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臆解》成稿于1985年初,是年3月中华书局取走手稿,1988年3月出版繁体横排单行本,人名、地名下加专名线,书名下标以波浪线。
此书缘于先生1978年底归国后,闻有马王堆出土《老子》帛书本,遂亟求而读之,继而就平生所学而解之。
2006年收入《徐梵澄文集》首卷中,是为简体本也。此两版本,《老子》各章皆接排,且目录中不出章标题。
今参考前两版本,出版繁体横排单行本,不加任何下划线,各章都另起页且上目录。
每章撮其大意说之。疑难处释之,其原自明白无需解释者,略之。析理参以《周易》及先秦古说,不废《庄子》;偶见颇同西洋哲学者,标出之,意在点染以时代精神;无所发挥,盖非论老子哲学也。
隶事,多取《春秋传》,间有取后世者,皆历史大事。音义多本之《尔雅》《诗序》《说文》等,以古字义解古文义,亦时有涣然冰释,怡然理顺者。要之,求以至简洁浅显之文字,解明书中之义理,恰如其分,适可而?止。
徐梵澄(1909—2000)
年轻时游学于鲁迅门下,一生践行先生的“精神事业”;
1929年至1932年,留学德国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
回国后寄寓上海,受鲁迅之嘱系统地翻译尼采著作;
1945年赴印度,先后任教于泰戈尔国际大学和室利阿罗频多学院;
1978年底回国,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先生精通多种古今语言,贯通中、西、印三大文化,在诗歌、书画、文艺评论上造诣精深,学术贡献主要有四:
一、中国之较早规模地翻译尼采著作,如《尼采自传》《苏鲁支语录》等;
二、系统地翻译印度韦檀多一系古今经典,如《薄伽梵歌》《五十奥义书》等;
三、以英文完整地介绍中国传统学术精华,如《孔学古微》《唯识菁华》等;
四、以精神哲学的进路重新诠释吾华经典,如《陆王学述》《老子臆解》等。
著名学者刘小枫为《老子臆解》专门写过书评《圣人的虚静》,其中有言:
兼及中西印三大文明学术的中国学人屈指可数,有的不过浮泛涉猎、蜻蜓点水。梵澄在每一领域都涉猎颇深,不属此列;何况先生劳作累累,有目共睹,绝非某些传说中的大师。
鲁迅有许多学生(虽然他从来没有带过研究生),迄今还不断有人争当他的学生。梵澄算得上货真价实的鲁迅弟子,却偏偏不喜欢张扬与鲁迅的师生情。笔者孤陋寡闻,知道梵澄时,还不晓得他是鲁迅的私淑,只晓得他曾经翻译过尼采(笔者在八十年代初就读过他四十年代发表的译文)。84年笔者在北京买到《五十奥义书》、随后又得《神圣人生论》,大为吃惊──先生活着、竟然还翻译这样的书、而且部头如此之大!
《老子臆解》由校诂文字和“臆解”义理两部分构成,以后者为主。与其说《老子臆解》是《老子》校释方面的新成就,不如说是一个值得认真阅读的哲学事件。
“古之道术”的要核是否就是梵澄后来标举的“一系精神哲学”的源头?或者说,与晚出的《陆王学述》相关,《老子臆解》是否意在揭示中国传统“一系精神哲学”的要核?倘若如此,《老子臆解》的意义就更难以估量了。
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道·十四》)
【臆解】此處一字之異,可觀儒家與道家之處世不同。“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此所謂“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者也。儒家之法先王,舉不外此。然時不返古,世必日進,執古御今,有必不可能者。執今御今,斯可矣。由今而返推至古,古可知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德·四》)
【臆解】《易》之成書在《老子》以前,自無疑問。《易》之“太極”,即《老子》之“道”也。曰“道生一”,謂“道”,一而已,非另有某物曰“一”者自道而生也。蓋就數而言。一一累而增之,可無盡也;一一分而減之,亦無窮也。無窮無盡,即無極也。合而言之,宇宙一太極也;分而觀之,一物一太極也。後儒立一“無極”與“太極”對,而思想窒矣。陸無以服朱之心,朱無以饜陸之意,此其癥結?也。
使我挈然有知,行於大道,唯它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徑。(德·十二)
【臆解】“唯它”。甲本“唯”字下缺。茲從乙本。諸本皆作“惟施”,解說無不牽強。蓋味於古音也。此聯綿字,當是“逶迤”。或作“委佗”“委移”“逶迆”“逶蛇”。《詩·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本音“它”。“唯”與“惟”與“委”,同音。“施”“蛇”“它”,古音同在十七部。通假。今正字作“逶迤”,曲折紆餘之意。即不可據借字之義為說,因大路上必無“它”或“蛇”也。又不可曲解“施”在此為“施捨”。——乙本?是。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沉浸在一种近乎冥想的状态中,细细品味着文字与文字之间那种微妙的张力。这本书的作者显然不是简单地复述或转译既有的老庄思想,而是用一种极其个人化、甚至是略带“叛逆”的视角,去叩问那些亘古不变的命题。他仿佛在说,你看,即便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依旧困在同样的迷雾里,而那些看似深奥的词句,其实就潜藏在我们日常生活最不起眼的角落。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抬头望向窗外,让那些被重新激活的概念在脑海里发酵、碰撞。这种阅读体验是需要投入精力的,它拒绝被囫囵吞枣地吸收,而是要求你带着自己的全部经验和疑惑去与之搏斗。它不是提供答案的说明书,更像是一把锋利的钥匙,打开了通往更深层次自我审视的大门。这种挑战性,恰恰是那些平庸读物所不具备的魅力所在,它让你感觉自己真的在和一位真正的大师进行着一场针锋相对的思辨。
评分对我而言,购买和阅读这本关于老子的书,与其说是在求知,不如说是在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减负”。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在处理过载的输入,追求的往往是效率和即时满足。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对抗这种焦虑的避风港。它强迫你慢下来,去关注“无为”的真正含义,去思考“有”与“无”的辩证关系,这些思考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深层次的放松和整理。它没有提供快速解决问题的鸡汤口号,而是提供了一套看待世界的底层逻辑框架。我发现,在读完一章后,我对日常生活中那些琐碎的烦恼和冲突,似乎有了一种抽离和超脱的视角去看待。这种“抽离”不是逃避,而是获得了一种掌控感——明白很多事情的发生自有其“道”,并非完全由个人的意志力所能左右。这种哲学层面的释然,比任何心灵鸡汤都来得更为持久和有效。
评分从文风上来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极其鲜明且难以被归类的。它既保留了古代典籍的凝练和韵味,又在关键节点巧妙地穿插了极为现代、甚至带有一丝戏谑的白话注解,这种古今交错的语感,制造出了一种奇妙的“错位感”。初看可能会觉得有些跳跃,但深入进去后,便能体会到作者的高明之处——他试图用当代人最能理解的方式,去触碰那些超越时代的真理。这绝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注释本,它更像是长者对后辈耳提面命,充满了亲切感和说服力。我特别喜欢那些富有画面感的描述,它们像是一幕幕微型的戏剧,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具象化,让人不自觉地在脑海中构建出场景。这种叙事技巧的运用,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同时也为那些老道的话语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它成功地做到了“雅”与“俗”之间的完美平衡,既能满足对文本深度有要求的学者,也能让刚接触此道的读者不至于望而却步。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触动人心,初次捧起时,那沉甸甸的质感和布面独有的温润触感就让人爱不释手。我特别欣赏他们对于细节的考究,书脊的字体处理得既有古韵又不失现代感,烫金的工艺恰到好处,既不喧宾夺主,又能彰显出内里文字的厚重。横排的版式对于我们习惯了现代阅读习惯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更舒适的体验,尤其是对于需要频繁查阅和对比的文本,这种排版方式的便利性简直是立竿见影。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代智慧的深度对话,那种仪式感是普通平装书难以比拟的。精装本的耐用性也让人放心,可以确定它能陪伴我度过漫长岁月的研习时光,每一次翻开都能感受到制作者的匠心。那种将传统哲学经典以如此高规格的现代工艺呈现出来的诚意,真的非常打动我这个略带怀旧情结的读者。可以说,单是外在的呈现,就已经值回票价,让人愿意郑重地将其摆放在书架的显眼位置,时刻提醒自己这份阅读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页边空白处理和字体选择,也是我个人非常欣赏的一点。在阅读体验上,这些看似次要的元素,实则构建了整体的氛围。我注意到,作者在某些关键转折点或哲理的巅峰处,刻意留下了大量的留白,这种处理方式不是浪费纸张,而是给予了读者宝贵的“呼吸空间”。它无声地提示着:“此处需慢,此处需思。” 而字体方面,那种略带宋体结构的横排字样,在保持清晰易读的同时,又带有一种坚实而内敛的力量感,与“老子”这一主题的厚重感是高度契合的。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设计师和排版师,在很多方面比单纯的注释者更懂得如何尊重和弘扬文本的精髓。它提醒我们,阅读不仅仅是信息的输入,更是一种沉浸式的环境体验。这种对“阅读感”的极致追求,使得每次阅读都成为一种享受,而非负担,让人更加期待下一次与它的亲密接触。
评分还好还好哈还好还好哈
评分还好还好哈还好还好哈
评分书是不错,就是包装一个塑料,磕碰了好些地方
评分开本不大,内容很好,纸张一般。
评分挺好的挺好的,买了这么多书
评分挺好的挺好的,买了这么多书
评分图书不错,切中主题,描述清晰,值得收藏。
评分京东品质值得信赖,东西非常好
评分非常好非常好的非常好的非常好的非常好的非常好的非常好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