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吕氏春秋通诠(套装上下册)》是百家诗坛著名学者纪连海先生作序并推荐,散发浓浓的草根韵味,通俗、全面,融合毕沅、陈奇猷三大经典版本。
内容简介
《吕氏春秋通诠(套装上下册)》的底本为陈奇猷先生所著《吕氏春秋校释》中的原文部分,同时参考了由广州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的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之《吕氏春秋》和《曲礼·礼运》中的译文部分。笔者对其中认为较不完善或欠妥的地方进行了重新考证和注译,力图尽可能贴近原著;同时,还参考了毕沅的《吕氏春秋新校正》和许维遹的《吕氏春秋集释》,缘于这两本关于《吕氏春秋》的本子,多为其他注者所重视和参考,尤其是许本,集合了多家《吕氏春秋》之校注,能够通过比对诸家之所长,而更定原本之错讹,此亦大善。因此,在引许本时,尽量保留校者之本意,并作删繁就简处理。此外,《吕氏春秋通诠(套装上下册)》对《吕氏春秋》全文做了生僻字注音、词条注释、全文翻译、点评与插图,力图尽可以贴近《吕氏春秋》原貌,以符合“通俗、全面、诠释”之题旨。
内页插图
目录
序(纪连海)
自序
吕氏春秋·卷一·孟春纪
一 孟春
二 本生
三 重己
四 贵公
五 去私
吕氏春秋·卷二·仲春纪
一 仲春
二 贵生
三 情欲
四 当染
五 功名
吕氏春秋·卷三·季春纪
一 季春
二 尽数
三 先己
四 论人
五 国道
吕氏春秋·卷四·孟夏纪
一 孟夏
二 劝学
三 尊师
四 诬徒
五 用众
吕氏春秋·卷五·仲夏纪
一 仲夏
二 大乐
三 侈乐
四 适音
五 古乐
吕氏春秋·卷六·季夏纪
一 季夏
二 音律
三 音初
四 制乐
五 明理
吕氏春秋·卷七·孟秋纪
一 孟秋
二 荡兵
三 振乱
四 禁塞
五 怀宠
吕氏春秋·卷八·仲秋纪
一 仲秋
二 论威
三 简选
四 决胜
五 爱士
吕氏春秋·卷九·季秋纪
一 季秋
二 顺民
三 知士
四 审己
五 精通
吕氏春秋·卷十·孟冬纪
一 孟冬
二 节丧
三 安死
四 异宝
五 异用
吕氏春秋·卷十一·仲冬纪
一 仲冬
二 至忠
三 忠廉
四 当务
五 长见
吕氏春秋·卷十二·季冬纪
一 季冬
二 士节
三 介立
四 诚廉
五 不侵
序意
吕氏春秋·卷十三·有始览
一 有始
二 应同
三 去尤
四 听言
五 谨听
六 务本
七 谕大
吕氏春秋·卷十四·孝行览
一 孝行
二 本味
三 首时
四 义赏
五 长攻
六 慎人
七 遇合
八 必己
吕氏春秋·卷十五·慎大览
……
精彩书摘
这个月,天子要挑选吉日向上天祈求五谷丰登。还要选择良辰,亲自用车拉着农具,放在车上的武士和车夫之间,带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自耕种天帝的籍田。天子推三下农具,公推五下,卿、诸侯、大夫们各推九下。返回宫后,在祖庙中举杯饮酒,三公、九卿、诸侯、大夫都要参加,这叫做“劳酒”。
这个月,天上的轻清之气下降,地上的重浊之气上升,天地之气合一,草木繁殖生长。君王要布置农业生产的事情,命令农夫们都要住在田地的东边,都要修整田的界限,修好田问的小路,仔细研究丘陵、阪险、高地和低地,根据地形来种植五谷,要好好教导百姓,天子要亲自过问。农业生产的命令既然要下达,就要先确定标准,这样农民才不会产生疑惑。
这个月,命令乐正率领公卿子弟进入学校学习乐韵歌舞。要修整祭祀的法典,命令祭祀山林川泽,祭品不要用雌性鸟兽。要禁止伐木,不要打翻鸟巢,不要杀死幼虫和雏鸟,不要杀死小鹿,不要获取鸟蛋,不要聚集多人无所事事,不要修筑城郭,要把暴露在外的尸骨掩埋好。
这个月,不可以大举兴兵,发动战争就一定会发生天灾人祸。不要兴起战争,不可以从我这里发起战争。不要改变上天的规律,不要漠视土地的常理,不要搅乱人的纲纪。
孟春之月实行夏天的政令,那么风雨的到来就不会合乎时节,草木很早就会枯萎,国家就会有大的恐慌事件发生。孟春之月实行秋天的政令,百姓当中就会爆发大的疫情,狂风暴雨就会数次来袭,而且各种各样的杂草反倒会蓬勃生长。孟春之月实行冬天的政令,就会发生大的水灾,大的霜雪会勃然到来,种下的种子也不会深入土壤而扎根。
前言/序言
在中国的历史上,说起千古一帝秦始皇来,那可谓是家喻户晓。但要说起辛勤培养秦始皇的吕不韦来,那可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大约出生于公元前290年前后的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吕不韦,本来是一个商人,可自从在大约公元前265年前后来到赵国国都邯郸之后,一切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在邯郸,吕不韦见到了入质于赵的秦公子子楚(即异人)。
子楚的爷爷秦昭王是一个执政50多年的老国王,子楚的父亲安国君则是一个50多岁的老太子。安国君有20多个儿子,子楚是不受安国君宠爱的夏姬的儿子。
不受宠的夏姬还连累了儿子子楚。作为秦国的人质,子楚被派到了一直都与秦国关系非常紧张的赵国。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对子楚也不以礼相待。此时的子楚所乘的车马和日常的财用都不富足,生活非常困窘。
吕不韦了解了上述情况之后,马上觉得子楚是“奇货可居”,遂一方面重金资助子楚,一方面亲自游说秦国。结果呢?当然是说动了安国君的宠姬、没有给安国君生养过一个儿子的华阳夫人并由华阳夫人说服了安国君,确立异人为安国君的嫡嗣。秦赵长平之战后,子楚与吕不韦逃归秦国。
《吕氏春秋》:熔铸先秦智慧的集大成之作 《吕氏春秋》,这部洋溢着先秦思想光辉的宏篇巨著,犹如一座深邃的知识宝库,静静地躺在历史的长河中,等待着每一个渴求智慧的灵魂去发掘。它并非一人一时的灵感迸发,而是汇聚了吕不韦及其门客三千的集体智慧,经过数载精心编撰而成。其内容之博大精深,涉猎之广泛,思想之精妙,在先秦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堪称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结构精巧,体系完备: 《吕氏春秋》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篇。十二纪以“月令”为纲,详述了一年四季的物候、天文、祭祀、政事、民俗等,将自然规律与人事活动紧密结合,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八览则围绕八个重要主题,如“贵生”、“昭信”、“慎势”等,展开论述,涵盖了政治、哲学、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六论更是将前文的观点进行提炼升华,深入探讨了君臣之道、治国之策、个人修养等核心议题。这种结构设计,既有宏观的框架,又有微观的细节,层层递进,脉络清晰,使得全书体系完备,逻辑严谨。 思想融合,兼收并蓄: 《吕氏春秋》最大的特色之一在于其思想的融合性。它并非仅仅代表一家之言,而是广泛吸取了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精华。儒家的仁爱、礼义,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非攻,法家的君权神授、法治思想,名家的逻辑辨析,阴阳家的天人感应,兵家的孙吴之术,农家的农事耕作,医家的养生之道……凡是当时有影响力的思想流派,几乎都能在《吕氏春秋》中找到其痕迹。吕不韦及其门客并非简单地罗列各家观点,而是将这些看似矛盾或对立的思想进行巧妙的整合与调和,形成了一个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独特思想体系。这种“杂取”而非“偏取”的做法,使得《吕氏春秋》的思想内涵更为丰富,适用性也更为广泛,真正做到了“包举天下而莫能名”的境界。 内容之广,包罗万象: 要详尽阐述《吕氏春秋》的内容,则需要深入到其每一篇、每一章的细微之处。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展现其内容的博大精深: 一、 天文、历法与物候: 十二纪作为全书的开篇,其首要任务便是阐述天文、历法与物候。它详细记录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日月的运行轨迹,星辰的升落规律。例如,“春分”时节,如何指导农业生产,“夏至”时如何调整起居饮食,才能顺应自然,“秋分”时如何处理政务,“冬至”时如何进行祭祀与蓄养。这些内容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深刻观察与认识,更将天时地利与人事活动紧密联系,强调顺应天时、因地制宜的重要性。它指导人们在不同季节应该从事何种活动,如何调整作息,如何进行生产,如何养生,都给予了具体的指导。这是一种朴素的生态哲学,也是一种实用的生活智慧。 二、 政治、军事与治国: 《吕氏春秋》对政治、军事和治国之道有着深入的探讨。它强调君主应以“道”为准则,施行仁政,爱民如子。在“贵生”一篇中,论述了生命的可贵,以及统治者应如何保护民众的生命安全。在“慎势”一篇中,则剖析了权力的来源与运用,告诫君主不可滥用权力,要审时度势,把握时机。书中还涉及了君臣关系、人才选拔、赏罚分明等诸多治国要务。在军事方面,《吕氏春秋》借鉴了孙子兵法的思想,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同时,也论述了如何训练军队,如何运用策略,以取得战争的胜利。它提出了“虑战”的思想,即在战争爆发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预估风险,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 哲学、伦理与人生: 《吕氏春秋》的哲学思想深邃,涉及了宇宙观、认识论、价值观等多个层面。它继承了道家“道”的观念,认为“道”是万物之源,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同时,也融合了儒家的人本主义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书中对“情”、“欲”、“知”、“仁”等概念进行了辨析,提出了“知其缓急”、“以力服人不如以德服人”等深刻见解。在伦理道德方面,《吕氏春秋》倡导“尊德”、“贵义”、“尚同”,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它强调“知足常乐”,反对贪婪与奢靡,主张简朴的生活方式。在人生哲学上,它引导人们认识生命的价值,追求精神的富足,而非物质的占有。 四、 经济、农业与民生: 《吕氏春秋》对经济和农业给予了高度重视,体现了朴素的重农思想。书中详细论述了耕作技术、灌溉方法、播种时节、收成管理等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并强调了根据不同土地和气候条件采取不同的耕作方式。它认为农业是国之根本,百姓衣食之源,国家的兴衰与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同时,也论述了商品流通、货币管理、税收制度等经济问题,力求实现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保障民生的基本需求。书中提出的“通有无”、“均贫富”等经济思想,虽然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其关注民生的出发点,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五、 艺术、文化与养生: 《吕氏春秋》的涉猎范围还延伸到了艺术、文化与养生领域。它论述了音乐的和谐与社会秩序的关系,强调“乐”的教化作用。在文化传承方面,它提倡尊重历史,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在养生之道上,《吕氏春秋》提出了“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调情志”的养生原则,强调身心平衡,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书中对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也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展现了古人对健康的重视。 语言风格:准确、生动、富于哲理 《吕氏春秋》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著作的严谨准确,又不失文学作品的生动形象。它善于运用比喻、譬喻、寓言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哲理具象化,使其易于理解。例如,“拔苗助长”的故事,就形象地揭示了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危害。书中也不乏精辟的格言警句,如“一日之行,不在于行,而在于心”等,至今仍发人深省。其语言风格的特点,使得《吕氏春秋》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吕氏春秋》作为一部集大成的著作,不仅对中国古代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思想精髓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有助于我们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它所强调的“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有助于我们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避免急功近利。它所提倡的“贵生”、“仁爱”的伦理观念,有助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它所蕴含的治国智慧,对于我们理解国家治理的复杂性,以及如何平衡发展与民生,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总结: 《吕氏春秋》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经典之作,它以其独特的结构、融合的思想、广泛的内容、精妙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先秦时期思想文化的辉煌成就。阅读《吕氏春秋》,如同与古圣先贤对话,从中可以汲取智慧,启迪思想,提升境界。它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常读常新的永恒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