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第1卷)

中国佛教史(第1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继愈 编
图书标签:
  • 佛教史
  • 中国佛教
  • 佛教
  • 历史
  • 宗教
  • 中国历史
  • 文化
  • 学术
  • 史学
  • 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0401780
版次:1
商品编码:1016167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1985-06-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佛教史(第1卷)》是第1卷中国佛教史,书中具体包括了:关于东汉明帝感梦遣使求法说、东汉末年佛教的流行和道教的创立、东汉时期汉译重要佛经剖析、支娄迦谶及其所传的大乘般若学等内容。
  《中国佛教史(第1卷)》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第一章 佛教传人以前,秦汉时期中国社会上流行的教迷信和方术
第一节 五行、五德、五帝
第二节 秦汉王朝的“五帝”、“太一”的崇拜和祠祀,“五帝”崇拜和祠祀
象征大一统的“太一”神
第三节 鬼神观念
第四节 方士和神仙
第五节 卜筮
第六节 占星术
日占
月占
五星占
恒星占
星变谴告
第七节 望气和风角
望气
风角

第二章 佛教输入中国
第一节 关于佛教输入中国的一些传说
(一)三代以前已知佛教
(二)周代已传入佛教
(三)孔子已知佛教
(四)战国末年传入佛教
(五)中国在先秦曾有阿育王寺
(六)秦始皇时有外国僧众来华
(七)汉武帝时已知佛教
(八)刘向发现佛经
第二节 佛教从印度向西域的传播
汉与西域的交通
阿育王时期佛教的传播
印度西北希腊移民的佛教信仰
部派佛教的分布
大月氏的佛教
安息和康居的佛教
龟兹和于阗的佛教
第三节 两汉之际佛教的输入
两汉之际西域与中国内地的往来
大月氏王使者伊存口授佛经
楚王英奉佛
关于东汉明帝感梦遣使求法说

第三章 东汉三国时期的佛教
第一节 佛教传播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二节 东汉末年佛教的流行和道教的创立
桓帝祠黄老、浮屠
道教的创立和《太平经》
汉译佛经概况
笮融祠佛招徕民户
第三节 三国时期的佛教
魏地佛教
吴地佛教
东汉三国时期的佛教造像
第四节 《牟子理惑论》及其对佛教的理解
牟子其人与其书
(一)牟子著书的年代
(二)《牟子》原书的形式
《牟子》的佛、道(道家)、儒一致的观点
(一)佛陀观
(二)对佛教的基本教义的理解
(三)关于佛教僧侣的修行生活
(四)佛教、儒家的关系
(五)对原始道教的批判

第四章 东汉时期汉译重要佛经剖析
第一节 安世高所传佛教小乘禅法
佛教“三科”和“五阴”论
“十二因缘”及其社会意义
“四谛”论
“三十七道品”和“道果”
小乘禅法和“安般守意”
第二节 支娄迦谶及其所传的大乘般若学
支娄迦谶和“般若”学
般若思想在佛教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般若的基本内容之一——“缘起”论
般若的基本内容之二——“本无”论
般若的基本内容之三——“般若沤恕拘舍罗”
般若波罗蜜与大乘禅法

第五章 三国时期汉译重要佛经剖析
第一节 为适应门阀地主阶级需要的佛教理论——支谦的译述
支谦译经中的“佛身”思想
《了本生死经》的内外“缘起”论
第二节 《维摩诘经》的思想剖析
维摩诘其人
“佛国”论
如来种
不二入法门
无言与有言
从不住本立一切法
“忍世界”的社会意义
第三节 康僧会的佛教仁道说
第四节 弥陀净土信仰的传人——《大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
关子弥陀经典的翻译
阿弥陀佛西方极乐净土说
附录一:东汉三国译经目录
附录二:历代佛教经录所载汉三国译经卷数
附录三:中国佛教史大事年表(汉、三国)
附录四:印度佛教哲学
索引
人名索引
名词索引

精彩书摘

所谓“远离”,原是指远离市镇村落,到空寂、坟地等所谓“阿练若”无人处进行佛教修习的一种方法,其目的在于弃舍世俗生活。大乘般若唾弃这种做法,认为这是脱离众生,并不能达到真正远离世间的目的。这样,本来意义上的“远离”,就被转化成一个哲学概念了。《远离品》举“弊魔”所言:“远离法正当尔,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所称誉。”佛立即驳斥道:“我不作是说远离!”表示他并没有“教菩萨摩诃萨于独处止,于树间止,于闲处止”这种“远离”的方法。相反,“若当于独处止,若于树间止,若于闲处止,当作是行,是菩萨随魔教,便亡远离法。魔语言道等取阿罗汉法,作是念无有异……若当作是行,舍般若波罗蜜。”从《道行经》的这些议论看,出家僧人由山泽丛林回到城镇闹市,曾经受到过多方面的激烈抨击,所以般若经类为自己的行为百般辩解,并反讥攻击者为“天上天下之大贼也,正使如沙门被服,亦复是贼无异也。”但是,为什么居于山林不算“远离”,而身处闹市反而又可以称为“远离”呢?《道行经》除了般若方便的基础理论之外,没有具体发挥,《小品》则讲得清楚明快:
若菩萨远离声闻、辟支佛心,如是远离,若近聚落亦名远离……若恶魔所行赞远离,阿练若处、空闲处、出间树下旷绝之处,是菩萨虽有如是远离,而不远离声闻、辟支佛心,不修般若波罗蜜,不为具足一切智慧,是则名为杂糅行者。这就是说,是真远离还是假远离,关键不在居处本身,而在于用什么“心”相处。只要具有般若的“心”,即使在闹市中住,也还是“远离”;反之,还是小乘那一套,即使在绝无人迹的地方,也还是“愦闹行者”。这样一来,大乘般若当然也可以理直气壮地从事世俗生活了。
支娄迦谶另译有《内藏百宝经》一卷,以佛本生的简历为典范,从宗教神话的角度陈述了般若本无和般若方便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据这本经说,“菩萨不从父母遘精而生,其身化作。”一般人认为菩萨是经父母而生,从幼至死,过着衣食住行,以至修道成佛的一系列世俗生活和宗教生活,其实呢?都是“随世间习俗而入,示现如是”,“随世间所喜乐现所有”。就佛本身言,“佛亦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住如本无”,“佛无本,随世间所喜色,现身如是,本一。”原来,本无传说中的“佛”,更没有传说中“佛”的经历;关于“佛”的种种事迹,都是根据人们的习俗和喜乐而“示现”出来的。这种“示现”,说是佛的神通也可,说是世人的幻化也可,总之,并非像世间理解的那种真实存在。这样推而广之,则“诸经法本无名”,也是随顺世间的需要,佛才“现人为说若种经法”的;“佛知世间本无人,诸所有本无形,佛现度脱无央数人”;“佛知诸经法本空,本无亦所有。现人有更死生……本无今世后世之事,佛现人有今世后世之事……五阴六衰四大合为一本无有,佛亦现人欲界、色界、无思想界”,一直到“泥洹及空无有形声,亦无有名,佛现四大及形声”。这一切的一切,从人到天,从生到死,从三世轮回到涅粲,都是本无所有,而是佛的“示现”,尽管它是通过人的要求和幻觉来实现的。这样,般若关于假有、本无的学说,就与上帝创造世界的说法,在本质上一样了。此后,这类学说被转化成为“佛身”的理论,同般若“性空”、“本无”所本体化了的“实相”、“真如”结合在一起,在哲学上又通向了客观唯心主义。
……

前言/序言


 



中华文明的智慧之光:一部波澜壮阔的佛教东传与演变史 本书是中国佛教历史研究的鸿篇巨制,共分若干卷,首卷《中国佛教史(第1卷)》将为您开启一扇窥探中国佛教起源、发展及其深刻影响的壮丽之门。这并非一本孤立的文本,而是旨在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它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更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历程的生动写照。 第一卷:缘起与初传——文明的交汇与思想的播种 《中国佛教史(第1卷)》将带领读者回溯到那个遥远的时代,去探寻佛教最初如何跨越丝绸之路,进入这片古老土地的。我们将深入考察佛教传入之前的中国社会文化背景,理解汉地思想文化的特质,以及这种交汇如何为佛教的本土化奠定了基础。 汉土初窥:佛教东渐的时代背景 西汉的社会图景与思想氛围: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但其他思想流派的余韵仍在,同时,求仙、方术等民间信仰也普遍存在。这种思想多元化以及对超越性力量的潜在需求,为外来思想的注入提供了空间。 丝绸之路的开辟与早期接触: 随着张骞出使西域,汉王朝与西域各国联系日渐密切,驼铃声声,商队络绎,也带来了西域的宗教、艺术与文化。佛教作为西域的重要信仰,其种子也就在这漫长的贸易通道中悄然萌发。 零星的记载与模糊的传说: 早期关于佛教传入的文献记载多为零散、甚至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如“金人西来”的说法。本书将辨析这些传说,考察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历史事实,力图还原佛教初传的真实图景。 西域僧侣与经典译介的艰难启程 最早的传教师: 追溯那些勇敢跨越崇山峻岭、沙漠戈壁,来到中国传播佛法的西域僧侣,了解他们的生平、学养以及在传播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例如,安世高、支娄迦谶等被认为是早期重要的译经僧,他们的到来标志着佛教在中国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早期经典的翻译: 佛教思想的传播,离不开经典的翻译。本书将详述早期佛教经典翻译的特点,包括翻译的语言、风格、译者及其学派,以及早期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语言障碍、文化隔阂等挑战。我们将重点介绍那些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早期译经,如《四十二章经》等,探讨它们的翻译背景、内容与意义。 佛教概念的初步融化: 佛教的教义,如“缘起”、“无我”、“涅槃”等,对于汉地居民而言是全新的概念。本书将分析佛教经典翻译过程中,如何尝试用已有的汉地哲学、语言术语来解释这些抽象的概念,例如,早期用“道”、“气”等词语来对应佛家概念,这既是理解的尝试,也开始了佛教本土化的进程。 早期佛教的传播形态与社会反响 皇室与贵族的接纳: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统治阶层的支持。本书将考察东汉末年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室、贵族对佛教的态度,以及他们为何会接纳这一外来宗教。从供养僧侣、修建寺院,到个人信仰的皈依,这些都为佛教在中国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政治保障。 民间信仰的渗透: 除了上层社会,佛教也逐渐渗透到民间。通过考察早期寺院的建立、僧侣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以及民间对佛教仪轨、神祇的接受程度,我们可以看到佛教如何从一个外来宗教,逐渐融入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中。 早期佛教的社会功能: 佛教传入初期,其社会功能是多元的。它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也带来了新的艺术形式、哲学思想、医疗知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伦理与道德观念。本书将对此进行梳理和分析。 与本土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佛教传入中国,并非全盘接受,而是经历了与本土儒、道思想的长期对话、碰撞与融合。本书将深入探讨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吸收儒家的伦理观念,借鉴道家的清谈风尚,从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例如,“格义”的流行,就是早期融合的显著标志,它试图用道家的概念来解释佛教的教义,虽然在学术上存在争议,但却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一步。 本书的学术价值与阅读体验 《中国佛教史(第1卷)》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运用翔实的史料,如古代文献、碑刻、石窟艺术等,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立体、生动的佛教传入中国初期的历史画卷。本书并非枯燥的史学论著,而是通过生动的叙事,将历史人物的命运、思想的演变、社会的变迁融为一体,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中国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史料考证的严谨性: 本卷大量引用了中国古代的史书、佛教典籍、碑铭、造像题记等第一手史料,并对史料的真伪、价值进行了辨析,确保了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宏观视野与微观考察的结合: 本书既有对佛教东传宏观历史进程的把握,也对具体的人物、事件、经典翻译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力求做到既有高度,又有深度。 跨学科的视野: 本书的研究视野不仅局限于宗教史,还融入了哲学史、思想史、社会史、艺术史、文化交流史等多个学科的视角,力求多维度地展现佛教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复杂性。 人文关怀的体现: 在梳理历史的同时,本书也关注到早期佛教传播者和信徒的内心世界,以及佛教对个体生命和整个社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 《中国佛教史(第1卷)》是您理解中国佛教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不容错过的开篇之作。它将带领您一同穿越时空,见证一种古老智慧的东来,如何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最终滋养了中华文明的智慧之光,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艺术、社会和生活。本书不仅是学术研究的瑰宝,更是对每一个渴望了解中国文化根源的读者的真诚邀请。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任何一套断代史的开篇之作,其“界定”与“框架构建”至关重要。我非常关注《中国佛教史(第1卷)》是如何界定其时间起始点和核心议题的。是按照标准的“两汉魏晋南北朝”来划分,还是有自己独特的史学分期法?更关键的是,作者如何处理“中国化”这个模糊的概念?是将其视为一个线性的、不断深化的过程,还是一个充满断裂与反复的螺旋式上升?我希望看到一种审慎的态度,避免将后世成熟的禅宗、净土教的特征提前投射到早期阶段。这种“前见”的陷阱是史学写作中最大的挑战之一。一个优秀的开篇,应该为后续的卷册设定一个清晰、可操作的分析范式,让读者能够顺理成章地跟随作者的思路,理解历史的内在逻辑,而不是被碎片化的信息淹没。

评分

我一直觉得,研究中国佛教史,绕不开“图像学”和“艺术史”的视角。如果这部《第1卷》能巧妙地融合对早期石窟造像、壁画风格演变的研究,那就太棒了。比如,犍陀罗风格、笈多风格如何影响了早期中土的造像母题?早期佛教艺术的传播路径和接受过程,往往比文字记载更能直观地反映教义的本土化程度。一个微笑的佛像,背后可能就隐藏着中土审美趣味的渗透。我希望作者能够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不把佛教史仅仅视为宗教史或思想史的一个分支,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文化交流的枢纽。对文献的考辨固然重要,但如果能通过对物质遗存的分析,来印证或补充文字记录的不足,这部书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都会大大增强。这种多维度的观察,才配得上“史”这个沉甸甸的字眼,否则就成了“佛学流派概要”。

评分

这本关于中国佛教史的著作,尽管我手头没有拿到,但光从书名《中国佛教史(第1卷)》就能勾勒出一番宏大的图景。我期待看到的是一部扎根于史料的、脉络清晰的学术巨著。好的史学作品,绝非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对历史变迁背后深层动因的深刻洞察。我尤其希望作者能在早期佛教传入、与本土文化(如儒家、道家)的碰撞与融合阶段,提供新颖的视角。例如,魏晋玄学对佛教思想的接纳和改造,究竟是主动的吸收还是被动的适应?第一卷的范围,想必涵盖了佛教在东汉、魏晋南北朝的早期发展,这段时期是佛教从异域宗教向中国化转型的关键期。我非常关注它如何处理“本土化”这个复杂议题,是单纯的译经工程,还是对教义体系、修行方式的根本性重塑?如果能细致梳理出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对佛教的不同反应,比如士族与庶民的信仰差异,那就更具价值了。期待它能避免掉入传统叙事的老套,为我们展现一个充满活力和内在张力的早期中国佛教图景。这部书的体量和卷册设定,暗示了作者试图构建一个极其详尽的研究框架,这本身就令人敬佩。

评分

说实话,读史书最怕的就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的陈述,让人昏昏欲睡。我更偏爱那些能将历史人物“写活”的叙事。对于《中国佛教史(第1卷)》,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对那些关键性人物,比如竺法护、鸠摩罗什,乃至早期那些默默无闻的译师和僧侣,进行立体化的刻画。他们不仅是教义的传播者,更是那个时代思想的弄潮儿,有着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艰难的处境。尤其是在那个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背景下,佛教的生存和发展本身就是一场权力与信仰的博弈。我期待作者能将叙事融入那个时代的社会肌理之中,让读者感受到佛教的教义是如何在庙堂之上被阐释,又如何在民间被实践的。如果能深入探讨早期佛教寺院的经济结构、庄园管理等“接地气”的内容,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高深的哲学思辨上,那这本书的厚重感和真实感就会大大提升。毕竟,一个宗教的生命力,最终要体现在它如何嵌入世俗生活之中。

评分

我个人对佛教对中国社会伦理结构的影响抱有极大的兴趣。在儒家“孝”道根深蒂固的社会中,佛教提倡的出家制度和“无父无君”的观念,必然会引发剧烈的社会张力。这部《第1卷》如果能深入剖析这种张力,那就非常精彩了。我期待看到有关“僧侣地位的法律化进程”、“寺院经济的赋税豁免问题”、“以及朝廷如何利用佛教来巩固统治(如梁武帝)或镇压异议(如北魏太武灭佛)”的细致论述。这不仅仅是宗教史,更是权力史和法制史的交叉点。比起对深奥义理的阐发,我更想了解在现实世界中,一群有组织的、拥有大量财富和信徒的群体,是如何在国家机器的挤压与拉拢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的。这种充满烟火气的历史叙事,才是我心目中顶级的史学作品所应具备的质感。

评分

考证严密,逻辑清晰,值得细读收藏

评分

虽然任老等是以哲学的、批判的角度写的,对宗教缺乏应有的尊重,但对典籍理解深刻、分析透彻、逻辑清晰、行文简练且资料丰富,很有参考价值,应当备置一套,时时翻阅。

评分

听说写得很好,买来看看

评分

好书,著名出版社编辑的经典书目,内容比较权威,读来深受启发,还会找其他的读。

评分

考证严密,逻辑清晰,值得细读收藏

评分

書中的佛教理論內容還是不錯的,但是對於初學者還是有些難,需要初期大量的基本學習才能閱讀。

评分

《中国历代思想家》是由台湾中华文化总会(原名“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等)与王寿南教授共同担任主编,两岸学者联袂撰写,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这套著作对于读者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重点引进项目,此次以简体字出版,对文中的古今地名对照、注文体例和文字错误等作了必要的订正,并将原25分册按历史年代合并为先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清和现代等凡7种14册。

评分

非常好 好書 慢慢看 好書

评分

《中国佛教史(第1卷)》是第1卷中国佛教史,书中具体包括了:关于东汉明帝感梦遣使求法说、东汉末年佛教的流行和道教的创立、东汉时期汉译重要佛经剖析、支娄迦谶及其所传的大乘般若学等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