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满足广大书法爱好者临习和欣赏历代书法名迹的广泛要求,西泠印社编辑出版了这本《吴昌硕临石鼓文》。该书是书法界中很少以临摹取胜的书法名著之一。它是以书法家主观的独到理解,对古典的《石鼓文》进行阐释、夸张的结果。从中您可以看到吴昌硕将临摹与创作高度地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独到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好奇吗?你不妨也学学吴昌硕先生,相信一定会有不小的发现。
《吴昌硕临石鼓文》在出版中加添了释文,还约请中国美术学院的陈振濂教授撰写了短评,这对临习者来说,一定会有不小的启发和指导作用。古代书法家在临摹、学习范本碑帖时,常常采用半临半创的方法,既不失古典,又有自家胸中丘壑。于是,在《吴昌硕临石鼓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变左右对称为左低右高、耸动肩角,将线条的平稳沉实写得动荡、变化莫测。《石鼓文》的平淡与老成、均匀与对称,都被吴昌硕往变化、动荡、飞扬、对比、丰富方面靠过去,这让我们看到一种创意,而不仅限于承袭。其中体现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生命个体所在。通过《吴昌硕临石鼓文》这本帖,您不仅可以学到一整套鲜活的技巧法则,而且可以明白即使是临摹,有没有创造力与想象力,也完全可以决定一个书法艺术家的成败得失。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号缶庐、苦铁等,浙江安吉人。我国近代著名金石、书、画艺术大师,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他的篆刻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也受邓石如、吴让之、钱松、赵之谦等人的影响。31岁以后,移居苏州,来往于江浙之间,阅历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后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成为一代宗师。他把诗、书、画、印熔为一炉,开辟篆刻艺术的新境界。其在篆刻上的成就,对我国篆刻艺术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在篆书方面一生专治《石鼓文》,自称“一日有一日之境界”。主要作品有《缶庐集》、《缶庐印存》。
陈振濂
吴昌硕是近代书法大师,他善篆隶与行草,而以篆书《石鼓文》最为驰名。
吴昌硕写《石鼓文》,从现象上看当然是临摹,但实际上书法界很少是以临摹来看待的。毋宁说,它是一种有凭据的创作他是以书法主体即书法家主观的独到理解,对古典的《石鼓文》进行阐释、夸张的结果。故尔我们常常分不清吴昌硕是在「写」《石鼓文》,还是在临《石鼓文》。因为如果是临,那应该对原帖亦步亦趋、形貌不失。但吴昌硕的《石鼓文》显然与原来的《石鼓文》是两码事了。那么,说它是「写」出来的?其中又不仅仅是吴昌硕个人的挥运,仍能看得出《石鼓文》的依凭无处不在。
古代书法家在临摹、学习范本碑帖时,常常采用这种半临半创的方法:既不失古典,又有自家胸中丘壑。于是,我们看到了吴昌硕式的《石鼓文》:明明是左右对称平稳的字形,被吴昌硕写来却是左低右高、耸动肩角;明明是线条平稳沉实而不求变化的,却被吴昌硕写成动荡的、变化莫测的;明明是空间布白均匀分割等距离的,却被吴昌硕写得密不金风疏可走马;总之,《石鼓文》的平淡与老成,均匀与对称,都被吴昌硕往变化、动荡、飞扬、对比、丰富方面靠过去,以至我们一看这《石鼓文》首先想到的是一种「创意」而不是承袭。其中更多的体现出来的,倒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吴昌硕这个生命的所在。
通过《吴昌硕临石鼓文》这本帖,我们可以学到一整套鲜活的技巧法则,但更可以体察到:其实学习古典,在掌握了基本技术规范之后,不妨放开来看看自己究竟能对古典作出何等样的阐释与发挥。没入门的初学者当然还未能想到这些,也没有能力做;但有能力的书法家,却应该从吴昌硕身上汲取这样一种启示:即使是临摹,有没有创造力与想象力,也完全可以决定一个书法艺术家的成败得失的。
一九九六年八月
从实操角度来看,这本书在临摹辅助方面的设计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很多书法书籍的拓片印制出来后,线条的清晰度往往跟不上要求,关键的提按顿挫之处模糊不清。然而,这本印刷的品质实在令人称赞,即便是那些极细的线条,也依然保持着锐利的边缘和丰富的层次感。我尝试用不同的毛笔蘸墨去模仿其中的笔法,发现即便是最细微的“入笔”和“出锋”的转折,都能在拓片上找到清晰的对应物,这极大地提高了临摹的准确性。此外,书中对于某些疑难字的处理,提供了不同角度的对比参考,这种细节上的体贴入微,充分体现了出版方对书法学习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对于追求精益求精的习书者来说,这样的印刷质量和细节处理,是任何其他版本都难以匹敌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从触感上就能感受到制作者的用心。封面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仿佛带着历史的尘埃,与内页光滑细腻的印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每一次翻阅都是一种享受。尤其是那些石刻拓片的局部放大细节,线条的起伏、刀法的力度,在高质量的影印下展现得淋漓尽致,那种“面对真迹”的错觉几乎让人屏息凝神。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采取的留白策略,既不显得空洞,又能让读者的视线在碑帖的宏大结构和细微笔触间自由穿梭。装帧的稳定性和耐用性看起来也很有保证,这种级别的艺术书籍,理应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它不仅仅是一本临帖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格调的体现。翻阅时,我甚至能想象到古代匠人凿刻的声响,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远超出了文字描述所能达到的境界。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触动,在于它如何巧妙地连接了“历史”与“当下”。在阅读过程中,我强烈地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感。它不仅仅是在展示一种已经定型的字体,更是在追溯一种文化精神的源头。作者在讲解中,不时会穿插一些关于先秦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思潮的片段,这些背景知识并非是突兀的插入,而是与书法线条的内在逻辑紧密结合的。这让我意识到,学习石鼓文,绝不能只停留在“形”的模仿上,而必须深入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去。这种对文化根源的追溯,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整体认知,让我对“道法自然”的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艺术学习升华为一种对历史和哲学的探寻。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对话”。作者在文字部分的阐述,措辞极为精炼,绝无冗余的套话和空泛的赞美,全篇洋溢着一种老辣的书法家的洞察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金石气”的独特见解,他没有用晦涩难懂的术语去堆砌,而是用非常直观的语言,将那种源自岩石的苍劲、古拙的力量感,一层层剥开,呈现在我们面前。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会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以往对“古拙”二字的理解,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种高屋建瓴又脚踏实地的叙述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的指引下,共同探索碑刻的深层奥秘。这对我提升书法理解的深度,有着不可替代的帮助。
评分作为一名研习书法多年的习书者,我发现这本书在选材的独到之处上做得非常到位。它并非简单地堆砌所有能找到的“石鼓文”拓片,而是经过了精心的遴选和编排。每一页的布局都似乎在诉说着一种书法的“逻辑”,从整体的气势到单字的结构变化,作者似乎引导着我们去理解石鼓文那种古朴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内在韵律。特别是对于那些容易被忽略的“锈蚀”和“洇化”区域的处理,这本书的展现方式极具启发性,它让我们看到,真正的书法之美,往往藏在这些不完美之中。对比我手头其他几本资料,这本书在对字体演变脉络的梳理上显得尤为清晰,每部分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使得学习者不至于在浩瀚的古文字世界中迷失方向。它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的资料汇编。
评分很喜欢这本书—值得一读,推荐购买,另外京东的服务及配送也不错的。头天买,第二天就送到了。
评分挺不错的一本字帖,质量也不错
评分正版图书,购物方便,内容丰富
评分帮朋友买的,朋友说书还不错
评分字帖字很清晰,物流也很快,很不错的一次购物,下次还会光顾!
评分挺好,很喜欢,搞活动之前买的
评分正版图书,购物方便,内容丰富
评分阅读学习还不错,印刷还可以
评分比超市便宜就是经常缺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