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荷兰

大国崛起:荷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学安 著,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编
图书标签:
  • 荷兰史
  • 大国崛起
  • 欧洲史
  • 海洋强国
  • 殖民史
  • 贸易
  • 黄金时代
  • 政治史
  • 经济史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ISBN:9787802191136
版次:1
商品编码:1004925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0
字数:189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智慧,回望大国风云,让历史照亮我们未来的行程。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
  500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9个世界性大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大国崛起》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部以世界大国的发展历史为主题的大型电视纪录片,

内容简介

  《荷兰》为《大国崛起》系列图书之一,它展示的历史细节和专家观点,能够为人们提供一条通往浩淼历史和繁杂现实的路径。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智慧,回望大国风云,让历史照亮我们未来的行程。地处西北欧、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小国荷兰,在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上,以捕捞鲱鱼起家从事转口贸易,他们设计了造价更为低廉的船只,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逐渐从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
  日渐富有的荷兰市民从贵族手里买下了城市的自治权,并建立起一个充分保障商人权利的联省共和国。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早的联合股份公司

作者简介

  任学安  1993年进入中央电视台工作
  作品:其中包括专题片(《收获——中国农村小康纪事》(20集)、《试点追踪》(16集)、《世纪的呼唤——市场经济与职业道德》(12集)、《人在九七》、《20年,20人》(20集)等)、 大型电视活动("3·15晚会"(1997、1998、2004年)、城市中国——中国活力城市评选、品牌中国——最受消费者喜爱的品牌、年度雇主——最受尊敬的中国企业等)以及栏目《经济半小时》、《对话》、《财富故事会》、《经济与法》等。其间,多部作品获各类奖项,先后被评为中央电视台先

目录

序一 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
序二 电视人也在铸史
引子 荷兰的世纪
一、水患
二、城市
三、鲱鱼
四、王权
五、战争
六、自由
七、扩张
八、霸权
九、财神
十、衰落
脚下是历史的回响 导演手记
电视片解说词 第二集:小国大业
大道行思 之二
后记 一次艰难的跋涉

精彩书摘

  家中仓库里有咸鱼的日子
  荷兰渔民的清苦和俭朴给欧洲许多人留下深刻印象。
  当时的法国人这样描述了辛苦耐劳的倚兰船员:“在一条250吨的船上,法国人要用12名船员,荷兰人只有8个人;法国人每月挣20里佛,荷兰人10个里佛就满足;法国人一天吃4次,天性恬静的荷兰人每天只吃2、3次。”
  17世纪英国驻荷兰大使坦普尔也曾说过类似的话:“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民族做了那么多生意,而个人却很少消费。他们只吃自己抓的鱼,自己种的菜,最好的纺织品销往法国,然后从英国买回较粗糙的布料供自己使用。”
  这些勤劳而坚

前言/序言

  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
  中央电视台台长 赵化勇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既充满希望,又遍布危机的世界。
  一方面,人类的力量日益强大,目光已投向浩翰的宇宙;另一方面,人类自身却似乎日益脆弱,面对环境恶化、恐怖主义等种种危机显得有些无措。
  一方面,全球化进程将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与国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强;另一方面,不同文明问的冲突却未见消减,战火和鲜血弥漫的场面仍在局部地区上演。
  这一切,铸就了一个合作与竞争并存、进步与落后共生的大舞台,大小强弱的国家都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我将为您撰写一本名为《大国崛起:荷兰》的图书简介,该简介将不包含您提供的原书内容,力求详实、自然,避免任何人工智能痕迹。 --- 《大国崛起:荷兰》图书简介 一部关于勇气、商业精神与海洋霸权的史诗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些民族似乎命中注定要以超乎其国土面积的姿态登上世界舞台,留下深刻的烙印。《大国崛起:荷兰》正是聚焦于这样一个令人着迷的案例——尼德兰七省的崛起,一个原本被海洋包围、资源匮乏的低地国家,如何在短短一个世纪内,以前所未有的商业智慧、金融创新和海军力量,问鼎全球霸主之位,建立起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球性商业帝国。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历史编年史,而是一部深入剖析荷兰“奇迹”背后深层动因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它带领读者穿越十六世纪末动荡的西班牙统治阴影,见证荷兰人如何以坚韧不拔的“海上马车夫”精神,从宗教改革的火焰中涅槃重生,最终在十七世纪,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第一部分:夹缝中的求生与革命的熔炉 故事始于地理的限制与异族的压迫。荷兰低洼的地理环境,既是生存的挑战,也催生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奇迹——围海造田,这本身就象征着荷兰人征服自然、不屈服于命运的民族性格。但真正推动其崛起的是对自由与信仰的追求。 本书详尽考察了西班牙王室的专制统治如何激化了尼德兰北部的反抗情绪。从“海上的乞丐”(Watergeuzen)在海上的抗争,到奥兰治亲王威廉的领导,再到“八十年战争”的漫长拉锯,荷兰的独立之路充满血与火的洗礼。我们不仅仅记录了战争的进程,更深入分析了独立宣言的深远意义——它不仅是政治上的断裂,更是商业精神解放的前奏。荷兰共和国的建立,以一种去中心化的、高度自治的邦联形式出现,这种结构性特征,无意中为后来的商业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土壤。 第二部分:商业革命与金融的引擎 荷兰的伟大不在于其军事扩张(尽管其海军实力令人敬畏),而在于其对全球贸易体系的革命性重塑。本书的核心篇章,将焦点投向了阿姆斯特丹这座新兴的商业心脏。 金融创新:现代资本主义的摇篮。 我们详细解析了荷兰人如何发明了现代股票市场、共同基金的概念,以及世界第一个官方证券交易所的运作机制。这些工具如何将分散的个人资本高效地汇集成巨大的投资流,用以支持远洋贸易的巨大风险?本书揭示了“股份制公司”——特别是东印度公司(VOC)和西印度公司(WIC)——如何在组织结构上超越了以往的商业联盟,成为一个拥有主权色彩的商业实体。VOC的商业模式,其权力范围之广、运营效率之高,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存在。 贸易网络的构建:从波罗的海到香料群岛。 荷兰人精通于“薄利多销”和“快速周转”的商业哲学。他们如何通过建立高效的航运网络(“飞船”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运输成本?通过对全球香料、毛皮、木材和纺织品贸易路线的精准控制,荷兰人构建了一个覆盖全球的贸易闭环。本书细致描绘了他们如何运用情报、信贷以及外交手段,在亚洲建立据点,如何与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复杂政治生态进行周旋,确保商业利益的最大化。 第三部分:文化、艺术与思想的盛宴 大国崛起往往伴随着文化上的繁荣,荷兰黄金时代亦是如此。本书将探索商业财富如何反哺文化艺术领域。阿姆斯特丹的繁荣吸引了欧洲各地的思想家和艺术家。 伦勃朗的画布与斯宾诺莎的哲学。 商业的成功催生了一个富裕的市民阶层,他们成为艺术品的主要赞助者。这种赞助模式与传统的教会或王室资助有着本质区别,它使得艺术创作更加贴近世俗生活,关注普通人的肖像、家庭场景以及风俗画的兴起。我们也将探讨在相对宽容的社会氛围下,荷兰思想界是如何为欧洲启蒙运动播撒火种的。 宽容的悖论。 荷兰共和国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对宗教异见者的接纳,这为来自欧洲各地的熟练工匠、商人、银行家提供了庇护。然而,这种宽容并非绝对。本书也批判性地审视了荷兰社会内部的等级制度、对非欧洲被殖民地人民的残酷剥削,以及政治精英(摄政者阶层)如何通过寡头统治固化其经济优势。 结语:辉煌的遗产与衰落的阴影 荷兰的黄金时代是短暂而绚烂的。本书的最后部分将分析导致其霸权逐渐旁落的结构性因素。面对英格兰和法国日益强大的民族国家体系、不断增加的军事投入压力,以及自身商业扩张带来的过度分散的资源配置,荷兰共和国的“去中心化”优势逐渐变成了治理上的弱点。 《大国崛起:荷兰》提供了一个独特而深刻的视角,审视一个“小国如何成就世界之最”的宏大叙事。它不仅是关于历史,更是关于现代商业模式、金融工程学以及国家创新能力的教科书式案例研究。阅读此书,读者将理解,真正的“大国崛起”,往往源于对规则的重新定义,而非单纯的武力征服。 ---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此书,我有一种强烈的共鸣,那就是认识到任何一个“黄金时代”的建立,都离不开一套极其精妙、且具有前瞻性的制度设计。作者对荷兰“公司治理”和“公民社会”的探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他细致入微地剖析了荷兰共和国的政治体制——那种看似松散却极富韧性的联邦结构,是如何在危机时刻爆发出惊人的动员力的。书中对荷兰“市民精神”的刻画,着重强调了创新并非仅仅是少数精英的特权,而是植根于普通商人、工匠和海员的日常实践之中。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但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历史深层结构力量的深刻洞察,没有花哨的辞藻,却能以最朴素的方式揭示出最复杂的历史真相。它让我思考,一个国家真正的力量,究竟是来自其广阔的疆域,还是来自其对人才的包容和对契约精神的坚守。这是一部需要慢品细读的书,因为它所蕴含的教训和启示,远比书页上记载的历史事件本身更为厚重和持久。

评分

这本《大国崛起:荷兰》无疑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叙事,它巧妙地将宏大的时代变迁与具体的历史细节编织在一起。作者以极富洞察力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在地理条件并不占优的地区,如何凭借非凡的商业智慧和航海技术,一跃成为全球贸易中心的历史轨迹。阅读过程中,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黄金时代的荷兰——从早期的渔业和贸易积累,到后来在海权争夺中的强势崛起,每一步都充满了精妙的算计和敢为人先的勇气。书中的论述结构严谨,对荷兰东印度公司等关键机构的运作机制分析得淋漓尽致,让我对现代商业组织雏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荷兰描绘成一个完美无瑕的超级大国,而是坦诚地展现了其内部的社会矛盾、宗教冲突以及最终走向衰落的内在逻辑,这种历史的辩证法,使得全书的厚重感和可信度大大增强。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荷兰的史书,更是一部探讨小国如何通过创新和开放实现历史性突破的教科书,其对现代商业伦理和国家治理模式的启示意义深远,读来让人深思良久。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技巧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它采用了多线索交织的结构,让读者在追踪荷兰从一个边缘渔村发展成为欧洲金融心脏的过程中,同时也能感受到欧洲大陆上其他主要大国(如西班牙、法国、英国)对荷兰崛起的复杂反应。这种全景式的描绘,使得荷兰的故事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嵌入了整个十七世纪权力转移的宏大背景之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权力交替时的克制与精准,他没有使用激烈的煽情语言,而是用冷静的史实对比来凸显荷兰的独特之处——一个依靠商业信誉而非纯粹军事武力建立起来的临时霸权。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从对细节的关注逐渐过渡到对整体战略的把握,仿佛在拼凑一幅巨大而精美的十七世纪欧洲航海图。书中的插图和地图的使用也恰到好处,极大地辅助了对海上贸易路线和军事部署的理解。对于希望了解现代自由市场经济思想源头和早期国际关系复杂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

坦率地说,我对历史类书籍的选择一向挑剔,但这本书的视角和深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没有陷入对荷兰“奇迹”的简单赞美,而是深入剖析了支撑这个海上马车夫崛起的复杂社会结构和金融工具的创新。作者对于荷兰早期银行体系、债券市场以及股份制公司的诞生过程的梳理,简直是一场金融史的精彩讲座。他成功地将枯燥的经济数据和法律条文,转化成了推动世界格局变动的关键驱动力。我感觉,作者的功力在于,他能将宏大的地缘政治博弈,落脚到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和商业行为上,展现出一种由下而上的历史动力。例如,书中对于“投机”现象的分析,既没有完全否定其创造性,也批判了其伴生的风险,这种平衡的观点非常难得。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观察“早期全球化”的绝佳窗口,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清晰的逻辑推理,使得每一个论点都有坚实的历史证据作为支撑,适合对经济史和早期现代国家形态有深度兴趣的读者。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法,勾勒出十七世纪荷兰人那种特有的、混合着务实与浪漫的民族性格。那种对自由贸易近乎宗教般的信仰,以及他们面对未知海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探索精神,被作者捕捉得极其到位。书中的语言风格是那种老派历史学家的沉稳与细腻,但叙事节奏却又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了荷兰海上商业扩张的那种蓬勃朝气。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阿姆斯特丹港口繁忙景象时的细节描写,字里行间透着一种生动的烟火气,让人能想象到各国船只的桅杆如何遮蔽了天空,各种语言如何交织在一起。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会这样”,比如,荷兰独特的宗教宽容政策是如何为其吸引全球人才提供了土壤,以及共和体制下的城市自治如何催生了空前的创新力。尽管篇幅不小,但全书读下来毫无拖沓之感,每一次转折都像是海浪拍岸,既有力又充满节奏感,让人欲罢不能,仿佛跟随那艘艘满载香料的货船,一同经历了远洋的艰辛与荣耀。

评分

三、国际资金流动的正面影响

评分

好好学习一下,挺好的

评分

那么,为什么中国就不能像日本那样,学习西方、进而赶上和超过西方呢?

评分

没有强力的集权,没有领土的野心,只有商业版图。但是,没有强大的政治庇佑的生意人,注定不能长久。还真是佩服荷兰人的性格,他们眼中似乎只有海洋和利润,即使是他们从来都没有当过一流强国,并且终被从一流富国中挤掉,依然不改的奉行着祖先的信条。他们更像海洋上的犹太人。

评分

严格的说,所谓的荷兰崛起算不得和平,同样夹杂着殖民扩张,但与其他列强相比较时,他可以算得上温柔了。他们只是重商,同样是在没有海洋谋略的童年里干出了只有成年人才该做的大事情。但他们为后人留下了榜样,所谓先驱的价值也就在于此吧,不是要带给人们什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而是要带给人们思考或反思。

评分

第二节 国际货币协调的制度安排

评分

影片所介绍的九个国家,基本上都具备上述的条件。相比之下,我们中国虽然是个东方大国,但却不能“入围”世界大国之列,连日本都不如。什么道理呢?因为在过去的几百年间,我们几乎不曾具备上述大国标准中的任何一条,而只是大国列强的蹂躏对象和殖民地。

评分

1535年,西班牙已经确立了对美洲大部分地区的殖民统治,成为一个地跨欧、美、非三洲的殖民大帝国。国王查理一世把尼德兰视为“王冠上的一颗珍珠”,加强搜刮,每年从尼德兰搜刮200多万佛洛林,比从美洲搜刮的佛洛林多3倍,占其总收入的一半;他还设立宗教裁判所,压制一切自由思想,残酷迫害新教徒。1550年颁布的敕令规定凡是新教徒或指控为新教徒者,“男的杀头,女的活埋”,给过新教徒以帮助,或谈过话的人也要治罪。查理时代有5000到10000尼德兰人死于宗教迫害,因此人们把这个敕令称为“血腥敕令”。在西班牙的残酷统治下,尼德兰人和西班牙统治者之间的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在1534年~1535年与德国闵斯特公社起义的同时,荷兰、弗里斯兰等省也发生暴动。1556年,查理一世退位,由儿子菲利浦二世继位。为了实现争霸计划,弥补开支不足,菲利浦二世把尼德兰彻底变为西班牙的殖民地,疯狂榨取尼德兰。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