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武经七书(线装本)(全6册)
:810.00元
作者:骈宇骞 盛冬铃 李解民 译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5-4-1
ISBN:9787101108828
字数:
页码:全6册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
?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
?
孙子兵法
吴子兵法
司马法
尉缭子
黄石公三略
六韬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内容提要
?
?
为适应当时军事斗争、教学、考选武举的需要,宋元丰三年(1080),神宗命令国子监司业朱服、武学博士何去非等挑选、汇编兵书。他们从当时流行的三百四十多部中国古代兵书中挑选出《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六韬》、《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七部兵书,共25卷,作为武学经典,并把它们定为武学必读的教科书,这就是的《武经七书》。
校定、颁行《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在军事理论建设上的一个贡献。它阐述了一系列军事战略思想和战术则,凝聚了中国古代人们对战争的认识的精辟见解。不论在军事理论上,还是在战争实践中,它都对后世乃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宋高宗时还曾指定《武经七书》为选拔将领考试的内容。明太祖朱元璋提倡“军官子孙,讲读武书”,为军事斗争和教学之急需,他命令兵部刻印《武经七书》发给有关官员和将领及其子孙学习。17世纪以来,在日本出现了多种重刊本、译注本,而《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在欧、亚、美流传更广。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各册书简介】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俗称《孙子》,是现存我国历史上的本兵书。全书共十三篇,涉及军事理论、实践各个方面,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邃富瞻,逻辑缜密严谨,既是我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又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吴子兵法】
《吴子兵法》又名《吴子》、《吴起》,相传其作者为战国初期政治家、军事家吴起。约五千字,共分六篇,较好地保存了吴起独特的政治、军事思想,总结和研究了当时的战争理论和经验,丰富了古代军事理论的宝库。
【司马法】
《司马法》又称《司马穰苴兵法》、《军礼司马法》、《古司马兵法》。旧题作者为司马穰苴。《司马法》为西周时有关军礼、军法的汇集,战国中期,齐威王令大夫追论古《司马兵法》,于是将司马穰苴的阐发之辞也附于其中,便形成了后来的《司马法》。其内容广泛,几乎涉及军事的各个领域。
【黄石公三略】
《黄石公三略》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之后,历代书目均有著录,列于兵家类。真正使《三略》取得显赫地位的,是它被列入《武经七书》之后。全书由上、中、下三略组成,杂采儒、道、法、兵诸家思想以为己用,将道德功利、仁政权术融为一炉。
【尉缭子】
《尉缭子》一书的著录,早见于《汉书艺文志》。从南北朝至宋初,一直有部杂家《尉缭子》为官方所藏,而兵家之作却难觅踪迹。宋神宗时,《尉缭子》被列入《武经七书》,《尉缭子》后定型,即在此时。本书比较集中而有系统地记述了当时有关的军事理论、军队制度及具体法规条令,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六韬】
《六韬》或称《太公六韬》,包括《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个部分,共六十篇。旧题周吕望撰。“六韬”之名早见于《庄子》,成书时代大致为先秦战国之世,盛行于西汉时期。是现存早期古兵书中文字多、内容丰富的一种。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亦称《李卫公问对》,是一部记录唐太宗和李靖关于军事问答的军事著作。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凡九十八次问答。所载内容十分广泛,其中对用兵的策略、军队的编制、作战的阵法、将领的选用以及军事教育等问题都有所涉及。基本信息
书名:武经七书(线装本)(全6册)
:810.00元
作者:骈宇骞 盛冬铃 李解民 译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5-4-1
ISBN:9787101108828
字数:
页码:全6册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
?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
?
孙子兵法
吴子兵法
司马法
尉缭子
黄石公三略
六韬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内容提要
?
?
为适应当时军事斗争、教学、考选武举的需要,宋元丰三年(1080),神宗命令国子监司业朱服、武学博士何去非等挑选、汇编兵书。他们从当时流行的三百四十多部中国古代兵书中挑选出《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六韬》、《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七部兵书,共25卷,作为武学经典,并把它们定为武学必读的教科书,这就是的《武经七书》。
校定、颁行《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在军事理论建设上的一个贡献。它阐述了一系列军事战略思想和战术则,凝聚了中国古代人们对战争的认识的精辟见解。不论在军事理论上,还是在战争实践中,它都对后世乃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宋高宗时还曾指定《武经七书》为选拔将领考试的内容。明太祖朱元璋提倡“军官子孙,讲读武书”,为军事斗争和教学之急需,他命令兵部刻印《武经七书》发给有关官员和将领及其子孙学习。17世纪以来,在日本出现了多种重刊本、译注本,而《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在欧、亚、美流传更广。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各册书简介】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俗称《孙子》,是现存我国历史上的本兵书。全书共十三篇,涉及军事理论、实践各个方面,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邃富瞻,逻辑缜密严谨,既是我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又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吴子兵法】
《吴子兵法》又名《吴子》、《吴起》,相传其作者为战国初期政治家、军事家吴起。约五千字,共分六篇,较好地保存了吴起独特的政治、军事思想,总结和研究了当时的战争理论和经验,丰富了古代军事理论的宝库。
【司马法】
《司马法》又称《司马穰苴兵法》、《军礼司马法》、《古司马兵法》。旧题作者为司马穰苴。《司马法》为西周时有关军礼、军法的汇集,战国中期,齐威王令大夫追论古《司马兵法》,于是将司马穰苴的阐发之辞也附于其中,便形成了后来的《司马法》。其内容广泛,几乎涉及军事的各个领域。
【黄石公三略】
《黄石公三略》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之后,历代书目均有著录,列于兵家类。真正使《三略》取得显赫地位的,是它被列入《武经七书》之后。全书由上、中、下三略组成,杂采儒、道、法、兵诸家思想以为己用,将道德功利、仁政权术融为一炉。
【尉缭子】
《尉缭子》一书的著录,早见于《汉书艺文志》。从南北朝至宋初,一直有部杂家《尉缭子》为官方所藏,而兵家之作却难觅踪迹。宋神宗时,《尉缭子》被列入《武经七书》,《尉缭子》后定型,即在此时。本书比较集中而有系统地记述了当时有关的军事理论、军队制度及具体法规条令,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六韬】
《六韬》或称《太公六韬》,包括《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个部分,共六十篇。旧题周吕望撰。“六韬”之名早见于《庄子》,成书时代大致为先秦战国之世,盛行于西汉时期。是现存早期古兵书中文字多、内容丰富的一种。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亦称《李卫公问对》,是一部记录唐太宗和李靖关于军事问答的军事著作。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凡九十八次问答。所载内容十分广泛,其中对用兵的策略、军队的编制、作战的阵法、将领的选用以及军事教育等问题都有所涉及。
我发现,把这套书放在书房里,它本身就是一件极佳的陈设品。它不像现代的那些硬壳精装书,读完后总觉得要被塞到角落里。这套线装本,由于其独特的形制,更适合被放置在案头,偶尔取阅,细细摩挲。它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的仪式感。每一次翻动,都能感觉到自己与历史的某种连接。这种书籍,是值得被认真对待和妥善保存的,它不是一次性的消费品,而更像是一件可以伴随人一生的精神财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只会愈发凸显。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真是令人眼前一亮,尤其是那份宣纸的质感,捧在手里感觉就和寻常印刷品完全不同,透着一股子沉静和厚重。线装的书本,翻起来也有一种仪式感,那种细微的声响和纸张的触感,让人忍不住想慢下来,去细细品味每一个字。我一直觉得,好的书籍不光是内容上的精华,其载体本身也应该能传递出一种美感和敬意。中华书局这次的处理,无疑是做到了这一点,从纸张的选择到装订的工艺,都透着一股子匠人精神。虽然我还没完全读完,但光是欣赏这些细节,就已经觉得值回票价了。这简直是为经典量身定做的外衣,让原本就宝贵的文字,更添了一份值得珍藏的价值。
评分我特意为这套书腾出了一个独立的阅读空间,因为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更是一种心境。翻开其中一册,那红色调的封面,在书架上形成了一个非常醒目的视觉焦点,但它绝不是那种流于表面的艳丽,而是一种沉稳的、带着历史厚度的红。这让我联想到许多古代的文稿和重要典籍的装束,一下子就将读者的思绪拉回到了那个需要沉下心来研读经典的时代。我个人对这种传统工艺的复兴非常欣赏,它让我们这些后学者在享受现代便利的同时,也能触摸到先贤们阅读时的那种朴素而庄重的氛围。这种阅读体验,是那种快餐式阅读绝对无法比拟的,它要求你慢下来,去感受纸张上墨色的渗透与线条的起伏。
评分从整体的排版和字体选择来看,这套书的处理非常人性化,尽管是传统线装,但文字的行距和字号都做了科学的考量。很多老版本的古籍,读久了眼睛会非常疲惫,但这一套书在保证古韵的同时,对现代读者的视力做了足够的照顾。印刷的清晰度也无可挑剔,即便是最细小的注解文字,也同样墨色饱满,没有出现任何模糊或洇开的现象。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反映了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对阅读体验的重视程度。拿到手时那种微小的油墨香气,也是久违的,它提醒着你,这是一件用“心”制作出来的产品,而不是流水线上的批量复制品。
评分坦白说,我购买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是冲着这套书的注释和解读部分去的。我明白,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它需要代代相传,更需要有人去疏导其中的晦涩之处。这部作品的注释者们(虽然这里不便点名具体哪几位)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他们的文字功力深厚,对原文的理解入木三分,很多我过去百思不得其解的段落,在他们的梳理下瞬间变得清晰明了。这就像是有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师在你身边,随时为你解答疑惑,而不是简单地罗列解释。这种细致入微的引导,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深度,让原本望而生畏的篇章,变得可以啃食和吸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