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瞭滿足廣大書法愛好者臨習和欣賞曆代書法名跡的廣泛要求,西泠印社編輯齣版瞭這本《吳昌碩臨石鼓文》。該書是書法界中很少以臨摹取勝的書法名著之一。它是以書法傢主觀的獨到理解,對古典的《石鼓文》進行闡釋、誇張的結果。從中您可以看到吳昌碩將臨摹與創作高度地融為一體,體現瞭作者獨到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好奇嗎?你不妨也學學吳昌碩先生,相信一定會有不小的發現。
《吳昌碩臨石鼓文》在齣版中加添瞭釋文,還約請中國美術學院的陳振濂教授撰寫瞭短評,這對臨習者來說,一定會有不小的啓發和指導作用。古代書法傢在臨摹、學習範本碑帖時,常常采用半臨半創的方法,既不失古典,又有自傢胸中丘壑。於是,在《吳昌碩臨石鼓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變左右對稱為左低右高、聳動肩角,將綫條的平穩沉實寫得動蕩、變化莫測。《石鼓文》的平淡與老成、均勻與對稱,都被吳昌碩往變化、動蕩、飛揚、對比、豐富方麵靠過去,這讓我們看到一種創意,而不僅限於承襲。其中體現更多的是作為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生命個體所在。通過《吳昌碩臨石鼓文》這本帖,您不僅可以學到一整套鮮活的技巧法則,而且可以明白即使是臨摹,有沒有創造力與想象力,也完全可以決定一個書法藝術傢的成敗得失。
吳昌碩(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號缶廬、苦鐵等,浙江安吉人。我國近代著名金石、書、畫藝術大師,西泠印社首任社長。他的篆刻從浙派入手,後專攻漢印,也受鄧石如、吳讓之、錢鬆、趙之謙等人的影響。31歲以後,移居蘇州,來往於江浙之間,閱曆大量金石碑版、璽印、字畫,眼界大開。後定居上海,廣收博取,詩、書、畫、印並進;晚年風格突齣,成為一代宗師。他把詩、書、畫、印熔為一爐,開闢篆刻藝術的新境界。其在篆刻上的成就,對我國篆刻藝術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在篆書方麵一生專治《石鼓文》,自稱“一日有一日之境界”。主要作品有《缶廬集》、《缶廬印存》。
陳振濂
吳昌碩是近代書法大師,他善篆隸與行草,而以篆書《石鼓文》最為馳名。
吳昌碩寫《石鼓文》,從現象上看當然是臨摹,但實際上書法界很少是以臨摹來看待的。毋寜說,它是一種有憑據的創作他是以書法主體即書法傢主觀的獨到理解,對古典的《石鼓文》進行闡釋、誇張的結果。故爾我們常常分不清吳昌碩是在「寫」《石鼓文》,還是在臨《石鼓文》。因為如果是臨,那應該對原帖亦步亦趨、形貌不失。但吳昌碩的《石鼓文》顯然與原來的《石鼓文》是兩碼事瞭。那麼,說它是「寫」齣來的?其中又不僅僅是吳昌碩個人的揮運,仍能看得齣《石鼓文》的依憑無處不在。
古代書法傢在臨摹、學習範本碑帖時,常常采用這種半臨半創的方法:既不失古典,又有自傢胸中丘壑。於是,我們看到瞭吳昌碩式的《石鼓文》:明明是左右對稱平穩的字形,被吳昌碩寫來卻是左低右高、聳動肩角;明明是綫條平穩沉實而不求變化的,卻被吳昌碩寫成動蕩的、變化莫測的;明明是空間布白均勻分割等距離的,卻被吳昌碩寫得密不金風疏可走馬;總之,《石鼓文》的平淡與老成,均勻與對稱,都被吳昌碩往變化、動蕩、飛揚、對比、豐富方麵靠過去,以至我們一看這《石鼓文》首先想到的是一種「創意」而不是承襲。其中更多的體現齣來的,倒是作為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吳昌碩這個生命的所在。
通過《吳昌碩臨石鼓文》這本帖,我們可以學到一整套鮮活的技巧法則,但更可以體察到:其實學習古典,在掌握瞭基本技術規範之後,不妨放開來看看自己究竟能對古典作齣何等樣的闡釋與發揮。沒入門的初學者當然還未能想到這些,也沒有能力做;但有能力的書法傢,卻應該從吳昌碩身上汲取這樣一種啓示:即使是臨摹,有沒有創造力與想象力,也完全可以決定一個書法藝術傢的成敗得失的。
一九九六年八月
作為一名研習書法多年的習書者,我發現這本書在選材的獨到之處上做得非常到位。它並非簡單地堆砌所有能找到的“石鼓文”拓片,而是經過瞭精心的遴選和編排。每一頁的布局都似乎在訴說著一種書法的“邏輯”,從整體的氣勢到單字的結構變化,作者似乎引導著我們去理解石鼓文那種古樸而又充滿生命力的內在韻律。特彆是對於那些容易被忽略的“銹蝕”和“洇化”區域的處理,這本書的展現方式極具啓發性,它讓我們看到,真正的書法之美,往往藏在這些不完美之中。對比我手頭其他幾本資料,這本書在對字體演變脈絡的梳理上顯得尤為清晰,每部分之間的過渡自然流暢,使得學習者不至於在浩瀚的古文字世界中迷失方嚮。它真正做到瞭“學以緻用”,而不是單純的資料匯編。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對話”。作者在文字部分的闡述,措辭極為精煉,絕無冗餘的套話和空泛的贊美,全篇洋溢著一種老辣的書法傢的洞察力。我尤其欣賞作者對“金石氣”的獨特見解,他沒有用晦澀難懂的術語去堆砌,而是用非常直觀的語言,將那種源自岩石的蒼勁、古拙的力量感,一層層剝開,呈現在我們麵前。讀到某些段落時,我甚至會停下來,重新審視自己以往對“古拙”二字的理解,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這種高屋建瓴又腳踏實地的敘述方式,讓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在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的指引下,共同探索碑刻的深層奧秘。這對我提升書法理解的深度,有著不可替代的幫助。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觸動,在於它如何巧妙地連接瞭“曆史”與“當下”。在閱讀過程中,我強烈地感受到一種穿越時空的對話感。它不僅僅是在展示一種已經定型的字體,更是在追溯一種文化精神的源頭。作者在講解中,不時會穿插一些關於先秦時期的社會背景和文化思潮的片段,這些背景知識並非是突兀的插入,而是與書法綫條的內在邏輯緊密結閤的。這讓我意識到,學習石鼓文,絕不能隻停留在“形”的模仿上,而必須深入到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世界中去。這種對文化根源的追溯,極大地豐富瞭我對中國傳統藝術的整體認知,讓我對“道法自然”的理念有瞭更深層次的感悟。這本書真正做到瞭,將藝術學習升華為一種對曆史和哲學的探尋。
評分從實操角度來看,這本書在臨摹輔助方麵的設計可以說是做到瞭極緻。很多書法書籍的拓片印製齣來後,綫條的清晰度往往跟不上要求,關鍵的提按頓挫之處模糊不清。然而,這本印刷的品質實在令人稱贊,即便是那些極細的綫條,也依然保持著銳利的邊緣和豐富的層次感。我嘗試用不同的毛筆蘸墨去模仿其中的筆法,發現即便是最細微的“入筆”和“齣鋒”的轉摺,都能在拓片上找到清晰的對應物,這極大地提高瞭臨摹的準確性。此外,書中對於某些疑難字的處理,提供瞭不同角度的對比參考,這種細節上的體貼入微,充分體現瞭齣版方對書法學習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對於追求精益求精的習書者來說,這樣的印刷質量和細節處理,是任何其他版本都難以匹敵的。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一絕,從觸感上就能感受到製作者的用心。封麵那種略帶粗糲感的紙張,仿佛帶著曆史的塵埃,與內頁光滑細膩的印刷形成瞭鮮明的對比,每一次翻閱都是一種享受。尤其是那些石刻拓片的局部放大細節,綫條的起伏、刀法的力度,在高質量的影印下展現得淋灕盡緻,那種“麵對真跡”的錯覺幾乎讓人屏息凝神。我特彆喜歡它在排版上采取的留白策略,既不顯得空洞,又能讓讀者的視綫在碑帖的宏大結構和細微筆觸間自由穿梭。裝幀的穩定性和耐用性看起來也很有保證,這種級彆的藝術書籍,理應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它不僅僅是一本臨帖的工具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擺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格調的體現。翻閱時,我甚至能想象到古代匠人鑿刻的聲響,這種沉浸式的體驗,遠超齣瞭文字描述所能達到的境界。
評分內容翔實,材料豐富,值得一讀。
評分挺好,很喜歡,搞活動之前買的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正版,書的質量好
評分臨摹用很好的範本,吳昌碩不愧為大師
評分好書,印製好,書法好,發書快,信譽高。
評分最近學習石鼓文,這個字帖給瞭一些靈感!很好
評分物美價廉,收到瞭很喜歡。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不錯,這個價格可以的,尚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