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精编:左传 史记 汉书 资治通鉴 9787552804539 李敖

李敖精编:左传 史记 汉书 资治通鉴 9787552804539 李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敖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古典
  • 李敖
  • 史学
  • 传记
  • 中国历史
  • 史记
  • 左传
  • 汉书
  • 资治通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和生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2804539
商品编码:30061220825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李敖精编:左传 史记 汉书 资治通鉴

定价:69.00元

作者:李敖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5280453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了解中国文化精华,从阅读这套书开始!200部国学经典名著,30卷囊括!李敖耗时多年自点评批注!人生必读经典,书架必藏良品!“李敖主编国学精要”系列丛书由自称“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白话文写得好”的国学大师李敖主编,全书共30卷,遴选了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200部古籍经典名著,从先秦至晚清,哲学、、历史、文学、科学、艺术……几乎囊括了国学的精华。有了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千年精华尽收眼底;你可以纵横左右,把多样遗产罗列手边;你可以从古典中寻新义,从旧籍里找时潮;从深入浅出的文字里,了解古代的中国和现代的中国。

内容提要


目录


左传

导读 / 002

季梁论祀神 / 003

内史过论神降 / 006

宫之奇论神享 / 008

周内史论吉凶 / 012

臧文仲谏焚巫尪 / 014

邾文公论利民为吉 / 016

楚庄王论武 / 018

子罕论弭兵 / 021

子产论天道 / 024

叔向论刑书 / 026

晏婴论和同 / 029

孔子论刑鼎 / 032

史墨论君臣无常位 / 035

公羊传

导读 / 040

隐公 / 041

春秋事语

导读 / 050

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春秋事语》释文 / 051

一、杀里克章 / 051

二、燕大夫章 / 052

三、韩魏章 / 053

四、鲁文公卒章 / 054

五、晋献公欲得随会章 / 054

六、伯有章 / 055

七、齐桓公与蔡夫人乘舟章 / 056

八、晋献公欲袭虢章 / 057

九、卫献公出亡章 / 057

十、吴人会诸侯章 / 058

十一、鲁桓公少章 / 059

十二、长万宋之第士章 / 060

十三、宋荆战泓水之上章 / 060

十四、吴伐越章 / 061

十五、鲁庄公有疾章 / 061

十六、鲁桓公与文姜会齐侯于乐章 / 062

国语

导读 / 066

伯阳父论地震 / 067

管仲论世业 / 069

范蠡论天时人事 / 073

战国策

导读 / 088

秦策

商鞅治秦 / 090

苏秦以连横说秦 / 093

张仪司马错论伐蜀 / 101

陈轸自明不之楚 / 105

张仪说楚绝齐 / 108

甘茂拔宜阳 / 113

苏代重甘茂于齐 / 117

范雎说秦王 / 120

范雎斗士 / 131

蔡泽说应侯 / 133

中期说秦昭王毋轻韩魏 / 143

秦王不罪中期 / 146

吕不韦纳秦太子 / 147

姚贾自结于秦王 / 152

史记

导读 / 158

伯夷列传 / 159

孟子荀卿列传·驺衍传 / 165

游侠列传 节录 / 168

货殖列传 节录 / 172

太史公自序·论六家要旨 / 183

汉书

导读 / 190

高帝纪 / 191

艺文志·诸子略 / 239

食货志 节录 / 245

三国志

导读 / 250

诸葛亮 / 251

资治通鉴

导读 / 274

凡例 / 275

田子方 / 276

豫让?聂政?荆轲 / 278

子思论和非 / 282

时诎举赢 / 284

胡服骑射 / 286

刎颈之交 / 289

王蠋与王孙贾母 / 292

田单复国 / 294

赵奢治国赋 / 297

子顺相魏反论暴秦 / 299

荀卿论用兵 / 302

田横与五百壮士之 / 305

冒顿 / 307

贯高 / 309

晁错务农贵粟议 / 313

缇萦上书减刑 / 317

万石君 / 319

张骞 / 321

卜式请输财助边往死南越 / 324

苏武 / 326

行法无所假贷 / 332

傅介子刺楼兰王 / 334

霍光废昌邑王贺 / 337

路温舒论治狱 / 342

二疏 / 345

常平仓 / 347

赵充国屯田平羌 / 349

韩延寿 / 353

陈汤 / 355

冯倢伃与班倢伃 / 359

朱云折槛 / 362

西汉限田议与公田制 / 365

西汉孝元后与孝平后 / 368

龚胜 / 371

卓茂 / 373

马援 / 375

宋弘 / 385

贾复寇恂息争 / 387

周党与严光 / 389

来歙与二鲍 / 391

无忘在莒 / 394

李业?谯玄?王皓?王嘉 / 397

强项令董宣 / 399

三老五更 / 401

孝明马皇后 / 404

为善乐 / 409

班超再通西域 / 411

耿恭 / 419

杨震四知 / 422

虞诩 / 424

薛包 / 430

黄宪 / 432

荐贤自伐 / 434

张纲埋轮 / 436

东汉末季名贤 / 438

赵苞与苞母 / 446

盖勋 / 448

傅燮 / 450

王彦方 / 452

通志

导读 / 456

谥略

谥上 / 457

序论 / 457

序论第二 / 458

序论第三 / 459

序论第四 / 460

序论第五 / 460

谥中 / 462

上谥法 / 462

中谥法 / 463

下谥法 / 463

谥下 / 464

后论 / 464

后论第二 / 465

后论第三 / 466

后论第四 / 466

船山遗书

导读 / 470

读通鉴论卷一

秦始皇 / 471

二世 / 474

读通鉴论卷二

汉高帝 / 478

惠帝 / 491

文帝 / 494

读通鉴论卷三

景帝 / 513

武帝 / 518

廿二史札记

导读 / 542

卷一 / 543

司马迁作史年岁 / 543

作者介绍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余县人,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作家、时事批评家。台湾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又称民意代表)。其人意志如铁、斗志昂扬,活力无限,“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故自诩为“中国白话之一的人”,亦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批评家”。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话说》《红色11》等100多本著作。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余县人,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作家、时事批评家。台湾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又称民意代表)。其人意志如铁、斗志昂扬,活力无限,“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故自诩为“中国白话之一的人”,亦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批评家”。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话说》《红色11》等100多本著作。

文摘


序言



穿越千年,博览群书:历史的宏图与智慧的洪流 这是一部旨在为读者呈现中国古代历史辉煌与深邃的巨著,它以史料的珍贵性、叙事的史诗性、思想的厚重性为基石,精心遴选了四部影响深远的经典史学著作,如同四扇开启历史宝库的钥匙,引领我们走进那个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时代。 《左传》:春秋风云,权谋与伦理的交织 在中国古典文献的星空中,《左传》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将春秋时期那一段充满变数、纷争与智慧的岁月,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史书,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充满了政治斗争的诡谲,军事博弈的精妙,以及士人阶层在乱世中的挣扎与抉择。 《左传》以编年体的方式,详实地记录了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见所闻,其笔触之细腻,情节之跌宕,足以与后世的文学作品媲美。书中不仅记载了诸侯争霸、外交斡旋、战争攻伐等宏大事件,更深入挖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们的政治抱负、道德情操,以及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沉浮。从“问鼎”的野心,到“唇亡齿寒”的警示,再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浩然正气,《左传》中的故事,既是历史的缩影,也是人性的写照。 它所描绘的春秋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却又思想迸发的时代。诸子百家在此兴起,仁义礼智信的探讨,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左传》,我们不仅能了解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格局、军事策略,更能体悟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例如“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等,这些智慧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教会我们如何看待权力的本质,如何理解人性的复杂,如何在变幻莫测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史记》:一代史圣,千古风流的画卷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难以逾越的丰碑。它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大志向,开创了中国史书的先河。这部巨著,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思想的结晶,人生的写照,以及民族精神的传承。 《史记》包罗万象,从黄帝时代的传说,一直叙述到汉武帝时期,贯穿了中国历史的三千多年。它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密的史学体系,将帝王将相、文臣武将、游侠刺客、豪商巨贾,乃至一些被历史洪流忽略的普通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项羽的霸气,刘邦的隐忍,秦始皇的雄才大略,韩信的运筹帷幄,李广的悲情英雄……这些人物的命运,他们的功过是非,都在司马迁的笔下得到了深刻的剖析。他以史家的客观与人性的关怀,展现了历史的必然与偶然,以及个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史记》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海量的史料,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司马迁在经历了宫刑之辱后,依然坚持完成了这部著作,其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对历史真相的执着追求,本身就是一部不朽的传奇。《史记》所倡导的“究天人之际”,是对自然规律与人类命运的探索;“通古今之变”,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成一家之言”,是对史学独立精神的张扬。 阅读《史记》,我们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与那些伟大的灵魂一同呼吸,一同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它教会我们如何看待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如何理解历史事件的深层原因,以及如何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指引我们未来的道路。 《汉书》:一家之言,承载王朝的兴衰 《汉书》,班固集其毕生之力写就的杰作,标志着中国纪传体史学发展的新阶段。它聚焦于汉代二百多年的历史,以其严谨的考证、系统的梳理,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完整而生动的汉王朝。 《汉书》在体例上沿袭了《史记》,但更加强调“一家之言”的严谨性与系统性。它不仅记录了汉武帝时期以前的历史,更对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描写。例如,“艺文志”更是中国古代目录学的重要文献,为我们了解古代的图书文献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汉书》对汉朝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经济发展,以及与周边民族的关系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它展现了汉朝从强盛到衰落的曲折历程,分析了导致王朝更迭的各种因素,例如外戚干政、宦官专权、土地兼并等等。这些分析,为后世王朝的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同时,《汉书》也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从开创盛世的汉武帝,到权倾朝野的霍光,再到才华横溢的东方朔,这些人物的命运沉浮,都在班固的笔下得到了生动的展现。他以史家的客观立场,审视着他们的功过是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汉朝历史的窗口。 阅读《汉书》,我们不仅能了解汉朝的辉煌与挫折,更能体悟到王朝兴衰的规律,以及政治制度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它让我们思考,一个强大的王朝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又为何会走向衰亡。 《资治通鉴》:百科全书式的史学巨著,洞察治国安邦之道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历史学领域的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它以其包罗万象的内容,宏大的叙事规模,以及深刻的政治洞察力,被誉为“史学中的百科全书”。《资治通鉴》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从战国初期一直叙述到五代十国时期,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史的大部分重要时期,其目的在于“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资治通鉴》的编写,旨在为统治者提供治国安邦的经验教训,因此它特别注重对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事件的记录与分析。司马光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史学眼光,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精选出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部分,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阐述。 它所记录的事件,从秦统一六国,到唐宋的盛衰,再到五代十国的混乱,每一个时期都充满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惊心动魄的军事较量,以及深刻的社会变革。《资治通鉴》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的经过,更深入分析了事件发生的原因、发展趋势,以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资治通鉴》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其“鉴”的意义。司马光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对比分析,揭示出治乱兴衰的规律。他善于从历史的长河中提炼出普适性的原则,例如“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居安思危,戒奢以忠”等等。这些论断,为后世的政治家提供了宝贵的治国智慧。 阅读《资治通鉴》,我们不仅仅是在阅读历史,更是在学习历史。它让我们看到,那些帝王将相的成功与失败,是如何与他们的政治智慧、道德修养,以及对时局的把握紧密相连的。它教会我们如何从历史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如何避免重蹈覆辙,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并为未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结语 这部精心编选的图书,将四部中国古代史学巨著汇集一堂,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绝佳平台。通过阅读《左传》的春秋风云,体悟《史记》的一代史圣,品读《汉书》的王朝兴衰,洞悉《资治通鉴》的治国之道,我们得以穿越千年,感受历史的磅礴气势,汲取先贤的智慧精华。这不仅是一次历史的阅读,更是一场思想的洗礼,一次对中华文明根源的探索。它将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宏大的历史视野,培养深刻的洞察力,并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中,获得宝贵的启示与指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极其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翻阅的过程就是一种享受。我发现它在细节处理上非常用心,比如关键人物的出场介绍,或者某个重大历史转折点的背景铺垫,都处理得非常到位,绝非敷衍了事。对于我这种喜欢将历史与现实进行对比的读者来说,它提供的视角非常宝贵。读《左传》时,感受到的那种外交辞令和战场上的机变,放到今天来看,依然能感受到其智慧的光芒;而读到《史记》中那些功成名就或身败名裂的英雄豪杰,也让人不禁反思,究竟是什么塑造了一个人的命运。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历史普及,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性、权力与抉择的教科书,让人在历史的回响中,审视当下的生活和选择。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惊喜,在于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从古典史籍通往现代读者的桥梁。它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一种深度的“转译”和“重构”。通过这套书,我清晰地看到了中国古代史学的两条重要脉络——编年体和纪传体是如何发展和相互影响的,也对“实录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不再需要频繁地翻阅注释或工具书来辅助理解,因为编者似乎已经预判了我在哪个知识点上会产生疑惑,并提前做好了精妙的引导。这种体贴入微的编辑思路,让阅读体验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它让历史的重量感和阅读的轻松感奇妙地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是近些年我接触到的关于这几部经典最好的入门与进阶读物。

评分

说实话,我对市面上那些“精编本”常常抱有一种怀疑态度,总觉得“精”了,味道就淡了,历史的精髓和那些细微的、耐人寻味的情节就容易被牺牲掉。但拿到这套书后,我的顾虑立马就消散了。它保留了原著的神韵,那种历史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真实反应和抉择,那种权谋斗争的微妙之处,都没有因为“精编”而被稀释。相反,它更像是一位高明的策展人,精准地挑选了最能体现各朝代特色和核心思想的篇章,然后用现代人更容易接受的逻辑和节奏串联起来。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那些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政治博弈时的清晰度,以前读《通鉴》总感觉头绪纷乱,这本书却能像庖丁解牛一样,把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让人茅塞顿开,对于理解“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真正含义,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

这套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对于我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心向往之,却又苦于原文晦涩难懂的普通读者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一直想系统地了解一下《左传》的战争谋略,《史记》里那些鲜活的人物群像,《汉书》中对制度沿革的梳理,还有《资治通鉴》里那种宏大的历史叙事感,但面对原著那厚厚的篇幅和艰深的文言文,往往只能望而却步。这本书的编排方式,明显是下了大功夫的,它不是简单的节选或注释,而是仿佛有一位学识渊博却又极其会讲故事的先生,领着我们穿梭于那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阅读体验极其流畅,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字的生动性被拿捏得恰到好处,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大量的历史知识,感觉自己的格局都开阔了不少。特别是它对关键事件的梳理和人物性格的剖析,比我以前看的一些碎片化的历史读物要深刻和立体得多。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是一个追求阅读深度的用户,对那种浅尝辄止的“快餐式”历史读物是敬而远之的。但这本书的“精编”方式,成功地吸引了我这个“老饕”。它没有为了迎合大众而牺牲深度,反而通过更精炼的结构和更聚焦的选材,强化了原著的核心价值。比如它在呈现《汉书》中对某一官制改革的论述时,不仅保留了原文的严谨性,还巧妙地加入了现代视角下的解读,使得即便是涉及制度史这样相对枯燥的部分,也能读出波澜。这种古今对话的编辑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让原本遥远的历史变得触手可及,仿佛那些历史人物就在我们身边低语,讨论着治国安邦的千古难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