籍难以给予的。对于任何渴望提升人文素养、拓展思维边界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逻辑链条清晰得令人赞叹。它不是那种堆砌名词术语的晦涩读物,而是像精心铺设的阶梯,一步步引导读者攀登知识的高峰。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作者在编排章节时所花费的心思,每一个论点的展开都前因后果,环环相扣,避免了知识碎片化的弊病。尤其是对于跨文化比较的部分,作者的处理方式极为高明,没有陷入简单的褒贬,而是力求展示不同文明在面对普遍人类困境时所展现出的独特智慧。这使得阅读体验非常顺畅,即使是初次接触这类主题的读者,也能跟上作者的思路,并从中获得扎实的理解。它真正做到了将“通识”二字贯彻到底,让深奥的文化哲学变得触手可及。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提升我的思辨能力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并非简单地告诉你“是什么”,而是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它意味着什么”。作者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那种执着和穿透力,实在令人肃然起敬。书中对特定文化现象的剖析,往往能直击问题的核心,令人拍案叫绝。比如,它对某种传统美学理念的溯源,一下子点亮了我心中许多原本模糊的认知。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吸收知识,不如说是进行了一场深度的自我反思和精神洗礼。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激发了你的独立思考,让你不再满足于表面的认知,而是渴望挖掘事物深层的意义和关联。
评分这本书的文笔流畅自然,即便是面对宏大的哲学议题,也丝毫没有让人感到枯燥乏味。作者的叙述风格中,透露着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仿佛他本人就是这场思想探险的可靠向导。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恰到好处的引用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使得原本高悬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感。我特别喜欢他探讨某些哲学流派时的那种历史感,让你能真切感受到这些思想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孕育、成长并最终影响了后世的。阅读体验非常愉悦,我甚至会期待下班后能立刻沉浸其中,去探索下一个章节带来的思想惊喜。对于想在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中充实内在的人来说,这本书是极佳的选择。
评分这本书的视野之开阔,格局之宏大,远超我最初的预期。它不是局限于某一特定地域或某一时段的考察,而是试图构建一个贯穿人类文明史的文化哲学坐标系。这种“大历史观”的展现,让人在阅读时产生一种强烈的敬畏感——我们是如此渺小,却又承载着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作者在整合东西方不同思想体系时的那种平衡感,体现了其深厚的学养和开阔的胸襟。读完后,我感到自己对“人类”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仅仅是民族或地域的集合,而是一个在共同的精神追求中不断演进的复杂有机体。这本书无疑是那种值得反复阅读,每一次都能发现新层次解读的经典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