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明墓

上海明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继英 著
图书标签:
  • 悬疑
  • 推理
  • 历史
  • 上海
  • 明朝
  • 古墓
  • 探险
  • 犯罪
  • 文化
  • 小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27644
版次:1
商品编码:10482932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1-01
页数:26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上海是一个后起的城镇(城市)。唐代天宝十年(751年),上海才成为华亭县治所在。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成为府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有了第二个县——上海县。自19世纪后半叶以来,上海在几十年间就由黄埔江畔的小县城迅速成为大都市,因此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上海是无古可考的。然而1949年以来的六十年间,上海的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数十处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址,其中崧泽、广富林、马桥都是考古学文化命名的重要遗址,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2006年,普陀区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从全国2000余项考古项目中脱颖而出,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目录


概述
第一章 纪年墓
1.嘉定四先生唐时升家族墓
2.上海城隍爷秦裕伯家族墓祠
3.奉训大夫广西等处行中书省左右司郎中朱熙家族墓
4.武略将军杨四山家族墓
5.李氏墓
6.陆秋严家族墓
7.大兴县丞韩思聪墓
8.处士黄孟碹夫妇墓
9.刑部郎中奚时亨家族墓
10.翟安人印妙真墓
11.昭信校尉徐勉墓
12.处士方宾桂家族墓
13.南京吏部尚书朱恩家族墓
14.西安府同知宣昶家族墓
15.湖广参议张萱家族墓
16.都察院右都御使唐殉墓
17.南京兵部尚书张悦家族墓
18.广昌县知县岳山家族墓
19.双孝沈辅家族墓
20.陆醒心家族墓
21.礼部尚书张骏家族墓
22.南安知府张弼家族墓
23.南安知府张弼祖坟
24.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庄杰墓
25.刑部员外郎唐欢家族墓
26.光禄寺少卿顾从礼家族墓
27.宰辅徐阶家族墓
28.兵部职方清吏司员外郎赠尚宝司司函严贞度家族墓
29.道士顾守清、张永馨墓
30.鸿胪序班何文瑞家族墓
31.礼部尚书董其昌家族墓
32.赠奉政大夫朱察卿家族墓
33.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学士赠礼部右侍郎陆深家族墓
34.倪镛家族墓
35.崇明知县唐一岑墓
36.平倭墓
37.广西道监察御史宋蕙家族墓
38.兵部车驾司郎中赠奉政大夫唐自化家族墓
39.光禄寺少卿杨允绳家族墓
40.礼部尚书徐学谟家族墓
41.光禄寺掌醢署监事潘允徵家族墓
42.云南道监察御使徐宗鲁家族墓
43.南京太仆寺卿林景畅家族墓
44.刑部员外郎顾斌家族墓
45.云南道按察副使杨道亨家族墓
46.登州府同知李新斋家族墓
47.赵氏墓
48.兵部左侍郎张任家族墓
49.朱守城夫妇墓
50.宛平南路三品官员夫妇墓
51.福建布政使司右参议钟宇淳家族墓
52.南京通政使司艾可久家族墓
53.云南按察司副使乔木家族墓
54.南京太仆寺少卿陈所蕴夫妇墓
55.河南府推官诸纯臣夫妇墓
56.四川右布政使潘允端家族墓
57.礼部尚书陆树声家族墓
58.陆深后裔家族墓
59.国子监监生褚永祚夫妇墓
60.萧山县主薄沈兹夫妇墓
61.任孝信父母墓
62.陆思轩家族墓
63.华东政法学院墓
64.武英殿中书文林朗王彻夫妇墓
65.礼部尚书徐光启墓
66.兵科给事中陈子龙家族墓

第二章 佚年墓(以区排序)
(一)松江区
S27北场大队墓
S30昆冈李家坟
S31 西吴大队墓
S33 古林纸工公司工地墓
S34科贝特公司墓
S35 新州印刷包装公司工地墓
S37薛家村七队墓
S42 叶榭董氏夫妇合葬墓
S43 清真寺穆斯林墓地
S44岳阳街道墓
S46大庙村墓
松江明墓锡器
(二)青浦区
Q4 侨鑫公寓墓
(三)嘉定区
J3 财神庙墓
J8 陈家坟墓
J21 博乐路墓
J38 国际汽车城墓
(四)宝山区
B2 跃进公社墓
B5 月浦乡乐业村第九生产队墓
B6 刘行公社老安大队城北生产队墓
B7 示范果园村墓
B9 罗泾海星大队墓
(五)金山区
Jj1 勇敢村墓群
Jj6 亭新公社新华八队墓
(六)南汇区
N6 六灶乡墓
(七)闵行区
M7 杜行康桥村墓
M8 临江村墓
M9 三友大队墓
M14 吴泾焦化厂墓
M17 纪王乡墓
(八)浦东新区
P2 程家宅墓
P4 三林懿德生产队墓
P5 高桥镇墓
P13 老虎坟山墓
(九)黄浦区
H4 市南中学墓
H6 求知中学墓
H11 永郡孙氏孺人墓
H12 斜桥肇家浜路墓
H13 海潮路墓
H14 刑部主事孙公墓
H15 云毅大厦墓
(一0)卢湾区
L4 顺昌路622号市印六厂墓
L7金陵西路141号墓
L8 斜徐路258号墓
L9 斜徐路498号墓
L10 金陵西路近延安路工地墓
L11 淡水路416号墓
L12 淡水路416号墓
……
第三章 征集墓志
第四章 墓葬形制初探
第五章 出土文物初探
第六章 主要墓主人简介
附表
英文提要
后记
图版

精彩书摘

位于闵行区浦江镇陈行题桥老镇南长寿寺西侧,原陈行镇勤劳村十组。占地面积2亩余,墓前原排列石翁仲、石马、石羊、石碑等,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毁。1959年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糯米浆三合土浇筑石板墓1座,3穴室,地面尚存石牌坊1座,匾额书“秦公墓祠”。石碑2通,一通为清同治十三年“重修长寿里秦公墓祠记”,一通字迹漫漶不清。石方鼎1件;1963年出土存放遗骨的青石函1件;后又先后出土清同治年间秦裕伯、秦良颢墓碑各1通。

前言/序言

  上海是一个后起的城镇(城市)。唐代天宝十年(751年),上海才成为华亭县治所在。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成为府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有了第二个县——上海县。自19世纪后半叶以来,上海在几十年间就由黄埔江畔的小县城迅速成为大都市,因此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上海是无古可考的。然而1949年以来的六十年间,上海的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数十处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址,其中崧泽、广富林、马桥都是考古学文化命名的重要遗址,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2006年,普陀区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从全国2000余项考古项目中脱颖而出,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8年,松江广富林遗址又进入“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候选名单。上海还发现了各时期的墓葬。从遗址中发现墓葬最多的崧泽一处,就有马家浜文化墓葬17座,崧泽文化墓葬148座。秦汉以下的墓葬出土更多。明代墓葬是上海境内发现最多的,它们是了解上海明代社会的实物资料。然而,多年来这数百座明代墓葬只有少数随葬品特别丰富的发表了发掘简报,大量材料仍被锁在资料柜内、睡在文物库房中。研究者对上海有这么多的明墓知之不多,社会各界的了解就更少了。
  从近六十年来的考古实践看,上海最丰富的考古成果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前后两端,前端是新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已经发表了《崧泽》、《福泉山》、《马桥》等三部报告;后端是明代墓葬,只比较零散地发表了为数不多的简报,或从鉴赏的角度挑选,有小部分珍贵文物散见于一些图录之中。两相对照,很不对称。将这数百座墓葬的材料全部公布,是考古研究的需要,也是学术界的期盼,更是历史赋予上海考古人的责任。
《长安遗梦:盛唐风华录》 作者: 墨沉 出版社: 汉风文化 装帧: 精装,烫金腰封 页数: 820页 定价: 128.00 元 --- 【内容简介】 一卷盛世的宏大史诗,一曲乱世的深沉挽歌。 《长安遗梦:盛唐风华录》并非聚焦于任何单一的墓葬或考古发现,它是一部以恢弘叙事笔触,试图捕捉大唐帝国由盛转衰之际,其核心权力中心——长安城——所承载的万千气象与无尽悲欢的文化史诗。本书以史为骨,以人立魂,深入剖析了“开元盛世”的繁华表象下潜藏的结构性矛盾,并细腻描绘了安史之乱如何如一场突如其来的浩劫,彻底撕裂了那个黄金时代的锦绣画卷。 本书的核心视角聚焦于“人与制度”的碰撞。作者墨沉以其深厚的唐史功底和卓越的叙事能力,将读者带回那个金碧辉煌却又暗流涌动的时代。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层层递进,展现出盛唐由内而外的嬗变轨迹。 第一部:天策之巅——气象万千的长安 此部细致描摹了唐玄宗开元年间,长安城作为世界中心的无与伦比的繁荣景象。这不是一份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活生生的生活画卷。我们看到了朱雀大街上万国来朝的盛况,胡商的驼队带着异域的香料与丝绸涌入西市;我们听到了霓裳羽衣曲在梨园中的悠扬,感受着李白斗酒诗百篇的浪漫与狂放;我们更深入到宫闱深处,剖析了唐玄宗从励精图治的明君到沉溺享乐的君主的心理转变历程。 本书尤其侧重于剖析支撑盛唐的“制度基础”。作者详细梳理了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效率,均田制的瓦解,以及府兵制的衰退如何一步步削弱了帝国的根基。盛世的基石并非牢不可破,而是如同精美的瓷器,在过度使用和内部压力下,已现细微裂痕。这种对体制的深度透视,为后文的崩塌埋下了深刻的伏笔。 第二部:风起云涌——权力的迷宫与边疆的烽烟 随着盛世的惯性减弱,权力的斗争开始浮出水面。本书用近乎悬疑小说的笔法,描绘了边疆节度使权力的坐大及其对中央集权的挑战。重点刻画了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作者摒弃了脸谱化的善恶二元论,力求展现两位权臣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复杂动机与个人命运的悲剧性。 在这里,我们将看到李隆基在“不理朝政”与“急于控制”之间的摇摆;看到崔、李、裴等旧世族与新晋官僚之间的暗中角力。边关的战事不再是遥远的背景,而是如同滚滚铁蹄,一步步逼近心脏。本书对唐代军事体系的演变有着独到的见解,揭示了藩镇坐大如何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第三部:血染朱雀——安史之乱与盛唐的终结 全书的高潮集中在对“安史之乱”这场巨大历史断裂的还原。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叛乱,而是一场结构性的崩塌。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叛军攻陷洛阳、潼关失守、马嵬坡之变等一系列关键事件。我们跟随流亡的唐玄宗进入蜀地,体验一位曾经拥有天下的君主,在末路上体会到的无助与悔恨。 更重要的是,本书深入探讨了叛乱平息后,“中晚唐的碎片化”。安史之乱彻底改变了唐朝的政治地理和社会结构。本书详细分析了藩镇割据的固化、宦官专权的兴起,以及对后世士人精神世界的深远影响。那座曾经万丈光芒的长安城,虽然最终复归大唐,但其“世界之都”的地位已然不可挽回地衰落。盛唐的理想主义与浪漫精神,被战火和政治的泥泞所吞噬。 【本书特色】 1. 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的交织: 书中塑造了数十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包括不甘寂寞的宫廷乐师、在边关苦寒中坚守的低级军官、以及心怀大唐理想却最终幻灭的士子,他们的故事构成了盛唐的肌理。 2. 文化景观的深度还原: 详述了唐代的服饰、宗教(佛教与道教的盛衰)、科举制度、以及城市规划,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辉煌的时代之中。 3. 历史哲思的探讨: 作者并未止步于“叙事”,而是深入探讨了“盛极而衰”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大一统王朝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内在张力。 《长安遗梦:盛唐风华录》是一部献给所有对历史、对人性、对“辉煌”这一概念抱有深切探究欲望读者的鸿篇巨制。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一同在历史的迷雾中,追寻那段逝去的光荣与哀愁。 --- 目标读者: 历史爱好者、唐史研究者、对古代文明与社会结构变迁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阅读体验: 气势磅礴,情感充沛,兼具学术的严谨与文学的感染力。 (内含精美唐代艺术复原插图及长安城复原图多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所探讨的主题,其厚重感和普适性,远超出了故事本身所设定的时空背景。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过去的故事,更像是在对当下的世界投射出一面历史的镜子,引人深思。其中关于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集体记忆的构建与消解、以及个体在巨大历史洪流面前的渺小与坚韧,这些宏大命题被作者巧妙地融入到具体的个体命运之中,使得抽象的思考拥有了具象化的载体,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感染力和思想的穿透力。合上书卷后,那种久久不能散去的沉思感,是检验一部作品是否真正触及灵魂的关键指标。这本书无疑做到了,它成功地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一个持久的、值得反复回味的哲学印记。

评分

从文学语言的角度来看,作者的文字功力无疑是顶尖水准。他的笔法时而如行云流水,细腻婉转,描绘出江南烟雨的朦胧之美;时而又变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描绘冲突场面的紧张与肃杀。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他对地方语言和历史词汇的运用,既保持了文本的时代真实感,又通过精妙的语境解释,让不熟悉那个特定历史背景的读者也能够轻松理解,实现了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的可读性之间的完美平衡。这种对语言的精雕细琢,使得整部作品读起来充满了韵律感和节奏感,仿佛不是在阅读文字,而是在欣赏一出精心编排的舞台剧。每一次重读,都能在那些看似寻常的词句中,发现新的理解层次和微妙的情感暗涌。

评分

情节的推进如同一个精密的钟表结构,每一个齿轮都咬合得恰到好处,没有丝毫多余的冗赘。我常说,一本好书的标准之一就是能否让你忘记时间,这本书绝对达到了这个境界。它巧妙地设置了多条平行的线索,一开始看似毫无关联的事件和人物,随着故事的发展,如同被一条无形的丝线牵引,最终汇聚成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整体图景。这种宏大叙事结构下的精妙布局,需要作者具备极高的掌控力,稍有不慎就会让读者迷失方向,但这本作品的作者显然拥有驾驭复杂叙事的能力,他总能在适当的时候给出恰到好处的提示,既满足了读者的求知欲,又为下一次的深入探索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读完一个章节,总有一种意犹未尽、迫不及待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强烈冲动,这种阅读体验极为酣畅淋漓。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是它对人物复杂性的深刻剖析。那些登场的人物,无论主角配角,都不是简单的好人或坏人,他们身上的光芒与阴影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鲜活立体的生命群像。作者极其擅长通过细微的动作、不经意的对白,来揭示角色内心深处的挣扎与动机。我尤其喜欢他对于“选择”这个主题的探讨,在关键时刻,不同的人物做出了迥异的决定,而这些决定无一不牵动着后续情节的走向,也深刻地塑造了他们各自的命运。读到一些关键转折点时,我甚至会忍不住停下来,在脑海中模拟如果换做是我,会做出怎样的抉择,这种强烈的代入感,是很多同类作品所无法比拟的。这种对人性的洞察力,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娱乐消遣,更像是一部对人类复杂情感和道德困境的深度哲学思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精致的风格,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想深入探究的冲动。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触感细腻,油墨的清晰度和排版布局都体现了出版方对品质的极致追求。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控,开篇并没有急于抛出全部的悬念,而是像一位老练的导游,带着我们缓缓走进一个充满历史尘埃和未解之谜的场域。那种逐步渗透、层层剥茧的手法,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高度的专注和期待。尤其是对环境氛围的渲染,简直是大师级的笔触,字里行间都仿佛能嗅到那种特有的年代气息和江南水乡的潮湿感,即使在炎热的夏季阅读,也能感受到一种从心底升腾起的清凉与敬畏。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绝非一日之功可成,看得出作者在前期资料收集和实地考察上下了极大的苦功,每一个场景的描摹都饱含着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与敬意。

评分

好评 优惠卷便宜 值得购买

评分

值得珍藏的一本好书,绝对绝对值得收藏,建议大家都入一本

评分

今天收到书,在这里也发点自己的感慨和牢骚,一下买了6本,买来作教材的。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专业研究者,用其一生的精力,恐也难阅尽所有经典。加之,佛典有经律论、大小乘之分,每部佛经又有节译、别译等多种版本,因此,大藏经中所收录的典籍,也不是每一部佛典、每一种译本都非读不可。因此之故,古人有阅藏知津一说,意谓阅读佛典,如同过河、走路,要先知道津梁渡口或方向路标,才能顺利抵达彼岸或避免走弯路否则只好望河兴叹或事倍功半。佛教十三经编译的初衷类此。面对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究竟哪些经典应该先读,哪些论著可后读哪部佛典是必读,哪种译本可选读哪些经论最能体现佛教的基本精神,哪些撰述是随机方便说凡此等等,均不同程度影响着人们读经的效率与效果。为此,我们精心选择了对中国佛教影响最大、最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经,举凡欲学佛或研究佛教者,均可从十三经入手,之后再循序渐进,对整个中国佛教作进一步深入的了解与研究。近几十年来,中国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特殊的文化、社会价值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研究佛教者也日渐增多。而要了解和研究佛教,首先得研读佛典。然而,佛教名相繁复,义理艰深,文字又晦涩难懂,即便有相当文史基础和哲学素养者,读来也颇感费力。为了便于佛学爱好者、研究者的阅读和把握经中之思想义理,我们对所选录的十三部佛典进行了如下的诠释、注译工作一是在每部佛经之首均置一前言,简要介绍该经之版本源流、内容结构、核心思想及其历史价值二是在每一品目之前,都撰写了一个题解,对该品目之内容大要和主题思想进行简明扼要的提炼和揭示三是采取义译与意译相结合的原则,对所选译的经文进行现代汉语的译述。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它对原典的阅读和义理的把握能有所助益。当然,这种做法按佛门的说法,多少带有方便设施的性质,但愿它能成为渡海之舟筏,而不至于沦为忘月之手指。*与儒家十三经一样,佛教十三经所收入的是浩瀚佛经中最经典的十三部经书。*本套佛经是国内第一套原文、题解、注释、译文兼具的佛教十三经,适合广大喜爱阅读佛经的普通读者阅读。*本套丛书主编赖永海先生在佛教界素有北方(方立天)南赖(赖永海)之称,为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是赖家军的领军人物,在中国佛教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佛教十三经自面市以来,均有很好的销售量。本次推出的全套装,外面包以函套,结集,包装精美,携带方便,更满足于广大读者送礼所需。

评分

值得收藏 价廉物美 推荐

评分

京东满100-20超合适

评分

今天收到书,在这里也发点自己的感慨和牢骚,一下买了6本,买来作教材的。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专业研究者,用其一生的精力,恐也难阅尽所有经典。加之,佛典有经律论、大小乘之分,每部佛经又有节译、别译等多种版本,因此,大藏经中所收录的典籍,也不是每一部佛典、每一种译本都非读不可。因此之故,古人有阅藏知津一说,意谓阅读佛典,如同过河、走路,要先知道津梁渡口或方向路标,才能顺利抵达彼岸或避免走弯路否则只好望河兴叹或事倍功半。佛教十三经编译的初衷类此。面对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究竟哪些经典应该先读,哪些论著可后读哪部佛典是必读,哪种译本可选读哪些经论最能体现佛教的基本精神,哪些撰述是随机方便说凡此等等,均不同程度影响着人们读经的效率与效果。为此,我们精心选择了对中国佛教影响最大、最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经,举凡欲学佛或研究佛教者,均可从十三经入手,之后再循序渐进,对整个中国佛教作进一步深入的了解与研究。近几十年来,中国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特殊的文化、社会价值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研究佛教者也日渐增多。而要了解和研究佛教,首先得研读佛典。然而,佛教名相繁复,义理艰深,文字又晦涩难懂,即便有相当文史基础和哲学素养者,读来也颇感费力。为了便于佛学爱好者、研究者的阅读和把握经中之思想义理,我们对所选录的十三部佛典进行了如下的诠释、注译工作一是在每部佛经之首均置一前言,简要介绍该经之版本源流、内容结构、核心思想及其历史价值二是在每一品目之前,都撰写了一个题解,对该品目之内容大要和主题思想进行简明扼要的提炼和揭示三是采取义译与意译相结合的原则,对所选译的经文进行现代汉语的译述。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它对原典的阅读和义理的把握能有所助益。当然,这种做法按佛门的说法,多少带有方便设施的性质,但愿它能成为渡海之舟筏,而不至于沦为忘月之手指。*与儒家十三经一样,佛教十三经所收入的是浩瀚佛经中最经典的十三部经书。*本套佛经是国内第一套原文、题解、注释、译文兼具的佛教十三经,适合广大喜爱阅读佛经的普通读者阅读。*本套丛书主编赖永海先生在佛教界素有北方(方立天)南赖(赖永海)之称,为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是赖家军的领军人物,在中国佛教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佛教十三经自面市以来,均有很好的销售量。本次推出的全套装,外面包以函套,结集,包装精美,携带方便,更满足于广大读者送礼所需。

评分

正版 精彩

评分

正版 精彩

评分

京东满100-20超合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