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纯粹的文化爱好者角度来说,这本书带来的最大惊喜在于其对“逝者生平”的还原度。墓志铭,本质上是生者对逝者的颂扬与追忆,其中蕴含着那个时代最朴素的情感表达和最真实的社会关系网络。这本书在解读文字背后的家族伦理、士族阶层的交往模式等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透过冰冷的文字,感受到那些关于忠诚、孝道、以及对功名追求的时代精神。那些简短的辞藻背后,隐藏着复杂的人际互动和权力结构。它不仅仅是一块石头上的文字,更是一扇通往北魏社会生活侧面的窗口,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日常情感和价值取向有了更具象、更富有人情味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宏大的历史叙事层面。
评分坦白讲,初次拿到这本书时,我有些担心它会过于偏向学术的冷峻,缺乏可读性。然而,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书中穿插的一些关于碑刻发现历史和拓片流传过程的简短插叙,趣味性十足,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这些“小故事”虽然篇幅不长,却将冰冷的文物与鲜活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让人对文物的“身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比如,描述拓片在不同收藏家手中辗转的片段,读来仿佛在追寻一件失落的珍宝。这种叙事策略的运用,使得原本可能显得干燥的考据内容变得生动起来,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让即便是对碑学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沉浸其中,感受到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在。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材质到排版都透着一股子沉稳古朴的气息,特别符合它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感。初拓本的质感,那种墨色与纸张的肌理交融在一起的微妙层次,即便是通过高清的印刷品去感受,也能依稀捕捉到拓印时那种专注和技艺的传承。装帧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无论是书脊的线装风格还是封面烫金的工艺,都显得恰到好处,既不张扬,又彰显出一种学术品的精致。翻阅时,那种纸张特有的微糙触感,让人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去触摸那块凝固了历史的石碑。尤其是那些局部放大的细节图,对于我们这些热衷于碑刻艺术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能清晰地辨识出刀法的力度和转折的微妙之处,这是单纯看原拓本时难以全面捕捉的。整体来看,这套书在视觉和触觉上都提供了一种极高的阅读享受,远超一般文史资料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我尤其欣赏这套书在内容编排上的匠心独运。它并非简单地将所有资料堆砌在一起,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且富有逻辑的阅读路径。从宏观的时代背景介绍,到具体的墓志铭文字解析,再到不同角度的碑刻纹饰拓片对比,每一步都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引导读者逐步深入。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极大地降低了普通爱好者接触早期墓志铭这一专业领域的门槛。我以前常觉得碑刻文字晦涩难懂,但这本书中的注释和考证部分做得极其扎实,不仅解释了生僻字词,还对其中涉及的官职、亲属称谓等进行了详细的背景补充,让历史人物的形象瞬间丰满起来。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体现了编纂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读者体验的尊重,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而不是枯燥的文本比对。
评分这本书的文献价值无疑是极高的,对于从事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学者而言,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可靠的参考系。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地域性特征和时间序列比对的部分。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出土的类似墓志,可以清晰地看出文化融合与区域特色的演变轨迹,这是碎片化的研究资料难以提供的整体视角。书中对拓片纹饰的分类和定年研究,提供了新的观察角度,尤其是在辨析那些模糊不清的边款细节时,编者的考证结论显得尤为审慎和有力。它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人观点,而是融入了新的释读思路,这对于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无疑是积极的贡献。可以说,这本书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资料汇编,而上升到了一种具有方法论指导意义的学术成果。
评分此书收北魏名碑《刁遵墓志》初拓本两种,分别为渤海王氏本与夏氏本,且均志阴、志阳俱全,序跋题签齐全,原色原大印制,效果颇佳。略为遗憾的是,渤海王氏本的摄影质量不稳定。
评分两版本初拓,各擅胜场。一种为当代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杨鲁安先所藏渤海王氏本,一种为上海夏同宪旧藏。双璧合印,殊为难得。
评分非常好的书!
评分此志所拓以“雍”(“父雍”)字不损本最佳者,其次是“雍”字不全本,复次为“彝”(“曾祖彝”)字不损本。通常所见者为文物本与杨鲁安藏本。另有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上有“文仲读碑记”朱文印、“谷孙秘笈”白文印、“稷山居士”白文印、“徐坚曾观”白文印等。后有汪师韩、方观承、金文淳、陶濬宣、沈曾植、褚德彝诸人题跋。此本“雍”字稍损,“彝”字不损,其完好程度并不比文物本与杨鲁安藏本逊色,犹或过之,当属初拓本之佼佼者。
评分杨国忠之子暄,举明经,礼部侍郎达奚殉考之,不及格,将黜落,惧国忠而未敢定。时驾在华清官,殉子抚为会昌尉,殉遽召使,以书报抚,令候国忠具言其状。抚既至国忠私第,五鼓初起,列火满门,将欲趋朝,轩盖如市。国忠方乘马,抚因趋入谒于烛下,国忠谓其子必在选中,抚盖微笑,意色甚欢。抚乃白曰:“奉大人命,相君之子试不中,然不敢黜退。”国忠却立,大呼曰:“我儿何虑不富贵,岂藉一名,为鼠辈所卖耶!”不顾,乘马而去。抚惶骇,遽奔告于殉曰:“国忠持势倨贵,使人之惨舒,出于咄嗟,奈何以校其曲直?”因致暄于上第。既而为户部侍郎,殉才自礼部侍郎转吏部侍郎,与同列。暄话于所亲,尚叹己之淹徊,而谓殉迁改疾速。萧颖士,开元二十三年及第,恃才傲物,曼无与比。常自携一壶,逐胜郊野。偶憩于逆旅,独酌独吟,会有风雨暴至,有紫衣老人,领一小童,避雨于此。颖士见之散冗,颇肆陵侮。逡巡风定雨霁,车马卒至,老人上马呵殿而去。颖士仓忙觇之,左右曰:“吏部王尚书,名丘。”初,萧颖士常造门,未之面,极惊愕,则日具长笺造门谢。丘命引至庑下,坐责之,且曰:“所恨与子非亲属,当庭训之耳。”顷曰:“子负文学之名,踞忽如此,止于一第乎?”颖士终扬州功曹。
评分非常好的书!
评分拓本很好,印刷一般,没有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评分买书一定要趁活动的时候果断入手
评分买书一定要趁活动的时候果断入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