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儒家的理想国 礼记 周何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儒家的理想国 礼记 周何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何 著
图书标签:
  • 儒家
  • 礼记
  • 周何
  • 中国哲学
  • 传统文化
  • 经典
  • 历史
  • 文化
  • 国学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煜城弘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ISBN:9787505730366
商品编码:3005923039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3-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儒家的理想国 礼记 作者 周何
定价 26.80元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ISBN 9787505730366 出版日期 2013-03-01
字数 页码 264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322Kg

   内容简介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儒家的理想国·礼记》过去是读书人必须要读的一部经书,书中除了许多礼意的说明、礼事的记载外,还有更多有关正常生活必须知道的规矩,一般做人做事的原则,以及立身行世的人格修养等宝贵的资料。这些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生验的累积,也是适合我们中国社会状况和人文历史的文化遗产。时至今日,礼的形式当然会有很多改变,但是内涵的思想观念,却仍然应该具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儒家的理想国·礼记》利用平浅通俗的文字、趣味故事的转述,加上必要的分析说明,让人人都能从《礼记》中重新体认这些宝贵的文化精华。

   作者简介
周何(1932-2003),文学博士。曾任台湾师大国文系主任、国文研究所所长、文学院院长、考试院考试委员。著有《古礼今谈》、《春秋吉礼考辨》、《中国训诂学》、《春秋谷梁传传授源流考》、《新释春秋谷梁传》、《十三经著述考》等。

   目录
章 礼事的记叙
孔子合葬父母
孔子修墓
孔子闻子路之死
孔子哭伯高之丧
冉有代孔子致送丧赙
孔子哭宾馆主人之丧
孔子看人送葬
猛于虎
童子汪踦为国牺牲
司城子罕哭卫士之死
立庶子不立嫡孙
孔子主持射礼
孔子之死
弟子为孔子服丧
孔子的坟
弟子对孔子言论的讨论
子夏哭儿子之丧
同母异父兄弟的丧服
曾子称赞晏婴知礼
曾子责备蒉尚的失礼
曾子过犹不及
曾子病危时换席
不食嗟来食
石祁子知礼
鲁庄公为士追赠诔谥
晋献公杀太子申生
秦穆公吊公子重耳
季武子准许杜氏哭葬于庭院
鲁襄公赠礼楚康王之丧
邾娄定公论逆伦的凶案
容居的狂妄无知
善颂善祷
赵文子论人
柳庄劝卫献公不可偏心
卫献公吊柳庄之丧
成子高的遗言
国子高论葬事
杜蒉罚酒
太宰嚭据礼矫正夫差
子服惠伯不以私废公
周丰讽喻鲁哀公
鲁悼公为妾服丧
孟敬子不守礼
鲁穆公哭齐国大夫之丧
罢市求雨
子思论臣为旧君之丧
子思哭改嫁母亲之丧
子思不为改嫁母亲治丧
陈子亢取消用人
季子皋葬妻

第二章 礼意的说明
冠礼的意义(一)
冠礼的意义(二)
冠礼的意义(三)
婚礼的意义(一)
婚礼的意义(二)
婚礼的意义(三)
婚礼的意义(四)
丧礼的意义(一)
丧礼的意义(二)
丧期的意义(一)
丧期的意义(二)
丧期的意义(三)
祭礼的意义(一)
祭礼的意义(二)
祭礼的意义(三)
孔子论主祭和助祭者的不同
孔子论礼教的功用
孔子论礼的表现态度
孔子论守制的用意
孔子论治丧的标准
孔子论蜡祭
曾子论哭的声调
曾子论礼器的用途
礼有权宜的变化
孔子论孝
曾子论孝
乐正子春论孝
孔子论大同和小康
制礼的因素

第三章 品德的修养
儒者的典型(一)
儒者的典型(二)
儒者的典型(三)
儒者的典型(四)
儒者的典型(五)
儒者的典型(六)
儒者的典型(七)
儒者的典型(八)
儒者的典型(九)
儒者的典型(十)
儒者的典型(十一)
儒者的典型(十二)
儒者的典型(十三)
儒者的典型(十四)
儒者的典型(十五)
儒者的典型(十六)
儒者的典型(十七)
进德修业的《大学》三纲八目
什么是“诚其意”
“中”与“和”
“诚”的修养
好学、力行、知耻
音乐的内涵与功用(一)
音乐的内涵与功用(二)
礼乐的精神价值
子夏论乐

第四章 生活的规范
对父母的礼(一)
对父母的礼(二)
对父母的礼(三)
对长者的礼
对老师的礼
男女界限的礼
幼童教育(一)
幼童教育(二)
一般生活规矩
……

   编辑推荐
50余位台湾名家解读,好评多的传统文化大众读本!
  余秋雨倾力作序,10余位文化名人隆重推荐!
  台湾人从小读到大,畅销38年,影响海内外的国学启蒙读物!
  畅销三十年,辐射五大洲华人圈,强大写作阵容,力推中华传统经典,时代华语图书重金重磅引进出版!

   文摘
孔子主持射礼
  有一次,孔子在矍相地方的一块空地上主持射礼。当时四面来参观的人像城墙一样厚,围得水泄不通。行过了乡饮酒礼之后,原先担任司正职务的人转任司马,准备马上要进行射礼的时候,孔子命令担任司射的子路手里拿着弓箭走出来,邀请围观的群众来参观射礼。子路大声宣布说:
  “凡是打过败仗的将军,自己国家已经灭亡的大夫,硬要过继给别人做后嗣以贪图别人家财的人,不可以进来;其余的请进入场内。”
  这一宣布之后,大约走掉了一半儿,进场的有一半人。孔子又叫公罔之裘和序点举起酒杯,宣布规则。公罔之裘先举杯说:
  “有没有二三十岁左右,而能懂得孝顺父母,敬爱兄弟的?有没有六七十岁以上,平时爱好礼义,不受时下风俗影响,能以品德修养,终其一生的?如果有的话,请到这边的来宾席位上来。”
  于是又走了一半儿,只有一半的人到来宾席位上去。
  接着序点又举杯,再作进一步的说明:
  “有没有年纪轻轻的,而能爱好学习而从不厌倦,爱好礼义而永远不改的?有没有年长的如八十、九十,甚至百岁的,素来奉行正道,从不胡作非为的?如果有的话,再请上一步,到这边的贵宾席位上来。”
  真正够资格的,已没有多少位了。
  原文:
  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射至于司马,使子路执弓矢,出延射曰:“贲军之将,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盖去者半,入者半。又使公罔之裘、序点扬觯而语。公罔之裘扬觯而语曰:“幼壮孝弟,耄耋好礼,不从流俗,修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盖去者半,处者半。序点又扬觯而语曰:“好学不倦,好礼不变,旄期称道不乱者不?在此位也。”盖有存者。”(《射义》)
  解说:
  古代有乡饮酒礼,大约在春、秋农事忙完了之后,由地方长官出面,集会本乡本区的人民,聚在一起喝喝酒,叙叙家常,主要目的是在敦亲睦邻。但是由于在集会的时候,必须遵守尊卑长幼的次序,譬如六十岁的老人家坐在席位上,五十岁的人就只有恭恭敬敬地站在一边的份儿,因此可以说这是古代具有教育价值的一种社交活动。在乡饮酒礼之后,年轻人在一起,总会有些竞技的余兴节目,那就是乡射礼了。乡射,当然是一种射箭比赛,但是从他们的动作技术、姿势仪态等的表现上,可以看得出这个人的道德修养、人品气度。那时候还没有科举考试的制度,往往就是利用这种方式和场合来选取国家需要的人才。所以虽然是一种竞技比赛的节目,在进行的过程中却是非常的严肃认真,而在观礼席上的来宾也必须是经过选择的。从子路、公罔之裘、序点宣布的条件看来,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进入场地,也只有少数人才能够资格登上宾位。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在公罔之裘等宣布进入宾位的条件里,只说到二三十岁和六十岁以上的人,不提三十以上、六十以下的人,因为这段年龄的也正是壮年人,壮年人当然是参与比赛,先后登上射位,所以不在被邀请的行列之中。
  孔子之死
  这天孔子一大早就起来了,两手背在身后,拖着手杖,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在门前走来走去,跟平时端庄矜持的神态完全不同,而且还低哼着歌词说:
  “那高高的泰山将要倒了吧,那大大的梁木也将要坏了吧,那聪明智慧的圣贤也将要衰竭了吧!”
  歌词哼完了,他踱进屋里,对着门懒懒地坐了下来。子贡听说有这样的情形,想了想说:
  “高高的泰山将要倒了,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可以作为目标来仰望的呢?支撑全局的梁木将要坏了,那领导我们的圣贤将要衰竭了,那我们还有什么可以作为典型来仿效的呢?照这几句歌词的意思看来,我们的老师恐怕将要病重不支了。”
  于是就赶快跑了进来,孔子对子贡说:
  “赐(子贡名)啊,有件事情想跟你商量,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呢?我知道三代棺柩停殡的制度不同,夏代是停殡在东阶的上面,平时主人的出入都是由东阶上下的,死后棺柩的停殡在东阶之上,那是表示仍然把死者当作主人看待,并没有因为死亡而有所改变。殷商时代是停殡在堂中两根楹柱的中间位置上,那是表示既已死亡,不能再把他看作主人,然而又不能完全看作外人,所以只好把棺柩停放在两楹之间,堂的中央,夹在宾主之间的位置。到了周代,是把棺柩停殡在西阶的上面,平时西阶是宾客出入上下的地方,那就是表示既已死亡,应该完全当作宾客一样地看待。这是三代停放棺柩制度的不同,而照我的祖籍来说,我是殷商的后人,按理应该采用殷商的礼制才是。因为我昨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我自己坐定在两根楹柱的中间,这是什么意思呢?我想这可能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两楹之间,堂的正中央,这是非常尊贵的位置,应该是代表受万民景仰尊崇的地位;另一种解释是依照殷商的礼制,人死之后,棺柩要停殡在两楹之间。我想了很久,目前既然不可能有圣明的王者兴起,天下将还有什么人能知道尊崇我,而给予我这样受人景仰敬重的地位呢?这种解释既然是不能成立,那就是第二种解释了,我恐怕是将要不久于人世了吧!”
  孔子从此卧病在床,大约七天,就真的去世了。
  原文:
  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哲人其萎,则吾将安放?夫子殆将病也。”遂趋而入。夫子曰:“赐,尔来何迟也!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则犹在阼也。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则与宾主夹之也。周人殡于西阶之上,则犹宾之也。而丘也,殷人也。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盖寝疾七日而死。(《檀弓上》)
  解说:
  无论礼的制度,或礼节仪式,当初设计的时候,都有其深刻的用意。而任何一种礼制或仪式,曾经在过去实行过的,也必然具有其实际的社会价值。因此虽然有很多旧礼早已成为过去的陈迹,早已随时代的转移而僵化不用了,但是我们绝不可因此而无视于当初设计者所赋予深刻的用意,更不应该盲目地随便否定了旧礼的实际社会价值。持有这种否定意识的态度者,必然是由于他们根本不了解旧礼的内涵精神和价值。如果有机会让他们多了解一点点之后,相信他们也会欣然接受的。因为毕竟这些才是我们中国真正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意识所凝聚的道德规律。问题在于古代的人对于这套礼制行之有素,不需要先了解而后再遵行,往往在习以为常之中,潜移默化地自然能够体会出其中的精神价值,所以在当时不需要作很多详尽的解释或说明。然而时代隔远,加上礼制不断地随时代需要而改变之后,到了今天,没有解释或说明,当然会由于过分隔膜而根本无法了解。所以类似于礼意说明的文字,就变成非常可贵的数据了。尽管因为当时不太需要而显得非常简略,但这些简略的数据,已足够指导我们对旧礼的礼意获得如何去体会了解的思考方式。借着这种思考方式,可以让我们能够进而自由体认这些简略数据所没有交代,而保存在更多文献中的礼意的精神价值。这段文字就是借孔子之口,说明三代殡制的不同,以及其所以不同的内涵意义,自然应该看作是解释礼意的资料。
  ……

   序言





《中国古代典籍精粹:儒家思想的基石——《礼记》探微》 《礼记》,这部洋洋洒洒的儒家经典,犹如一座蕴藏着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宝库,其内容之博大精深,思想之源远流长,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政治、文化、伦理与生活方式。它并非一部孤立的文献,而是儒家学派在春秋战国时期至汉代,对上古礼乐制度、道德规范、政治理想以及人生哲学的集大成总结与升华。理解《礼记》,便是窥探中国古代先哲们构建一个理想社会、培养君子人格的宏伟蓝图。 成书背景与价值: 《礼记》的成书过程颇为复杂,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它汇集了孔子及其弟子、后世儒家学者的言论、论著以及对古代礼仪制度的记录和阐释。其早期核心内容可能源于孔子及其门徒对《诗》、《书》、《乐》等经典的学习与实践,后经汉代学者,特别是戴圣的编纂整理,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见的《礼记》三十九篇。 《礼记》的价值,首先在于它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特别是周代礼乐文化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周公制礼作乐,旨在建立一个等级分明、秩序井然的社会,而《礼记》正是这些制度的详细记录与理论阐释。通过《礼记》,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古代的宗法制度、政治结构、官制、教育体系、婚姻丧葬、祭祀礼仪等等,这些都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运作的基础。 其次,《礼记》是理解儒家思想核心要义的必读之书。它不仅仅是关于“礼”的条例,更是对“礼”背后的精神内核——仁、义、礼、智、信、忠、孝、悌、恕、勇、恭、宽、信、敏、惠等道德范畴的深入剖析与阐发。书中关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以及君子人格的塑造,为后世提供了不竭的精神滋养。 内容体系与核心思想: 《礼记》篇章繁多,内容包罗万象,但其核心始终围绕着“礼”展开,并将其延展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个人道德的修养。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理解其内容体系: 礼的起源与精神: 《礼记》开篇便探讨礼的本源,认为礼发于人的情感需求,源于自然之道,是人伦之道的体现。《礼运》篇更是将礼的升华与大同社会的理想联系起来,强调礼的目的是使社会和谐有序,个体安居乐业,体现了儒家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政治与社会制度: 许多篇章详细阐述了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治国方略。《王制》篇详细规定了各级官员的职责、封建的等级制度、以及国家治理的原则。《祭义》篇探讨了祭祀的意义,不仅是敬祖,更是强化宗法血缘关系,巩固统治秩序。 伦理道德规范: 《礼记》对个人道德的培养有着极为详尽的论述。《学记》篇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教学相长”等教育理念,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奠定了基础。《曲礼》则是一部生活化的行为规范,从衣食住行到言谈举止,无不涉及,旨在培养人的谦逊、恭敬、有礼的品德。 人生哲理与修身之道: 《中庸》篇虽然在《礼记》中为一篇,但其思想价值独立而高远,强调“中庸”是处理一切事务的最高原则,是人性的根本。《大学》篇则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治国纲领,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礼仪习俗的细则: 《礼记》的许多篇章,如《曾子问》、《问礼》、《乡饮酒义》等,都详细记录了具体的礼仪活动,如婚礼、丧礼、祭祀、宴会等。这些篇章不仅是史料,更体现了儒家对细节的重视,认为通过规范的礼仪,可以培养人的德行,维持社会秩序。 《礼记》中的重要思想阐发: 1. “仁”与“礼”的辩证统一: 《礼记》认为,礼是仁的外在表现,是仁的实践形式。没有仁的内心,礼就沦为空洞的形式;没有礼的约束,仁就可能流于放纵。《大学》中的“诚意正心”正是强调内心的仁德,而《曲礼》中的具体规范则是将仁德落实到行动中。 2. “中庸”之道: 《中庸》篇深刻阐述了“中庸”的思想,认为中庸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原则,是达到人生最高境界的途径。它并非折中主义,而是一种智慧的平衡,一种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3. 教育的重要性与方法: 《学记》篇对教育的价值和方法进行了系统论述,强调“君子于学,道善者,务求诸己”,主张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以及学习的长期性和自觉性。这些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4. 家国同构的理念: 《礼记》中,“齐家”与“治国”紧密相连。书中强调,个人的修身从家庭做起,家庭的和睦是国家安定发展的基础。宗法制度和家庭伦理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 5. 礼的社会功能: 《礼记》反复强调礼的社会功能,它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准则,更是维系社会等级、巩固统治秩序、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工具。通过礼的规范,可以使人“辨等易,不相逾越”,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礼记》的现代意义: 尽管《礼记》产生于古代,其许多具体的制度和礼仪已不适应现代社会,但其蕴含的深刻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道德伦理的根基: 《礼记》所倡导的仁爱、诚信、孝悌、尊重等基本道德观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对于提升国民素质、培育良好社会风尚具有积极意义。 人文精神的传承: 《礼记》所体现的对人的尊重、对情感的重视、对和谐秩序的追求,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找回文化根源,增强民族认同感。 教育思想的借鉴: 《学记》中关于教育重要性、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等理念,对于我们思考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依然具有启发性的价值。 沟通与和谐的智慧: 《礼记》中关于人际交往的规范和对和谐社会构建的思考,对于处理现代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促进社会各群体之间的沟通与理解,提供了宝贵的智慧。 总而言之,《礼记》并非陈旧的古籍,而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思想的钥匙,更是照亮我们当下生活,指引我们精神方向的灯塔。通过深入研读《礼记》,我们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更能从中汲取智慧,滋养心灵,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儒家的理想国》(周何 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的书名就带着一股厚重的历史感和强烈的思想冲击力,光是“儒家的理想国”这几个字,就足以让人联想到孔孟之道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构建出一套宏大、精密,却又时常在现实中遭遇挫折的社会蓝图。我拿到书的时候,首先被它的装帧设计所吸引,那种古朴中透着现代设计感的排版,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它,探寻古人对于“大同社会”的憧憬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被构建起来的。作者显然在梳理儒家经典文本,试图从中提炼出一种关于完美政治秩序和伦理规范的理论体系。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不仅仅是对《礼记》等核心经典的简单解读,更可能是一次深刻的哲学对话,探讨了古代圣贤如何在变动不居的春秋战国乱局中,试图用“礼”和“仁”来锚定一个永恒不变的理想社会模型。它必然会涉及复杂的社会结构、教育体系、君臣关系乃至个人修养的方方面面,试图还原那个被儒家知识分子魂牵梦绕的“有秩序、有道德”的世界,这本身就是一场荡气回肠的文化考古之旅。

评分

老实说,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总是有些断断续续,总觉得那些古籍晦涩难懂,难以与现代生活产生真正的共鸣。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像是一把钥匙,似乎能开启理解古代社会运作逻辑的大门。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集,而更像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用通俗却不失深度的语言,带着你穿梭于先秦的稷下学宫,倾听诸子百家的辩论。我特别期待书中对“礼”的重新阐释,毕竟在现代社会,“礼”常常被简化为表面的客套或繁文缛节,但这本书或许能揭示其作为社会契约和情感维系核心的真正力量。如果作者能成功地将古代礼制与现代治理的困境进行对接和反思,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超历史研究范畴,而成为一本富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哲学读物。它承诺的“理想国”,或许就是对当代社会治理混乱的一种温柔而坚定的矫正方案。

评分

从出版信息来看,“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的定位似乎更偏向于向大众普及优秀的文化成果,这让我对本书的易读性抱有较高的期望。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融入了许多富有画面感的描述,让抽象的伦理原则变得可感、可触。例如,当书中描述到“礼”在家庭中的体现时,我希望能够想象出那个场景:长幼有序,亲情融洽,而不是仅仅看到几个拗口的古代词汇。这本书或许承担着一个重要的文化使命,那就是让年轻一代重新认识到,儒家思想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一套关于如何构建美好人际关系和有效社会结构的成熟方案。如果它能成功地消除读者对“传统”的敬畏感和距离感,转而激发一种亲近和学习的欲望,那么这本书的意义就非同凡响了。

评分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理想国”这个概念,在古今中外都如此吸引人,却又难以实现?中国的儒家理想国,其核心魅力在于它对“人”的关注,相信通过教育和道德感召,人是可以被塑造和完善的。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这种“性善论”基础上的理想构建,那就太棒了。我尤其关注作者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即为何孔子周游列国而不得,为何历代王朝总是在盛世之后走向衰落?这中间是不是存在着儒家理想自身结构性的缺陷,还是仅仅是执行层面的偏差?这本书若能坦诚地剖析这些矛盾,而不是一味地美化,那么它所呈现出的“理想国”才是一个真正有生命力、值得我们反复研读的经典宝库。它不仅是回顾历史,更是对人类社会永恒困境的深刻反思。

评分

阅读这类经典导读性质的书籍,最怕的就是陷入无休止的引经据典而让人迷失方向。我希望这本《儒家的理想国》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引导读者抓住儒家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几条主线,而不是被无数支流淹没。一个优秀的导读者,应该像一位高明的向导,既能指出脚下的风景之美,又能高瞻远瞩地指明前进的方向。对于“理想国”这个宏大主题,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其内在张力的:儒家强调的等级秩序与个体尊严之间,如何取得平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层层递进的路径,在理想状态下是如何完美运作的?如果这本书能将这些宏大叙事与具体的制度设计(比如教育、选贤任能)联系起来,并展示其逻辑自洽性,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保存历史记忆的工具,更是一部构建思维模型的教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