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曆史的進步,中華武術在傳承中也在不斷地演變。“奧運會”和“武林大會”對傳統武術提齣很多反思和警醒。我輩從武者應善用思考,閤力同心,深鑽細研,汲取新的滋養,保護優秀的傳統文化瑰寶,與時俱進,追求卓越,挑戰未來。《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喜聞孫玉奎等編錄的《孫祿堂武學論語》即將付梓,非常高興。
孫玉奎,男,1939年生。自幼隨父習武,恪守規矩(其父孫雨人師從孫存周、孫劍雲),無論在武技、武理方麵,都有較深的造詣。尤重武德,尊師重道,虛心好學,把本門的技藝與哲理融為一體,研究“武與道閤”的學說,探索新時代的數碼奧秘,理論聯係實際,學予拳用。發錶瞭多篇論文和文章,頗具特色。
《孫祿堂武學論語》一書,總結齣一套簡約的學習方法和內容,它將為從學者創造學習、探索的氛圍,提供交流共研的平颱。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編 孫祿堂《形意拳學》論語
《形意拳學》自序
凡例
上編 形意混沌闢開天地五行學
總綱 形意無極學
第二節 形意太極學
第三節 形意兩儀學
第四節 形意三體學
第五節 形意拳演習之要義
第一章 形意劈拳學
第二章 形意崩拳學
第三章 形意鑽拳學
第四章 形意炮拳學
第五章 形意橫拳學
第六章 五拳閤一進退連環學
第七章 五拳生剋五行炮學
下編 形意天地化生十二形學
第一章 龍形學
第二章 虎形學
第三章 猴形學
第四章 馬形學
第五章 鼉形學
第六章 雞形學
第七章 鷂形學
第八章 燕形學
第九章 蛇形學
第十章 (鳥颱)形學
第十一章 鷹形學
第十二章 熊形學
第十三章 十二形全體閤一學(即雜式捶)
第十四章 十二形全體大用學(即安身炮拳)
第二編 孫祿堂《八卦拳學》論語
《八卦拳學》自序
凡例
第一章 八卦拳形體名稱
第二章 初學入門三害
第三章 入門練習九要
第四章 八卦拳四德八能四情
第六章 無極學
第七章 太極學
第八章 兩儀學
第九章 四象學
第十章 乾卦獅形學
第十一章 坤卦麟形學
第十二章 坎卦蛇形學
第十三章 離卦鷂形學
第十四章 震卦龍形學
第十五章 艮卦熊形學
第十六章 巽卦鳳形學
第十七章 兌卦猴形學
第十八章 八卦拳先天後天閤一式說
第二十章 八卦拳先天後天八卦閤一圖解
第二十一章 八卦拳陽火陰符形式
第二十二章 八卦拳煉神還虛形式
第二十三章 八卦拳神化之功藉天地之氣候形式法
第三編 孫祿堂《太極拳學》論語
《太極拳學》自序
太極拳之名稱
凡例
上編
第一章 無極學
第二章 太極學
第三章 懶紮衣學
第四章 開手學
第五章 閤手學
第六章 單鞭學
第十一章 摟膝拗步學
第十二章 手揮琵琶式學
第十四章 如封似閉學
第二十五章 倒輦猴式學
第三十三章 三通背學
第三十七章 雲手學
第三十八章 高探馬學
第三十九章 右起腳學
第四十章 左起腳學
第四十四章 披身伏虎學
第五十八章 野馬分鬃學
第六十二章 右通背掌學
第七十一章 更雞獨立學
第八十六章 進步指襠捶學
第九十三章 下步跨虎學
第九十四章 轉角擺蓮學
第九十五章 彎弓射虎學
第九十六章 雙撞捶學
第九十七章 陰陽混一學
第九十八章 無極還原學
下編
第四編 孫祿堂《八卦劍學》論語
第五編 孫祿堂《拳意述真》論語
第六編 孫祿堂其他論語匯要
附:孫存周論內傢拳
後記
孫祿堂武學拳照
精彩書摘
連環者,是五行閤一之式也。起鑽落翻,總是一氣之流行也。拳技雲:“起鑽落翻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形意拳之大本也;和也者,形意拳之達道也。五行閤一,緻其中和,則天地位,萬物育矣!若知五行歸一和順,則天地之事,無不可推矣。”
天為大天,人為一小天,天地陰陽相閤能下雨,拳腳陰陽相閤能成一體。
內五行要動,外無形要隨。靜為本體,動為作用,若言其靜,未露其機,若言其動,未見其跡。動靜正發而未發之間,謂之動靜之機也。先哲雲:知機者其神乎。故學者當深研究三體相連、二五閤一之機也。連環拳青龍齣水式。再退步與崩拳收式時剪子股式同,如行軍齣左翼。連環拳黑虎齣洞式,直齣右手右足,左足斜著隨後跟步,後足裏踝骨須相對前足腳後跟。右手從右肋與心口平著直齣,拳仍與崩拳相同。左手腕朝裏扭勁,手心朝上,往後拉至左肋下停住。兩手齣拉之時,兩肩裏根均往迴抽勁;進步之時,兩胯裏根均往迴抽勁。與行軍齣右翼同理。連環拳白鶴亮翅式,兩拳前後相對,均與肩平停住。退步時,右足後跟緊靠左足裏踝骨。
前言/序言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曆史的進步,中華武術在傳承中也在不斷地演變。“奧運會”和“武林大會”對傳統武術提齣很多反思和警醒。我輩從武者應善用思考,閤力同心,深鑽細研,汲取新的滋養,保護優秀的傳統文化瑰寶,與時俱進,追求卓越,挑戰未來。《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喜聞孫玉奎等編錄的《孫祿堂武學論語》即將付梓,非常高興。
孫玉奎,男,1939年生。自幼隨父習武,恪守規矩(其父孫雨人師從孫存周、孫劍雲),無論在武技、武理方麵,都有較深的造詣。尤重武德,尊師重道,虛心好學,把本門的技藝與哲理融為一體,研究“武與道閤”的學說,探索新時代的數碼奧秘,理論聯係實際,學予拳用。發錶瞭多篇論文和文章,頗具特色。
《孫祿堂武學論語》一書,總結齣一套簡約的學習方法和內容,它將為從學者創造學習、探索的氛圍,提供交流共研的平颱。
《武學真諦:心意形閤一的奧秘》 一、 導言:何謂真正的武學? 武術,不僅僅是強身健體的技藝,更是一種修身養性、洞察人生哲理的道路。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無數武術大師以畢生精力探索著武學真諦,留下瞭寶貴的精神財富。本書《武學真諦:心意形閤一的奧秘》並非對某一傢某派武術的詳盡介紹,亦非對某位武術名傢的生平事跡的梳理,而是站在一個更高的哲學和實踐的維度,去探尋武學最本質、最核心的內涵。我們將一同深入考察“心、意、形”三者如何融為一體,達到“技近乎道”的境界,揭示其中蘊含的宇宙規律與人生智慧。 二、 心之體悟:武學之根基 武學的根基,不在於肌肉的強健,而在於心靈的沉靜與通透。 靜心與定神: 動亂的思緒是武學練習的最大敵人。一顆躁動不安的心,無法捕捉細微的內外變化,更無法發齣精準有力的勁力。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一係列的練習,如靜坐、內觀等,來培養一種高度的專注力與內省能力。這是一種“不動念”的境界,並非麻木不仁,而是將一切雜念過濾,讓心如明鏡,清晰地映照齣內外世界的真實景象。這種定神,是理解招式變化、體會勁力流轉的先決條件。沒有定的心,一切外在的招式都如同無根之萍,難以持久,更無威力。 覺察與感知: 武學的精妙之處,在於對身體內外細微變化的覺察。這包括對自身身體內部氣息的流動、肌肉骨骼的細微綳張,對外界環境如風力、地麵起伏的感知,以及對對手意圖的捕捉。本書將闡述如何通過刻意的訓練,提升這種敏感度,讓身體成為最靈敏的探測器。例如,在推手練習中,並非依靠蠻力對抗,而是通過指尖、掌心、全身的細微變化,去感知對方力量的來源、方嚮和強度,從而做齣最恰當的迴應。這種覺察,是對生命能量流動的深刻理解。 意念與精神: 心意相通,是武學修煉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強大的意念可以引導身體做齣超乎尋常的反應,而飽滿的精神狀態則賦予招式生命力。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積極的心理暗示、堅定的信念以及對武學原理的深刻理解,來強化精神力量。例如,想象自己如山嶽般不可撼動,或如流水般綿延不絕,這種意念的投射,將極大地影響練習的效果。精神的飽滿,意味著全身氣血充盈,反應迅速,力量充沛。當心意高度統一時,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仿佛在為同一個目標而努力,從而爆發齣驚人的潛能。 三、 意之導引:武學之樞紐 意,是連接心與形的橋梁,是驅動武學能量的關鍵。 意念的引導與凝聚: 在武學練習中,意念並非隨意的想象,而是有目的、有方嚮的引導。本書將深入剖析如何將意念凝聚於一點,形成強大的爆發力,或者如水銀瀉地般彌散開來,達到全身協調一緻的效果。例如,在發力時,可以將意念集中於丹田,然後如開弓射箭般,瞬間將意念和勁力傳遞到肢體末端。這種意念的引導,是對能量流動的精妙控製。 “以氣運身,以意導氣”: 這是武學中一個重要的理念。本書將詳細闡述氣的修煉,以及意念如何成為引導氣運行的指揮棒。氣,並非虛無縹緲的概念,而是指人體內在的生命能量。通過呼吸吐納、筋骨鍛煉,可以強化氣的儲備。而意念,則是啓動和控製這股能量的關鍵。當意念與氣閤,便能産生強大的“內勁”,這種內勁與外力不同,它源自內在,綿延不絕,變化萬韆。 “神意與形閤”: 真正的武學,是將精神、意念與身體動作完美結閤。本書將探討如何在實戰中,通過意念的提前感知和引導,讓身體做齣預判性的反應,從而達到“手未到,意已至”的境界。這種“神意與形閤”,意味著武者的動作已經超越瞭單純的機械模仿,而是達到瞭“渾然天成”的境界。每一個動作都蘊含著豐富的意念,每一個意念都通過身體淋灕盡緻地展現齣來。 四、 形之圓融:武學之載體 形,是武學最直觀的錶現,但其背後蘊含著深刻的哲學。 筋骨的錘煉與勁力的生成: 武學並非單純的力量比拼,而是通過對筋骨的獨特訓練,激發身體潛能,生成特殊的“勁力”。本書將探討不同的鍛煉方法,如樁功、形意拳的五行拳、太極拳的螺鏇纏繞等,如何科學地強化身體結構,使其能夠承載和傳遞強大的力量。這種勁力,並非肌肉爆發的瞬間力量,而是通過全身骨骼、關節、肌肉的協同運動,以及氣的支持,産生的連續、彈性的力量。 “形隨意轉,意隨意生”: 身體的動作必須服從於意念的指揮。本書將闡述如何通過不斷的練習,讓身體變得靈活、協調,能夠精準地執行意念的指令。這種“形隨意轉”,意味著身體動作不再僵硬刻闆,而是充滿瞭生命的活力和變通性。每一次閃轉騰挪,每一次齣招收勢,都體現著高度的靈活性和適應性。 “動靜皆法,無處不武”: 真正的武學境界,是將武學原理融入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本書將探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過細微的調整,保持身體的鬆沉、中正,以及時刻保持警覺的意識,將武學精神內化於心。這種“動靜皆法”,意味著武者已經將武學融入瞭自己的生命,不再是刻意為之,而是自然而然的流露。無論是行走坐臥,還是與人交往,都體現著武學的智慧和力量。 五、 心意形閤一的境界:武學之極緻 “神形俱妙,渾然一體”: 當心、意、形達到高度統一時,便能産生一種“神形俱妙”的境界。本書將描繪這種境界的特點:動作流暢自然,力量運用恰到好處,精神飽滿充沛,仿佛“人武閤一”。在這種境界下,武者的反應速度極快,能夠預判對手的動作,並做齣最有效的應對。 “以靜製動,以柔剋剛”: 在心意形閤一的境界下,武者能夠運用“以靜製動”的策略,通過沉著冷靜的心態,觀察對手的破綻,抓住有利時機。同時,也能運用“以柔剋剛”的原則,藉助對手的力量,化解攻擊,並將其反擊迴去。這種境界,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長年纍月的刻苦修行,不斷體悟和升華。 武學與人生哲理的融通: 本書將進一步探討,心意形閤一的武學原理,如何與人生哲理相融通。武學中的“虛實”、“剛柔”、“動靜”等辯證思想,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武學所倡導的“謙遜”、“堅韌”、“自律”等品德,更是為人處世的寶貴財富。最終,武學不再僅僅是格鬥的技巧,而是通往智慧、健康與和諧人生的一條重要途徑。 六、 結語:武學的傳承與發展 武學是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産,其精髓需要我們去傳承和發揚。本書希望能夠拋磚引玉,激發更多人對武學真諦的探索熱情,鼓勵大傢在各自的練習道路上,不斷體悟和升華。願我們都能在武學的道路上,不斷進步,找到屬於自己的“心意形閤一”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