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复观全集: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

徐复观全集: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复观 著
图书标签:
  • 徐复观
  • 人性论
  • 先秦
  • 中国哲学
  • 思想史
  • 文化史
  • 学术著作
  • 历史
  • 哲学史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255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42117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徐复观全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是作者以特定问题为中心,研治中国哲学史的一本代表作。本书以“性”为经,采用归纳法,完整考察了周初以迄战国诸子中的相关论述。作者认为,人性论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中一种重要的思想,并且人性论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原理和动力,通过此书,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古代的思想文化。
  《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与唐君毅的《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堪称是当代这一学术领域中的双壁,系研治中国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学人之必读书。

相关视频:

作者简介

  港台新儒家领军人物之一。
  徐复观先生,原名秉常,字佛观,后由业师熊十力改名“复观”,取义《老子》“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徐先生一九〇四年二月十八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家世清贫,八岁发蒙读书,幼而徇齐,长而敦敏。一九二六年参加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两年后东渡日本留学,九一八事变后,因发动抗日示威而被捕系狱,遭革除学籍。回国后投身军旅,在抗日战争期间,曾先后参与指挥娘子关战役、武汉保卫战。一九四三年,受命以军令部联络参谋名义,派驻延安,与毛泽东等中共高层有所来往,六个月后回渝,调至参谋总长办公室。一九四九年五月迁台,后去在香港创办《民主评论》半月刊,并于一九五二年担任台中省立农学院(现中兴大学)兼任教授。三年后,获东海大学聘为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一九五七年被国民党开除党籍,理由是“反蒋”、“亲共”。一九六九年六月,因与梁容若之争,被迫退休。旋即移居香港,任新亚书院、新亚研究所教授,另专任《华侨日报》主笔。一九八二年四月一日病逝,享年七十九岁。

目录


第一章 生与性—中国人性论史的一个方法上的问题

第二章 周初宗教中人文精神的跃
一、概述
二、周初文化的系属问题
三、敬的观念之出现
四、原始宗教的转化
五、周初人文精神对人性论的妊育及其极限

第三章 以礼为中心的人文世纪之出现及宗教之人文化
——春秋时代(纪前七二二至纪前四八○年)
一、周室厉幽时代宗教权威之坠落及其原因
二、礼与彝的问题
三、春秋时代是以礼为中心的人文世纪
四、宗教的人文化
五、“性”字之流行及向人性论的进展

第四章 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及其性与天道
一、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之地位
二、《论语》中两个性字的问题
三、孔子对传统宗教的态度及性与天道的融合
四、仁是融合性与天道的真实内容

第五章 从命到性—《中庸》的性命思想
一、《中庸》文献的构成及其时代
二、第二十章的问题
三、《中庸》上篇思想的背景与结构
四、释中庸
五、命与性
六、性与道
七、道与教
八、释慎独
九、释中和
十、程伊川与中和思想的曲折
十一、朱元晦与中和思想的曲折
十二、下篇成篇的时代问题
十三、上下篇的关连
十四、诚与仁
十五、诚的展开
十六、诚与明

第六章 从性到心—孟子以心善言性善
一、性善说是文化长期发展的结果
二、性善之性的内容的限定
三、心善是性善的根据
四、恶的来源问题
五、由心之存养扩充的工夫以尽心知性知天
六、由心善到践形
七、与告子争论之一—性善及性无善恶
八、与告子争论之二—义内义外问题

第七章 阴阳观念的介入—《易传》中的性命思想
一、孔门性命思想发展中之三派
二、《易》与《易传》
三、《乾?彖传》及《系辞》中的性命思想
四、《说卦》的性命思想
五、《易传》对《易》的原始性的宗教的转换
六、《易传》性命思想中的问题

第八章 从心善向心知—荀子经验主义的人性论
一、荀子思想的经验的性格
二、天人分途
三、荀子所说的性的内容及性恶论的根据
四、由恶向善的通路—心知
五、知以后的工夫及师法的重要性
六、荀子性恶论中的问题

第九章 先秦儒家思想的综合—大学之道
一、概述
二、从古代学制看《大学》的成篇时代
三、从《大学》的思想内容看它的直接来源
四、原义试探
五、朱元晦的《大学新本》问题
六、王阳明对朱元晦的争论

第十章 历史的另一传承—墨子的兼爱与天志

第十一章 文化新理念的开创—老子的道德思想之成立
一、老子思想的时代背景
二、道的创生过程—宇宙论
三、人向道德的回归—人生论
四、道德的政治论

第十二章 老子思想的发展与落实—庄子的“心”
一、与《庄子》有关的问题
二、《庄子》重要名词疏释之一—道,天,德
三、《庄子》重要名词疏释之二—情,性,命
四、《庄子》重要名词疏释之三—形,心,精神
五、庄子对精神自由的祈向
六、思想的自由问题
七、死生的自由问题
八、政治的自由问题

第十三章 道家支派及其末流的心性思想
一、道家的正宗与支派
二、杨朱及《列子》中的《杨朱》篇
三、由田骈、慎到的道与法的结合到韩非
四、《吕氏春秋》的本生贵生
五、宋钘、尹文与《管子》中的道家思想

第十四章 结论—精神文化在开创时期的诸特性

精彩书摘

  第八章从心善向心知
  —荀子经验主义的人性论
  一、荀子思想的经验的性格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一田骄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一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史记索隐》说他“名况”。刘向校定他的著作为三十二篇。关于荀子的学之所出的问题,汪中在《荀卿子通论》中,以为“《非相》、《非十二子》、《儒效》三篇,每以仲尼、子弓并称;子弓之为仲弓,犹子路之为季路。知荀卿之学,实出于子夏、仲弓”。然子路之为季路,有典籍可征;而子弓之为仲弓,则缺乏文献上的证据。且据《论语》“德行,颜渊、阂子蓦、冉伯牛、仲弓”(《先进》),可知仲弓是仁者型的人物,实与荀子之学为不类。因子夏为孔门传经之儒,而汉初经学的传承,多与荀子有关,此为推测他出于子夏的根据。荀子思想,以礼为中心,而《礼记》中记子游(即言堰)问礼之故事颇多,故日人武内义雄博士在其《诸子概论》中认为《荀子》中与仲尼并称之子弓即子游(见该书页五二至五三)。然以荀子之尊师,而在《非十二子》中,一则曰“是子夏氏之贱儒也”,再则曰“是子游氏之贱儒也”,则荀子出于子夏或子游之说,皆不可信。孔门言礼,固以修己为主;但礼在当时与社会生活有密切关系,如丧葬之类,故孔门习礼传礼者,当非一二人;荀子思想,属于孔门传礼的这一系统,并加以总结,盖无可疑。然不必出于传礼中之某一二人,亦无从臆断其必出于子游。儒分为八(《韩非子·显学》篇)中的重要儒者,今日有的已难详考。则荀子所称之子弓,亦只有付之于无从详考之列。
  欲了解荀子的思想,须先了解其经验的性格。即是他一切的论据,皆立足于感官所能经验得到的范围之内。为感官经验所不及的,便不寄与以信任。《儒效》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一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一也。其道百举而百陷也”(王先谦《荀子集解》原刻本,后同,卷四页十九)按在上面这一段话中,有几点特别值得注意。第一,孟子以侧隐之心为仁之端,侧隐之心,只能由反省而呈显,不能由见闻而得;荀子说“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这实际是反驳孟子由反省所把握到的内在经验;而说明他是完全立足于以见闻为主的外在经验之上。第二,由《论语》所了解的孔子,他是很重视知识,所以也很重视闻见;但并没有在见与闻上分轻重。荀子则以为闻不如见;这是向经验界更精密更彻底的进展。第三,他说“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这固然是因为继承了儒家道德实践的精神。但他接着说“行之,明也”,意思是说某一事物、道理,由实践而始能彻底明了;因为实践、行为,乃是经验的最后一步,有同于科学工作者在实验室中的实验。这一点,也可以说明他的经验性格的彻底。

  ......

前言/序言

  序
  一
  这里所刊行的《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是对“一般性的哲学思想史”而言,我所写的“以特定问题为中心”的中国哲学思想史的一部分;我的想法,没有一部像样的中国哲学思想史,便不可能解答当前文化上的许多迫切问题,有如中西文化异同;中国文化对现时中国乃至对现时世界,究竟有何意义;在世界文化中,究应居于何种地位等问题。因为要解答上述的问题,首先要解答中国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而中国文化是什么,不是枝枝节节地所能解答得了的。不过,因为近两百年来,治中国学问的人,多失掉了思想性及思考的能力,因而缺乏写一部好哲学思想史的先行条件;所以要出现一部合乎理想的哲学思想史,决非易事。于是,我想,是否在历史文化的丰富遗产中,先集中力量,作若干有系统的专题研究;由各专题的解决,以导向总问题的解决,会更近于实际?我之所以着手写人性论史,正由此一构想而来。这里所印出的是属于先秦阶段的。其中有的文献,虽可以断定是编成于秦代;但正如我在本书第十四章里所说,这些可以视作先秦思想的余波,所以我便一概称之为《先秦篇》。
  人性论是以命(道)、性(德)、心、情、才(材)等名词所代表的观念、思想,为其内容的。人性论不仅是作为一种思想,而居于中国哲学思想史中的主干地位,并且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原理、动力。要通过历史文化以了解中华民族之所以为中华民族,这是一个起点,也是一个终点。文化中其他的现象,尤其是宗教、文学、艺术,乃至一般礼俗、人生态度等,只有与此一问题关连在一起时,才能得到比较深刻而正确的解释。我国历史文化中的人文现象,有时会歧出于此一范畴之外;但这多属民族的自觉,因某些原因而暂归于堕退的时代,亦即是历史的发展,脱了轨的时代。历史的发展一旦恢复了正常,则由先秦所奠定的人性论,有如一个深广的磁场,它会重新吸引文化的各部门,使其环绕此一中心以展开其活动。这并不是说,我在此书里面,都直接解答了这些复杂的问题;而是说经过我的考查,发现这种密切的关连,乃是历史中的事实。在本篇中,对古代宗教,是如何向人性论演进,提出了相当详细的解答。尔后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依然是由人性论的磁性所吸收而始完成了它的转向。我在《〈文心雕龙〉的文体论》一文中,曾指出中国的文学理论,虽然出现得较西方为迟;但作为此一理论中心的“人与文体”的关系,却较西方提出得早一千多年之久。这种情形,也只有在中国文学的一般文化背景上,即是在人性论的文化背景上,才可加以解释。而我国的艺术精神,则主要由庄子的人性论所启发出来的。这都是很显著的例子。
  二
  我认为中国哲学思想的产生,应当追溯到殷周之际,所以我便从周初写起。胡适认为《尚书》“无论如何,没有史料的价值”,这大概不是常识所能承认的,尤其是对其中的周初文献而言。先秦虽百家争鸣,但总应以儒、道、墨三家为主干。而站在人性论的立场,墨家却居于不重要的地位。本篇在次序的安排上,把儒家放在道家的前面,决不是像胡适说冯友兰一样的,“认孔子是开山老祖”,所以在“孔子之前,当然不应该有一个老子”。我对于冯友兰“孔子实占开山之地位”的说法,及胡适“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的说法,都完全不能了解。如冯所说,则孔子的思想,难道真是“生而知之”?而孔子自称为“述而不作”的“述”,岂非全系诳语?我国古代思想中的《诗》、《书》、《礼》、《乐》,仁、义、礼、知、忠、孝、信等,在道家思想中并未加以肯定;而道家以虚、无为体的思想,亦为道家以前所未有。在这种情形之下,则胡氏的所谓“集大成”,到底作何解释呢?我之所以把儒家安排在道家前面,并一直叙述到《大学》为止,乃认为儒家思想是由对历史文化采取肯定的态度所发展下来的,道家则是采取否定的态度所发展下来的。先把由肯定态度所发展下来的思想,顺其发展的历程,加以叙述,这对于历史文化发展的线索,比较容易看得清楚。我在儒家与道家之间,加入了谈墨子的第十章,这是因为墨家在人性论方面的思想,相当的贫弱;并且儒道两家思想,在孔、老之后,皆有其自身之发展,但墨家的活动,虽大概延续到了战国末期,可是除了“别墨”对名学思想有所致力外,墨子本人的思想,在其后学中,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发展之迹;所以对先秦这一意义重大的学派,在本篇中只分给它短短一章的地位。这孤单的一章,由排列形式上的要求,只好把他安放在儒道二者之间,此外更无深意。
  三
  在我的研究休假一年中,把时间完全用在有关资料的阅读、抄录,及日本旅行方面去了。等到拿起笔来写的时候,则只能利用授课的余闲。因为我教书的经验不够,必须做许多准备工作,所以这里的十四章正文,和三个附录,都是在时断时续的状态之下,作为一篇一篇的独立论文而写成的。这便不免于有互相重复,或前后照顾不到的地方。尤其是各章文字的不统一,虽经再三改正,总还留有一些痕迹。附录一是为了论断道家思想发展所不可少的考证工作。附录二不仅由对先秦若干文献的时代、解释等问题的澄清,而使先秦思想发展的线索,得以特别明显,并且为得要了解先秦与西汉,在文化思想上不同的性格,也提供了确切的根据。而附录三,经把辩论时不适当的辞句,加以删节后,只作为附录二的补充,才收入进去的。上面的文章,除了第十四章外,都曾在刊物上发表过。这一方面是为了希望能得到朋友的教正。更重要的是,经过了一些时候,再看自己已经刊出来的文章,在心理上,仿佛是完全处于一个负责的第三者的地位,才容易作进一步的思考与检证。所以已经刊出来的文章,除了三个附录,仅增入若干论证的材料,修正不多以外;其余的,都经过了详细的修正,乃至改写。在本篇以前,我所发表过的有关文章,有的观点与结论,和本书所说的,若有所出入,当然应以此书为准。愈是迫近到研究的对象,愈感到要把握住一个伟大的人格,及把握由一个伟大人格所流露出来的思想,该是多么困难的事情。我在研究过程中,虽然尽力要守住“不笑、不悲、不怒,只是理解”(Nonridere,nonlugere,nequedetestari,sedintelligere)的斯宾诺莎(Spinoza,1632—1677)的格言;但常常感到站在研究的对象面前,自己智能的渺小。所以在本书中,不仅因题目的限制,以致有许多重要方面,完全略过了。即在用力写到了的范围之内,恐怕也有不周到、不深切的地方。我想,这只有希望将来有机会能写若干专文弥补。更希望能得到学术上的有力批评。
  四
  我对于材料的批判和解释,有的和传统乃至时下的许多说法,并不相同。但可以负责地说一句,我既不曾有预定的立场,更无心标高立异;而只是看了许多有关的说法以后,经过自己的批判,顺着材料的本身,选择一条心之所安的道路。我的批判能力,当然是有限的。但我断没有不经过一番批判,而随便采一说,建一义的。其中,应当有许多对比的讨论,而始易明了其是非得失之所在。但这样作下去,那将显得非常枝蔓。并且有许多说法,在今日看起来,并不需要去批评。所以我只对于有代表性或有影响力的不同意见,间或加以讨论。不过,我在这里应当郑重申明一句,我对于中、日两国时下学人有关的著作所提出的讨论,和我对于朱元晦、王阳明所提出的讨论,完全是出于同样的态度。有的地方我批评了朱元晦、王阳明,但决不曾减少我对这两位大儒的敬意;而这两位大儒在学术上的地位,也决不会因我的批评而受丝毫损失。我年来渐渐了解,一个人在学术上的价值,不仅应由他研究的成果来决定,同时也要由他对学问的诚意及其品格之如何而加以决定。学问是为人而存在;但就治学的个人来说,有时也应感到人是为学问而存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都希望对“知识的积累”,能有一点贡献。自己的话说对了,这固然是一分贡献;能证明自己的话说错了,依然是一分贡献。当我写《中国孝道思想的形成、演变及其在历史中的诸问题》一文时,推断《孝经》是成篇于西汉武昭之际。友人牟润孙先生来信,认为我把时间推断得太后;我当时并未能接受。但经过这几年随时留心的结果,发现牟先生的话是正确的。我一面感谢牟先生的启发,使我经过一段时间后能发现自己的错误;同时,也感到由此一错误的发现,而能使我那一篇文章更为完整。中国两百年来在学术上的落后,不仅是铁的事实;而且这种差距,还在一天一天地增加。即以中国人研究中国的学问而论,我原以为两百年来,虽然很少值得称为有系统的知识的探究;但在训诂、考证方面,总应该有可供利用的基础,尤其是在倡导科学方法之后。但这几年我渐渐发现,连这一方面的工作,也多是空中楼阁。许多考据的文章,岂特不能把握问题的背景;最令人骇异的是,连对有关资料的文句,也常缺乏起码的解释能力。甚至由门户、意气、现实利害之私,竟不惜用种种方法,诱迫下一代的优秀青年,在许多特定势力范围之内,作“错误累积”的工作,以维护若干人在学术上的地位。假使有青年想凭自己独立的意志去追求真是真非,便很难有插足学术研究机关的机会。因此,我们这一代乃至比我们更上一代,研究中国学问的人,除了其中极少数的人以外,岂仅在学术上完全交了白卷,实际还在率下一代的人去背弃学术。因此,我恳切呼吁已经在学术界中取得了一些地位的先生们,要有学术的良心,要有学术的诚意,要向下一代敞开学术研究之门;这是我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必须有的良心上的赎罪。我再进一步说一句吧!站在人类文化的立场,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排斥对历史中某一门学问的研究工作。我也发现不出今日中国知识分子在学术上的成就,具备了排斥某一门学问的资格。在长久的中国历史中,可以顶天立地站起来的知识分子,为数非常有限。两百年来流行的无条件地排斥宋明理学的情形,经过我这几年不断的留心观察,发现这并不是根据任何可以称为学术上的研究的结论;而只是坏。


《东海集:人论先秦》 作者: 季思远 内容简介: 《东海集:人论先秦》一书,旨在深入钩沉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追溯先秦时期士人对于“人”的自觉、认知与探讨。在那个礼崩乐坏、百家争鸣的时代,面对社会巨变与人生困境,思想家们以其非凡的智慧,为后世留下了关于人性、道德、社会秩序与个体价值的深刻洞见。本书将精选先秦诸子百家中,与“人性论”主题最为契合的经典文本,以严谨的考证与通俗的解读相结合的方式,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重返那个思想激荡的年代。 本书并非对先秦哲学进行宏大叙事式的全景描绘,而是聚焦于那些直接关乎“人”的根本命题。我们将重点审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是如何理解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人有哪些天赋的德性,又如何通过后天的教化与约束来完善自我,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原则与行为准则。 卷一:儒家之仁爱与礼制——人性的温度与秩序 卷一将以孔子及其弟子为核心,探讨儒家思想中关于人性的核心概念。我们首先将深入解析“仁”的思想。孔子为何将“仁”置于其哲学体系的首位?“仁”究竟包含哪些层面的含义?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还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本书将通过对《论语》中相关章节的细致品读,展现“仁”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质,是如何通过“恕”、“忠”等具体实践得以体现的。我们将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法则,以及“爱人”的普适性。 继而,我们将转向“礼”。在儒家看来,“礼”与“仁”是相辅相成的。“仁”是内在的根据,“礼”是外在的形式。没有“礼”的约束,“仁”则可能流于空泛;没有“仁”的充实,“礼”则可能沦为僵化的形式。“礼”如何规范人的行为,塑造社会秩序,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我们将考察“克己复礼为仁”的修身之道,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伦理,探究儒家如何试图通过“礼”来构建一个稳定、有序、充满温情的社会。 此外,本书还将触及孟子关于人性本善的观点。孟子提出的“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如何论证了人天生就具有向善的可能性?他所说的“四端”与后天的“扩充”之间的关系,又如何构成了儒家的人性论基础?我们将对“性善论”进行辨析,探讨其与儒家整体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 卷二:道家之自然与逍遥——人的解放与本真 卷二将目光投向道家,探寻其关于人性的独特视角。与儒家强调社会伦理与人生教化不同,道家更注重个体的内在自由与生命本真。我们将从老子《道德经》出发,解读“道”的观念如何影响了道家对人性的理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揭示了人与天地万物之间殊途同归的自然属性。人是否应当效法自然,顺应“道”的规律而生活? 本书将重点解析“无为而治”的理念。它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指顺应事物自身的规律,不妄加干涉。在“无为”的观念下,人性的束缚来自于何处?道家认为,过度的欲望、人为的造作、社会的规章制度,都是对人性本真的压抑。因此,老子提倡“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并非否定道德,而是指向一种更纯粹、更本真的生存状态。 我们将深入探讨庄子《庄子》中的“逍遥游”思想。在庄子笔下,人如何才能摆脱世俗的羁绊,实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坐忘”、“心斋”等修炼方法,又如何帮助个体超越有限的自我,融入无限的“道”?庄子所描绘的“神人”、“至人”、“圣人”等形象,代表了何种理想的人生境界?本书将通过对《齐物论》、《应帝王》等篇章的解读,展现道家对人性解放的深刻追求,以及其对个体精神自由的独特关照。 卷三:墨家之兼爱与非攻——人的功利与社会 卷三将转向墨家,审视其以功利为导向的人性观与社会观。与儒道两家侧重内在道德与精神自由不同,墨家更关注现实社会的功利效益,强调“兼爱”与“非攻”的实践原则。墨子为何提出“兼爱”?它与儒家的“仁爱”有何异同?“兼爱”是否意味着无差别的爱,如何避免其陷入空泛与不切实际?本书将通过分析墨子关于“利”、“义”、“爱”的论述,揭示“兼爱”背后所蕴含的功利主义的考量,即通过普遍的爱来达到社会的最大利益。 “非攻”作为墨家重要的政治主张,又如何体现了其对人的生存与社会秩序的关切?墨家为何坚决反对战争,其反对的理由又是什么?本书将探讨墨家在认识论和价值论上的特点,特别是其“尚贤”、“尚力”、“节用”、“节葬”等主张,如何围绕着“利”展开,并最终服务于“利”的实现。 我们将分析墨家如何从实际的功利出发,来评判人性的善恶与行为的取舍。墨家对于“名辩”的重视,也反映了其对理性与实证的追求。本书将尝试还原墨家思想的现实关怀,以及其在构建理想社会过程中所提出的具体方案。 卷四:法家之法治与人性——人的弱点与管控 卷四将深入探讨法家思想,其对人性的看法相对更为严峻。法家认为,人天性趋利避害,自私自利是其根本属性。因此,法家思想的出发点并非对人性的歌颂,而是对其弱点的深刻洞察与管控。我们将以商鞅、申不害、韩非子为代表,分析法家关于“法”、“术”、“势”的理论。 “法”为何是法家思想的核心?它如何通过明确的奖惩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抑制人性的弊端?本书将解读法家关于“重刑罚”、“轻罪重罚”的观点,以及其如何通过法律来维护君主的权威和国家的稳定。 “术”与“势”又是如何辅佐“法”来治理国家的?“术”是指君主驾驭臣下的方法,“势”是指君主所掌握的权力和威望。法家认为,人性的不可靠性,使得君主必须依靠“术”与“势”来驾驭臣民,防止其背离法度。 我们将审视法家对人性“恶”的认识,以及其如何设计出一套严密的统治体系来压制和改造人性。法家思想对于后世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将对其进行客观的梳理与评价。 卷五:杂家与兵家之思——人性的多元与策略 卷五将拓展视野,触及杂家与兵家中的人性思考。杂家如《吕氏きたいと思います》、《慎子》等,往往融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也呈现出更加多元的视角。我们将选取其中与人性论相关的论述,展现杂家如何试图在不同学派之间寻找平衡,并提出其独特的见解。 兵家如《孙子兵法》,虽然以军事战略为主要内容,但其字里行间也蕴含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例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体现了对人心、士气、动机等因素的重视。孙子对“道”、“天”、“地”、“将”、“法”的论述,也间接反映了其对于人作为战争主体的认知。本书将尝试从人性学的角度,解读兵家思想中关于人的谋略、应变、勇气等方面的论述。 结语: 《东海集:人论先秦》一书,意在通过对先秦时期不同思想流派的精要梳理,勾勒出中华文明早期对于“人”的多元探索。它不是一套预设的答案,而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思想对话。通过阅读本书,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也能从中汲取关于如何认知自我、如何安顿社会、如何安顿人生的智慧。本书期待能成为读者开启先秦思想宝库,探索人性奥秘的一扇窗户。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关注古代哲学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罕见的宏观视野,去审视先秦时期“人”的自我定位问题。它没有局限于对某一位思想家的片面解读,而是将他们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变迁和文明演进的背景之下进行考察。特别是作者对于早期“仁”、“义”、“礼”等核心范畴的起源和分化的探讨,展现了一种跨越流派的综合性思维。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去魅”的过程,将那些被后世神化的概念,还原到它们诞生之初的语境中去。这种对历史“原貌”的还原,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对古代知识分子群体心路历程的同理心。它让我意识到,那些理论构建,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生存焦虑和对理想社会的艰难摸索。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考验心力的,但这绝非贬义,而是指它所承载的信息密度和思想深度,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每当我试图加快阅读速度时,总会被某个精辟的论断或某个关键的注释绊住脚步,迫使我停下来,反复咀嚼其间的深意。作者的行文风格是沉稳而坚实的,没有任何哗众取宠的表达,所有的深刻都来自于对材料的精炼和对逻辑的严谨打磨。它像是大匠之作,每一块砖石的放置都经过深思熟虑,极少有松动或多余之处。对于想深入了解中国思想如何确立其“人观”的严肃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奠定基础的必备之作,它为后续所有相关的研究都设定了一个极高的参照标准。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就将我牢牢地抓住了,那种对先秦诸子思想脉络的梳理,简直是一场智力上的盛宴。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深奥的哲学论述,化为清晰可见的历史进程。尤其在探讨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对“人”的本质的界定时,那种细致入微的剖析,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临百家争鸣的现场。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不同学派思想冲突与融合时的那种冷静与深刻,它不是简单的对概念的罗列,而是一次对古代知识分子如何在动荡时代安顿人心的精神史的探寻。读下来,我感到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性”议题,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维度,那种对生命本真的追问,即便在千年之后,依然振聋发聩。那种对历史细节的把握,也让人拍案叫绝,仿佛每一个概念的提出,都有坚实的文献基础支撑,读来令人心悦诚服。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文本解读结合得天衣无缝。作者对先秦文献的引用和阐释,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能从一段看似寻常的对话中,挖掘出关于人性论的根本性假设。这种从文本深处汲取养分的能力,使得整部著作充满了生命力,而不是沦为枯燥的二手资料整理。我从中看到了一种对思想史的责任感,即必须忠实于历史的复杂性,不轻易给古代思想打上现代的标签。这种审慎的态度,在当今浮躁的阅读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获得了一套关于先秦人性论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一种审视和批判性思考古代思想遗产的方法论。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驾驭能力,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而是将复杂的思想史叙事,处理得如同流畅的小说般引人入胜。作者在构建论述的层次感时,那种步步为营、层层递进的结构安排,使得原本可能让人望而却步的古代经典文本,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佩服作者在处理那些关键转折点时的笔法,那种对历史语境的精准捕捉,使得每一个思想的演变,都显得顺理成章,充满必然性。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回味那些精妙的措辞和类比,它们不仅帮助我理解了概念,更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了我对古代思维方式的认知框架。这不仅仅是一本思想史的梳理,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智性之旅,让人心甘情愿地跟随作者的脚步,深入思想的迷宫。

评分

正品满意

评分

徐复观的大作,非常值得购买和阅读!

评分

good

评分

经典书籍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同时这也是师兄的博士论文研究内容,我也感兴趣,

评分

很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ヾ(●´∇`●)?哇~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很不错的一本书很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不错,了解一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