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年代: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下)

疯狂年代: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中野京子 著
图书标签:
  • 法国大革命
  • 欧洲历史
  • 近代史
  • 社会史
  • 政治史
  • 文化史
  • 18世纪
  • 19世纪
  • 历史研究
  • 欧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5775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5791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语言轻松活波,欧洲版“鱼羊野史”!《疯狂年代: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上册于2015年11月推出,获得了不俗的成绩,被众多读者评价十分有趣味性,阅读体验十分轻松,作者就是日本女版“高晓松”。下册的翻译风格更为轻松活波,接近年轻人的阅读习惯。

  2. 内容丰富,散点式描绘,将历史与电影结合,令人耳目一新! 100多个小故事轻松的勾勒出了18世纪前后的欧洲全景图。中野京子在下册中结合了有关当时的历史的各国电影,将电影与历史之前的相似与不同展现了出来。

  3. 《疯狂年代: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下)》开本小巧、制作精良,适合口袋阅读!适合不喜欢看正史以及对历史了解不多的读者。他们喜欢短平快,喜欢吐槽和段子,对欧洲史的八卦感兴趣,他们喜欢从微博、微信、豆瓣、图书排行榜、朋友推荐等渠道获得图书信息。这套书中,讲的是那个时代实实在在生活着的“有血有肉”的人。



内容简介

  《疯狂年代: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下)》讲述了1683年?1883年法国大革命前后100年,也就是200年间的欧洲历史。这阶段的历史充满了血腥的味道,市民阶级抬头、欧洲的社会和文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书以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期间被捕,断头台斩首的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被处以刑罚为时间轴,对期间欧洲发生的事件和活跃的人物做了全景式扫描。本书分为六个部分,围绕宫廷、艺术家与民众三个群体,将犹如打翻了小朋友的玩具箱一样又多又杂的欧洲历史分门别类,细细讲来。历史中的人物、事件,在阅读过程中像一个个点一样连接,共同构成了欧洲一段疯狂的年代。


作者简介

  中野京子(Nakano Kyoko),出生于北海道。专攻德国文学、西方文化史。中野京子凭借自己在历史和艺术方面的广泛知识,以及对人类心理的超群洞察力,撰写出全新解读欧洲文化、历史与艺术的专著,获得广大读者的支持与喜爱。现今除了在报刊杂志上撰写专栏外,中野京子还参与出演NHK艺术相关的电视节目,活跃在艺术普及多方舞台上。国内已出版的作品《疯狂年代: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上)》、《桥的故事》、《名画之谜:希腊神话篇》等。


精彩书评

  日本人怎么看欧洲历史?在这本书中,我们能看到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是怎样在日本“段子手”手中变成一个个段子,从各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那个传奇的时代那些传奇的人。

  ----凤凰网历史


  这本书里描写的法国大革命不再是历史时间轴上短短的一百年,而是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

  他们或推进了历史的脚步,或影响了文化的进程,或改变了审美的导向,你将看到的不仅是波澜壮阔的历史车轮碾压而过,更是一个个独立的人格如何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

  -----网易娱乐


  动乱的欧洲历史,被有趣的小故事“调配”得意趣盎然。一本相见不晚历史小书,适合随时带在身边随时读。

  ----慢书房


目录

第一章

喧嚣时代

一 蠢动于宫廷之人

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书信(1793年)

皇后的死因是家暴?(1826年)

皇后羡慕妓女?(1725年)

敢勾搭王的女人!活腻了吧?(1724年)

“芳达姬”长久而人生苦短(1680年)

音乐治疗抑郁症(1737年)

“老爸快死!”(1737年)

母子三代大混战(1801年)

进退两难的拿破仑三世(1867年)

不知丈夫已死……(1866年)

“成吉思汗=源义经”说与“马哈茂德二世之母=约瑟芬皇后表妹”说(1808年)

二 名垂青史?默默无闻?

贝多芬的年纪比莫扎特大?(1787年)

终有一天会被世人认可(1843年)

在《梅杜萨之筏》之前(1817年)

卖火柴的“小男孩”(1827年)

不愿孤独上路(1811年)

富人的啤酒、穷人的金酒(1751年)

弃儿们的下场(1790年)

皮氏痴恋最哀怨(1863年)

第二章

电影中的世界史

一 华美绚烂的宫廷画卷

面具之下的秘密(1703年)

有闲贵族们的恋爱游戏(1782年)

在威尼斯解放的混乱中(1866年)

国王发疯(1788年)

生如小说(1823年)

轻松跨越性别的界限(1750年)

在全世界的瞩目之下(1772年)

疯狂的单相思(1812年)

耍嘴皮子也要命(1794年)

不说谎的女人(1882年)

除非被暗杀,否则世人不会想起你(1864年)

幸福如梦的茜茜(1863年)

哈布斯堡家族的落日黄昏之时(1889年)

这算哪门子的恶女?(1815年)

即便美人如云,不过黄粱一梦(1685年)

玛丽?安托瓦内特的项链(1784年)

暴君暗杀令(1844年)

藏有短剑的圣经(1844年)

正妻的位子是铁饭碗?(1805年)

拥挤的婚姻(1774年)

华尔兹与波尔卡(1801年)

二 艺术家们的光与影

上帝的宠儿——莫扎特(1791年)

莫扎特的藏书目录(1791年)

雨果之女阿黛尔(1863年)

我们如此相爱,却为何……(1827年)

从歌手到皇家公务员(1737年)

令男人走向毁灭的蛇蝎美人(1845年)

我写故我在(1814年)

寻觅真爱(1753年)

克拉拉、舒曼和勃拉姆斯(1856年)

贫贱夫妻百事哀(1789年)

失足女子(1847年)

抛弃安逸的生活,选择正义的战斗(1877年)

仅凭一张照片(1840年)

柏拉图式恋爱的终点(1877年)

黄色麦田中的乌鸦(1879年)

以梦为马(1819年)

艾尔米塔什奇幻之旅(1764年)

唐璜、卡萨诺瓦和达?彭特(1763年)

谁会跟我这种人结婚(1765年)

三 倾世红颜

霍乱时期(1858年)

腮红迷情(1773年)

仅仅因为没吃猪肉……(1793年)

吸血鬼也爱莫扎特(1786年)

留名于美国大地的君主们(1757年)

无人岛上也有等级意识(1719年)

美国的女巫狩猎(1692年)

不靠谱的爆破作战(1864年)

今夜是恐怖之夜,正如我命运一般……(1856年)

大团圆结局的是与非(1872年)

以革命为浪漫(1789年)

《美女与野兽》反转版(1861年)

即是女人,又是男人,是白人,也是……(1876年)

家庭教师失业后(1857年)

“槽点”满满的弗兰肯斯坦电影(1818年)

缘分的奇迹(1887年)

3点10分,驶往犹马(1865年)

化为春情的晚餐(1871年)

牺牲母亲和妻子(1804年)

四 民众的力量

日式恐怖片的原点(1825年)

“你想变成我吗?”(1882年)

自己为自己做手术(1805年)

遗产的出处(1861年)

演奏巴赫的尼摩船长(1870年)

怪兽真身成谜(1764年)

宛如前世孽缘(1800年)

良师引路(1723年)

西部片中的理科女(1885年)

冉·阿让的原型(1827年)

女人难当(1666年)

为了击败情敌(1859年)

调制极致的香水(1738年)

全球瞩目的夫妻吵架(1862年)

马上就轮到你了!(1794年)

节俭人生(1842年)

不受欢迎的女人(1846年)

我才不会这么早死呢!(1862年)


精彩书摘

  敢勾搭王的女人!活腻了吧?

  1724年

  ◇玛丽·安托瓦内特出生31年前◇

  *

  《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是“框架故事”(在主干故事中嵌入数个小故事的文学形式)的典型作品。该书的主线情节是美女山鲁佐德在一千零一个夜晚为国王讲故事,而小故事则成为支线情节,诸如《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辛巴达历险记》《阿拉丁与神灯》等闻名遐迩的故事就穿插在其间。

  说起山鲁佐德每天熬夜讲故事的原因,还得追溯到国王的情史上去。其实这位国王曾遭到挚爱之人的背叛,在他亲手斩杀了偷情的王后与奸夫后,女人就成了他心中极其丑恶的生物。长年以来,国王持续着疯狂的行径,每夜娶一个妙龄女子共度良宵,次日一早就杀掉再娶。美丽聪慧的山鲁佐德挺身而出,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试图阻止国王的暴行。

  每夜都认真聆听山鲁佐德那些奇幻故事的国王,终于在第一千零一个夜晚解开了心结(真是个像小孩子一样任性的国王啊)。最后,国王抱得美人归,故事圆满落幕。

  不过请大家还是先把大团圆结局放在一边,一起来看看现实中与王的女人搞在一起会有什么下场:普鲁士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的祖母索菲亚·多萝西(Sophia Dorothea)的情人遭到谋杀,尸体在森林中被人发现(详情参照《疯狂年代: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上)中《软禁妻子32年的乔治一世》一文);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七世(Christian VII)之妻的情人被当众五马分尸(详情参照同书中另一篇《导致死亡的不伦之恋——丹麦宫廷丑闻》)。

  那么,作为好战民族的代表人物、俄国最著名的沙皇之一、据说曾亲手处决儿子的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在面对妻子的外遇时会有什么反应呢?其实不用说也知道,奸夫的下场一定惨绝人寰。

  彼得大帝将原配妻子送进修道院后,与健壮活泼的立陶宛农家之女叶卡捷琳娜(katerina)再婚了。两人结婚12年,育有两个女儿。彼得大帝对42岁的太太极为信赖,却突然经由一封密函发现自己早就被戴上了绿帽子。皇后的外遇对象是年轻英俊的侍从蒙斯。

  很快蒙斯就被抓起来接受拷问,然而法官们绝口不提他被捕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害怕吗?)蒙斯的罪名是“渎职”,(太牵强了吧!)但刑罚却是斩首。1724年冬,年轻的侍从官为他与皇后的短暂欢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行刑后,彼得大帝带皇后乘坐雪橇来到处刑台,让她亲眼看到插在长枪上的蒙斯的首级及无头尸体。据说当时叶卡捷琳娜显得非常淡定,神色自若。于是当天傍晚,装有蒙斯首级的酒瓶在沙皇的授意下送到了皇后宫中(当然我觉得这段情节应该只是后世的杜撰)。

  能长年陪伴在彼得大帝这种男人身边的叶卡捷琳娜也是个狠角色,她自始至终都不肯承认自己的出轨行为,而命运对她也的确颇为眷顾。

  当时所有人都觉得皇后应该命不久矣,然而仅仅两个月后,彼得大帝竟先一步撒手人寰[详情参照《疯狂年代: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上)中《专制君主们的最后一幕》]。叶卡捷琳娜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皇位,俄国史上的第一位女皇诞生了。此后,女皇身边自然围绕着美男三千,如此想来,当年那个身首异处的蒙斯还真是可怜……

  ……


前言/序言

  前言

  地球是围绕着玛丽·安托瓦内特转的?

  当然没有这种事。不过很多读者都疑惑我为何要在每一个小故事上面写上玛丽·安托瓦内特出生XX年前、去世XX年后这样的字句,这其实与本书的来源有关。

  这部书由我在日本《朝日新闻》的官方博客上连载的《世界史课程》&《世界史课程·电影篇》汇总而成,一开始的创作概念就是拿法国大革命前后100年,也就是200年间的动荡历史为素材编写一部历史故事集。这些故事简直就像打翻了小朋友的玩具箱一样又多又杂,实在很难分门别类,因此我便考虑将安托瓦内特的出生年份设定为时间轴的原点,以便各位能轻松理解时代背景。

  举个例子,歌舞伎名剧《东海道四谷怪谈》的首演在安托瓦内特死刑的32年后。如果没有法国大革命,那时候应该70岁的安托瓦内特说不定还活着。再者,令人闻风丧胆的热沃当怪兽横行乡野时,安托瓦内特还是个9岁的小女孩。而就在这一事件的2年前,7岁的安托瓦内特在维也纳美泉宫见到了少年莫扎特。像这样,如果一个个微小的时间点能在脑海中点成线、线成网,那么走近历史一定也能成为一件更加有趣的事吧。

  这部书如上所述还包含了“电影篇”。历史剧应该是很多人了解历史的入门教材,但有时电影也会为了追求娱乐性而无视史实,所以对电影情节照单全收是很危险的。在书中我会为大家介绍电影与现实的不同之处及有关电影原著、历史背景的小故事,希望大家能够获得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

  中野京子



帝国黄昏:拿破仑的遗产与欧洲的重塑(1815-1848) 本书聚焦于一个充满矛盾与剧变的时代——从维也纳会议的尘埃落定到1848年革命的全面爆发。这是一个旧秩序试图以铁腕手段恢复其荣光,而新兴的民族主义、自由主义与工业力量则在暗流中蓄势待发的时期。 第一部分: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脆弱的平衡(1815-1830) 1815年,随着拿破仑的彻底失败,“欧洲的建筑师们”——梅特涅、卡斯尔雷、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等——在维也纳重塑了欧洲的版图。本书将深入剖析这场盛会背后的复杂博弈。我们不仅审视领土的重新划分如何满足了“大国”的均势需求,更着重分析“正统性原则”和“均势原则”如何共同构建了一个旨在压制革命思想的国际秩序。 梅特涅的“体系”:我们将详细考察奥地利首相克莱门斯·冯·梅特涅如何成为欧洲保守势力的精神领袖和实际操作者。他的核心目标在于遏制法国的复仇心和俄国的扩张欲,更关键的是,他要扑灭任何煽动“民族自决”或“人民主权”的火苗。这一部分将通过对“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运作机制的细致描绘,揭示这一体系在多大程度上是基于共同的恐惧(对革命的恐惧),而非基于持久的政治共识。 被压抑的浪潮:然而,维也纳体系的合法性基础是摇摇欲坠的。我们将在这一部分详细考察被强行纳入新秩序下的各个民族的反应。 德意志的“青年运动”:考察卡尔斯巴德法令如何试图扼杀耶拿大学的自由精神,以及德意志邦联的保守主义如何阻碍了统一的渴望。 意大利的“烧炭党”:分析秘密社团的兴起及其在意大利各地进行的小规模、屡遭挫败的起义,揭示了地理和政治上的分裂如何成为民族觉醒的巨大障碍。 西班牙的宪政挣扎:聚焦1820-1823年的自由派革命及其被法国“神圣同盟”干涉军镇压的过程,这标志着保守势力在短期内的胜利。 东方的裂痕:这一时期,对奥斯曼帝国“欧洲病夫”地位的觊觎也加剧了体系的紧张。希腊独立战争(1821-1829)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它不仅打破了“正统性”的铁律(列强支持一个反抗君主的起义),更暴露了各列强在处理民族解放问题上立场的内在矛盾,为后来的体系瓦解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七月王朝的兴起与自由主义的“妥协时代”(1830-1840)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的爆发,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彻底动摇了梅特涅的稳固结构。查理十世的复辟王朝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路易-菲利普的“七月王朝”。 自由的胜利?:本书将深入探讨法国七月革命的性质——它是一场资产阶级的胜利,而非彻底的民主革命。我们考察奥尔良王朝如何代表了金融贵族和“有产者”的利益,如何试图在旧的贵族保守主义与激进的共和主义之间找到一个“中间路线”。这一妥协的政治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其他地区的政治想象。 革命的连锁反应:七月革命在周边地区引发了新的波澜: 比利时独立:这是维也纳体系下最成功的“民族解放”案例。我们将分析英国对波旁王朝的警惕和俄国的犹豫,是如何为比利时的分裂创造了空间,以及它对荷兰的巨大冲击。 波兰的悲歌:与比利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波兰十一月起义(1830-1831)。本书详细描述了波兰贵族(Szlachta)的英勇抗争,以及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如何以铁血手段将其镇压,并以更严厉的“俄罗斯化”政策巩固了对该地区的控制。 工业化的阴影:在政治表面平静的背后,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一部分将详细考察英国工业革命的溢出效应如何影响欧洲大陆。 “社会问题”的浮现:随着城市化和工厂制度的推广,无产阶级开始形成。我们将考察早期社会主义思想家(如圣西门、傅立叶)的理论萌芽,以及社会底层在政治光谱中日益增长的重要性。 改革的压力:英国的《1832年改革法案》标志着工业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的正式确立。本书分析了该法案如何暂时缓解了国内矛盾,并为欧洲大陆的自由派提供了一个范本——即通过渐进式的政治改良来避免暴力革命。 第三部分:进步与反动的角力与1848年的前夜(1840-1848) 进入四十年代,欧洲进入了一个高压与期待并存的时期。梅特涅的体系虽然仍维持运转,但其内部的张力已到临界点。 “青年欧洲”与民族主义的成熟:我们分析了以朱塞佩·马志尼为代表的激进民族主义者的成长。他们不再满足于秘密的、地域性的起义,而是致力于构建跨国界的、基于“人民”而非“君主”的政治愿景。意大利的“复兴运动”(Risorgimento)如何在外交和意识形态层面展开布局,成为欧洲政治的焦点。 自由主义的保守化:与激进派并存的是逐渐成熟的“历史学派”和“改良派”。在法国,人们开始担忧激进共和主义可能带来的社会动荡。在德意志,思想家们越来越倾向于“自上而下的”统一,而非诉诸全民的革命。这种内在的分裂,使得当革命真正到来时,自由主义阵营难以形成统一战线。 经济的低谷与政治的沸点:本书将详细分析1845-1847年间欧洲经历的农业危机和经济衰退。饥荒、失业和物价飞涨,将数百万原本对政治漠不关心的人口推向了街头。这不仅是经济事件,更是政治催化剂。我们考察了爱尔兰的马铃薯饥荒如何成为一个国际关注的焦点,以及其对英国政治的间接影响。 外交政策的转向:在东方,克里米亚危机的前奏——关于奥斯曼帝国继承权问题的外交角力——开始浮现,这使得原本坚不可摧的“欧洲五大国”的协作出现裂痕。 1848年的布局: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对普鲁士、奥地利和皮埃蒙特-撒丁尼亚等主要国家进行详细的社会和政治扫描,描绘出各地的“火药桶”是如何被堆积起来的。从巴黎的宴会禁令到维也纳的学潮,所有信号都预示着,那个试图维持现状的“欧洲共识”即将被历史洪流彻底冲垮。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细致入微的政治、社会和思想史图景,解释在拿破仑的幽灵散去之后,欧洲是如何在短暂的保守复兴中,孕育出决定其未来百年命运的强大力量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简直让人欲罢不能,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惊叹。我读这本书时,仿佛身临其境地走进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从巴黎的咖啡馆到凡尔赛宫的奢华,再到街头巷尾的骚动与不安,每一个场景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尤其是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非常细腻。你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那些身处历史转折点上的人们的挣扎、希望与绝望。比如,书中对某一关键政治人物在面临抉择时的内心独白,那种左右为难、深思熟虑的过程,写得极其真实,让人不由自主地代入其中,甚至会和我一起思考,如果是我会怎么做。作者在处理复杂的政治博弈时,并没有让叙述变得枯燥乏味,而是巧妙地将其融入到生动的故事线中,使得即便是对历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节奏,并且被深深吸引。这绝不是一本干巴巴的教科书式的历史读物,它更像是一部宏大的、充满了人性光辉与阴影的史诗,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意犹未尽。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给我留下了极好的印象,这对于提升阅读体验至关重要。字体选择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地图和插图的运用。作者没有使用太多花哨的图片,而是精选了一些极具信息量的历史地图和当时的版画,这些视觉材料的放置位置和内容说明都极具匠心,它们精准地补充和佐证了文字的描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当我读到某个战役或条约的描述时,只需扫一眼旁边的地图,空间上的理解立刻就清晰了。这种对细节的重视,体现了出版方和作者对“知识传递”这件事本身的尊重。总而言之,从文字的深度到阅读的舒适度,这本书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实属难得的精品之作,绝对值得任何对那个时代感兴趣的读者拥有。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于“个体命运”与“历史洪流”之间张力的描绘。在那个群星璀璨又无比残酷的年代,无数普通人的生活被历史的巨轮无情地碾过,而一些野心家则顺势而起,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作者在叙述宏大事件的同时,从未忘记关注那些被历史尘烟掩盖的小人物。我记得有一段描写一位巴黎面包师的家庭在物价飞涨和政治清洗中的遭遇,那种无力感和对生存的渴望,真实得让人心痛。这种聚焦于微观层面的叙事,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大革命的理解——它不只是国王的倒台和共和国的建立,更是千千万万家庭的破碎与重塑。这种人性的温度,使得冰冷的历史事件变得有血有肉,让人在为历史的残酷感到唏嘘的同时,也更加珍视和平的来之不易。它成功地将宏伟的历史叙事,拉回到了我们能够感同身受的人类情感层面。

评分

坦率地说,我很少读到像这样对文化变迁有如此敏锐洞察力的历史著作。这本书并未将焦点仅仅局限在军事和政治领域,它深入探讨了美学、哲学思潮以及日常习俗的剧变。作者巧妙地展示了洛可可风格的衰落与新古典主义的兴起是如何与政治清算同步发生的,这简直是绝妙的互文关系。比如,书中对“理性”和“情感”在那个时代如何被重新定义和争夺的论述,我深以为然。这种将文化史与政治史无缝衔接的处理方式,使得整个欧洲在那个时期的精神面貌跃然纸上。它让我意识到,一场真正的革命,不仅是推翻旧的政府,更是要摧毁旧的思维定式和审美标准。阅读过程中,我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考察,对十八世纪末期欧洲的精神脉搏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感知。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学术深度绝对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些事件对后续欧洲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作者对于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以及启蒙思想如何相互作用,最终点燃革命的火焰,进行了极为深刻的剖析。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史料时的严谨态度,每一个论断似乎都有坚实的文献作为支撑,这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然而,这种深度并非意味着晦涩难懂,作者的行文风格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展现出一种优雅的古典美。他擅长使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来阐述观点,使得复杂的历史逻辑变得清晰明了。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期的欧洲社会运作的底层逻辑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被动接受历史结论,而是能够主动去思考历史的内在驱动力。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并随时翻阅以加深理解的案头之作。

评分

明明无话可说,京东的系统为什么必须输入至少一个字!

评分

jjehhfhfhhdhhd

评分

总之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读过《名画之谜》而喜欢上中野京子作品的人千万不要错过。

评分

非常满意

评分

一如既往支持京东

评分

好书,送货速度快,包装完好,五星好评

评分

有趣味,无思想,闲来看看。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