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录

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辉 著
图书标签:
  • 清明上河图
  • 宋代绘画
  • 历史文化
  • 风俗民情
  • 艺术史
  • 文化解读
  • 绘画解读
  • 北宋
  • 汴京
  • 图像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6069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744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培文·艺术史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4
字数:331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隐忧与曲谏》配合2015年《清明上河图》在北京故宫的展出。


  

海报:

内容简介

  《隐忧与曲谏》力求以新的观察角度和研究方法,解开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内深藏着的层层历史密码。根据宋金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文献材料,解读金代张著在《清明上河图》后题写的跋文,考证画家的基本生平和儒家思想的文化特质。根据历史文献和相关文物考证,认为画作的创作时间为北宋徽宗朝崇宁年间中后期,该卷的出现应与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本书用模拟航拍制图的方式,"俯瞰"画中的城市结构,发现丝毫对应不了当时的开封地图,确定此图所绘系开封实情而非实景实地,其创作原理是艺术性地概括提炼了开封城内外具有代表性的事物。画家出乎寻常地表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蕴含着深藏内心的隐忧,凸现了北宋后期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通过比较张择端在清明节期间目下所见与笔下所取之差异,可见画家以曲谏的方式劝诫徽宗关注社会危机。


  《隐忧与曲谏》客观分析了张择端作画的政治文化背景、艺术特性、技法构成和得失及其艺术影响等,比较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与明代仇英(款)、清院本的同名长卷,发现后两者表现的思想主题才是"政治清明",揭露时政之弊的曲谏恰恰是张择端之作的精神力量和魅力所在,*后引发了本书对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思考。


作者简介

  陈彦余辉,1959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淳安。1983年在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获学士学位,198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就读于薄松年教授门下,1990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赴故宫博物院从事书画陈列与研究工作。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研究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著作有《张萱·周昉》《蓝瑛》《形神兼备·中国人物画》《画史解疑》《画里江山犹胜——百年艺术家族之赵宋家族》《画马两千年》《故宫藏画的故事》《秀骨清像——魏晋南北朝人物画》(故宫出版社,2015)。2009年获首届“中国美术·理论奖”。


目录

引 言 009

一 从金代张著跋文考起 001

( 一)密州文化与张择端 002

(二)张择端生平考略 009

(三)《清明上河图》卷图名的由来 013

二 《清》卷绘制时代考 021

( 一)来自张著跋文的信息 022

(二)图中的女性衣冠服式 024

(三)图中的草书苫布 029

(四)北宋物价的时间特性 032

(五)私家漕粮入汴 035

三 《清》卷的文化艺术背景 039

( 一)张择端生活的城市环境 039

(二)北宋哲学、美学思想的引领 042

(三)长篇叙事化和世俗化的北宋文学艺术 045

(四)从尽精微到致广大的北宋绘画 048

四 《清》卷的风格元素和画法 073

(一)《清》卷的界画之源 073

(二)《清》卷的人物、鞍马画之源 078

(三)《清》卷的寒林、坡石之源 079

(四)张择端的同道画家 085

(五)《清》卷的艺术超越之处及瑕疵 088

(六)《清》卷的绘画工具和材料 095

五 重观《清》卷之精要 099

(一)宏观俯瞰新发现 099

(二)微观细查解密码 104

六 《清》卷所绘地域考辨 123

(一)汴河小考 129

(二)拱桥小考 131

(三)城门小考 134

(四)街肆杂考 137

七 探考《清》卷反映社会危机的主题性细节 141

(一)疯狂的惊马 141

(二)虚设的望火楼 142

(三)惊悚的船桥险情 145

(四)严峻的商贾囤粮问题 148

(五)慵懒的递铺官兵 152

(六)严酷的党争事件 154

(七)撤防的城门 154

(八)沉重的商税 156

( 九)泛滥的酒患 159

(十)严重侵街的商铺和拥挤的交通 162

(十一)鲜明的贫富差异 163

(十二)耐人寻味的结尾 167

八 《清》卷的创作意图和政治环境 171

( 一)张择端选择生活素材的特性 171

(二)张择端作画的政治环境 176

(三)《清》卷的缘起和徽宗的态度 189

(四)《清》卷“神品”之由来 193

九 《清》卷的早期收藏及跋文考 195

(一)《清》卷的早期收藏经历 195

(二)《清》卷完整考 197

(三)三朝跋文内容考释 206

(四)遗失的邵宝跋文道出《清》卷天机 215

十 三幅《清明上河图》卷之比较及《清》卷

的艺术影响 219

( 一)明本、清院本的画家身份与画面结构 236

(二)创作主题和观念的不同 241

(三)城防武备之异同 249

(四)风俗民情各不相同 255

(五)绘画风格亦不同 262

(六)《清》卷的艺术影响 268

结 语 279


精彩书摘

  《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录》:
  (六)严酷的党争事件
  党争波及到渎文和社会平和。如前文所考,画中两处出现残酷的渎文悲剧,车夫把被废黜的旧党人书写的大字屏风当作苫布,包裹着旧党人的其他书籍文字装上串车,奉主人之命推到郊外销毁。这是在崇宁年间(1102—1106)初发生的渎文事件,街头的文人学士相遇时,冷漠居多,政治气氛之肃杀,可见一斑。张择端生动地捕捉到这个细节,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对文化艺术的破坏程度,也从侧面可以探知画家对此类事态的内心是不太平静的,至少表达了对受迫害者的同情。
  (七)撤防的城门
  洞开的城门静静地等待着亡国之日。《清》卷城门不是瓮城,无法构成防御体系,城墙上下没有一个守备人员,更没有监门官,唯有一白衣更夫在城墙上看热闹。土墙上面也没有任何城防工事,没有射箭的城垛,甚至连虚设的城防都没有。北宋朝廷养兵百万,不知安在。
  再论城墙。按《宋史·地理志》载,旧城(内城)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新城(外城)周回四十八里二百二十三步,已经超过了唐代长安城的规模。除皇城之外,东京城墙有两圈,即内城的土墙和外城的砖墙。在当时每修一里城墙,靡费近两万贯。修理城墙的问题直到宣和年间也未能解决,最后导致的结果是: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二次围攻开封,“金人至阙几旬日,见朝廷未尝用兵,攻城日急,而善利门、通津门、宣化门尤为紧地,箭发如雨,中城壁如猬毛”②。显然,画家选取的城墙是内城土墙,而没有“移植”外城的砖墙,作者画土墙,可汲取画坡石、树木的笔墨,在艺术上,还可给容易刻板的界画带来丰富的笔墨变化。
  ……

前言/序言

引 言


一件与特定历史背景相关的绘画作品,在若干年后,由于历史背景的变化,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极有可能会被后人“ 降解”,其解读必定会有不同程度的丢失,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但到底会丢失多少?绘画内涵被“ 降解”是否有规律可循?答案足以使我们为之吃惊和深思。

笔者曾随机在爱好艺术史的人群中做过一次关于“降解度”的测试。以“ 文革”初期的大幅油画《毛主席去安源》( 刘春华执笔,作于1967 年秋)为例,70 后的欣赏者认为这是“ 文革”时期个人崇拜的产物,80 后、90 后似乎对其内涵已不甚了了或不感兴趣,他们所了解的大多是关于这幅油画拍卖前后的风风雨雨,特别是该油画的价格及其衍生的印刷品、纺织品、工艺品、邮品和纪念章的价格,这在互联网上体现得十分充分。

大凡经历过那个是非颠倒时代的人们都知道,《毛主席去安源》是要歌颂毛泽东在1921 年领导安源路矿工人进行大罢工的历史,其作用是否定刘少奇曾经参与领导过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的革命历史。1960 年,侯一民以刘少奇在安源组织路矿工人大罢工为素材创作了油画《刘少奇与安源矿工》,到了“ 文革”之初,取而代之的就是油画《毛主席去安源》。随着刘少奇被诬陷为“ 叛徒、内奸、工贼”而遭到更残酷的批判,这幅油画所深藏的政治内涵已不仅仅是表现“ 个人崇拜”了!可以说,再过几十年,当我们这些“ 文革”历史的见证人均不存在的时候,我们的后几代人对该图的研究就要进入浩繁的考证程序了。因为画面本身没有丝毫关于刘少奇命运的信息。

该幅油画的创作时间距今才四十多年,后代们对它的理解已经从表面化到片面化,再到商业化,令人感怀颇多。我们现在遇到一帧大约在900 年前绘制的风俗画——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卷( 绢本水墨淡设色,纵24.8、横528 厘米,故宫博物院藏,以下简称“《清》卷”),我们对这件历史名作的解读有多少是真实的?还有多少是遗漏的?至今国内外还有一些专家、学者认为:画就是画,不要太纠缠历史。众所周知,《清》卷是表现古代社会生活的风俗画,既然如此,那就不能离开当时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去解读它。

《清》卷和《毛主席去安源》,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时代的两幅画,但是找回我们认知中所丢失的内涵,都离不开探寻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在这一点上都是一致的。大凡这一类因社会历史孕育出来的艺术产物,无论古今,一一如此。

将艺术作品与当时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和研究,是当今通常的解读绘画的手法,问题在于不能只联系抽象的大背景,就如同不能笼统地说十年“ 文革”的历史是产生《毛主席去安源》的创作背景一样,应具体到刘少奇遭厄运之初的1966年夏至1967 年秋,那才是创作该油画特殊的历史背景。同样,对《清》卷来说,首先应考证出绘制该图的时间系北宋哪一个具体时段,这个时段具体而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才是催生《清》卷真正的历史原因。

笔者以为,有一些图像是没有历史密码的,古人和今人都能读懂;但有一些图像是有历史密码的,只有当时的人们才能够读懂。远隔千百年的我们切忌用今天的生活经验去解读古人留给我们的历史图像,无论是全图的构思立意,还是图中的细节描绘,只有还原到当时具体的政治、经济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文化语境中,才能显现出它的历史密码,方可探知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如物质文明状态和政治文明程度,告诉我们所不知道的一切,或纠正我们对历史的误判。

六十余年来,国内外刊发了四百余篇介绍和研究《清》卷的论文和专著,取得了丰厚的学术成果。近年,海内外许多学者再度关注《清》卷,可见今人对它的认知还远远没有结束。对某一艺术史课题的研究,往往经过几十年后,螺旋式地回到它的原点之上,重新审视最初的认知结果,不断接近真理。笔者以为,应重新审视《清》卷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如张择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该卷究竟绘于何时?当时的政治、历史、文化与艺术背景和条件是如何催生出它的?画中所绘地域究竟是哪里?其具体细节如何?其主题和思想内涵是什么?其创作动机如何?为谁而画?结局怎样?又为何被金朝文人题跋?金、元、明三朝文人的跋文如何看待?等等。

拙著将试图逐一解开上述疑问的历史密码。








《古画里的宋代风华与权力博弈:从技术与文化视角重读<清明上河图>》 引言:画卷下的喧嚣与寂静 《清明上河图》,这件穿越了九百余年时光的绢本杰作,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艺术品范畴,成为研究宋代社会、经济、政治乃至日常生活的“活化石”。然而,我们习惯于从宏大的叙事中解读其繁华,却常常忽略了那些深藏于笔触之下的技术秘密、社会结构中的细微张力,以及权力运作的无声语言。本书并非对画卷内容的简单复述或图像罗列,而是试图以一种更侧重于“解码”而非“叙述”的视角,深入探究这幅巨制背后的多重维度。 我们将聚焦于那些被主流解读忽略的“隐忧”——那些暗示着盛世之下潜藏危机的细节,以及画家张择端在构图、设色、透视中所运用的匠心,这些匠心不仅是艺术技巧的展现,更是特定历史语境下社会心态的投射。本书旨在提供一种更具批判性与技术性的解读框架,将《清明上河图》还原为一个复杂、多层次的宋代社会切片。 第一部分:图像的物理学与宋代的物质世界 第一章:绢本的生命与墨色的语言 本书首先将目光投向画作的载体本身。绢帛的质地、装裱的工艺,无不承载着宋代纺织技术与艺术材料学的秘密。我们探讨张择端所使用的墨料成分分析,以及这些材料如何影响了画面的耐久性与色彩表现。特别要关注“界画”技术的精妙运用,界尺与人手的结合如何创造出令人信服的建筑立体感,以及这种技术选择本身所反映的宋代士大夫阶层对“格物致知”的推崇。 第二章:虹桥的工程学:技术与风险的并置 汴河上的虹桥是画卷中最具结构张力的部分。本书将运用现代工程学原理,分析这座木拱桥的设计特点,包括其受力结构、跨度计算的可能依据。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这座宏伟的工程在绘制时的社会成本与风险——它象征着宋代技术的高峰,同时也暗示着对河流交通与经济命脉的绝对控制。画卷中行人的小心翼翼与桥梁的坚固感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这种平衡正是对技术能力的一种无声宣示。 第三章:舟船的经济学:漕运体系的微观展示 《清明上河图》中数量众多的船只,构成了宋代大运河体系的缩影。我们不会简单地列举船只的种类,而是从船只的载重、桅杆的结构、以及船工的操作姿态中,解读宋代漕运的效率、税收模式以及民间水手的生存状态。画卷中那些即将或刚刚完成装卸的场景,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宋代商品流通链条的第一手视觉资料,例如粮食、盐铁等战略物资的运输路径。 第二部分:社会结构的张力与权力的阴影 第四章:市井生活的去“浪漫化”:劳动者的真实面貌 传统解读往往将画中的市井视为一派祥和的“盛世景象”。本书则着重于对画卷中劳动者的细致考察。无论是拉纤的船夫、街边叫卖的小贩,还是在作坊中劳作的匠人,他们的姿态、衣着以及与环境的互动,都暴露了宋代城市中严格的阶层划分与艰辛的生存压力。我们将剖析隐藏在喧闹背后的经济剥削的可能性,以及他们对上层社会(如官员与士绅)的复杂情感投射。 第五章:官衙与街道的交汇:行政的边界与渗透 画卷中段出现了官府衙门的场景,这不仅是行政机构的标识,更是权力触角延伸的象征。本书将研究衙门前人流的密度与构成,探讨宋代地方行政体系的运作效率与民众的接触频率。特别关注那些可能暗示着司法干预、税收征缴或治安维护的场景,分析权力机构如何渗透到最微小的商业活动中去。 第六章:士绅与隐士:文化精英的目光 张择端本人的身份(有可能是士大夫或画院成员)决定了其观察世界的视角。我们探讨画卷中那些衣着光鲜、举止优雅的士绅阶层,他们是繁荣的受益者,也是社会稳定的维护者。通过分析他们出现的位置和状态,我们可以反推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对“市井”的认知距离,以及他们如何在繁华的表象下维持自身的文化优越性。 第三部分:图解的隐喻:张择端的“曲谏”之术 第七章:空间布局的心理学:疏密有致的隐喻 《清明上河图》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近乎全景式的扫描与突然的聚焦。我们将采用空间叙事学的方法,分析画家如何通过“疏”与“密”、“动”与“静”的对比来引导观众的情绪。例如,从开阔的郊野到拥挤的城门,再到静谧的府邸,这种空间序列是否暗含了一种对宋代社会秩序的评判或期许? 第八章:时间与停顿:盛世的临界点 一个经常被忽略的问题是:张择端捕捉的究竟是哪一个瞬间?本书将对比不同历史时期对画卷细节的标注与修改,试图还原画家意图表达的“时间性”。是否在看似圆满的描绘中,已然埋下了北宋走向衰落的微小预兆?例如,对某些建筑破损或人物焦躁状态的刻意保留,可能就是画家向当权者发出的无声警示。 第九章:卷轴的终结:未尽之言与历史的悬念 画卷的收尾部分往往处理得相对草率或突兀,这在艺术史上并非罕见。但对于《清明上河图》而言,这种收尾可能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将分析结尾处的处理方式,探讨它是否代表着画家对当时社会状态的一种无奈或对未来走向的一种不确定性。这种“未完成感”,恰恰是理解这幅画卷作为历史文献价值的关键所在。 结语:重返汴京的现代意义 本书试图通过技术分析、社会结构考察与叙事策略解读,提供一种超越传统鉴赏的《清明上河图》研究范式。我们不是在“发现”新的内容,而是通过更精密的镜头,去观察那些一直存在却未被充分理解的细节与张力。这幅画卷,不仅是北宋的影像,也是任何一个追求表面繁荣而忽视内在隐忧的王朝,永恒的镜鉴。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抱着一种审视和挑剔的态度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毕竟涉及“解码”这样宏大的命题,很容易沦为故弄玄虚的玄学解读。但是,作者的行文风格却出人意料地扎实且富有感染力。它没有采用那种故作高深的学院派语言,而是用一种近乎侦探小说般的叙事节奏,引导读者步步深入。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于文献的交叉印证工作,简直达到了偏执的程度。他将《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与同时期地方志的零散信息拼凑起来,构建了一个极其逼真的北宋城市生态模型。这种“拼图式”的论证过程,让原本模糊的历史侧影变得清晰可见。读到某些章节时,我甚至能清晰地“听见”汴河上的喧嚣,闻到酒楼里飘出的酱香。这种沉浸感是很多历史著作难以企及的。它成功地将一幅被神化的艺术品,还原为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与活力的历史现场。对于那些厌倦了陈词滥调的解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耳目一新的视角,它让人意识到,真正的历史,往往藏在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背景”之中。

评分

从纯粹的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文笔极具画面感和节奏感。许多描述性的段落,读起来就像是优美的散文诗,将晦涩的考据内容转化为了引人入胜的故事。作者对于光线、空间和人群密度变化的捕捉,精准到令人咋舌,仿佛作者本人就站在画卷的起点,一步步引导我们走进了熙熙攘攘的街市深处。相较于以往那些侧重于考证某几处遗迹的解读,这本书的视野更加宏大,它试图重建整个汴京城的“气场”。每当叙事稍显沉重时,作者总能适时地穿插一些关于宋代日常生活的风趣片段,比如市井小贩的叫卖声、茶肆里的俚语,这让厚重的历史讨论变得轻盈起来。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既满足了专业研究者对细节的苛求,同时也让普通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对中国古典艺术的复杂性和深度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是一次令人心满意足的知识旅程。

评分

这本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解读之作,简直像是一把精密的钥匙,打开了那幅宏伟画卷尘封已久的秘密。我一直以为自己对这幅传世名作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无非是北宋汴京的繁华景象,市井百态的生动描摹。然而,当我沉浸于作者的笔触中时,才惊觉自己过去的认知是多么的肤浅。书中对画作中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无论是街角的店铺招牌、船只上的 rigging(索具),还是人物的面部表情和衣着纹理,都进行了抽丝剥茧的考证。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不仅关注“表象”的描绘,更深入挖掘了隐藏在光影背后的“权力结构”与“社会张力”。例如,对于画中那座著名的虹桥,作者的分析角度极其新颖,不再仅仅停留在建筑学的层面,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社会交汇点,一个微观的政治晴雨表。那些被传统解读所忽略的背景信息,在作者的梳理下,如同被擦亮的古董,重新焕发出刺眼的光芒。读完后,我再看《清明上河图》,感觉看到的不再是一张静态的图画,而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纪录片,每一个像素点都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呼吸与心跳。这本书的学术深度与叙事魅力达到了一个罕见的平衡点,绝对是文史爱好者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对“隐忧”二字的精准捕捉。我们总习惯于将《清明上河图》视为北宋鼎盛时期的赞歌,但作者的解读却像一记重锤,敲碎了这种单向度的赞美。他敏锐地指出了画中潜藏的社会裂痕——富商的奢靡与底层劳工的辛劳之间的巨大鸿沟,官僚体系的低效与民间活力的剧烈碰撞。尤其是对画中部分人物表情的心理侧写,非常精彩,那份繁华之下的焦虑与不安,被作者用极富同理心的笔触描绘出来。这使得作品不再仅仅是一份古代风俗记录,而成为了一个关于“盛极必衰”的永恒寓言。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对着印刷出来的画作细节图反复揣摩,试图去理解作者所描述的那些微妙的眼神交流和肢体语言中蕴含的深层信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任何看似完美的表象之下,都可能暗流涌动。它给予了观画者一种更深刻、更具批判性的观看方式,这对我个人的思维方式都产生了不小的触动。

评分

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处理“曲谏”这个概念时的审慎态度。如何不直接冲击当权者的目光,如何在光天化日之下传递微妙的政治信号,是古代士大夫的生存艺术。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成功地论证了《清明上河图》可能不仅仅是私人艺术家的写实创作,而可能包含了某种“君王不可不察”的隐晦劝诫。作者巧妙地利用了宋代的文人哲学和当时的政治语境来构建这一理论框架,使得“曲谏”的可能性变得高度可信。这种将艺术品置于复杂的政治博弈场中去解读的方法,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古代图像学研究的边界。整本书的逻辑链条构建得极其严密,从对特定物象(比如船只的载重与方向)的物理分析,到推导出社会学意义,最后升华到政治哲学层面,过渡自然,毫无牵强感。它让人意识到,所谓的“艺术”,从来都不是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而是时代精神最隐秘的载体之一。

评分

物流给力 物品很不错 多读书 读好书

评分

理解清明上河图的钥匙

评分

非常好的书,很有用,很喜欢。书山有路勤为径。

评分

隐忧与曲谏&mdash;&mdash;《清明上河图》解码录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值得好好阅读。京东送货快

评分

快递很给力,像这种书,很值得像我这样的书籍爱好者收藏,哈哈

评分

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好书,值得推荐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品相完好,印刷也很精美。

评分

不错不错,活动时买的还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