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后汉书选》的编选,真是让人又爱又挠头。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说,它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口,去窥探那个波澜壮阔又暗流涌动的东汉王朝。我尤其欣赏选本在人物传记上的取舍,那些耳熟能详的忠臣良将,比如陈寔的清誉,张衡的奇思,都被勾勒得栩栩如生。你仿佛能感受到他们身处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如何在士族与皇权之间艰难地走钢丝。然而,选本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某些关键的历史节点,比如宦官专权的顶峰,或是党锢之祸的深层原因,在精简后的篇幅里,往往只留下了几笔概述性的描述。这使得初次接触这段历史的读者,可能会对事件的来龙去脉产生一些片面的理解,需要配合其他史料才能拼凑出完整的图景。尽管如此,作为一本“选”本,它成功地捕捉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质——那种在儒家理想与世俗倾轧中挣扎的复杂人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那些关于地方豪强崛起的片段,简短却有力地预示了汉室的衰亡,让人读来不胜唏嘘。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给我的阅读体验增色不少。纸张的质感温润,字体大小适中,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研读厚重的史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细节。内容方面,我重点关注了选本中对“察举制”及其弊端的描述。选文清晰地展示了,原本旨在选拔贤才的制度,是如何一步步沦为世家大族垄断政治资源的工具。那些关于地方举荐标准的描述,简直就是一幅生动的讽刺画:德行、学识,最终都让位于门第和财富。然而,选本在叙述这些腐朽的制度时,笔触却保持着一种克制的冷静,不加过多煽情,而是让事实本身去说话,这种“以史为鉴”的力量,比任何激昂的评论都来得有力。美中不足的是,对当时经济状况,特别是土地兼并问题的深入剖析略显不足,总觉得社会矛盾的根源部分被轻轻带过了。
评分我常常在想,一部好的史书选本,应当是能激发读者好奇心的钥匙。而这本《后汉书选》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选取了许多极具画面感的场景,比如朝堂上的激烈辩论,或者官员在地方巡视时与百姓的简短对话,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我去查阅原著的欲望。选文对于东汉学术思想流变,特别是玄学兴起的描述,也非常到位,简要勾勒出了魏晋风度酝酿的前夜。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些篇幅较短的诏令和奏疏,文字精炼,却字字珠玑,体现了汉代公文的典范。如果非要挑剔,我认为在涉及少数民族关系,特别是与羌、匈奴的互动描绘上,视角略显单一,多是从汉朝官方立场出发,对于异族内部的视角和复杂性挖掘不够充分,使得历史的多元性在这一部分略有缺失,但总体而言,它成功地为我们架起了一座通往那段光荣与哀愁交织的年代的桥梁。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阅读这种“选本”是抱持着一种警惕态度的,总担心关键信息会被遗漏。但《后汉书选》出乎意料地在叙事节奏的把握上做到了行云流水。它挑选的片段仿佛遵循着某种精心设计的戏剧结构,有铺垫、有高潮、有转折。例如,关于光武中兴的部分,选文选取了数个关键性的战役和外交事件,通过这些侧面描写,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刘秀如何在一个破败的残局中重建秩序,那种“文治武功”的平衡感把握得相当到位。但如果从社会史的角度来看,书中对底层民众生活的记录几乎是空白,我们看到的始终是上层士大夫的视野和烦恼。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是极其重大的历史事件,但在选本中,它似乎仅仅是作为“动乱”的标签出现,缺乏对农民诉求的深入挖掘,这使得历史的厚度稍显单薄。
评分翻开这本《后汉书选》,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宏大的政治叙事,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悲欢离合。我特别注意到选本对于一些“边缘人物”的选取,那些并非位极人臣,却因独特的志向或遭遇而名留青史的士人。比如某位隐居山林的学者,他的隐逸之道与当时主流的入世哲学形成了强烈的张力。这种视角上的转换,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汉代社会结构的认知。它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名词堆砌,而是充满了生活细节和道德抉择的现场。语言风格上,选本保持了原著的典雅与古朴,但又不失通俗易懂的现代注释辅助,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历史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唯一的遗憾在于,有些篇章的衔接略显突兀,仿佛是历史的快进键被误触,几个重要转折点之间的逻辑推导需要读者自己去脑补,但这或许也是“选”的必然代价吧,总不能指望它面面俱到。
评分2、《三国志选》 本册编注者:缪钺
评分《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它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以毕生精力所撰成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时期,记述了共约三千年的历史。
评分书的印刷质量还可以,值得一读
评分很好的一套书,值得好好阅读。
评分正品,京东网是好的保证
评分选录原则:选本为保存原书面貌,一般都录全文,并按原书卷帙次第排列。也有一些做了删节,所删节的是琐事、文学作品、奏章和书信中的繁文;但如《五噫歌》、《悲愤诗》等还是保留的。列传中往往载及子孙、僚属、朋友的事,不必要的皆从删削。原书一般纪传既有论,又有赞,未免重复。选本对于不必要的论不录,对于赞只录《光武皇帝赞》,以见一斑。作者简介:束世澂(1896——1978),字天民,号秋涛,芜湖人。幼入私塾,熟读经书。1911年8月,入安徽法政学堂,毕业后,在芜湖任私塾教师。1920年8月,考取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特别生,次年正式录取文史地部。1924年7月后,曾在南京金陵大学、中央大学执教。抗战时期为四川大学、安徽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安徽政治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执教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任中国古代史研究生班指导教师,撰写《洪秀全》等50余篇论文,培养了一批史学工作者。曾任第三、四届上海市政协常委,1964年作为特邀代表出席第三届全国政协会议,补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65年10月,针对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写了《清官的特点及其评论》、《论改良、改革和让步》等论文进行回击,从而遭到张春桥、姚文元等忌恨。1966年4月,被《文汇报》点名批判,“文化大革命”动乱中,遭迫害,备受折磨。
评分2、《三国志选》 本册编注者:缪钺
评分《三国志》,西晋陈寿撰,65卷,分魏、蜀、吴三志,纪传体三国史。
评分2、《三国志选》 本册编注者:缪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