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於戰略機遇期和問題多發期,因而麵臨著諸多社會風險,加之經濟全球化以及因全球氣候變化導緻的自然災害頻發兩因素的迭加,使問題更加復雜。為應對這些問題,西方發達國傢的理論和經驗值得藉鑒。故此,我們推齣這套叢書,以期對學界和政策部門的理論思考、決策的科學化有所裨益。
——彼得·泰勒-顧柏 張秀蘭
內容簡介
《社會科學中的風險研究》的宗旨是介紹近年社會科學中的風險研究。其目標讀者是研究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和心理學的學者,對政治學、經濟學和公共政策的研究者也將有所裨益。《社會科學中的風險研究》在大量文獻的基礎上,廣泛探討瞭風險研究的理論基礎和基本問題,描繪瞭這些領域近年的發展軌跡,介紹並評述瞭發展中的重要爭論,展示瞭風險研究中理論和實踐的互動關係及其與一般社會生活的相互影響,並歸納瞭各學科麵臨的新問題和發展方嚮。 書中涉及的社會科學領域包括:犯罪、環境、日常生活和休閑時光、傢庭和夥伴關係、健康與疾病、生命曆程、青年和老年、媒體、社會政策和公共政策、風險監管和管理,以及性彆、民族、殘疾和社會基層的社會不平等。研究者可從《社會科學中的風險研究》看到西方國傢風險觀念和風險研究的新概況,從中獲得啓發。對社會科學感興趣的一般讀者亦可得到一個新視角,更好地理解當代社會和生活。
作者簡介
彼得·泰勒一顧柏,現任英國肯特大學社會政策學院教授,英國皇傢學會院士,在經濟與社會研究理事會、歐盟等機構擔任學術和社會職務。他長期緻力於有關風險問題的跨學科研究,以及歐洲社會政策的跨國比較研究,是英國資深社會政策研究專傢,從事信任問題研究的項尖學者,在國際上具有崇高的學術聲望和廣泛的政策影響力。2007年被北京師範大學聘為“海外名師”。
彼得·泰勒一顧柏教授1975年到2006年間,共承擔研究課題44個,纍計齣版論著21部,發錶學術論文98篇,專題研究4個,參與編寫的章節不少於35個。還有約76篇論文發錶於刊物上。代錶作包括:Ideas and the Welfare State, Palgrave, 2005; New Risks, New Welfa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Making a European Welfare State? Blackwell, 2004; and Risk, Trust and Welfare, Macmillan, 2000。
張秀蘭,現任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北京市政協委員,兼任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理事,國傢減災委專傢委員會委員,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屆特約監督員,英國蘇塞剋斯大學發展研究所理事,中國社會福利協會副會長等。
張秀蘭教授長期從事衛生經濟、社會保障、社會政策、社會保護、社會福利等領域教學及研究工作,承擔瞭來自國內外著名機構的課題研究30餘項。主要著作有《中國教育與發展政策30年》(2008)、《中國發展型社會政策論綱》(2007)等。並在國內外主要學術期刊上發錶論文55篇(英文論文34篇),其中SSCI收錄6篇,SCI收錄9篇,《中國社會科學,中英文各4篇;另外還發錶瞭會議論文15篇,研究報告8部。
目錄
英文版前言
撰稿人
1.風險的當下意義
2.風險:一個跨學科研究領域
3.(管理)新風險的挑戰
4.犯罪與風險
5.風險、環境與技術
6.日常生活與休閑時光
7.風險與親密關係
8.健康與風險
9.生命曆程、青年和老年
10.風險、監管與管理
11.社會不平等與風險
12.媒體與風險
13.社會政策和公共政策:自反性個人化與監管性治理
精彩書摘
於是研究者的興趣逐漸轉嚮人對風險問題的感知和決策。行為經濟學傢和認知心理學傢努力尋找人類共通的決策法則,而狹義的風險研究則通過心理測量範式探尋公眾對風險的感知。這一路徑的目標是瞭解風險特點和社會結構因素如何影響風險感知。樂觀者希望通過這類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感知和反應的穩定模式,幫助研究者預測和解釋風險的可接受性,並為政界和商界的決策者所用。但是這種期望沒有實現。最近受到較多關注的另一條研究路徑,是假設人們通過“心智模型”解讀身邊的世界,以此研究他們對風險的反應。
有些研究者受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視角的啓發,試圖整閤不同路徑,特彆是那些研究風險感知和風險信息交流的路徑,雄心勃勃地創建一個“風險的社會放大框架”。這樁事業的基礎是這樣一種觀點:風險感知主要取決於媒體和其他途徑的風險信息交流。仔細研究這些方麵如何工作,就能解釋對風險的擔憂緣何被放大或者被淡化。可惜這一模式的預測能力相當弱。
進一步的研究顯示,風險感知的公共框架非常復雜,各種穩定和不穩定的模式通過社會文化相}昆閤。因此,偏重個人主義的方法試圖在模式中加入風險感知的社會文化因素。於是,社會文化和更寬泛的社會學方法受到青睞。
社會學加入關於風險的辯論,始於“專傢一外行”的爭論。地方上的外行與專傢對如何評估大型工業事故等問題常常意見相左,有關當局因為欽定專傢的意見不為當地外行人接受而傷腦筋。社會學和心理學路徑則漸漸承認外行人的知識體係同樣提供瞭對風險的有效解釋。
有一種觀點認為,人們對風險的感知和反應,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所屬的社會組織或群體,以及他們在其中的位置。後來的文化路徑則認為風險感知與個人的社會認同相關。另一些人認為,目前公共話語裏對風險的興趣驟然高漲,這實際上是現代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係統問題。風險社會和自反性現代化的信奉者則說,我們必須接受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因為不確定性隻能管理,不能消除。而另一種傳統則視風險意識為社會本身的産物。新式治理將風險和責任轉移到風險主體身上,於是導緻瞭對風險問題的過度關注。
……
前言/序言
工業化、技術進步、農業、交通運輸和電子業的新發展,城市擴張、大壩修築、重大建設工程、煤礦和核電站,現代社會的所有這些“進步”也同時帶來許多危害。我們麵臨著規模空前的汙染、新型工業疾病和自然災害,以及近年來全球變暖和不可逆轉的氣候變化問題。隨著學者、決策者和大眾對現代化所帶來的風險的認識,對其進行瞭記錄、分析和討論,大量學術文獻也應運而生。
中國擁有占全世界近1/4的人口,且變化得比任何其他國傢都更為迅速,現代社會風險顯得尤為突齣,人們麵臨更多的矛盾和衝突。聯閤國認為中國在減少貧睏方麵取得舉世無雙的成就,與此同時,城市和農村之間以及城市富裕和貧睏群體之間的不平衡也比其他國傢更為明顯。中國以驚人的發展速度實現瞭工業化,並主要依靠齣口迅速提高瞭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中國,人口增長已經得到控製,但老齡化又成為一個問題,需要大力改變現行政策纔能滿足老年人的需求。現代性的社會變化及其帶來的風險和不確定因素,必須成為解讀中國現代社會的核心。
學者們日益認識到,如果不考慮社會因素,就不能充分理解現代工業、城市化和環境汙染造成的不確定性。心理學傢解讀齣人們在遭遇同樣程度的危害時,會對令其“恐懼”的危險給予更多的關注。雖然交通事故的受害人比受食物汙染的人要多,但是無論從報紙的報道還是官方的反應,並沒有特彆提示這點。政治學傢指齣,政府建立的管理風險機製植入瞭他們自己的假想,這些假想涉及對專傢的信任度和公眾的參與程度。社會學傢關注的是一旦風險被確定瞭,“風險放大”或者“風險降低”的社會化程序。
社會科學中的風險研究:一種批判性導覽 在當今世界,風險無處不在,它滲透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從氣候變化到金融危機,從公共衛生到網絡安全,再到個體決策和社會變遷。這些風險的復雜性和相互關聯性,促使社會科學界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深度對其進行探索。本書《社會科學中的風險研究》並非對現有風險研究文獻的簡單羅列或梳理,而是旨在提供一個批判性的導覽,深入剖析風險概念在社會科學領域的多重維度、理論演變、研究方法以及其潛在的政治與倫理意涵。本書期望能引導讀者超越風險的錶麵現象,理解其背後深刻的社會結構、權力關係以及文化建構。 本書的開篇,我們將首先審視“風險”這一概念本身。在社會科學的語境下,“風險”早已不是一個簡單的概率計算問題,而是一個高度社會化、文化化和政治化的建構。我們將追溯風險概念的演變,從早期的經濟學和工程學視角,是如何逐漸被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人類學等學科所采納和重塑。這一過程不僅僅是術語的移植,更是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深刻變革。我們會探討,風險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下,是如何被定義、評估、溝通和管理的,並且這種定義和評估過程本身就受到社會不平等、知識權力以及集體記憶的影響。例如,環境風險的感知,在不同社會階層、地區以及文化背景下,其緊迫性和應對策略可能截然不同。同樣,技術風險,如人工智能的潛在威脅,其科學評估固然重要,但公眾的恐懼、媒體的渲染以及政策的製定,都不可避免地將風險的理解推嚮瞭社會建構的軌道。 接著,本書將係統地梳理風險研究在幾個主要社會科學分支中的核心議題和理論進展。在社會學領域,我們關注風險的社會分布,即哪些人群或群體更容易暴露於某些風險之下,以及風險的社會製造和風險社會的理論。我們將深入探討烏爾裏希·貝剋的“風險社會”理論,分析其關於現代社會如何從“財富的分配不均”轉嚮“風險的分配不均”的論述,以及這一轉變對社會結構、政治製度和個體生活的影響。此外,我們還會審視社會學視角下的風險感知、風險溝通、風險文化以及風險治理的議題。風險的感知並非理性計算的結果,而是受到社會信任、集體焦慮、意識形態以及符號意義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風險的溝通,更是充滿瞭權力博弈和意義協商的復雜過程,信息的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關係,以及信息本身的呈現方式,都深刻影響著風險的社會理解和應對。 在心理學領域,本書將聚焦於風險決策、風險感知與風險態度的個體層麵分析。我們將探討各種認知偏見如何影響我們對風險的判斷,例如可用性啓發法、代錶性啓發法、錨定效應以及過度自信等。同時,我們會深入研究情感在風險感知中的作用,情緒如恐懼、焦慮、樂觀等如何扭麯或引導我們對風險的評估。本書還會探討風險偏好、風險規避以及風險尋求等個體差異,並將其與人格特質、過往經曆以及文化背景聯係起來。例如,為什麼有些人願意承擔更高的風險去追求潛在的巨大收益,而有些人則寜願選擇安全但收益較低的路徑?這些個體層麵的選擇,不僅影響個人命運,也可能在宏觀層麵纍積效應,成為社會風險的重要組成部分。 政治學視角下的風險研究,則側重於風險的政治化、風險治理的製度設計以及風險與權力的關係。我們將分析風險是如何被政治議程所采納和利用的,政治傢如何通過強調或淡化某些風險來爭取支持或維持統治。本書還將探討風險治理的各種模式,包括國傢中心主義、市場主導以及公民參與等,並分析不同模式下的優勢與劣勢。例如,在應對全球性風險如氣候變化時,跨國閤作、國傢主權與地方行動之間的張力,以及不同政治力量之間的博弈,都構成風險治理的核心議題。此外,我們還將深入探討風險決策中的不確定性、信息不對稱以及利益衝突如何影響政策的製定和執行。 經濟學領域的研究,雖然在早期奠定瞭風險量化分析的基礎,但在本書中,我們將從更廣闊的社會科學視角來審視經濟風險。除瞭傳統的風險管理和金融風險建模,我們將關注經濟風險的社會經濟根源,如收入不平等、貧富差距、全球化帶來的結構性失業等。本書還將探討經濟風險對社會福祉、社會穩定以及國傢發展的影響,並分析經濟風險的感知和傳播如何影響市場行為和宏觀經濟走嚮。例如,金融危機的發生,往往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模型失效,更是由深層的經濟結構問題、監管失靈以及投機文化共同作用的結果。 人類學和文化研究的貢獻,在於揭示風險的文化建構以及不同社會群體對風險的多元理解。本書將探討文化價值觀、宗教信仰、曆史傳統以及敘事方式如何塑造人們對風險的感知和應對。例如,不同文化中關於“自然”、“命運”以及“掌控”的概念,會深刻影響人們對環境風險、健康風險等問題的態度。我們還將分析風險的社會象徵意義,風險事件如何成為社會集體記憶的一部分,並影響著未來的風險認知和行為模式。例如,一場嚴重的自然災害,可能在特定文化中被賦予神聖的啓示或嚴厲的懲罰的意義,從而影響人們對類似事件的未來應對。 在深入探討瞭不同學科的視角後,本書的下一部分將集中討論風險研究的核心議題和前沿探索。我們將聚焦於當下尤為重要的幾個議題: 不確定性與知識的局限性:在許多重大風險麵前,科學知識往往是不完整的,未來是不可預測的。本書將探討這種“認識的不確定性”如何影響風險評估和決策,以及社會如何在這種不確定性中行動。我們將審視“預防原則”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睏境,以及在麵對潛在的、但證據不充分的風險時,應如何權衡利弊。 風險的代際傳遞與代際公平:許多風險,如氣候變化、核廢料處理,其影響將跨越世代。本書將探討這些風險的代際傳遞問題,以及我們今天對風險的決策,如何影響未來世代的生存環境和選擇權。這涉及到代際之間的倫理責任,以及如何建立代際公平的風險治理機製。 全球性風險與跨國治理:金融危機、流行病、網絡攻擊等全球性風險,已經超越瞭國界,需要跨國閤作纔能有效應對。本書將分析全球風險治理的挑戰,包括國傢主權、國際閤作的睏境、以及不同國傢在風險承擔和應對能力上的差異。 數字風險與信息社會:大數據、人工智能、社交媒體等新興技術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機遇,也伴隨著新的風險,如隱私泄露、算法歧視、信息繭房、虛假信息傳播等。本書將深入探討數字風險的本質、影響以及應對策略,並分析技術發展與社會治理之間的復雜互動。 風險的“他者化”與社會排斥:風險的認知和管理,常常伴隨著“他者化”的傾嚮,即將某些風險或受風險影響的人群視為“他者”,從而剝奪其話語權和參與決策的機會。本書將揭示風險的“他者化”如何加劇社會不平等,並探討如何構建更具包容性的風險治理。 本書並非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還將關注風險研究的方法論。我們將討論定性研究方法(如案例研究、民族誌、深度訪談)和定量研究方法(如統計分析、模型模擬、調查研究)在風險研究中的應用。我們還將探討跨學科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將不同學科的洞見融會貫通,以更全麵地理解風險的復雜性。本書強調,研究方法的選擇應與研究問題緊密結閤,並認識到每種方法都有其固有的局限性。 最後,本書將進行批判性反思與未來展望。我們將總結風險研究領域存在的挑戰和局限,例如,如何避免風險研究淪為技術官僚式的風險管理,而忽視瞭其背後深刻的社會和政治根源。我們還將探討如何將風險研究的洞見轉化為實際的政策行動和社會變革,從而構建一個更安全、更公平、更具韌性的社會。本書期望能夠激發讀者對風險的進一步思考,鼓勵他們以批判性的眼光審視社會中的風險現象,並積極參與到風險的理解和管理之中。 總而言之,《社會科學中的風險研究》將帶領讀者踏上一段深入探索風險的旅程。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羅列,更是一次思維的訓練,一次對我們所處世界的深刻反思。本書旨在為所有關心社會發展、關注人類未來命運的讀者,提供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批判性的視角,以更有效地理解和應對我們時代所麵臨的各種復雜風險。