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刻印的工具和材料
第一节 刻刀
第二节 印石
第三节 印泥
第四节 毛笔
第五节 印床
第六节 印规
第七节 工具书
第八节 其他用具
第二章 篆书技法
第一节 小篆的种类
第二节 小篆的结体与特点
第三节 小篆的临写
第四节 缪篆的特点与应用
第五节 常用篆书部首
第三章 用刀技法
第一节 刀法演变
第二节 执刀法
第三节 刀法练习
第四节 冲刀法
第五节 切刀法
第六节 刀法要点
第七节 刀法病笔
第四章 刻印技法
第一节 磨石章
第二节 水印印稿法
第三节 反书上石法
第四节 印文镌刻
第五节 印章的修改与收拾
第六节 刻印要点
第七节 常见病印
第五章 印章的临摹
第一节 读印
第二节 选印
第三节 摹写
第四节 摹刻
第六章 印章的创作
第一节 集字创作
第二节 仿字创作
第三节 仿形创作
第四节 仿意创作
第五节 独立创作
第七章 印章的章法
第一节 印文的排列
第二节 朱白文处理方法
第三节 遇到重复字解决的方法
第四节 遇到多字解决的方法
第五节 遇到多画字解决的方法
第六节 遇到单数字解决的方法
第七节 章法八要
第八章 印章的边栏
第一节 边栏的意义
第二节 朱文类边栏
第三节 白文类边栏
第四节 混合类边栏
第五节 朱文边栏总汇
第六节 白文边栏总汇
第九章 刻边款
第一节 边款的内容
第二节 边款的位置
第三节 边款的形式
第四节 单刀刻边款
第五节 双刀刻边款
第六节 拓边款
第七节 边款的欣赏与借鉴
第十章 印章的种类
第一节 常见印章的种类
第二节 特殊印章的种类
第三节 印纽
第十一章 用印法
第一节 盖印法
第二节 篆刻艺术作品的用印
第三节 书画作品的用印
第四节 用印要点
附:印章临摹资料
作为一名美术专业的学生,我最看重的是其作为学习资料的严谨性和系统性。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堪称典范。它的结构设计就像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逻辑链条清晰得令人信服。初期的基础训练部分,不是简单地要求你刻“一”、“人”、“口”这样孤立的字,而是设计了一套由浅入深的“字族”练习法,比如先从对称的结构开始,再过渡到不规则的偏旁部首,最后才整合到完整的词组。这种由点及面、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挫败感。更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印稿设计”的讲解,它不仅仅停留在“避让”、“补白”这些基础概念上,而是深入到了视觉平衡的心理学层面,例如如何利用视觉错觉来增强印面的气势,如何根据印文内容的性质来选择最能表达其“精、气、神”的章法布局。读完相关章节,我感觉自己对“美学”的理解都得到了升华,不再是盲目地模仿,而是开始懂得“为什么”要这么刻。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一位非常具有亲和力的老师,他的文字如同山间清泉,流畅而富有启发性。阅读过程中,我几乎没有感受到任何枯燥或晦涩之处,仿佛作者正坐在我的身边,用他那带着磁性的声音,娓娓道来篆刻的奥秘。他擅长使用生动的比喻来解释抽象的概念。比如,讲到用刀的力度控制时,他将之比喻为“与石头进行一场温柔而坚决的拉锯战”,而不是粗暴的砍劈。在介绍如何处理印章边缘的“残边”时,他描述道,那不应是失误的痕迹,而是“时间在石头上留下的自然印记,是印章生命力的体现”。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动手实践的欲望。我以前对篆刻总有一种“高不可攀”的距离感,觉得那是古代文人的专利,但这本书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篆刻完全是触手可及的,它是一种可以融入日常生活、修身养性的美妙活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硬壳的封面,触感温润如玉,那种细微的纹理,仿佛能让人联想到古老的石材。内页的纸张选用的是偏米黄色的艺术纸,墨色在上面显得格外柔和,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有刺眼的感觉。尤其是排版布局,设计师显然花了大量的心思,字体选择上既保留了现代印刷的清晰度,又融入了古典的韵味,图文比例拿捏得恰到好处。每一章的开头,都配有一幅精心挑选的古代印章拓片作为引子,这些拓片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对接下来内容的某种无声的预告,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我记得其中有一章专门探讨了不同时期篆刻流派的风格演变,作者在描述那种刀法上的细微差异时,引用了大量高清的细节图,有些图放大后,连刀痕的深浅、石料的肌理都纤毫毕现,让人对“刀下乾坤”的精妙有了直观的认识。翻阅时,我常常会忍不住停下来,细细摩挲那些拓片的边缘,想象着古人落刀时的专注与从容。这本书的装帧本身,就已经超越了一本工具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案头清供。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远远超出了我原本对入门书籍的期待。我本来以为它会是那种只教你如何握刀、如何布局的机械手册,结果不然。作者显然是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体会的学者型人物。他没有急于展示复杂的技法,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剖析“印章”这一载体背后的哲学意涵。比如,关于“朱文”与“白文”的选择,书中探讨的不再是简单的阴阳对立,而是引申到了道家思想中虚实相生的辩证关系,读来令人茅塞顿开。再说到材料学部分,讲解得极其细致,从青田石的“冻、蜡、田”到寿山石的“荔枝、芙蓉”,每一种石料的特性、适用的篆刻风格,乃至如何通过养护来“盘活”石头本身的灵性,都有独到的见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谈及“边款”艺术时所流露出的那种敬畏之心,他强调边款是篆刻家的“自言自语”,是与古人对话的渠道,这份对传统的尊重,让整本书的格调瞬间拔高,绝非市面上那些肤浅的“速成”读物可比拟。
评分这本书的特色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法书,更是一部篆刻史的缩影,其中穿插了大量鲜活的案例分析和名人轶事。作者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的编年体方式,而是精选了几个对篆刻史产生过决定性影响的人物——比如吴昌硕、黄士陵等——作为切入点。通过对他们代表作的细致剖析,来串联起不同历史阶段的风格流变。这种“以人带史,以史说技”的写法,让冰冷的技法和年代感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故事性。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缶翁”用笔意入刀的论述,书中对比了几张他不同时期的作品拓片,清晰地展示了他如何从金石的古朴中提炼出自己独特的雄浑气象,这种分析之深入,让我对“神似”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这本书无疑为想深入了解篆刻文化脉络的人,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窗口,它提供的知识广度和深度,远非一本基础教材所能企及,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可供细品的篆刻文化导览。
评分很有用的一本书,详细的~~
评分很喜欢在京东网买书,书是正版,内容丰富,知识可靠,志行快递的小哥很好啊,他们的劳动有价值,要是有机会真想加入他们的团伙
评分与字典一起在京东专营买的,印刷质量非常好,内容很适合初学者。
评分好书
评分这套书挺好 很喜欢 质量也挺不错
评分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现代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篆刻的「篆」字,古时写作「瑑」,从玉字旁。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为“竹”。其实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 围,都可称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到了秦始皇时,将全国书体作综合整理,书分八体,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书时,称为“缪篆”,从此便明定篆书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体。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也由 陈巨来篆刻 西泠印社,李早编。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学。而此治印之学也有人直接称为“刻印”、“铁笔”、“铁书”、“刻图章”等。 在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端午节、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妈祖信俗、南音、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粤剧、格萨(斯)尔、热贡艺术、藏戏、玛纳斯、花儿、西安鼓乐、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呼麦等22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三千七百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 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篆刻发展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这种形势到了元末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在这一时期文彭、何震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的作用。文彭系文征明的儿子,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灯光石”冻石可以当做治印材料。经过他的倡导,石材被广泛的应用。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篆刻艺术流派纷呈现,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家,一时间篆刻艺术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在我们游心赏玩之前,先要弄清楚篆刻的定义。篆刻是什么呢 它的解释,有广义与狭义的两种。篆刻的“篆”宇,古写作“瑑”,从玉(说文的注释上说明:“圭璧起兆,瑑也。”),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工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从「竹」。篆刻印章起源甚早,据《汉书 祭祀志》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远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便盛行刻字艺术。但印面并无本来意思的文字,只有象征血缘集团的记号,附加在同时代的青铜器或旗子上。虽说是记号,确有一定的读音。到了周代,以青铜质为主的“周玺”大为兴起。各种大小形状都有,一般分为白文,朱文两种。秦代是中国文字由“籀书”演变成为篆书的时期,印的形式也更为广泛,印文圆润苍劲,笔势挺拔。汉代印章到达兴盛,史称汉印,字体由小篆演变成“缪篆”。汉印的印形制、印纽亦十分精美。西泠八家的奚冈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文宗唐,字文宗晋”。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即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遂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举。章法就是一个字或一个组字在印面上排列的艺术、比较复杂而变化多端,实在是篆刻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环。如果一方印光有熟练的刀法而无高明的章法,必无佳作可言。尤其是成套成组的创作,必须方方有变化,更要显示作者在章法上的功底。故在设计印稿时应反复构想。这一点,篆刻大师吴昌硕慎重的创作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根据文字具体的笔画、笔势、形体及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出相宜的形式。
评分质量一般
评分讲解比较全面,图也很多
评分该丛书分为《怎样学书法》、《怎样学篆刻》《怎样学花鸟画》、《怎样学山水画》、《怎样学人物画》五种。全书图文并茂,内容安排从最基础的选用笔墨纸砚开始,直至详细地解析技法,特别是用大量的图版多角度、多方位地把整个运笔过程表现给读者看,使人一目了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