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鉴定

中国书画鉴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克文 著,谢稚柳 编
图书标签:
  • 书画鉴定
  • 中国书画
  • 鉴定
  • 艺术
  • 收藏
  • 古董
  • 文物
  • 艺术品
  • 鉴赏
  • 中国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出版集团 , 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00237
版次:1
商品编码:1003304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文库·艺术类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9-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5
字数:3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内容丰富、文笔通俗的艺术鉴赏读物。全书以一、第二编的中国书画史为楔子,介绍了中国书画理论、历代书画作品的分析与考证、作伪的方法、鉴别真伪的要点、鉴定的辅助手段、书画流传与鉴藏等方面的内容。其中,书画鉴定方法与技巧为全书核心。在第五编“国画的
  鉴定”和第六编“书法的鉴定”中,配有经作者精心选择的80余幅代表性字画,便于读者对照分析。本书阐述缕密,推理严谨,史料精要,引据可靠,科学性与趣味性并重,既可作为书画收藏爱好者的入门读物,也可为有关人员提供收藏借鉴。本书使用的是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本。

作者简介

  谢稚柳(1910~1997),江苏武进人。书画鉴定家。曾任国家文物局全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组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周克文,上海市博物馆研究馆员,曾经跟随谢稚柳先生学习中国书画鉴定。

内页插图

目录

序/001
第一编 中国绘画渊源
一、原始时代、汉及汉以前/003
1.原始时代/003
2.战国时代及楚帛画/004
3.汉帛画、墓壁画/005
二、魏晋、南北朝/007
1.文人画家的出现,谢赫提出“六法”/007
2.山水画种的独立及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009
三、隋、唐时期/011
1.隋朝时南、北画风进一步交汇融合/011
2.承六朝余绪的初唐绘画/012
3.盛唐绘画的普及、发展直至极盛/013
4.以笔墨情趣为主的中唐山水画/019
5.花鸟画的创立/020
6.晚唐绘画和画院的出现/021
四、五代/023
1.西蜀、南唐画院的设立/023
2.五代十国各地丰富的画法/024
3.各呈特色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028
五、宋代/032
1.范宽、郭熙/032
2.画院内外的画家/033
3.北宋晚期进入全盛的画院/034
4.北宋后期文人画的兴起/035
5.其他画家/037
6.南渡后画风的重大转变/038
7.金和辽的绘画/041
六、元代/043
1.赵孟頫与“师古”运动/043
2.文人画的兴盛/044
3.元四家/047
七、明代/051
1.以画院为中心的花鸟画,051
2.浙派山水画/053
3.明四家/054
4.董其昌及其“画中九友”/058
5.明代后期的人物画家丁云鹏、陈洪绶/059
6.明代后期又树一帜的水墨写意花鸟画/061
八、清代/063
1.清初六家/063
2.四高僧/066
3.龚贤为首的“金陵八家”/069
4.扬州八怪/070
5.清代画院及外籍画家/072
九、近现代/074
1.海派/074
2.传统派,076
3.岭南派,078

第二编 书法的发展及渊源
一、甲骨文、金文、石鼓文/083
二、秦统一文字由大篆改为小篆/085
三、汉代的隶书/087
四、从隶书到八分,由八分至正楷/089
五、由隶书变化出草书/091
六、由楷书和草书创出行书/092
七、书法普及的南北朝/094
1.羊欣、王僧虔/094
2.智永/095
八、鼎盛的唐代书法/096
1.初唐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096
2.盛唐的张旭、怀素、颜真卿/098
3.中唐的柳公权、裴休、杜牧/100
九、提倡帖学的宋代/102
1.《淳化阁帖》,102
2.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102
十、溯源晋、唐的元代书法/106
1.“二雄”赵孟颗、鲜于枢/106
2.富有个性的耶律楚材、杨维桢/107
十一、师学古人的明代书法/108
1.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108
2.富创意的宋克、张弼等/110
十二、清代帖学家与碑学家/112
1.帖学家傅山、王铎、刘墉/112
2.勇于个性创造的郑燮、金农/114
3.碑学家邓石如、伊秉绶、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114

第三编 中国绘画理论
一、魏、晋、南北朝/119
1.顾恺之的画论/119
2.谢赫的“六法”/120
3.宗炳、王微创山水画论/121
二、唐代/123
1.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123
2.从张怀罐的“神、妙、能”到朱景玄的“神、妙、能、逸”再至黄休复对四格格序的改变/126
……
第四编 书法理论
第五编 国画的鉴定
第六编 书法的鉴定
第七编 作伪的鉴定
第八编 鉴别真伪的方法及要点
第九编 鉴定的辅助手段
第十编 历代宫廷与民间的书画流传与鉴藏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洛神赋》原名《感甄赋》,是曹植通过咏写宋玉所述洛川神女故事,追思自己所爱慕的甄姓女子的名篇。甄女后被曹植的哥哥曹丕娶为夫人,不久郁郁而死。晋明帝读了《感甄赋》后,将之改名为《洛神赋》。
  《洛神赋图》卷从曹植在洛水边见到洛神开始,画到洛神飘然离去。图中人物衣纹的描绘与《女史箴图》卷一样,但线条不如《女史箴图》流动自然,形象也不及《女史箴图》飘逸简纵。图中人大于山,河水呈静止状,显见当时对山水的描绘仍处于稚拙状态。但全卷各部构图相连,山丘起伏,林木掩映,人物亦随着赋中的意境及情节的发展重复出现,已经体现了中国绘画构图上时间和空间合一的主要特征。
  流传至今的《洛神赋图》卷摹本共有五本。第一本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经鉴定为宋人摹本;第二本现存辽宁省博物馆,当系南宋人摹本;第三本现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首尾缺损较多。以上三本均摹自同一稿本,布景树石,格法甚古。第四本世称《唐人洛神赋全图》,现亦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第五本见印于日本《支那名画宝鉴》。四、五两本均摹自另一稿本,但第五本的作者并未照摹样本,较多体现了唐宋人的风格。《晋史》中说:“恺之博学有才气。”他的性格率真而通脱,好矜夸,善谐谑,自有一种大智若愚的痴气,所以时人称其为“三绝”:才绝、画绝、痴绝。唐人评顾恺之画说:“顾恺之之迹,紧劲联绵,循环超乎,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主神气也。”看顾恺之所画《女史箴图》的摹本,尚能体会个中风韵:运笔紧劲,疾徐有致,衣袂飘动,佩带飞扬,人物神气生动,格调拙朴隽逸。这种对人物的描写已完全不同于汉代绘画中拙涩的夸张,线条灵动而联绵不断,给人以松弛放逸之感。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屏风漆画,与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为同一风格的作品,年代上也相差不远。漆画共分五块,据汉代刘向所撰《列女传》,描绘娥皇、女英、周太姒、太任、太姜、春姜母女、班婕妤等“列女”事迹,旨在“成教化,助人伦”。此件可证顾恺之画的影响。

前言/序言

  中国书画的发展,有其独特的渊源,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社会发展情态,以及艺术欣赏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由气的流动,衍生万物,当气凝聚,化成物体;物体之气散而物亡,又复归于宇宙流动之气。(据张载《正蒙·太和》:“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所以,中国书画家所崇尚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指导思想,与西方人所认为的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一个实体的观点有所不同。西方人在直接参与或体察实际的同时,在其有关部分与自然取得和谐,而中国人则在与“气”互为流动、互为衍生的感知中与宇宙、自然保持和谐。由此,作为指导艺术创作的理论包括中国书画理论,便有其独立深邃的特性。要认识和深入研究中国书画,了解中国书画理论对理解作品具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加之软毛制成的书画工具毛笔,具吸水性质的宣纸、绢以及墨的普遍使用,中国书画便由此形成其脉络,得以独立发展。中国历代书画家辈出,其创作形式、技巧,总结归纳凝练而成为程式,以适应中国书画创作的特殊要求。而每位书画家的性格在再现这种程式时又使其风格和技巧各不相同。学习书画鉴定,对于书画史,即一代代书画家及其作品都需有所了解,这是鉴定的基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不同主题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避开“中国书画鉴定”这一特定主题。 --- 历史长河中的女性力量:18世纪欧洲社会生活变迁研究 绪论:被忽视的时代侧影 本书聚焦于18世纪欧洲大陆,一个社会结构剧烈动荡、启蒙思想勃兴的时代。传统史学往往将聚光灯投向了男性哲学家、君主和军事领袖,而将贵族家庭内部、城市作坊的女性角色置于阴影之中。本书旨在通过多维度的史料——包括私人信件、日记、法庭记录以及当时的时尚手册和室内装饰杂志——重构一个立体、多声部的18世纪女性生活图景。我们关注的不仅是凡尔赛宫廷的“沙龙女主人”,更是波尔多港口的商人妻子、伦敦郊区纺织女工以及巴黎咖啡馆里的知识女性,探究她们如何在父权制的限制下,逐步塑造自我、影响社会风潮。 第一部分:私密空间的建构与约束 第一章:家庭经济与“管家艺术” 18世纪的家庭不仅是情感的庇护所,更是重要的经济单位。对于中产阶级和富裕的城市家庭而言,管理家庭开支、监督仆役、筹备社交活动构成了女性日常的核心。本章详细分析了彼时关于“家庭财政管理”的实用指南,揭示了女性在看不见的经济运作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探讨了嫁妆的法律地位、遗产继承权的变化,以及女性如何通过精明的采购和对家庭声誉的维护,间接参与了家族财富的积累与巩固。 第二章:闺房之外:沙龙、咖啡馆与非正式知识圈 启蒙运动的火花并非只在大学和科学院点燃。沙龙(Salon)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空间,为女性提供了一个可以主持、引导和参与哲学辩论的平台。本章对比了巴黎和柏林的沙龙文化,分析了这些空间如何成为知识精英交流的熔炉,以及女性主人如何通过议题设置和嘉宾邀请,行使了一种不同于官方学院的“软权力”。此外,我们考察了书信往来和早期印刷品(如小册子和杂志)在构建女性知识社群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身体、时尚与公共表征 第三章:丝绸与理性:时尚作为社会代码 18世纪的时尚是社会等级、政治立场和个人抱负的复杂编码。从洛可可的繁复褶皱到新古典主义的简洁线条,服装的变迁反映了社会价值的转向。本章深入研究了当时纺织品的来源、服饰的制作过程(包括对裁缝和刺绣工匠的依赖),以及时尚如何成为女性表达身份和进行社会竞争的工具。特别是对“昂维尔风格”(À la Newton)等政治性服饰的分析,揭示了时尚如何被卷入日益激化的政治辩论中。 第四章:医疗、生育与身体自主权的萌芽 医疗实践在当时充满了不确定性,女性的健康和生育能力直接关乎家族的延续。本章审视了助产士、民间治疗师与正规医生之间的权力关系。我们考察了避孕知识的传播(尽管常被压制)、产后护理的传统,以及在缺乏有效麻醉和消毒的条件下,女性如何应对生育的风险。同时,本章也探讨了女性对自身身体知识的追求和对医疗干预的抵抗。 第三部分:劳动、法律与社会边缘 第五章:工作中的女性:从作坊到公共服务 本书打破了“女性只在家庭劳动”的刻板印象。我们考察了城市中,女性作为学徒、店员、印刷厂帮工乃至小型企业主的角色。在法国的“巴黎纺织业”和英国的“劳工法庭记录”中,女性工人的工资结构、工作条件以及她们在罢工和劳资纠纷中的参与,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早期工业化前夜劳动市场的关键视角。 第六章:法律的灰色地带:婚姻、财产与诽谤案 尽管法律体系普遍偏向男性继承权,但女性并非完全被动。本章分析了特定的法律案例,例如离婚诉讼(在某些地区或通过特定途径)、财产信托的设立,以及女性如何利用诽谤法来维护名誉。这些案例揭示了法律条文与社会习俗之间的张力,以及女性在维护自身权益时所采取的策略。 结论:遗产与现代性的序曲 18世纪的欧洲女性,在启蒙理性的光芒下,既感受到了新的自由的可能性,也遭遇了传统父权制的坚固壁垒。她们在看不见的领域——家庭管理、文化沙龙、时尚表达和非正式经济活动中——所展现的能动性,为19世纪的女性权利运动奠定了文化和实践基础。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复杂、细致且富有批判性的视角,以理解现代性并非只由男性哲学家构建,而是由千千万万被忽视的女性的日常实践所共同塑造的。 --- 关键词: 18世纪欧洲、启蒙时代、女性史、家庭经济、沙龙文化、时尚史、社会生活、劳动阶层、法律地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中国书画鉴定》无疑是爱好书画收藏的朋友们案头的必备良书,我拿到这本书后,简直爱不释手。它的装帧设计典雅大气,初看便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纸张的质感也十分考究,让人在翻阅时心生敬意。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历代名家的笔墨特点分析得入木三分,绝非泛泛而谈的教科书式描述。比如,在谈到宋元时期的绘画风格时,作者似乎化身为一位老道的鉴赏家,娓娓道来米芾那种“刷字”的潇洒和李唐“斧劈皴”的雄强,那种对“气韵生动”的解读,不是冷冰冰的理论,而是带着一股学者的温情与激情。尤其是一些具体的技法辨析,比如不同时期印章的边款特征、纸绢的年代包浆处理,讲解得细致入微,对于我们这些想提升实战能力的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很多细节,我以前在其他资料里反复查阅都一知半解的地方,通过这本书的系统梳理,茅塞顿开,感觉自己的“眼力”瞬间上了一个台阶。那种学习新知、功力渐增的喜悦感,是其他任何娱乐活动都无法比拟的。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它培养的是一种审美的敏感度和对历史的敬畏心。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才算初步领略了这本书的博大精深。说实话,一开始我还有点担心,怕它过于学术化,变成一本只能束之高阁的“大部头”,毕竟鉴定学门槛高,晦涩难懂是常态。然而,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极为平易近人,它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复杂的鉴定标准,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和可感知的画面。特别是书中对“伪作”的分析部分,简直是一场精彩的侦探小说。作者并未简单地罗列“假货有哪些特征”,而是通过对比真迹与仿作在用墨的浓淡变化、线条的提按顿挫、乃至款识的笔锋习惯上的细微差别,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分析框架。读到其中关于清中晚期海派画家对传统用笔的“化用”与“突破”那一段时,我甚至能想象出画家在案前挥毫的情景,感受到那种时代思潮对艺术创作的深刻影响。这本书的好处就在于,它让你在学习“如何辨别真伪”的同时,更深层次地理解了“艺术是如何诞生的”。这比单纯的鉴定技巧要深刻得多,它让我们明白了,真正的鉴定,是对艺术家精神世界的致敬与还原。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深度是需要投入精力的,它不是那种快速消费的快餐读物,但回报是极其丰厚的。它最大的魅力在于其“系统性”和“实践性”的完美融合。作者显然在鉴定领域耕耘多年,他分享的许多经验,都是从无数次的实物上手中提炼出来的,这些“窍门”和“直觉”的形成过程,在书中得到了极其清晰的逻辑推导。比如说,关于“鉴藏印”的考证,书中不仅分析了历代藏家印章的边款风格,还深入探讨了印泥的成分变化如何影响钤印在不同年代纸张上的渗透效果,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令人叹服。它帮助我建立了一个多层次的鉴定模型:从宏观的时代风格判断,到中观的装裱形制分析,再到微观的笔墨点画细节比对,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在黑暗中摸索的爱好者,而是一个拿到了清晰地图的探险家,对中国书画的世界充满了更自信的探索欲望。

评分

坦率地说,我对艺术史的了解一直比较零散,总觉得各个朝代的风格界限模糊,像一团浆糊。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结构。它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采用了半时间线、半主题剖析的方式,使得学习曲线非常平滑。比如,它将“文人画”的兴衰脉络与“院体画”的程式化发展做了清晰的切割和对比,让读者能明确感知到艺术流派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区别的复杂关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某些流派时,会引用大量具体的画作案例进行图文对照,这可比只有文字描述要有效率得多。我甚至把书里提到的几幅经典作品的图片,打印出来贴在工作台旁,时不时就拿出来比对一下,很快就能抓住不同时期“笔墨语言”的细微语境差异。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就丢的书,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兼一本艺术史的精炼读本,每当你对某一特定时期的作品产生疑问时,翻开它,总能找到精准且权威的解答,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许多概念混淆问题。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定价,尤其是考虑到其中蕴含的专业知识密度。对于一个严肃的收藏者而言,最大的风险就是“知识的滞后性”——市场上的新发现和新骗术总是层出不穷。这本书显然是与时俱进的,它不仅涵盖了传统鉴定学的核心内容,还对当代市场环境下出现的一些新型仿作手段保持了警惕。比如,它对某些现代化学材料在旧装裱中的应用痕迹的分析,就显示出作者紧跟时代发展,关注那些“科技含量较高”的伪作。这种前瞻性思维,让读者感觉自己手中的鉴定工具箱也升级了。此外,作者在行文中展现的对古代文人生活状态的理解,也十分到位,比如对“书房陈设”、“藏画习惯”的描述,这些“非笔墨”的周边信息,往往是鉴定真伪的佐证,能帮助我们构建一个完整的历史场景感。它教会我们的,是如何像一个真正的古董商那样,去“审视”一件艺术品的全貌,而不仅仅是盯着那几笔线条看。

评分

内容还不够全 不过基本可以看看

评分

经典老书,原本买了的,不在身边所以再买一本!

评分

中国书画鉴定的书提高欣赏水平的书

评分

活动时候入手价格还凑合

评分

谢老是鉴赏界的元老,他的书没问题。多看看鉴定类的书不仅获得一些常识,也可以了解艺术史。

评分

书挺好的,能读即是有缘

评分

中国书画鉴定,好书。

评分

送货快,印刷精美,阅读中

评分

再加一些书画作品就更好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