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教程:褚遂良楷书习字帖

中国书法教程:褚遂良楷书习字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路振平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楷书
  • 褚遂良
  • 习字帖
  • 书法教程
  • 中国书法
  • 字帖
  • 书法临摹
  • 初学
  • 书法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24955
版次:1
商品编码:10015597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8-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学习书法,临习碑帖是登堂入室的必由之路。可是上下几千年,碑帖数万种,究竟从何学起,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纵观书法名家的成才之路,有两点是必须引起注意的。他们都是临古代碑帖,很少学当代书家的字。第二,古代碑帖中,他们又非常注重临习名家、大家的名帖。
  唐代楷书法度谨严,笔力道劲,名碑荟萃,名家辈出,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是唐代书法名家中的佼佼者,他们创造的欧体、颜体、柳体、褚体精炒绝伦,成为楷书艺术史上至今无人逾越的高峰。元代赵孟頫虽出世稍晚,但他所创造的赵体洒脱圆润,道劲飘逸,元以后的楷书大家很少能望其项背。所以我们就以这5位楷书大师有名的原帖为主,编写了这套《中国书法教程》丛书,其中有《颜真卿楷书习字帖》、《柳公权楷书习字帖》、《欧阳询楷书习字帖》、《褚遂良楷书习字帖》、《赵孟烦楷书习字帖》等5种。
  《褚遂良楷书习字帖》是以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为蓝本编写的。
  褚遂良(公元596—658年),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县),曾官居中书令、河南郡公、左仆射,故人称“褚中令”、“褚河南”、“河南公”、“褚仆射”。褚遂良年轻时,正值战乱四起,曾为薛举“通事舍人”,薛举兵败后,又追随李世民,为秦王府铠曹参军。李世民登基后,由于他生性耿直,且在书法上造诣较深,故深得李世民的信任。李世民曾对魏徵说:“虞世南死后,无人可以论书。”魏徵答道:“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唐太宗李世民很快将他召为侍书。太宗临终时,褚遂良成为李世民的托孤大臣,多次参与废立太子、决定王储的大事。高宗李治即位后,褚遂良与长孙无忌辅佐朝政,以天下安危为己任,故高宗十分尊重他。时隔不久,为册立皇后的事,他坚持己见,结怨于武则天,令高宗震怒,于显庆二年(公元657年)被贬至桂州,不久又被贬为爱州刺史,在郁郁不得志中含恨死去,享年63岁。

作者简介

  路振平,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生于河南长葛。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用笔
第一节 行笔法
一、顺序
二、速度
三、走向
四、提按

第二节 起笔法与收笔法
一、藏与露
二、方与圆
三、转与折

第三节 基本笔画
一、横画
二、竖画
三、撇画
四、捺画
五、点画
六、钩画
七、挑画
八、折画

第四节 主笔法
一、突出横画
二、突出竖画
三、突出撇画
四、突出捺画
五、突出钩画

第二章 结体
第一节 形式
第二节 原则
第三节 中心法
一、实心法
二、虚心法

第四节 部首法
一、部首在左
二、部首在右
三、部首在上
四、部首在下
五、部首在外

第五节 错落法
一、左短右长
二、左长右短
三、左大右小
四、左小右大
五、左窄右宽
六、左密右疏
七、左高右低
八、上宽下窄
九、上窄下宽
十、中宽上下窄
十一、上小下大
十二、上大下小

第六节 尽态法
一、长
二、短
三、宽
四、窄
五、疏
六、密
七、小
八、大
九、偏
十、正

第七节 迎让法
一、互让
二、穿插
三、伸缩

第八节 呼应法
一、意连
二、形连

第九节 异形法
一、同画异态
二、同体异形
三、同字异体

第三章 章法
第一节 原则
一、气势连贯
二、疏密虚实
三、变化有致
四、着眼全局

第二节 要素
一、正文
二、款识
三、印章

第四章 创作
第一节 内容
一、新颖
二、健康
三、协调

第二节 幅式
一、直式
二、横式
三、小式
四、扇式
褚遂良楷书集字

前言/序言


汉字之美:中华书法史略与审美鉴赏 引言:穿越时空的笔墨传奇 书法,不仅仅是一种书写技巧,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瑰宝,是“无言的诗,无行的舞”。它以方寸之地的黑白世界,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严谨的审美规范和书写者的个人精神气象。本书《汉字之美:中华书法史略与审美鉴赏》旨在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广阔而深邃的书法艺术殿堂,从历史的源头追溯,到各个书体的演变脉络,再到细致入微的笔法解析与审美情趣的探究,构建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书法认知框架。我们不专注于某一位书家或某一特定字体的深入临习,而是着眼于整个中华书法的宏观图景和内在精神。 第一部分:溯源:汉字的诞生与书体的演化(约400字) 本部分将从最早的刻画符号开始,追溯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的古朴与凝重。重点解析篆书(大篆与小篆)如何确立汉字规范化的基础,以及秦始皇统一文字的重大历史意义。 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隶书的“蚕头燕尾”如何彻底打破篆书圆转的格局,开创了方正、平稳的新时代,标志着古文字阶段的终结和今文字阶段的开始。 紧接着,笔锋转向楷书的定型。楷书,作为承载中华文化数千年的正宗书体,其结构、笔画的规范性奠定了后世学习的基础。我们会简要介绍楷书从魏晋的朴拙到唐代的鼎盛,直至宋代的意趣。 在楷书发展的同时,行书和草书作为实用性和艺术性并重的书体,其自由与奔放的魅力也将被提及。行书的便捷与楷书的规范如何结合,草书的连绵与飞动如何体现书家情绪,都将作为独立章节进行概述。 第二部分:高峰:历代书风的流变与代表(约450字) 中国书法史犹如群星璀璨的夜空,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光芒。本部分将按照时间线索,剖析不同历史时期书风的形成原因及其代表人物。 魏晋风度: 这一时期是书法艺术真正独立并成熟的黄金时代。我们将着重分析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如何集前人之大成,以“遒美”开创一代书风,特别是《兰亭集序》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同时,也会涉及钟繇、张芝等对楷书、草书的开创性贡献。 唐代尚法: 唐代书法以“法度森严”著称,强调法度、结构和气势的完美结合。我们将详细介绍“欧颜柳赵”四大家的核心风格:欧阳询的险峻瘦劲、颜真卿的雄浑博大、柳公权的骨力洞达,以及赵孟頫(虽属元代,但承唐启宋)对唐代书风的回溯与发展。特别会分析楷书在唐代如何达到技法上的巅峰。 宋代尚意: 审美趣味转向内在精神的表达。宋代书家,如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不再拘泥于唐代的法度,转而追求个性、意趣和自然天成。苏轼的“我书意造我”和黄庭坚的奇崛长枪大戟,将是本节的重点探讨对象。 元明清的承续与革新: 元代的赵孟頫倡导“复归晋唐”,强调笔法根基。明代早期延续晋唐风尚,中后期如徐渭、董其昌则探索文人书法的意境与雅致。清代碑学的兴起,对帖学的审美进行了一次强有力的反拨,碑学书家如邓石如、包世臣,他们的探索为现代书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三部分:技法与审美:书法的基本要素解析(约350字) 艺术的欣赏离不开技术的理解。本部分将聚焦于书法的“骨架”与“血肉”——笔法和结构。 笔法基础: 我们将系统阐述“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的写法,讲解起笔、行笔、收笔的提按顿挫,以及“中锋”与“侧锋”的运用原理。笔法是构建书法形质的基石,理解“力透纸背”的含义,是进入书法的关键一步。 结构布局: 结构是字的“骨骼安排”。我们将分析间架结构(偏旁部首的组合方式)和章法布局(整篇作品的气韵连贯)。如何做到疏密得当、欹侧有致,如何处理黑白关系,是决定一幅作品成败的关键。 审美情趣: 书法审美涉及“形、神、韵”三个层面。形是外在的结构形态,神是内在的气势精神,韵则是由此流露出的格调与情怀。我们将探讨如何从一个字的书写中,读出古人的气质、学识与修养。 第四部分:实用与超越:当代书法与未来展望(约300字) 在印刷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书法的实用性已大大减弱,但其艺术价值却日益凸显。 本部分将讨论现代人学习书法的意义,它如何帮助我们沉静心性、锤炼意志。同时,我们将分析当代书法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探索与争议,例如对碑学的进一步挖掘、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借鉴,以及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中华书法的民族特色。 最后,本书将以总结性的笔触,鼓励读者从“模仿”走向“创造”,将书法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使“写字”真正成为一种“写心”的修行。 结语:墨海无涯,步履不停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清晰的导览图,让初学者能够对书法有一个宏观的认识,也为有一定基础的学习者提供一个梳理和提升的视角。学习书法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唯有勤勉不辍,方能领略汉字书写之无穷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中国书法教程:褚遂良楷书习字帖》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带来的“宁静感”。我平时工作压力比较大,需要通过书法来放松和调节心情。褚遂良的楷书被誉为“尽善尽美”,它没有颜体的咄咄逼人,也没有柳体的刻意方正,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温润和儒雅。这本教程的排版风格就很好地承载了这种气质。它没有使用过于花哨的色彩或背景,而是让墨色和纸张的本色成为主角,营造出一种极其纯粹的习字环境。我发现自己在使用这本书时,更容易进入一种“心手相应”的状态。它的字例选取非常精妙,涵盖了从法帖摘录到碑刻选段的精华,确保了学习内容的全面性。每当我感到困惑时,翻阅书中关于“气势连贯性”的讲解,总能找到答案。这本书不仅是教我写字,更像是在引导我领悟一种生活的态度——从容、平和,但又蕴含着不屈的韧劲。

评分

这本《中国书法教程:褚遂良楷书习字帖》简直是书法爱好者的福音!我是一个临摹了十几年各种碑帖的老学究了,最近迷上了唐代楷书的清雅秀逸,尤其对褚遂良的“神韵”心向往之。拿到这本字帖时,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选材和装帧。纸张的质地非常好,厚实而不吸墨,即使用中等含墨量的毛笔也能很好地展现出笔触的干湿浓淡变化。内页的排版设计也极为用心,褚体的结构特点、笔画的提按顿挫,都被清晰地标注出来,初学者和进阶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切入点。我特别欣赏它对“转折”和“提笔”这些关键细节的处理,很多市面上的字帖为了追求美观而模糊了这些要点,但这本教程却如同名师在旁耳提面命,让你能准确把握褚书“瘦硬遒劲”的内在力量。光是看着这些精美的范例,我的心境就沉静下来,仿佛能感受到盛唐时期那股冲和之美。我已经开始尝试临摹其中的基础笔画练习了,感觉对整个楷书体系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绝对是值得珍藏的工具书。

评分

作为一名美术学院的学生,我对书法教程的专业性要求是比较高的。市场上很多所谓的“教程”充其量也就是一本放大版的字帖,缺乏系统的教学逻辑。然而,《中国书法教程:褚遂良楷书习字帖》给我的感觉截然不同,它更像是一本严谨的学术专著结合实用的操作手册。它的装订非常平整,打开后可以完全摊平在桌面上,这对反复临摹来说至关重要,不用担心书页合拢导致某些细节看不清楚。我尤其关注了它对“间架结构”的解析部分。褚遂良的字结构看似松散,实则内部逻辑严密,每一个字的左右偏旁、上下部件的呼应关系都被拆解得非常细致。比如,它会着重分析褚书的“牵丝”处理,讲解笔画如何自然地连接而非刻意地“粘连”。通过这本书的系统学习,我开始意识到,学习书法不光是技法的模仿,更是对中国传统美学中“意境”的把握。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深入研究唐代楷书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参照物。

评分

我之前学书法总是不得要领,试过颜真卿的雄浑,也临摹过欧阳询的险峻,但总觉得自己的字写出来少了点“气韵”。朋友推荐我试试这本《中国书法教程:褚遂良楷书习字帖》,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入手了。说实话,这本书的入门引导部分写得特别贴心。它没有直接抛出一堆复杂的理论,而是先从“如何握笔”和“如何运腕”这些最基础的动作开始讲解,这点非常适合像我这样“手笨”的业余爱好者。特别是关于“墨分五色”的讲解,结合褚遂良那行云流水般的线条变化,配上清晰的放大图例,我一下子就明白了笔锋在运行中如何做到“中侧互用”。更难得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范本,它还包含了一些不同时期的褚体风格对比,比如初唐的稚嫩到晚年的圆润,这让我对这位伟大书法家的心路历程有了更深的体会。临习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字好像“瘦”了一点,也“飘”了一点,正是褚书那种超脱于法度的灵动感正在慢慢融入我的笔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了我如何“用心去写”,而不是机械地描摹。

评分

我最近刚退休,终于有时间静下心来系统学习一项传统技艺,选择了楷书作为起点。《中国书法教程:褚遂良楷书习字帖》是朋友推荐给我的,他们说褚书“耐看”。初看时,我感觉这本字帖的内容似乎很“满”,信息量很大,但深入研习后才发现,这种“满”是充实和丰富,绝非冗余。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这本书在介绍每一个楷书笔画时,都详细解释了笔画起收的“藏露”技巧。比如“竖”的写法,书里清晰地展示了如何通过调整腕力来实现笔画的粗细变化和精神提拔。这对于我们这些年纪稍长、手部力量不如从前的人来说,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技巧指导,让我们知道如何用巧劲弥补力道上的不足。此外,它还附带了一个简要的历史背景介绍,让我对褚遂良的生平及其书法风格的演变有了大致了解,这让学习过程变得更有深度和趣味性。这本书,让我这个书法新手也感觉自己正踏上了一条正确的、高雅的艺术之路。

评分

东西很好的,初学者可以借鉴。

评分

前车之鉴,值得学习

评分

东西很好啊。东西很好啊。

评分

不错,挺好的,我挺喜欢的

评分

书质量很好,字迹清晰!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货收到了,实物与图片上的一模一样。收到货就检查了一下,没什么问题。物流也很快,下次需要还会再来。

评分

配送速度快,内容不错,正在学习中…

评分

东西很好的,初学者可以借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