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第1卷)》是第1卷中国佛教史,书中具体包括了:关于东汉明帝感梦遣使求法说、东汉末年佛教的流行和道教的创立、东汉时期汉译重要佛经剖析、支娄迦谶及其所传的大乘般若学等内容。
《中国佛教史(第1卷)》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序
第一章 佛教传人以前,秦汉时期中国社会上流行的教迷信和方术
第一节 五行、五德、五帝
第二节 秦汉王朝的“五帝”、“太一”的崇拜和祠祀,“五帝”崇拜和祠祀
象征大一统的“太一”神
第三节 鬼神观念
第四节 方士和神仙
第五节 卜筮
第六节 占星术
日占
月占
五星占
恒星占
星变谴告
第七节 望气和风角
望气
风角
第二章 佛教输入中国
第一节 关于佛教输入中国的一些传说
(一)三代以前已知佛教
(二)周代已传入佛教
(三)孔子已知佛教
(四)战国末年传入佛教
(五)中国在先秦曾有阿育王寺
(六)秦始皇时有外国僧众来华
(七)汉武帝时已知佛教
(八)刘向发现佛经
第二节 佛教从印度向西域的传播
汉与西域的交通
阿育王时期佛教的传播
印度西北希腊移民的佛教信仰
部派佛教的分布
大月氏的佛教
安息和康居的佛教
龟兹和于阗的佛教
第三节 两汉之际佛教的输入
两汉之际西域与中国内地的往来
大月氏王使者伊存口授佛经
楚王英奉佛
关于东汉明帝感梦遣使求法说
第三章 东汉三国时期的佛教
第一节 佛教传播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二节 东汉末年佛教的流行和道教的创立
桓帝祠黄老、浮屠
道教的创立和《太平经》
汉译佛经概况
笮融祠佛招徕民户
第三节 三国时期的佛教
魏地佛教
吴地佛教
东汉三国时期的佛教造像
第四节 《牟子理惑论》及其对佛教的理解
牟子其人与其书
(一)牟子著书的年代
(二)《牟子》原书的形式
《牟子》的佛、道(道家)、儒一致的观点
(一)佛陀观
(二)对佛教的基本教义的理解
(三)关于佛教僧侣的修行生活
(四)佛教、儒家的关系
(五)对原始道教的批判
第四章 东汉时期汉译重要佛经剖析
第一节 安世高所传佛教小乘禅法
佛教“三科”和“五阴”论
“十二因缘”及其社会意义
“四谛”论
“三十七道品”和“道果”
小乘禅法和“安般守意”
第二节 支娄迦谶及其所传的大乘般若学
支娄迦谶和“般若”学
般若思想在佛教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般若的基本内容之一——“缘起”论
般若的基本内容之二——“本无”论
般若的基本内容之三——“般若沤恕拘舍罗”
般若波罗蜜与大乘禅法
第五章 三国时期汉译重要佛经剖析
第一节 为适应门阀地主阶级需要的佛教理论——支谦的译述
支谦译经中的“佛身”思想
《了本生死经》的内外“缘起”论
第二节 《维摩诘经》的思想剖析
维摩诘其人
“佛国”论
如来种
不二入法门
无言与有言
从不住本立一切法
“忍世界”的社会意义
第三节 康僧会的佛教仁道说
第四节 弥陀净土信仰的传人——《大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
关子弥陀经典的翻译
阿弥陀佛西方极乐净土说
附录一:东汉三国译经目录
附录二:历代佛教经录所载汉三国译经卷数
附录三:中国佛教史大事年表(汉、三国)
附录四:印度佛教哲学
索引
人名索引
名词索引
对于任何一套断代史的开篇之作,其“界定”与“框架构建”至关重要。我非常关注《中国佛教史(第1卷)》是如何界定其时间起始点和核心议题的。是按照标准的“两汉魏晋南北朝”来划分,还是有自己独特的史学分期法?更关键的是,作者如何处理“中国化”这个模糊的概念?是将其视为一个线性的、不断深化的过程,还是一个充满断裂与反复的螺旋式上升?我希望看到一种审慎的态度,避免将后世成熟的禅宗、净土教的特征提前投射到早期阶段。这种“前见”的陷阱是史学写作中最大的挑战之一。一个优秀的开篇,应该为后续的卷册设定一个清晰、可操作的分析范式,让读者能够顺理成章地跟随作者的思路,理解历史的内在逻辑,而不是被碎片化的信息淹没。
评分我一直觉得,研究中国佛教史,绕不开“图像学”和“艺术史”的视角。如果这部《第1卷》能巧妙地融合对早期石窟造像、壁画风格演变的研究,那就太棒了。比如,犍陀罗风格、笈多风格如何影响了早期中土的造像母题?早期佛教艺术的传播路径和接受过程,往往比文字记载更能直观地反映教义的本土化程度。一个微笑的佛像,背后可能就隐藏着中土审美趣味的渗透。我希望作者能够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不把佛教史仅仅视为宗教史或思想史的一个分支,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文化交流的枢纽。对文献的考辨固然重要,但如果能通过对物质遗存的分析,来印证或补充文字记录的不足,这部书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都会大大增强。这种多维度的观察,才配得上“史”这个沉甸甸的字眼,否则就成了“佛学流派概要”。
评分这本关于中国佛教史的著作,尽管我手头没有拿到,但光从书名《中国佛教史(第1卷)》就能勾勒出一番宏大的图景。我期待看到的是一部扎根于史料的、脉络清晰的学术巨著。好的史学作品,绝非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对历史变迁背后深层动因的深刻洞察。我尤其希望作者能在早期佛教传入、与本土文化(如儒家、道家)的碰撞与融合阶段,提供新颖的视角。例如,魏晋玄学对佛教思想的接纳和改造,究竟是主动的吸收还是被动的适应?第一卷的范围,想必涵盖了佛教在东汉、魏晋南北朝的早期发展,这段时期是佛教从异域宗教向中国化转型的关键期。我非常关注它如何处理“本土化”这个复杂议题,是单纯的译经工程,还是对教义体系、修行方式的根本性重塑?如果能细致梳理出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对佛教的不同反应,比如士族与庶民的信仰差异,那就更具价值了。期待它能避免掉入传统叙事的老套,为我们展现一个充满活力和内在张力的早期中国佛教图景。这部书的体量和卷册设定,暗示了作者试图构建一个极其详尽的研究框架,这本身就令人敬佩。
评分说实话,读史书最怕的就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的陈述,让人昏昏欲睡。我更偏爱那些能将历史人物“写活”的叙事。对于《中国佛教史(第1卷)》,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对那些关键性人物,比如竺法护、鸠摩罗什,乃至早期那些默默无闻的译师和僧侣,进行立体化的刻画。他们不仅是教义的传播者,更是那个时代思想的弄潮儿,有着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艰难的处境。尤其是在那个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背景下,佛教的生存和发展本身就是一场权力与信仰的博弈。我期待作者能将叙事融入那个时代的社会肌理之中,让读者感受到佛教的教义是如何在庙堂之上被阐释,又如何在民间被实践的。如果能深入探讨早期佛教寺院的经济结构、庄园管理等“接地气”的内容,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高深的哲学思辨上,那这本书的厚重感和真实感就会大大提升。毕竟,一个宗教的生命力,最终要体现在它如何嵌入世俗生活之中。
评分我个人对佛教对中国社会伦理结构的影响抱有极大的兴趣。在儒家“孝”道根深蒂固的社会中,佛教提倡的出家制度和“无父无君”的观念,必然会引发剧烈的社会张力。这部《第1卷》如果能深入剖析这种张力,那就非常精彩了。我期待看到有关“僧侣地位的法律化进程”、“寺院经济的赋税豁免问题”、“以及朝廷如何利用佛教来巩固统治(如梁武帝)或镇压异议(如北魏太武灭佛)”的细致论述。这不仅仅是宗教史,更是权力史和法制史的交叉点。比起对深奥义理的阐发,我更想了解在现实世界中,一群有组织的、拥有大量财富和信徒的群体,是如何在国家机器的挤压与拉拢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的。这种充满烟火气的历史叙事,才是我心目中顶级的史学作品所应具备的质感。
评分考证严密,逻辑清晰,值得细读收藏
评分虽然任老等是以哲学的、批判的角度写的,对宗教缺乏应有的尊重,但对典籍理解深刻、分析透彻、逻辑清晰、行文简练且资料丰富,很有参考价值,应当备置一套,时时翻阅。
评分听说写得很好,买来看看
评分好书,著名出版社编辑的经典书目,内容比较权威,读来深受启发,还会找其他的读。
评分考证严密,逻辑清晰,值得细读收藏
评分書中的佛教理論內容還是不錯的,但是對於初學者還是有些難,需要初期大量的基本學習才能閱讀。
评分《中国历代思想家》是由台湾中华文化总会(原名“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等)与王寿南教授共同担任主编,两岸学者联袂撰写,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这套著作对于读者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重点引进项目,此次以简体字出版,对文中的古今地名对照、注文体例和文字错误等作了必要的订正,并将原25分册按历史年代合并为先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清和现代等凡7种14册。
评分非常好 好書 慢慢看 好書
评分《中国佛教史(第1卷)》是第1卷中国佛教史,书中具体包括了:关于东汉明帝感梦遣使求法说、东汉末年佛教的流行和道教的创立、东汉时期汉译重要佛经剖析、支娄迦谶及其所传的大乘般若学等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