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乃当代研究王阳明心学的一部力作。作者在首章“小引”中指出:
然现在所处理的这宗古学,内容不是不高深、优美,在古代不是不普遍,从宋代流传至今,未尝断绝,只是如今有断绝的趋势了。姑断自马一浮止,可推为迄今*后一宋学大师。马氏之后,尚未闻有专于宋明理学之大师出现。然则正在这“绝续之交”点,重温此一理学,不是没有意义的事。必然是要有于此学身体力行的人物,走出了其书院或学院,说出平民大众皆可了解的话,然后对社会有影响。
徐梵澄(1909—2000)
年轻时游学于鲁迅门下,一生践行先生的“精神事业”;
1929年至1932年,留学德国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
回国后寄寓上海,受鲁迅之嘱系统地翻译尼采著作;
1945年赴印度,先后任教于泰戈尔国际大学和室利阿罗频多学院;
1978年底回国,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先生精通多种古今语言,贯通中、西、印三大文化,在诗歌、书画、文艺评论上造诣精深,学术贡献主要有四:
一、中国之较早成规模地翻译尼采著作,如《尼采自传》《苏鲁支语录》等;
二、系统地翻译印度韦檀多一系古今经典,如《薄伽梵歌》《五十奥义书》等;
三、以英文完整地介绍中国传统学术精华,如《孔学古微》《唯识菁华》等;
四、以精神哲学的进路重新诠释吾华经典,如《陆王学述》《老子臆解》等。
一 小引 1
二 定名 5
三 精神哲学的建立 13
四 为何与如何 18
五 朱、陆并尊 25
六 陆学非禅 34
七 论学之诗 46
八 所立卓尔 50
九 非禅之悟 59
十 姚江之成学 74
十一 居夷处困 79
十二 儒将事功 85
十三 先知与彻悟 89
十四 知行合一 106
十五 教言摘录 115
十六 王、湛新学 156
十七 王、罗论学 172
十八 陆、王被攻击 195
十九 戴东原攻击程、朱,
牵连陆、王 218
后序 242
【阳明之事功与学术】
王阳明的功业是伟大的,可说其军事上的胜利,及胜利后的设施,挽救了大厦将倾明武宗的王朝,明祚又延续了一世纪又二三十年。其事迹具在史籍,去今不算很古,容易搜讨。历史上正色立朝的文臣不少,名将亦多;但自今观之,绝少为一时代的哲学大师,而又统军作战,功业巍然,有如阳明者,不多有。其事功发自学术,其学术发于心源。赫然一系统良知哲学,至今犹存。那么,寻讨其哲学之成,及其精义所在,乃今人之责。
【谈笑杀人而成仁】
王阳明杀人不少,却从来未曾滥杀,或有“谈笑杀人”之事,如古贤之所诫。用朱笔批下,将强盗推出辕门斩首,将笔向地下一掷,起身与群弟子论学,是已做到孟子所谓“不动心”的地步了。这种心理境地,正是“集义所生”。到了仁熟义精之后,断事不疑。
【人欲不可剿绝,重在转化 】
朱子有“天理流行,人欲净尽”之说,其说大有可研究者在。后世非之者,以为贻祸不浅。但近世的精神修为,多是说治心而养生,养生莫善于寡欲,欲即情命的要求,不可剿绝净尽,重在转化之而趋于神圣一途,即使之归顺。归顺于天地间之“理”,西方称之为“上帝”。此则于《礼记》所谓“傲不可长,欲不可从”之说相合。|总之,鸿庞美善的生命力,是不可戕贼的。要培养,使之用于正?途。
【儒者见道非由佛】
一有彻悟便称之为释家,这是流俗之错误见解。不单是由儒而悟道,由他道或其他宗教皆有证悟之事。笼统皆指为禅悟,是谬见、误解。
大率言之,诸儒之见道有得皆非由于释氏,其立身、行道、说教皆不外于儒家,其特色有二:一是直由孔孟而见道有得,一是可不由师授而明理成宗。二事在某些人只是一事。换言之,即大彻大悟,而卓然独立。
【见道后之大事】
想来孔子之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其说“闻道”,有如此重大,必定是与彻悟有关,即后世之所谓“见道”。禅修似乎是达到大彻大悟之后,不久便死去。但道学家或儒家之修为,不以彻悟为极,与今之精神哲学同。其宗旨在于转化气质,乐其所学,彻悟也只是其精神追求之路上一里程碑。释氏也有平生一悟再悟的,总之是一番精神经验,或大或小。纵使有了最高经验,不必其人便死,在儒者还有立己立人、达己达人,以至治国平天下一系列大事。
初读这部选集,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罕见的、跨越时代的对话视角。作者的论述并非局限于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窠臼,而是展现出一种宏观的历史洞察力,仿佛能穿透层层迷雾,直指事物演变的核心逻辑。例如,他在论及文化传承的片段中,所援引的材料之广博,从东方古老的经史子集到西方近现代的社会思潮,信手拈来,且能精准地指出其内在的异同与张力。这种博学并非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是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思维结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看似平淡却蕴含深意的论断,并对照自己的既有认知进行修正。这套选集最成功之处,在于它并非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精妙的论证过程,引导读者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批判性思维框架,让人在被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享受到了主动探索真理的乐趣与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版式排布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甫一上手,便感受到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古典美学气息。纸张的选择上,那种略带米黄、手感细腻的纸张,使得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种仪式,而不是简单的信息获取。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内文的字体选择和行间距的把握,达到了极高的阅读舒适度。在面对如此浩瀚的文集时,恰到好处的留白艺术避免了视觉疲劳,让那些深奥的哲学思辨和繁复的史学考据得以在读者的视野中“呼吸”。我特别留意到,编者在处理那些引用外文或古籍原文时,所采用的小号字体和斜体区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引文的准确性,又不至于喧宾夺主,打断了主文本的流畅性。整体来看,这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精心雕琢的工艺品,体现了对阅读体验近乎偏执的尊重,这在当下许多追求效率、简化设计的出版物中,显得尤为珍贵和难能可贵。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内容本身的质量也充满了敬畏感。
评分这部选集的编纂难度想必极高,但编者最终呈现出的文本脉络却显得异常清晰和连贯,这本身就是一种高超的学术功力。我注意到,选集的结构安排颇具匠心,它并非完全按照年代顺序排列,而是似乎在进行一种主题上的爬梳与螺旋上升。不同的篇章之间,虽然主题看似跳跃,但细究之下,总能找到一条隐性的逻辑暗线在牵引着读者。比如,对某一重要历史事件的剖析,前文可能只是轻描淡写地提及了背景,但后续章节中,作者会从更深层次的哲学、社会学角度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重构与解读,使得原本僵硬的史实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和多义性。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使得读者在不同阶段重读同一段文字时,都能有新的领悟,体现了经典文本永恒的价值。
评分对我个人而言,阅读此选集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深入精神世界的漫游,而非单纯的学术研习。它触及的不仅是“发生了什么”或“如何解释”,更是深层次地探讨了“为何如此”以及“我们应如何面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关于“变与常”的辩证关系时所展现出的穿透力。在当今这个信息迭代速度极快的时代,我们很容易陷入对即时性的追逐中而忽略了历史的纵深感。而这部选集仿佛一座坚实的灯塔,以其深厚的积淀,提醒着我们,真正的智慧往往沉淀在那些经过时间淘洗的深刻思考之中。它迫使我放慢脚步,去审视那些看似永恒不变的底层规律,从而在瞬息万变的现实中,找到可以安放精神的坐标。这是一次极其充实和必要的思想洗礼。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和哲学基础,但只要跨过初期的适应期,随之而来的便是知识的爆炸性增长。那些曾经困扰我的许多历史疑团,在作者的论述中得到了令人茅塞顿开的解答,或者至少是得到了一个更为精细、更具包容性的观察角度。作者那种冷静、克制的笔调尤其令人钦佩,即使在讨论最具争议性的议题时,也鲜见情绪化的表达,而是专注于事实的梳理、逻辑的推演和论据的支撑。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对书中所传递的每一点信息都抱有极高的信任度。它像一位耐心的导师,不催促,不强迫,只是平静地铺陈出他所构建的知识世界,等待我们自己去探索和内化,这种对读者智识的尊重,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力量。
评分图书不错,切中主题,描述清晰,值得收藏。
评分值得收藏研究学习的好书。
评分帮别人代下的,不知道好不好看
评分一个很好的教练推荐的,挺好的,准备慢慢读。慢慢悟。
评分很小的书,楚辞体翻译,质量不错,还有张翻译者图片,比较开心
评分小小的一本册子, 隐藏着伟大的哲理
评分本书乃当代研究王阳明心学的一部力作。作者在首章“小引”中指出:然现在所处理的这宗古学,内容不是不高深、优美,在古代不是不普遍,从宋代流传至今,未尝断绝,只是如今有断绝的趋势了。姑断自马一浮止,可推为迄今后一宋学大师。马氏之后,尚未闻有专于宋明理学之大师出现。然则正在这“绝续之交”点,重温此一理学,不是没有意义的事。必然是要有于此学身体力行的人物,走出了其书院或学院,说出平民大众皆可了解的话,然后对社会有影响。【作者简介】徐梵澄(1909—2000)年轻时游学于鲁迅门下,一生践行先生的“精神事业”;1929年至1932年,留学德国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回国后寄寓上海,受鲁迅之嘱系统地翻译尼采著作;1945年赴印度,先后任教于泰戈尔国际大学和室利阿罗频多学院;1978年底回国,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研究所。先生精通多种古今语言,贯通中、西、印三大文化,在诗歌、书画、文艺评论上造诣精深,学术贡献主要有四:一、中国之较早成规模地翻译尼采著作,如《尼采自传》《苏鲁支语录》等;二、系统地翻译印度韦檀多一系古今经典,如《薄伽梵歌》《五十奥
评分书是不错,就是包装一个塑料,磕碰了好些地方
评分徐梵澄先生游学鲁迅门下,践行精神事业,淡泊名利,著述不求多,而求精,当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