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古董拍卖年鉴·瓷器

2016古董拍卖年鉴·瓷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欣弘 编
图书标签:
  • 古董
  • 瓷器
  • 拍卖
  • 年鉴
  • 2016
  • 收藏
  • 艺术品
  • 中国文物
  • 陶瓷
  • 投资
  • 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567520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347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36
字数:50000
正文语种:汉语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套书是我社连续第16年出版的拍卖行业年鉴,该书已是收藏拍卖行业有影响的工具性图录,分为瓷器卷、书画卷、玉器卷、杂项卷和珠宝翡翠卷。《2016年古董拍卖年鉴》较去年有三个方面的升级:
  1:增加了高清彩图2000幅!
  增加了这么多彩图是个什么概念呢?直观的理解就是今年的年鉴比2015版厚了一枚硬币的高度。作为连续16年出版的艺术品拍卖年鉴领先品牌,我们早就可以做到图量。但是,我们不愿牺牲图片品质,不愿压缩图片大小,重点藏品力求全方位高清展示,5万余条拍品信息通过黄页检索、网页补充,实实在在地丰富了内涵!
  2:补充了拍品的传承记录!
  “捡漏是每个收藏者的美梦,赝品是每个收藏者的噩梦。”在现在的一些拍卖活动中,赝品层出不穷。有些拍卖行为了提高名气或快速捞钱,会出现“假拍”实际没成交却说拍了天价以及卖家自己拍下等怪现象。今年我们收录的藏品都经过了专家行家双重把关,记录了拍品的传承路径,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真实的拍卖市场!
  3:收录了境外的重点拍品!
  作为专业年鉴,不仅要收录国内拍卖公司的成交记录,对于境外的重点拍品也不能疏忽遗漏,历年的年鉴都涉及了境外的信息,但是今年收录无疑更加全面,包括伦敦佳士得、纽约佳士得、香港佳士得、伦敦苏富比、纽约苏富比、巴黎苏富比、香港苏富比、台北艺流、台湾世家等多家境外拍卖公司的成交拍品。方便读者一手掌握全球的收藏趋势和市场行情。

内容简介

  

  《2016年古董拍卖年鉴》每册书都分为两部分,图录部分精选了2015年度艺术品的拍卖记录,按拍品号、朝代、品名、估价、成交价、尺寸、拍卖公司名称、拍卖日期等排序。拍卖数据成交汇总部分,收集2015年万余条拍卖数据,供读者对照检索。本书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美的图片、翔实的数据资料,对中国古董文化底蕴、艺术魅力和投资收藏价值进行集中的展示,深受拍卖行业,收藏家,艺术家喜爱。
  
  

作者简介

  欣弘,资深收藏图书策划人,已连续16年策划出版古董拍卖年鉴系列图书,出版过《2015古董拍卖年鉴》等图书,广受市场好评。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拍卖年鉴》是值得珍藏的工具书
  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拍卖年鉴》是中国大陆地区一部涉及文物、古玩收藏拍卖的年鉴。
  十六年来,十六部年鉴,加上集成本,凝固成了一段中国收藏拍卖的生动历史。
  《拍卖年鉴》是一部值得珍藏的工具书。
  值得珍藏的理由之一就是它的高度专业性。
  《拍卖年鉴》所录拍品,悉数出于国内外专业拍卖公司,这些公司聚集着众多的文物古玩专家和学术团队,他们凭藉先进的科学仪器和精准的专业知识,对每件拍品进行过鉴定,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拍品的真实属性和拍卖的专业性。
  值得珍藏的理由之二就是它的高度密集的信息容量。
  无论是鼎彝、籀鼓、秦玺、汉瓦,……
  无论是柴、汝、官、哥、定、钧各窑器皿……
  无论是玉石牙雕、范铜剔红、佛像印石、文玩细隽、砚台墨丸……
  《拍卖年鉴》遵循全面、精准、便鉴等特征,无不悉数囊括其中,集各种功能于一身,每年以数以万计的信息,系统地记录着拍卖行业的现实和动态。
  主题鲜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地为拍卖行业内发生的大事、热事、特事立条。条目加文章,鉴评严谨,图文并茂。
  值得珍藏的理由之三就是它的精美的版式和印刷工艺。
  典雅的封面,古朴中蕴藏着浓烈的历史的沧桑。
  绚美的内页,秀雅清超,毫分厘析。
  奔放的版式繁而不乱,密而不塞。
  它的本身就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
  当然还可以说出一些理由……。
  突然想起一段有名的跋词:
  “人声静寂,一灯荧荧,据案披卷,每书几皆能倾诉其被收藏的故事。”
  一盏灯,一杯茶,灯影茶韵间读《拍卖年鉴》,确实能聆听到每一拍品的历史的回音。
  随着《拍卖年鉴》同行,我不仅从它专业、准确、密集的信息中,提高了自己对收藏文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并且还在无心插柳之际,意外地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技能。
  ——董洪全

目录

前言/序言


史海钩沉: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流变与审美(暂定书名)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究中国古代陶瓷艺术自新石器时代萌芽至明清鼎盛时期的演变轨迹,梳理不同历史阶段的制瓷技术革新、装饰风格的地域性差异以及审美趣味的时代更迭。本书不同于侧重于某一特定时期或门类的拍卖图录,它是一部立足于历史脉络、强调艺术史观的通识性与研究性并重的陶瓷通史著作。 第一部分:陶土的初啼——远古至秦汉的萌芽与奠基 本部分将从中国陶瓷艺术的源头——陶器时代切入。详细考察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中彩陶的纹饰特征与象征意义,分析龙山文化黑陶的轮制技术与“蛋壳陶”的工艺极限。随后,我们将进入早期硬质陶和原始青瓷的出现阶段。重点分析越窑青瓷在商周至汉代的初步发展,探讨其在南方的率先成熟,并考察汉代低温铅釉陶的陪葬文化背景及其色彩的运用。 第二部分:青瓷的辉煌与南青北白的格局——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唐代是中国陶瓷史上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本章首先梳理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背景下南方青瓷工艺的继承与发展,特别是东晋至南朝时期德化窑、湘西窑等地的独特面貌。 随后,我们将聚焦于盛唐气象下的陶瓷艺术。重点分析唐三彩的烧制工艺、色彩搭配及其在唐代丧葬制度中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本部分将深入剖析“南青北白”格局的形成:越窑青瓷的温润如玉,其釉色由早期模仿漆器的深色调向成熟的粉青、月白过渡的历程;以及邢窑白瓷的横空出世,如何以其“类雪似冰”的质地,开创了中国白瓷的新篇章。此外,长沙窑的釉下彩绘技术,作为陶瓷装饰史上的重大突破,将被详细解读其外销的贸易背景及其艺术影响。 第三部分:百花齐放的宋代——审美趣味的精致化与窑口体系的成熟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人审美品位高度确立的时期,陶瓷艺术也随之进入一个内敛、含蓄、追求“意境”的阶段。本章将以五大名窑为核心进行系统梳理: 汝窑的“雨过天青”: 探讨其釉面颗粒的结构、香灰胎的特性以及在宫廷中的独特地位。 官窑的典雅: 分析哥窑、官窑开片(冰裂、蟹爪纹)的形成机理及其“紫口铁足”的审美定论。 哥窑的温润: 侧重探讨其双层开片与胎釉结合的特殊工艺。 定窑的印花与覆烧: 详细描述定窑覆烧技术对器物口沿留下的“泪痕”,以及其划花、印花工艺的精湛。 钧窑的窑变: 探究其铜元素在还原气氛下产生的瑰丽蓝色与紫色斑块,这是中国陶瓷史上对色彩随机性的成功驾驭。 同时,本书还将系统介绍宋代民窑的繁荣,如耀州窑的刻花、磁州窑的白地黑花装饰艺术及其对北方民间审美的影响,以及龙泉窑青瓷在南宋时期达到审美巅峰的成就。 第四部分:元代:青花横空出世与制瓷中心的转移 元代是制瓷业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时期,标志性成果便是青花瓷的成熟与大规模生产。本章将重点阐述: 景德镇的崛起: 分析元代手工业的整合、枢府瓷的背景,以及浮梁瓷局对制瓷业的行政管理。 青花技术的突破: 深入分析进口苏麻离青(或称苏勃泥青)钴料的化学特性、呈色特点,以及在永乐、宣德时期所达到的艺术高峰——其浓艳的蓝色与自由的纹饰布局。 青釉与卵白釉: 探讨元代对宋代官窑釉色的继承与创新,如枢府卵白釉的特点。 “鬼谷下山”与“至正型”青花: 以典型器物为例,分析元青花的雄浑气魄和装饰语言。 第五部分:明清的集大成与体制化——宫廷御用与民间创新 明清两代,景德镇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制瓷中心,生产体系高度体制化,官、民窑的界限清晰。 明代(永乐、宣德至万历): 永宣的辉煌: 强调苏麻离青的用尽与本地青料的开发过渡,以及宣德炉(铜器,但此处侧重探讨其审美与青花、釉里红的相互影响)。 永乐、宣德的釉里彩技术: 深入分析釉里红的稳定性和白釉的质感。 成化斗彩的精微: 重点解析“平涂填彩”工艺的精妙,及其对色彩的控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细腻程度。 嘉靖、万历五彩的繁缛: 探讨其釉上彩的用料变化(如孔雀绿的广泛使用)和纹饰的世俗化倾向。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 清代是技术集大成的时代,但其审美趋向于“精、新、繁”。 康熙的“郎窑红”与“康熙朝三色”: 剖析郎窑红(或称“鸡血红”)的仿明釉色成功的秘密,以及“青花五彩”对早期彩瓷的超越。 雍正的典雅: 阐述其追求的极致工艺,如仿古瓷的精湛程度,以及粉彩(西洋画法引入)的柔和过渡和写实性。 乾隆的繁缛与仿古: 探讨“集大成”下,各种装饰手法(粉彩、珐琅彩、转心、开窗)的极致运用,以及其对前朝名品的全面摹仿与超越。 结语:流动的历史与永恒的价值 本书最后将总结中国陶瓷艺术对世界艺术史的深远影响,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对“美”的理解如何体现在泥土、釉料和火的结合之中。它不是简单的器物罗列,而是对数千年工艺实践与审美哲学思考的系统梳理。 --- 本书特点: 1. 强调技术史: 细致描述了釉料配方、烧制气氛(氧化/还原)、成型工艺(拉坯、轮制、模制)的时代性变化。 2. 注重审美演变: 将陶瓷艺术置于当时的社会思潮、文人趣味和宫廷需求中考察,避免将古董简单等同于价格。 3. 图文并茂的学术性: (虽然此处仅为文字简介,但设定中本书将辅以大量经典器物的高清图解,以佐证理论分析。) 本书适合对象: 陶瓷艺术史研究者、博物馆学专业人士,以及对中国古代工艺美学有浓厚兴趣的收藏爱好者和普通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鉴赏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宏伟的“文物档案”而非“市场洞察录”。我欣赏它在资料收集上的广度和细致程度,无疑为后来的研究者留下了宝贵的原始数据。但是,一本成功的年鉴,理应在信息之上,构建起一套有逻辑、有洞察力的分析框架。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如何看待2016年市场对“真伪标准”的反复拉锯,或者某个被低估的区域性窑口如何在这一年开始崭露头角。书中缺乏那种引导性的文字,它只是将事实并置,等待读者自行去挖掘背后的意义。这要求读者具备极强的自我消化和分析能力,这对于很多希望通过阅读获得直接指导的藏友来说,可能不是一个友好的体验。它更像是为业内顶尖人士准备的年终总结,而不是为广大爱好者准备的年度学习指南,所以,它的实用性更多体现在查阅而非通读上。

评分

这本号称“年鉴”的书,从封面设计来看,透着一股严肃和厚重感,仿佛一脚就踏进了收藏家的书房。我本来是抱着极大的期待,想看看2016年那个时间点上,全球的古董市场,尤其是瓷器板块,到底涌现了哪些值得关注的现象和重磅拍品。然而,当我翻开内页,那种强烈的“资料汇编”感扑面而来,让我瞬间有些迷失了方向。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近乎流水账式的交易记录汇总,而非一本能引导我思考市场趋势的深度分析报告。我期待的是对当时“黑马”的挖掘,是对某个特定时期、某个窑口瓷器价值重估的精彩论述,但书中呈现的,更多是冰冷的数据罗列和图片展示,少了那么一点点“人情味”和“故事性”。收藏的乐趣,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对历史脉络的追寻和对匠人精神的致敬,这本书似乎更专注于“成交价”本身,而忽略了支撑这些价格背后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演变,读起来,就像在看一份厚厚的财务报表,需要极大的耐心去从中提炼出真正有价值的“黄金信息”。对于一个希望通过阅读来拓宽视野、提升鉴赏水平的普通爱好者来说,这种过于偏重统计性的编排,实在有些枯燥乏味,难以产生持续阅读的动力。

评分

这本书的体量确实非常可观,拿在手上很有分量,这通常预示着内容的丰富程度。我最希望从这样的“年鉴”中获得的,是关于市场“情绪温度计”的刻画。2016年的瓷器市场,究竟是处于一个消化前几年高潮的平稳期,还是在酝酿新的爆发点?我试图在字里行间寻找这方面的蛛丝马迹,比如,对“天价”拍品背后的买家心理侧写,或是对某一类瓷器(比如清中期文房用具)市场接受度变化的探讨。然而,这些“软性”的、更贴近市场心理的描述,在这本书中几乎找不到。它似乎完全聚焦于“硬数据”——哪个专场、哪件东西、卖了多少钱。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是在浏览一份庞大的、但缺乏上下文解释的电子表格。对于希望通过阅读来建立自己收藏理论体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材料是充足的,但缺乏将这些材料组织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的“智慧之光”。

评分

坦白讲,我对于这种年鉴类书籍的期待,是希望能看到“观点”和“深度剖析”。2016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艺术品市场自然也会有所反应。我渴望了解,在那个特定的时间点上,哪些品类因为稀缺性而逆势上扬,哪些因为市场饱和而遇冷?书中的图片质量尚可,算是尽职尽责地记录了拍品,但文字部分的分析性略显不足,更像是对拍品基本信息和成交结果的客观陈述。如果能加入更多专家的深入访谈,或者对特定现象(比如某个新兴收藏群体的崛起对价格的影响)进行一些前瞻性的解读,这本书的价值会立刻提升一个档次。现在的呈现方式,更像是博物馆的库存清单,准确但缺乏灵魂。它更适合作为专业的拍卖行内部参考资料,而非面向广大收藏爱好者的、具有阅读愉悦性和启发性的读物。那种“啊,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在这本书中我未能得到充分的满足。

评分

拿起这本书,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其装帧的扎实程度,显然是下了成本的,但内容与这种沉甸甸的质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原本以为“年鉴”这个词意味着对过去一年市场脉络的梳理和对未来走向的审慎预测,希望能从中窥见2016年那个特定年份,市场情绪是如何微妙变化的。比如,我对那个时期官窑与民窑的资金流向变化非常感兴趣,或者说,当时市场上对新仿古瓷的容忍度如何?然而,书中的内容更像是一本事无巨细的拍卖图录的集合,每件拍品的描述虽然详尽,但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有力的叙事主线来串联这些分散的珍珠。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漫无目的的“数字漫步”,我必须自己去努力地从大量罗列的“某某瓷瓶,成交价XXXX元”中,尝试拼凑出2016年的市场全景图。这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无疑增加了理解的门槛,需要具备相当高的专业背景,才能高效地吸收这些信息,否则很容易在海量的数据和图片中迷失方向,无法形成对宏观趋势的把握。

评分

很好,优秀卖家,好满意!

评分

今年买16年的就是便宜,17年的不等活动都太贵

评分

帮人买的,很快就收到了!

评分

长知识,彩印质量很好!

评分

好书,内容丰富

评分

——报纸,以管中窥豹的方式阐述了新闻编辑的主要任务和作用以及技术

评分

内容还可以,但是性价比一般。

评分

印刷精致,书材质好,学有所的

评分

q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