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四库全书政书类救荒活民书
定价:68.00元
作者:董煟
出版社:中国书店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4918731
字数:
页码:30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四库全书政书类救荒活民书》介绍:是书前有自序,谓上卷考古以证今,中卷条陈救荒之策,下卷备述本朝名臣贤士之所议论施行可为法戒者。书中所序,如以常平为始自隋,义仓为始自唐太宗,皆不能远考本原。然其载常平粟米之数,固《隋书》所未及志也。其宋代蠲免优恤之典,载在《宋史》纪志及《文献通考》、《续通鉴长编》者,此撮其大要,不过得十之二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四库全书政书类救荒活民书》光是名字就让人肃然起敬,感觉手里捧着的是一部沉甸甸的历史文献。初翻阅时,我并没有立刻去寻找那些耳熟能详的灾荒记载,而是被其中蕴含的治理智慧深深吸引。它不像一般史书那样按时间线索铺陈,而是更像一本古代的“应急管理手册”,罗列了历代王朝在面对天灾人祸时,从中央到地方采取的种种“活民”之策。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赈灾物资调配和劳役组织的部分,可以看到古人在资源极端匮乏的情况下,如何运用朴素的经济学原理和强大的组织能力来维持社会的基本运转。尤其是那些关于如何评估灾情、确定受灾等级的细则,简直是现代危机管理培训的活教材。读起来,我仿佛能听到当年那些官员们在烛光下讨论决策的焦急与审慎,体会到这份沉重历史责任下的专业与担当。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救荒”二字,更在于它展现了一种历经磨难而不断完善的治理体系和人文关怀,这种对生命尊严的维护,是穿越时空依然值得我们深思的。
评分如果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这本书最大的魅力也许在于它的“务实主义”底色。它很少谈论那些虚无缥缈的道德高地,而是直指问题的核心:如何让活下来的人有饭吃,有地种,有希望。我注意到其中有一部分专门讨论“移民安置”和“流民归乡”的政策组合拳,这显示出决策者对人口流动带来的社会不稳定的高度警惕。政策设计上,并非一刀切地强迫返乡,而是辅以种子、农具的借贷制度,以及一定的税收减免作为激励。这种“输血”与“造血”并重的思路,体现了一种非常成熟的社会工程学思维。书中对各种经济手段的运用,例如平价粮铺的设立、官方借贷的利率控制等细节,都表明这不仅仅是皇帝一纸空文,而是基于长期实践和反复试错后沉淀下来的“最佳实践集”。阅读它,就像是旁听了一场场关于“如何重建经济秩序”的顶级圆桌会议,充满了经世致用的智慧火花。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古代官僚文牍汇编,毕竟“政书类”三个字就带着一股子“正经”劲儿。可翻开后,体验却是出乎意料的生动。与其说它是一本“书”,不如说它是一部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切片。我尤其欣赏它在描述救灾措施时,那种近乎于“实操指南”的详尽。比如,关于兴修水利以备旱灾的方案,里面细致到沟渠的宽度、深度以及需要动用多少人力,连工期预估都写得清清楚楚。这让我联想到当代工程项目管理,不得不佩服古人的细致入微。更让我津津乐道的是,书中偶尔流露出的地方性风俗和民间智慧,比如某个地区特有的储存食物的方法,或是应对疫病时的土法偏方,这些零散的“非官方”信息,恰恰是解读当时社会生态最宝贵的窗口。它打破了传统史书的宏大叙事,将焦点拉回到具体的人和事上,让人感觉不再是遥远的古代,而是触手可及的、充满烟火气的历史现场。
评分对我个人而言,阅读《四库全书政书类救荒活民书》更像是一场与历史“对话”的过程。我关注的焦点更多地放在了那些关于“安抚人心”的软性措施上,也就是书中那些关于“教化”和“安抚士绅”的策略。灾难不仅摧毁物质,更会瓦解社会信心。书中记录了官方如何利用地方精英、宗族力量来协助稳定地方秩序,以及在灾后如何通过举办地方性的“祭典”或“表彰”来恢复社区的凝聚力,这些细节展现了古代统治者对社会心理学的深刻洞察。他们深知,光有粮食不够,还需要精神上的支撑和秩序的重建。这种对“非物质性资源”的调动和运用,是我过去阅读其他历史典籍时较少注意到的角度。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将冰冷的治理条文,与温暖的人类情感和复杂的社会结构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宏大而又细致入微的古代社会生存图景,读罢让人感慨良多,对古人的坚韧与智慧肃然起敬。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震撼,主要来自于其广度和深度构建出的一个完整的“国家安全网”概念。我一直在思考,在缺乏现代通讯和交通工具的古代,信息是如何上传下达,又是如何确保政令的有效执行的?这本书里的政书部分,清晰地勾勒出了一个自上而下、层层负责的监察和反馈机制。它记录了不同时期不同朝廷对“告灾不实”和“贪污赈款”的严厉处罚条款,这种强硬的纪律约束,是确保救灾资源不被截留的关键。读到这些条文时,我能感受到那种严酷但又务实的治理逻辑——救命钱动不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种对规则的绝对坚持,体现了统治者对“民心”的深层认知,知道安抚灾民的根本在于公正和效率。这种体系化的设计,远比零散的善举更具力量,它构建了一种制度性的、可重复的社会韧性,这份制度自信和执行力,是现代社会也需要学习和反思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