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行书-唐寅《落花诗帖》

实用行书-唐寅《落花诗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元国霞 著
图书标签:
  • 唐寅
  • 落花诗帖
  • 行书
  • 书法
  • 字帖
  • 临摹
  • 绘画
  • 明代
  • 艺术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冷印社出版社
ISBN:9787807354178
版次:1
商品编码:1024427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实用行书:唐寅〈落花诗帖〉》由元国霞著,主要内容包括:行书与唐寅《落花诗帖》、名家品评唐寅、《落花诗帖》的临摹技巧、《落花诗帖》的创作方法、《落花诗帖》集语、集联、《落花诗帖》原帖。

作者简介

  元国霞,女,1983年生,湖南临湘人,200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并荣获院优秀毕业生称号;2008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攻读硕士研究生。
2005年获“浙江省第三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铜奖;获“西泠印社首届国际艺术节中国印大展”单项最高奖;并应邀参加“首届国际草书艺术邀请展”。
2006年获“西泠印社首届手卷书法展”单项最高奖;入展“第四届全国妇女书法篆刻展” “西泠印社第六届篆刻评展”。
2007年应邀参加“中韩青年篆刻家交流展”。
著有《实用隶书——张迂碑》一书。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宋代文人画的审美转向与时代精神:以苏轼、米芾的书画为例 引言:士人精神的勃发与书画艺术的革新 宋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与艺术思想高度繁荣的时期,其书画艺术呈现出与前代截然不同的风貌。如果说唐代艺术追求的是庙堂气象的恢宏与法度的严谨,那么宋代艺术的核心则转向了士人的内心世界、个人情趣以及对自然哲学的深入体悟。这种“尚意”的审美取向,不仅深刻影响了书法的笔墨形态,更重塑了山水花鸟画的观察视角与表现手法。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宋代文人画在书写性、意境营造以及审美哲学层面的革新,聚焦于苏轼(东坡居士)与米芾(襄阳漫士)这两位代表性人物。通过对他们传世书画作品的细致考察,我们试图揭示宋代文人如何通过艺术媒介,完成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肯定,以及如何将儒、释、道三家思想熔铸于一炉,最终形成一种内敛、含蓄而又饱含哲思的艺术语言。 第一部分:苏轼的“尚意”书学与平淡天真的画境 苏轼,作为“宋四家”之首,其艺术思想的价值远超单纯的技法层面。他的书学理论——“我书意造,独由心裁”——彻底打破了对唐代“笔法”的盲目遵从。 一、书法的解放:从“形似”到“意在笔先” 苏轼反对刻意追求笔画的精细结构与外在的完美无瑕。他推崇的是书写过程中,心手相应、自然流露出的“意态”。 1. 对“姿媚”的批判与“拙厚”的推崇: 苏轼在评价前人书法时,常批评那些过于柔媚、矫饰的作品,而赞赏那些结构朴拙、气势雄浑的书法。他认为,真正的美,来源于自然的率真,而非人工的雕琢。这与他为人处世的“无意于佳乃佳”的态度是高度一致的。 2. 结体的开张与笔势的连贯: 在苏轼的书法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如何打破传统楷书的端方平正,追求一种横向的开阔与字与字之间的气息贯通。例如,在一些行草作品中,点画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节奏感,这种节奏感并非刻意为之,而是书写者心绪流动的痕迹。 二、绘画的“画理”与“诗意”的融合 在绘画领域,苏轼主张“论画以 শিল্পের”而非“以形似”。他认为,画家的学养、性情,远比摹写物象的逼真程度更为重要。 1. “不求形似”的哲学根基: 苏轼将绘画视为抒发胸臆、寄托情怀的工具,而非记录客观世界的手段。他的竹子题材尤为著名,他画竹不是为了描绘竹子的形态,而是为了表达自己高洁不屈、遗世独立的士人风骨。其用笔的松动、墨色的浓淡变化,都是在表达一种“空”与“有”的辩证关系。 2.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实践: 苏轼的画作往往带有强烈的文学色彩和哲理意涵。他笔下的山水,常常是文人雅集的背景,或是隐居求索的场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精神上的契合,而非地理上的精准描绘。这种对“诗意”的追求,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基调。 第二部分:米芾的“刷子”笔墨与“尚态”的颠覆性实践 如果说苏轼的艺术革新是基于儒家的中和之美,那么米芾(号鹿门居士)的艺术实践则更具颠覆性与实验性,体现了宋人对“态”的极致追求。 一、书法的“刷子气”与“八面出锋” 米芾在书法上自诩得晋人“风流”,尤其推崇王羲之和颜真卿的某些特质,但他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米体”。 1. 对“侧险”与“欹侧”的偏爱: 米芾的书法结构多取欹侧之态,一反中轴对称的稳定感。他善于利用笔锋的侧锋和中锋的快速切换,形成一种“刷”过纸面的速度感和力量感。这种快速的笔触,使得他的字带有明显的动态美,仿佛下一刻就要倾斜或跌落,充满了不可预测的张力。 2. 墨色的变化与飞白效果: 米芾在用墨上极为大胆,常常追求浓墨与飞白(笔画中露出纸面)的强烈对比。这种飞白并非失误,而是他追求笔势迅疾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增加了作品的苍劲与古朴之气。 二、山水画的“天真烂漫”与水墨的实验 米芾在山水画领域开创了“水墨山水”的先河,他的画法被称为“刷墨法”或“积墨法”,是对传统董源、巨然青绿山水体系的一次彻底的颠覆。 1. 点染与积墨的技法创新: 米芾作画时,常用大笔触横扫直抹,不拘泥于线条勾勒的界限。他通过层层叠墨,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湿润、浑厚的质感。这种技法更接近于书法的“写”,而非传统绘画的“描”。 2. “可米画山水”的独特风格: 米芾的山水画往往不追求特定地貌的再现,而是强调云雾缭绕、山石苍茫的整体氛围。其作品展现出一种“雨后”或“烟中”的朦胧美,这与他收藏家和鉴赏家身份带来的博杂学识有关,使得他的画境具有一种文人随性而至的洒脱感。 第三部分:士人精神的内化与宋代艺术的时代价值 苏轼和米芾的艺术实践,共同构建了宋代文人艺术的审美高峰,其核心价值在于“以学养艺,以心驭笔”。 一、从“技艺”到“道”的升华 宋代士人普遍认为,艺术创作是个人道德修养和哲学思考的外化。学习书法和绘画,不是为了获得一门手艺,而是为了体悟天道、修养心性。苏轼的“意”与米芾的“态”,都是在追求一种超越物质形态的精神自由。 二、对后世文人画的深远影响 苏轼和米芾开创的尚意、尚态的传统,直接催生了元代“元四家”的艺术格局。赵孟頫继承了对书法用笔的重视,而黄公望、倪瓒等人则将苏轼“不求形似”的理念发挥到了极致,最终确立了“写意山水”在中国艺术史中的主导地位。他们的革新,使得中国艺术彻底从服务于宫廷和教化的工具,转向了服务于士人自我实现的哲学载体。 结语 宋代文人通过书画艺术,成功地将个人情感、哲学思辨与笔墨媒介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合。苏轼的平淡天真与米芾的奇崛恣肆,共同构成了宋代艺术的两个面向,它们不仅是绘画和书法的技法革新,更是特定时代知识分子精神突围的生动记录。本书通过对这两位巨匠的个案剖析,旨在让读者理解宋代艺术如何实现从“形”到“意”的历史性飞跃,从而更深刻地把握中国古典艺术的内在精神脉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选材和收录的范例展示,显示出编者团队深厚的专业素养。他们不仅仅是简单地收录了完整的《落花诗帖》,还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唐寅其他时期的行书精品作为参照对比,这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唐寅书风演变脉络的认知。对比之下,读者可以更清晰地分辨出《落花诗帖》中那种介于秀逸与洒脱之间的独特风格是如何形成的。更赞的是,书中对于诗帖中一些难以辨认或存疑的字的处理方式,非常严谨。他们会列出不同的考证观点,并给出自己相对倾向的解释,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这种开放和严谨并存的态度,让作为学习者的我感到非常踏实,知道自己正在学习的是经过审慎考量的经典范本,而不是未经雕琢的二手资料。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还体现在它对学习者不同阶段需求的细致考量上。对于初学者来说,清晰的字形结构和规范的起收笔是首要任务,这本书提供的摹写练习区刚好满足了这一需求;而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基础,希望在行书中融入个人风格的进阶者,书中对“韵味”的解析和对不同字形变化的讨论,又提供了向上突破的阶梯。我个人特别喜欢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自查清单”,它帮助我定期反思自己的练习成果,比如“笔画是否松散”、“字间呼应是否到位”等等,这些都是在以往的练习中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总而言之,这是一套真正站在学习者角度出发,而非仅仅是展示名作的典范之作,它既有学术上的严谨,又不失教学上的温度,使得枯燥的反复练习也变得充满乐趣和目标感。

评分

作为一名常年与书法教材打交道的业余爱好者,我经常发现很多教材为了追求“清晰度”而过度修图,把原作的笔墨气韵都给磨平了。但这部《实用行书-唐寅〈落花诗帖〉》在影印技术的应用上,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的平衡。墨色的浓淡干湿,纸张的斑驳纹理,甚至是拓本上的细微瑕疵,都被清晰地保留了下来,这对于学习者捕捉到行书的“生命力”至关重要。我甚至能从这些精印的墨迹中,感受到唐寅书写时下笔时的速度和情绪波动。这种对原作“原汁原味”的尊重,使得临摹过程不再是机械地复制线条,而是更贴近于一次对古人创作心境的体悟。它成功地将一个古代的艺术珍品,转化成了一个现代人可以有效互动的学习工具,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对这类“实用”字帖的期待是很保守的,总觉得无非是把名家作品做个简单的字帖化处理。然而,这本书的解读部分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没有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古代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现代且贴近学习者思维的语言,细致剖析了《落花诗帖》中行书的“动态平衡”。比如,书中对“连绵”与“断续”的论述,就很有启发性,它不仅仅指出哪里需要连,哪里需要断,更深入解释了这种节奏变化如何服务于诗句的情感表达。我试着按照书中的建议去练习几遍后,自己的行书明显减少了僵硬感,字与字之间仿佛有了呼吸和交流。这绝不是一本简单的描红本,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先生,在你耳边轻声指导,让你理解笔墨背后的哲学。这种由表及里的引导,对于想要真正提升书写水平的人来说,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评分

这本《实用行书-唐寅〈落花诗帖〉》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散发着一种古朴而又典雅的气息,绝非市面上那些轻飘飘的印刷品可比。内页的排版布局也相当考究,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使得原本就清丽脱俗的唐寅笔法更显灵动。尤其是那些精细的放大局部图,简直就是书法学习者的福音,每一个转折、每一处提按的力度变化,都看得清清楚楚,对于揣摩行书的韵味和结构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它在摹写格的处理上,不同于以往的死板格式,它似乎融入了对原作气息的理解,鼓励学习者在临摹中体会“意”而非仅仅是“形”。光是翻阅这本书,就能感受到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唐寅的笔意进行对话。装订线的设计也十分平整,即便是经常翻动,也不担心内页松散,这对手不释卷的书法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太贴心了。

评分

被革黜后,遂漫游名山大川,后筑室于桃花坞,致力于绘画。生活放浪,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称“吴中四才子”。收藏图书和书画富为一时,文征明赠诗有:“君家在皋桥,暄阗市井区。何以掩市声,充楼古今书。左陈四五册,右倾三两壶”。每夜读书一卷,用朱黄识别于书旁。每阅一卷,写山水、人禽、竹木,或书小诗,或记月日。藏书楼有“梦墨亭”、“学圃堂”等,所藏以宋元版本为多,如收藏有成玄英注疏《庄子》20卷,北宋佳本;《三辰通载》为南宋精刻;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为宋刻本中佳本。藏书、藏书画印记有“南京解元唐寅”、“唐伯虎印”、“梦墨亭”、“学圃堂珍藏书籍”、“唐居士印”、“梦墨亭六如居士”、等。他不仅有较多藏书、藏书画印,更珍贵的是在其收藏的古籍中,有较多的亲笔题记,如“苏台唐寅子畏学圃堂珍藏书籍”、“晋昌唐寅醉中读”、“唐子畏梦墨亭藏书”、“吴郡唐寅桃花庵中梦墨亭书”等。

评分

书中还附有详细的书写要点分析,以使读者更好地掌握唐伯虎行书的字体特点、间架结构。该书印刷精美,较好地再现了原帖的面貌,要点分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一本实用有效的书法临习范本。

评分

唐朝初期称梵文字母为悉昙,称梵语的文法及语义等为梵文或梵语,后来泛称梵字,甚至于与其相关的学问皆为悉昙。这种习称在宋朝以后逐渐不用了。在宋朝几乎都只用梵字一词,也因后来从印度传入的天城体与悉昙有相当差异,因此称新来自印度的文字为“梵字”或“天竺字”,而在原来唐朝使用的文字仍称为悉昙。在此所引述“悉昙”部分,是指【大正藏】中所汇集的古文体。以上略为简介悉昙名相由来与流传时代因缘。

评分

非常经典,很值得研究和收藏。

评分

以广泛的角度来看,印度河谷文明时期(约在西元前2500 年至1800年)即有所谓目前史迹所发现最早使用的文字,虽早已随着该河谷文明消失而失传,但以资料推测:约在西元前三世纪开始使用的婆罗密(Brahmi)字,是由左向右书写的字型,也几乎是印度现用的天城体的来源始祖,当然其中经过许多演进的变化过程。但此时介绍面暂且精缩在:介绍悉昙。目前仅存最古老的资料是有名的:“阿育王碑文”,阿育王:(纪元前268~232年)是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王皈依佛教,为向属民告示信仰佛教和保护佛教,在全国各地设置石刻的诏敕文。梵字是随着时代、地域、形状逐渐发生变化。初由单纯的线或点构成,到了四世纪的笈多王朝时代,整体呈现曲线,形成优美的字体,由这时代的笈多型字体为基础,出现五种字体。其中之一就是 (Siddhamatrika),从六世纪左右使用,约于十世纪为界后渐被(Nagari) 型吸收,从而逐渐消失。悉昙文字盛行时约在西元六世纪。目前较为人知的古代资料是日本法隆寺所收藏的贝叶写本,收有梵文悉昙体的【般若心经】、【佛顶尊胜陀罗尼】、【悉昙五十一字母】。

评分

印刷精美,较好地再现了原帖的面貌,要点分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一本实用有效的书法临习范本

评分

悉昙章类支流:说明悉昙字母有关的各种流派或异体字。

评分

字在诗里,诗中悟字,买这个贴,就是要从字中感受诗的精髓,从诗中感悟字的真谛。

评分

时代分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